《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运营管理系统规范两级接口 数据分册v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运营管理系统规范两级接口 数据分册v2.0.doc(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J-001-2007业务支撑网运营管理系统规范两级数据接口分册版本号:V2.0.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版本号日期修改人描述1.02006-4-7建立文档1.12006-5-18统一7.3与5.2.3中审核结果文件的名称,并在5.2.3中增加检查结果文件的分类说明;7.1.7中增加上传附件必须可用的要求。1.22006-5-191、修改日上传文件名2、文件上传两套序列号的详细解释3、细化上传文件示例告警和性能上传文件部分4、修改上传文件名定义1.32006-5-251、 问题工单中增加“是否已定位原因”,“是否已有解决方案”,“关联配置项”;同时修改问题的xml示
2、例2、 变更工单中增加“实际开始时间”,“实际结束时间”,“变更后续处理建议”,“变更计划”;同时修改问题的xml示例3、 配置信息中增加“配置项分类”;同时修改配置的xml示例4、 修改各个报表说明中的文件名类型字段取值5、 下发变更审核结果文件中,将审核结果改为审核意见1.42006-5-261、 修改省级和总部之间的交互流程;(1) 修改事件接收机制;(2) 接收完文件后,增加返回Buffer类型Message消息;2、 修改省和总部的TongLink配置方法;1.42006-5-301、 增加各省针对有限公司下发变更审核意见接收的建议2、 变更信息中补充“变更审批记录”,同时修改配置的
3、xml示例1.52006-5-311、 变更信息中增加“风险因素”及其取值说明,删除“变更后续处理建议”,删除中断关键业务中的“实际中断业务开始时间”,“ 实际中断业务结束时间”,并修改中断关键业务中“关键父业务所属子业务”的取值描述,同时修改变更信息的xml示例2、 问题信息中删除“是否已定位原因”,“是否已有解决方案”, 同时修改问题信息的xml示例3、 “集团公司”变更为“有限公司”1.62006-6-21、在工单约束说明中增加符号的取值限制说明,并调整工单信息文件说明中的约束列,同时修改各工单信息的xml示例2006-6-22、修改上传文件定义中的序列号位数及其描述2006-6-2修改
4、6.1.1节,加入xsd定义1.82006-6-81、数据提供方的责任增加5种约定,数据接收方责任增加2种约定;2、修改文件命名方式,时间为YYYYMMDD,并修改了相关描述和举例;3、文件级错误中错误代F005改为F9994、记录级错误中错误代R005改为R9995、明确了日报和月报必须在被统计时间结束后,6小时以内上传有限公司1.92006-6-12 1、 删除数据提供方责任的最后一条约定;2、 事件信息中的solver标签约束改为“?”3、 修改事件信息中【事件分类】的子类取值说明4、 修改问题信息中【问题分类】的子类取值说明5、 修改变更信息中【变更分类】的子类取值说明6、 修改配置信
5、息中【effectrange】、【contact】的长度定义7、 修改配置信息中【系统名称】、【模块名称】、【子模块名称】的取值说明8、 更改某些指标的编号; 本接口规范中上发监控指标如果包含在省监控规范附件二业务支撑网运营管理系统规范-接口数据分册中,则以省监控规范为准9、 修改5.2.1.2小节:发送的BUFFER类型的消息格式中MsgContent=”RECEIVED 文件名”10、 Tonglink设置中新增发送和接收队列2.02006-6-131、 增加数据提供方的责任3种约定2、 增加附件6-关键CI范围定义3、 增加附件7-数据库CI填写补充说明4、 增加附件8-CI项目中lic
6、ense数目填写补充说明5、 明确上发的监控实体为生产设备,开发、测试设备不作为监控实体6、 配置信息中Licensecnt字段进行类型校验2006-6-131、 增加了传输消息队列(请查看5.2.1.2中红色字体标注的部分)2、 工单中V类型字段描述明确,7.1.1节2006-6-151、 文件级检查结果的错误类型增加一类“文件格式错误”2、 MsgContext修改为MsgContent2.12006-6-201、 新增配置项全量上发文件名称定义;2、 各省全量配置每个季度月的2日10点之前上发;3、 增加信息项“更新时间”小于最后上发的“更新时间”错误4、 每个配置项全量上发文件不大于1
7、00M5、 增加文件名称错误检查,删除文件断号检查6、 报表文件整合成4类上发文件,修改文件格式;修改下发记录级文件检查结果文件格式;222006-6-201、 修改5.2.1.2.2节, 接收队列“SNDMSG”改为”SndMsg”。2、 增加报表文件记录级检查结果示例1、修改事件(origin)、问题(starttime,endtime,closetime)、变更工单(risklevel)文件例子中部分标签的取值232006-7-61、 上发指标取消告警级别限制,上发时按照实际情况上发告警级别2、 修改事件、问题、变更示例文件的附件名称3、 7.2.2增加注意项242007-03-011、
8、5.2.2节,修改上传文件名示例中的报表文件上传文件名称示例;2、5.2.5.2.1节,补充对R999错误类型的备注;3、6.1.2.2节,属性EventLevel的取值说明调整为和6.3节的定义一致;4、6.1.2.2和6.1.3.2节增加对所有告警或性能属性的必填说明;5、6.1.3.1节,增加季度性能指标的上传约定;6、6.3节,修改对数据接口定义的说明;7、6.4和6.5节,对KPI指标进行如下调整:1)PM-00-01-800-01修改不可用说明;2)FM-00-03-001-01修改KPI取值;3)PM-00-03-800-01修改不可用说明;4)PM-00-06-800-01原指
9、标定义取消,改为新的名称和定义;5)PM-01-03-800-07/PM-01-03-800-08修改上发频率;6)PM-01-09-800-01修改备注;7)PM-01-10-800-01修改KPI名称和备注;8)FM-01-11-051-03(定期出账完成状态)的ID改为FM-01-11-051-01,保持和省接口数据规范一致;9)将KPI名称或描述中的“报表”改为“报告”;10)PM-01-12-800-03修改备注;11)修改如下KPI的备注,增加单位说明:PM-00-06-800-02/PM-01-11-800-03/PM-01-11-800-0412)修改了所有性能告警指标的KPI
10、取值说明;13)取消如下KPI:FM-00-03-001-04/FM-00-05-001-03/PM-00-06-800-03/FM-01-03-021-02/FM-01-03-014-02/FM-01-09-021-01/FM-01-11-101-0114)KPI指标总数由95个调整为88个;8、7.1节,补充了对服务管理平台上传工单的范围,时机,附件等方面的要求;9、7.1节,事件/问题/变更工单的所属系统类型systype和分类class字段都拆分成2个字段;10、7.1节,调整部分工单字段定义中的记录级检查规定;11、7.1节,调整事件/问题/变更工单所属系统类型systype,配置工
11、单系统名称sysname,变更工单影响关键业务的父业务名称Biz1name/Biz2name/Biz3name,的取值范围定义;12、7.1.5节,增加原割接单与现变更信息项的对应关系说明;13、7.1.6节,配置工单字段定义部分,文件系统总空间之后,增加操作系统序列号字段;系统名称字段改为必填项;14、8.3节附件3,调整PLAT(子业务)编码:修改了部分编码的中文描述,新增了143,取消了163;15、8.4节附件4,修改对Desc字段中填写性能告警阈值的要求;16、8.6节附件6,关键CI范围定义:防dos共计修改为防DoS攻击,防毒墙系统修改为防病毒系统252007-05-081、5.
12、1.1节,数据提供方的责任,修改倒数第3项内容;2、6.1.2.2节,修改对告警记录字段的描述和取值说明;3、6.1.3.1节,修改性能数据文件的上传时间要求;4、7.2节修改部分报表记录项的描述;主要是将“BOSS网管”名称改为“运营管理系统”;5、8.6节附件6,关键CI范围定义:排队机(ACD) 修改为排队机,BOSS网管修改为运营管理;CI类别名称中增加父类的名称;目 录1.概述32.适用范围33.参考文档34.省部两级系统的接口逻辑图35.省部两级系统的接口定义35.1接口双方的责任35.1.1数据提供方的责任35.1.2数据接收方的责任45.2接口方式定义55.2.1通用处理流程5
13、5.2.2上传文件文件定义125.2.3下发文件名称定义135.2.4业务管理文件校验135.2.5服务管理文件校验156.业务管理平台两级接口216.1业务管理上传文件说明216.1.1XML数据文件格式定义216.1.2上传告警数据文件216.1.3上传性能数据文件246.1.4完整上传文件示例266.2接口数据说明286.2.1上传指标选取和用途说明286.2.2数据指标统计296.3接口数据定义说明316.4平台数据集326.4.1主机326.4.2网络326.4.3数据库336.4.4中间件336.4.5存储346.4.6备份346.5BOSS应用数据集356.5.1客户服务356.
14、5.2服务开通376.5.3综合采集376.5.4融合计费376.5.5综合帐务386.5.6综合结算396.5.7接口406.5.8客服管理416.6KQI数据集426.6.1用户感知类KQI数据集426.6.2系统支撑类KQI数据集507.服务管理平台两级接口567.1服务管理上传文件说明567.1.1工单约束说明567.1.2工单通用信息项说明577.1.3事件信息577.1.4问题信息617.1.5变更信息647.1.6配置信息737.1.7全量配置信息847.1.8上发附件命名规则847.1.9空文件格式说明847.2上传报表文件857.2.1事件管理上传报表867.2.2配置管理上
15、传报表1057.2.3问题管理上传报表1117.2.4变更管理上传报表1197.3下发变更审核结果文件1287.3.1文件名1287.3.2文件结构1288.附件1298.1附件1-省份、省公司编码1298.2附件2- KPI编码方式1308.3附件3-上传Location编码方式1308.4附件4-Desc填写1318.5附件5-风险因素取值1328.6附件6-关键CI范围定义1338.7附件7-数据库CI填写补充说明1358.8附件8-CI项目中license数目填写补充说明1351. 概述为便于有限公司通过一级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省业务支撑网的运维状况,指导各省IT管理模
16、式的规范化,两级系统需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数据交换。有限公司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可以定期和实时地获取各省公司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的重要指标、运维数据。本文内容包括两部分:1)数据接口方案说明;2)上传数据说明。2. 适用范围本文档是有限公司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和各省公司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之间接口规划和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请各省在此过程中遵照执行。3. 参考文档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规范.doc4. 省部两级系统的接口逻辑图5. 省部两级系统的接口定义5.1 接口双方的责任5.1.1 数据提供方的责任 负责保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及时生成规定的数据文件并及时提交接口系统; 负责保证接口文件中的记录各值
17、域在有效的取值范围内,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负责根据数据接收方提供的校验结果,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负责对本端的接口服务器的维护和管理; 对于本规范中未尽事宜,源数据提供方应协助数据接收方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保证上发服务器发生异常时5分钟内恢复; 保证上发文件安全性 ,如对病毒扫描; 所有生产设备都要作为被监控实体(包括备机), 开发、测试设备不是生产设备。 由于传输原因导致的文件漏传,当恢复后将所有在中断开始时间到本地恢复时间段内的文件全部上发; 非传输原因导致的文件漏传,将中断开始时间到本地恢复时间段内的上发信息合成一个文件,该文件的序号为当前时间段对应的序号; 对于退回的错误文件,需
18、要保证重传文件中只能包含对应的改正记录; 性能等按照日上发的文件不能为空; 服务管理信息的配置数据要求:初始化需要全量上传,平时对于新增、修改等有变化才需要上传,每季度需重新全量上传; 重传文件只需要上发被退回的错误记录(该记录中所有字段都包含),格式与正常文件相同,seqnum不变; 每个配置项全量上发文件大小不能大于100M,如果大于100M的文件进行拆分成多个连续文件。5.1.2 数据接收方的责任 负责与源数据提供方的信息交互和沟通; 负责对源数据提供方提供的接口文件进行及时的收取、校验,并及时返回校验结果; 负责对源数据提供方提供的及时处理过的异常数据再次进行处理; 负责对源数据提供方
19、提供的正确数据准确及时的呈现; 负责对本端的接口服务器的维护和管理; 对于文件名称中日期格式错误,在接收时直接过滤; 对于文件名称中省代码错误,在接收时直接过滤。5.2 接口方式定义5.2.1 通用处理流程5.2.1.1 交互流程定义 流程说明: 1. 启动TLQ监听服务;2. 两级间链路通道建立;3. 省端准备上传文件,提交给TLQ,根据需要设置压缩和加密选项4. (1)省端借助TLQ发送文件;(2)检测3种事件(a)EVENT_M_STMOUT (b)EVENT_M_RTMOUT (c)EVENT_M_RCVOVER (3) 对检测到的事件进行错误控制;5. (1)总部接收省端上传的文件;
20、(2) 总部接收上传文件成功后,返回Buffer类型的message;(3)省等待接收Buffer类型的消息(返回的消息格式见后面说明)6. (1)文件级检察模块获取上传文件;(2)进行文件级检察;7. 省端就绪下一个文件准备发送;8. 生成文件级校验报告;9. (1)就绪文件级报告;(2)返回文件级报告;(3)检测TLQ事件(3种事件);(4)根据返回事件进行错误控制;(5)省部返回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6)等待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 (返回的消息格式见5.2.1.2节说明)10. 省部修正并重新传文件;11. 记录级检查模块获取通过文件级检查的接口文件12
21、. (1)对文件进行记录级检察;(2)生成记录级检察报告;13. 就绪记录级检察报告;14. 返回记录级检察报告15. 总部网管获取记录级检察的接口文件;16. 总部网管处理接口文件17. (1)检测TongLink事件(a) EVENT_M_STMOUT(b)EVENT_M_RTMOUT(c)EVENT_M_RCVOVER(2)对检测到的事件进行错误控制;(3)省部返回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4)总部等待接收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返回的消息格式见5.2.1.2节说明)18.生成下发申批文件(OVSD)19.就绪申批文件(OVSD)20.发送申批文件(OVSD)
22、21.检测TongLink事件(3种事件)(a)EVENT_M_STMOUT(b)EVENT_M_RTMOUT(c)EVENT_M_RCVOVER22.对检测到的事件进行错误控制;23.省部返回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返回的消息格式见5.2.1.2节说明)24.总部等待Buffer类型的Message消息。5.2.1.2 TONGLINK返回的Message定义发送的BUFFER类型的消息格式:MsgType=0;(BUF_MSG)MsgContent=”RECEIVED 文件名”注:文件名不包括路径发送文件时Message的定义MsgType=FILE_MSG5.2.1.2.
23、1 省端节点配置Tonglink设置中,省分节点的监听端口是默认端口25480。省端节点名字由(“node”省代码)组成,如北京节点名称为:node100,浙江节点名称为:node571。上级节点是中心节点node000。发送队列配置3个,指定目的节点名为node000。接收队列配置4个:RCVFILE、EVENT、RCVBUF、SndMsg。队列均配置成可靠的存储模式。发送队列配置3个:SENDFILE、SENDBUF、SENDMSG。节点名字需要配置在系统HOSTS文件里。省端节点配置文件参考【蓝色字体需要省端自行配置,非蓝色字体由总部统一规定。下面是北京节点配置文件的示例】SelfNod
24、e# 本地节点小节LocalNodeName = node100# 本地节点名称LocalAliasName = node100# 本地节点别名,跟LocalNodeName相同LocalPassword = NULL# 本地节点口令ListenPort = 25480# 本地节点监听端口号UpNode# 上级节点小节UpNodeRecord# UpName = node000# 上级节点名称ConnPort = 25480# 上级节点连接端口号LineType = LAN10M# 上级节点线路类型DeadTime = 50# 上级节点连接无数据断开时间BeatTime = 30# 上级节点连
25、接无数据检测时间ConnTime = 30# 上级节点连接有效时间ConnWaitTime = 30# 上级节点重新建立连接等待时间SendBlock = 8# 上级节点连接可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RecvBlock = 4# 上级节点连接可连续接收数据块个数SendBuf = 32768# 上级节点连接发送缓冲区大小,单位为 bytesRecvBuf = 32768# 上级节点连接接收缓冲区大小,单位为 bytesSendQueue# 发送队列小节SendQueueRecord # QueSndName= SENDFILE #省往中心发送数据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
26、node000 #省往有限公司发送时,有限公司的节点名字;QueRcvName= RCVFILE100 #省往中心发送时,有限公司的接收队列的名字;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ndMsgNum = 10#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QueSndBlkSize = 1# 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QueSndBlkTimeout = 20#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QueSndBlkNum = 4#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QueTranQSize = 10
27、#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QueSysQNum = 10# 相临节点系统队列记录数限制SendQueue# 发送队列小节SendQueueRecord # QueSndName= SENDBUF #省往中心发送BUFFER消息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 node000 #省往有限公司发送BUFFER消息时,有限公司的节点名字;QueRcvName= RCVBUF100 #省往中心发送BUFFER消息时,有限公司的接收队列的名字;QueRecordNum = 1
28、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ndMsgNum = 10#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QueSndBlkSize = 1# 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QueSndBlkTimeout = 20#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QueSndBlkNum = 4#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QueTranQSize = 10#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QueSysQNum = 10# 相临节点系
29、统队列记录数限制SendQueue# 发送队列小节SendQueueRecord # 此队列专用于省往中心发送”RECEIVED”类BUFFER消息QueSndName=SENDMSG #省往中心发送BUFFER消息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 node000 #省往有限公司发送BUFFER消息时,有限公司的节点名字;QueRcvName= SndMsg #省往中心发送BUFFER消息时,有限公司的接收队列的名字;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
30、ndMsgNum = 10#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QueSndBlkSize = 1# 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QueSndBlkTimeout = 20#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QueSndBlkNum = 4#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QueTranQSize = 10#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QueSysQNum = 10# 相临节点系统队列记录数限制RecvQueue# 接收队列小节RecvQueueRecord# QueRcvName = EVENT# 服
31、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队列存放的消息的个数)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所有消息存放在队列中所占的空间数。)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可靠的消息存储)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RecvQueueRecord#此队列专用于接收中心往省发送的”RECEIVED”类BUFFER消息QueRcvName = SndMsg#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
32、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RecvQueueRecord# QueRcvName = RCVFILE#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RecvQueueRecord# QueRcvName = RCVBUF#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
33、ceSize = 8000#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5.2.1.2.2 有限公司节点配置Tonglink设置中,总部节点对每一个下级节点都配置了单独的发送队列和单独的接收队列,可支持总部与各省分并行的数据传输。中心的监听端口是默认端口25480。下级节点共31个(对应31个省)。接收队列配置64个,1个EVENT、1个SndMsg、31个用于接收Buffer类型Message的RCVBUFXXX和31个用于接收文件的队列RCVFILEXXX。队列均配置成可靠的存储模式。发送队列配置
34、93个,31个用于发送文件,配置为SENDFILEXXX,31个用于发送BUFFER消息,配置为:SENDBUFXXX,31个SNDMSGFXXX用于发送“RECEIVED”类型BUFFER消息。(XXX指的是省代码。)节点名字需要配置在系统HOSTS文件里。【下面是hosts示例】192.168.0.1 group_svr1192.168.0.2 group_svr2192.168.0.3 node000 #总部 node100 #北京注:队列个数的配置与应用进程数有关,考虑到数据传输过程以省端向总部上传为主的情况,总部节点设计部署一个发送进程和31个接收进程,每个省单独对应一个接收进程,使
35、用各自的接收队列。有限公司配置文件参考:SelfNode# 本地节点小节LocalNodeName = node000# 本地节点名称LocalAliasName = node000 # 本地节点别名LocalPassword = NULL# 本地节点口令ListenPort = 25480 # 本地节点监听端口号#DownNode # 下级节点小节 共31个DownNodeRecordDownName = node100# 下级节点名称DownPassword = NULL # 下级节点口令 RegTime = 30 # 等待下级节点注册时间DownStatus = Active # 下级节
36、点状态 .SendQueue# 发送队列小节SendQueueRecordSndQueName= SENDFILEXXX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 node100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各省的目的节点的名字;QueRcvName= RCVFILE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各省的接收队列的名字; QueRecordNum = 1000 #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 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 QueSndMsgNum = 10 #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 QueSndBlkSize = 1 #
37、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 QueSndBlkTimeout = 20 #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QueSndBlkNum = 4 #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 QueTranQSize = 10 #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 QueSysQNum = 10 # 相临节点系统队列记录数限制 .SendQueueRecordSndQueName= SENDBUFXXX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node100 #有限公司往省
38、发送时,各省的目的节点的名字;QueRcvName= RCVBUF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各省的接收队列的名字;QueRecordNum = 1000 #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 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 QueSndMsgNum = 10 #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 QueSndBlkSize = 1 # 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 QueSndBlkTimeout = 20 #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QueSndBlkNum = 4 #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 QueTranQSize = 10 # 相临节
39、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 QueSysQNum = 10 # 相临节点系统队列记录数限制 .SendQueueRecord #此队列专用于中心往省发送”RECEIVED”类BUFFER消息SndQueName= SNDMSGFXXX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所用的发送队列的名字;QueDestNode= node100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各省的目的节点的名字;QueRcvName= SndMsg #有限公司往省发送时,各省的接收队列的名字;QueRecordNum = 1000 # 队列中
40、消息记录数限制 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 QueSndMsgNum = 10 # 消息连续发送个数限制 QueSndBlkSize = 1 # 数据块大小,单位为 K bytes QueSndBlkTimeout = 20 # 数据块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QueSndBlkNum = 4 # 不相临节点连续发送数据块个数限制 QueTranQSize = 10 #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大小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TranQSndBlkNum = 2 # 相临节点转发队列可连续发送数据块比例数 QueSysQNum = 10。
41、 # 相临节点系统队列记录数限制 .RecvQueue# 接收队列小节RecvQueueRecord# QueRcvName = EVENT#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RecvQueueRecord#此队列专用于接收省往中心发送的”RECEIVED”类BUFFER消息QueRcvName = SndMsg#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
42、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RecvQueueRecord # 每省各1个,共31个QueRcvName = RCVBUF100 #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eSaveMode = Disk# 存储模式QuePrgNo = -1# 对应程序编号.QueRcvName = RCVBUF991 # 服务编号QueRecordNum = 1000# 队列中消息记录数限制QueSpaceSize = 8000 # 队列中消息可用空间限制,单位为 K bytes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