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测试与维护课程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设备测试与维护课程设计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长 沙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题目 通信设备测试与维护 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专业(班级)通信一班 姓名 学号 2008043103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2011-10-17 至 2011-10-28 长 沙 学 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专 业 通信工程 2011 年 10 月 27 日 课程名称:通信设备测试与维护实训 课程编号:7040630420 主 笔 人:陈威兵 主 审 人:刘安玲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 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设备组成、系统工作原理、设备操作和配置;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知识的理解;具备实
2、际通信设备的运用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二、课程设计的题目 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设备配置与操作。三、设计内容(主要技术关键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案比较等)1.OMC 网管软件无线配置 TD-SCDMA 系统主要包括核心网、无线网络子系统和移动台三部分。无线网络子系统的 RNC 是无线资源配置的关健设备。RNC 无线网络控制器主要负责无线资源的管理。一面它通过 Iu 接口同电路域和分组域核心网相连;一面它负责管理和控制 Node B,并负责空中接口与 UE 之间的 L1 以上的协议处理。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RNC 通过 OMC
3、 网管软件来完成配置。中兴通信公司开发了 OMC 网管仿真软件来帮助学习,本课程实践训练就在仿真软件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完成 RNC 的机架配置、设备配置、局向配置、小区开设、Node B 网元配置等多项训练内容 2.LMT 本地 Node B 网元配置 使用中兴公司开发的 TDLMTV2.21.100f 软件进行本地 Node B 网元配置,包括 Node B的机架配置、设备配置、小区开设,接口配置及无线资源配置等各项操作。四、设计步骤 1.由教师授课介绍 TD-SCDMA 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方法 2.学习 OMC 网管仿真软件及本地 Node B 网元配置仿真软件的操作与使用。3.利用
4、仿真软件进行配置和操作,记录并分析仿真结果。4.形成实践训练报告。五、设计要点 1.正确进行仿真软件的配置和操作。2.掌握各项配置参数的意义和方法。六、设计进度安排 本课程实践训练共两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周:学习 TD-SCDMA 系统基本原理和仿真软件的使用。第二周:正确操作仿真软件,达到训练要求,写出实践训练报告,制作 PPT 答辩。七、考核标准 1.课程考核成绩构成 对于学生实践训练考核的标准,将根据其参数配置方案、实践训练过程中的学习态度,配置结果的有效性、完整性,答辩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参数配置方案 实践训练过程态度 配置结果 答辩及设计报告质量 20 20%20%
5、40%八、注意事项(1)步骤:预习、仿真、调试、测试、总结。(2)验收时上交实践训练总结报告。实践训练总结报告要求同时上交纸质文档(A4)和电子文档(word)。(3)通过本实践训练,应重点掌握仿真软件的操作与配置,理解各项参数的意义。(4)要保持整洁和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纸屑、杂物。(5)爱护仪器设备及公物,凡违反操作规程不听从教师指导而损坏仪器及公物,按规定赔偿。长沙学院课程设计鉴定表 姓名 于升升 学号 2008043103 专业 通信工程 班级 一班 设计题目 通信设备测试与维护 指导教师 陈威兵 指导教师意见:评定等级:教师签名:日期:答辩小组意见:评定等级:答
6、辩小组长签名:日期:教研室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日期:系(部)意见:系主任签名:日期:说明 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类;目目 录录 一、移动通信的概述一、移动通信的概述 .7 7 二、二、TDTD-SCDMASCDMA 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 .1010 三、三、TDTD-SCDMASCDMA 关键技术关键技术 .1212 四、四、TDTD-SCDMASCDMA 系统无线设备组成及功能系统无线设备组成及功能 .1616 五、五、OMCOMC 网管软件配置步骤表网管软件配置步骤表 .1717 六、实习心得六、实习心得 .2929 七、参考文献七、参考文献 .3030
7、 一、移动通信的概述一、移动通信的概述 1、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的概述 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 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 18 海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 20 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本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 2MHz,到 40 年代提高到 3040MHz 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第二阶段从
8、 4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 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 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 年)、法国(1956 年)、英国(1959 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 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第三阶段从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 150MHz 和
9、 450MHz 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 B 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 450MHz 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第四阶段从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 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 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 12 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 1985 年 3 月已扩展到 47 个地区,约
10、 10 万移动用户。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 1979 年推出 800MHz 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胶、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 1984 年完成 C 网,频段为 450MHz。英国在 1985 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 900MHz。法国开发出 450 系统。加拿大推出 450MHz 移动电话系统 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 1980 年开发出 NMT450 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 450MHz。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
11、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 70 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
12、制提供了技术手段。第五阶段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以 AMPS 和TACS 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 ISDN 等兼容。实际上,早在 70 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3、的研究。到 80 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 GSM 已于 1991 年 7 月开始投入商用,预计 1995 年将覆盖欧洲主要城市、机场和公路。可以说,在未来十多年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将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及有可能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与其它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快趋势,目前,当数字蜂窝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正方兴末艾之时,关于未来移动通信的讨论已如火如菜地展开。各种方案纷纷出台,其中最热门的是所谓个人移动通信网。关于这种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各家解释并末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
14、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提供全球性优质服务,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务这一移动通信的最高目标。2 2、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的发展 如图所示:(图 1-1)(图 1-2)二、二、TDTD-SCDMASCDMA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 1 1、TDTD-SCDMASCDMA 的基本定义:的基本定义: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存取(英文: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缩写为:TD-SCDMA),是 ITU 批准的三个 3G 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两个主要 3G 标准(CDMA2000)或(WCDMA)它的起步较晚
15、。该标准是中国制定的 3G 标准。1998年 6 月 29 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向 ITU 提出了该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 CDMA 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其中。另外,由于中国庞大的通信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生产支持 TD-SCDMA 标准的电信设备。TD-SCDMA 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TD-SCDMA 由于采用时分双工,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基站根据接收信号估计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比较容易。此外,TD-SCDMA 使用
16、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 的优点,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TD-SCDMA 还具有 TDMA 的优点,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TD-SCDMA 是时分双工,不需要成对的频带。因此,和另外两种频分双工的 3G 标准相比,在频率资源的划分上更加灵活。一般认为,TD-SCDMA 由于智能天线和同步 CDMA 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复杂性,适合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因此,设备造价可望更低。但是,
17、由于时分双工体制自身的缺点,TD-SCDMA 被认为在终端允许移动速度和小区覆盖半径等方面落后于频分双工体制。同时,TD 只可以在线 500 人,是个问题。2 2、TDTD-SCDMASCDMA 的物理层结构的物理层结构 3、TD-SCDMA 信道结构 逻辑信道:直接承载用户业务;根据承载的是控制平面业务还是用户平面业务分为两大类,即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传输信道:无线接口层 2 和物理层的接口,是物理层对 MAC 层提供的服务;根据传输的是针对一个用户的专用信息还是针对所有用户的公共信息分为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两大类。物理信道:各种信息在无线接口传输时的最终体现形式,每一种使用特定的载波频率、码
18、(扩频码和扰码)以及载波相对相位都可以理解为一类特定的信道。4 4、信道编码与复用、信道编码与复用 (1)TD-SCDMA 数据简要发送过程,如图所示:(2)编码和复用过程如图所示:三、三、TDTD-SCDMASCDMA关键技术关键技术 1 1、TDDTDD 技术技术 2 2、智能天线的作用、智能天线的作用 (1)智能天线基本原理 智能天线是一个天线阵列:它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不同天线单元对信号施以不同的权值,然后相加,产生一个输出信号。原理:使一组天线和对应的收发信机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和激励,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可以产生强方向性的辐射方向图。3 3、联合检测技术实现以及原理、联合检测技术实现以及
19、原理 联合检测实现原理图:4 4、动态信道分配、动态信道分配 信道分配指在采用信道复用技术的小区制蜂窝移动系统中,在多信道共用的情况下,以最有效的频谱利用方式为每个小区的通信设备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使用信道。信道分配过程一般包括呼叫接入控制、信道分配、信道调整三个步骤。不同的信道分配方案在这三个步骤中有所区别。信道分配方案可分为以下三种:(1)固定信道分配(FCA)(2)动态信道分配(DCA)(3)混合信道分配(HCA)5 5、接力切换技术、接力切换技术 (1)接力切换优点:与通常的硬切换相比,接力切换除了要进行硬切换所进行的测量外,还要对符合切换条件的相邻小区的同步时间参数进行测量、计算和保持。
20、接力切换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在切换过程中,UE 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上行预同步的技术在移动台在与原小区通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目标小区建立起开环同步关系,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提高切换的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接力切换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方法。与软切换相比,都具有较高的切换成功率、较低的掉话率以及较小的上行干扰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提供服务,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多、信令复杂、增加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与硬切换相比,两者具有较高的
21、资源利用率,简单的算法、以及较轻的信令负荷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断开原基站和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链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而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高、切换成功率低的缺点。具体如图所示:6 6、功率控制、功率控制 (1)功率控制的作用 功率控制技术是 CDMA 系统的基础,没有功率控制就没有 CDMA 系统。功率控制可以补偿衰落,接收功率不够时要求发射方增大发射功率。功率控制可以克服远近效应,对上行功控而言,功率控制的目标即为所有的信号到达基站的功率够用即可由于移动信道是一个衰落信道,快速闭环功控可以随着信号的起伏进行快速改变发射功率,使接收电平由起伏变得平坦。(2)功率控制的具体参数如图所示
22、:四、四、TDTD-SCDMASCDMA系统无线设备组成及功能系统无线设备组成及功能 五、五、OMCOMC网管软件配置步骤表网管软件配置步骤表 OMC 网管软件配置步骤表 RNC 数据步骤 配置内容 step1 创建子网 step2 创建 RNC 管理网元 step3 创建 RNC 全局资源 step4 创建机架 step5 配置各单板 IP 地址(ROMB、GIPI、APBE)Step6 统一分配 IPUDP IP 地址 Step7 ATM 通信端口配置 Step8 IuCS_AAL2 路径组配置 Step9 创建 IU-CS 局向 Step10 创建 IU-PS 局向 step11 静态路
23、由配置 step12 快速创建 IUB 局向 step13 创建服务小区 手工开通 NODEB 步骤 配置内容 step1 创建 NODEB 管理网元 step2 创建模快 step3 配置机架、机框、单板 step4 配置 ATM 传输模快承载链路 step5 配置 ATM 传输模快传输链路 Step6 配置无线模快物理站点 Step7 配置无线模快扇区 Step8 配置无线模快服务小区 RNC 数据配置对接表:#1 机架前插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 D T B?10 S D T B?10 I?M?A?B?10 A P B E
24、?11 I?M?A?B?10 U?I?M?U?1 U?I?M?U?0 G?I?P?I?1 G?I?P?I?0 I?M?A?B?11 R U B?10 S D T B?11 R U B?11 R U B?11 R?C?B?10?11 R?C?B?0 R?C?B?12?13 R?C?B?0 U?I?M?C?1 U?I?M?C?0 R?O?M?B?1?2 R?O?M?B?0?C?L?K?G?1 C?L?K?G?0 C?H?U?B?1 C?H?U?B?0 S D T B?12 S D T B?12 I?M?A?B?12 A P B E?13 I?M?A?B?12 U?I?M?U?1 U?I?M?U?0
25、 I?M?A?B?13 S D T B?13 R U B?12 R U B?12 R U B?13 R U B?13 服 务 器#2 机架前插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 D T B?20 S D T B?20 I?M?A?I?M?A?U?I?M?UU?I?M?R U B?20 R U B?20 R U B?21 R U B?21 B?20 B?20?1 U?0 R?C?B?20?21 R?C?B?0 U?I?M?C?1 U?I?M?C?0 G L I?1 G L I?1 P?S?N?1 P?S?N?1 U I M C?1 U I
26、M C?0?NOTE:APBE(1/1/6)1st STM-1 与 MGW 相连(IuCS)、3rd STM-1 与 SGSN 相连(IuPS)参数 属性 移动国家号码(MCC)460 3G 移动网号(MNC)07 (现网为 22)RNC 数据配置:参数 取值 说明 RNC 标识 1(本虚拟后台,动态数据跟踪和信令跟踪只对无线网络控制器为 1的子网跟踪有效。)取值范围:04095。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对应本无线网络控制器标识号,后台配置自动填写,编号原则是从 1 开始顺序递增编号。操作维护单板 IP 地址 129.0.31.X(1、本虚拟后台,操作维护单板IP地 址 所 在 网
27、 段 必 须 为:129.0.31;2、本虚拟后台,操作维护单板 IP地址必须与 ROMB 的 IP 一致。)操作维护单板 IP=129.0.31.X X 对应 RNCID 参数 取值 说明 时区 480 取 值 范 围(枚 举 类 型):GMT-12:00GMT+13:00。缺省值:GMT+8:00。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根据当地的时区设置。时钟同步周期 1800000 取值范围:0.172800000。缺省值:1800000。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0 表示不进行周期同步,没有特殊要求,同步周期就是 30 分钟。SNTP 服务器 IP 地址 129.0.1.1 取值范围:无(IP 地址)
28、。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该字段设置 NTPSVR 的 IP 地址,现在通常 NTPSVR 是在 OMC SERVER上的,所以一般就设置成 OMC SERVER 的 IP 地址。局号 1 取值范围:1253 缺省值:1 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设置成与 RNC 子网标识一致 网络类型 中国移动网 无 测试码 3132333435(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测试码:3132333435。)无 本局 14 位信令点编码 0.0.0 本 RNC 14 位信令点编码(OPC(14 bits)):取值范围:无。缺省值:0。14 位信令点编码的格式是国际规范;在实际配置信令点时还应按照运营商
29、对信令网的整体规划进行。对接参数,需要与对端匹配。本局 24 位信令点编码 14.31.11 本 RNC 24 位信令点编码(OPC(24 bits))取值范围:无。缺省值:可以取 0。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本地RNC 的 24 位信令点编码,当与邻接局通信时,若对端局使用 24 位的信令点编码,则 RNC 也使用 24位的信令点编码。24 位信令点编码的格式是国内规范,分为主信令参数 取值 说明 区(8bit)分信令区(8bit)信令点(8bit)。在实际配置信令点时还应按照运营商对信令网的整体规划进行。对接参数,需要与对端匹配。ATM 地址编码方式 NSAP(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
30、ATM地址编码计划是 NSAP。)取值范围:1-E164,2-NSAP(枚举)。缺省值:1-E164。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目前ATM 地址编码计划统一使用NSAP 的地址格式。ATM 地址长度(BYTE)20 取值范围:20。缺省值:20。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只有唯一取值,ATM 长度固定。ATM 地址 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OMP 对后台的子网掩码 255.0.0.0(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 OMP对 后 台IP的 子 网 掩 码 是255.0.0.0。)无 OMCB 服务器 IP
31、地址 139.1.1.1 139.1.1.X X 对应 RNCID GIPI 板 IP 地址:(1/1/11,所属模块号 1)OMCB:接口的端口号:1 IP:139.1.1.101 掩码:255.255.0.0 广播:139.1.255.255(本虚拟后台,GIPI 板硬件的接口 IP 地址与 OMCB 的 IP 地址必须在同一网段,但是不能发生冲突;GIPI 板硬件的接口 IP 掩码地址是:255.255.0.0;广播地址前两个字节与OMCB服务器IP地址前两个字节保持一致,后两个字节为255。)GIPI 的 IP=139.1.100.10X X 对应 RNCID APBE 板接口 IP
32、地址(1/1/6,所属模块号 11)接口的端口号:3 IP 个数:2 IP:137.1.1.2、137.1.2.2 掩码:255.255.255.0 广播:255.255.255.255(本虚拟后台,APBE 板硬件的接接口板 APBE 的 IP137.X.Y.2 X 为 RNC 的编号,Y 为一个 RNC内部接口 IP 的数目 接口板 RUIB 板可以输出 4 路 FE接口,在组网配置中配置两条接口输出,以防止网线坏了一根还可以参数 取值 说明 口 IP 掩码是:255.255.255.0;广播地址是:255.255.255.255。)正常对 NODEB 进行维护;相应的OMCB 服务器和客
33、户端,都要配置双 IP/双网卡 ROMB 板 IP 地址 接口的端口号:1 IP 个数:1 IP:136.1.1.1 接口的端口号:2 IP 个数:1 IP:136.1.1.2 接口的端口号:3 IP 个数:1 IP:136.1.1.3 掩码:255.255.255.255 广播:255.255.255.255(本虚拟后台,ROMB 板硬件的接口 IP 掩码是:255.255.255.255;广播地址是:255.255.255.255。)1、ROMB 的 RPU 模块上有 128个端口,每个端口可以配置 4 个IP;共可分配 512 个 IP。每个 IP支持 60000 个端口;2.RNC的R
34、UP地址为136.1.M.N,掩码为 32 位(4 个 255),M 为RNC ID,取值范围为 1254,N=资源框数量,取值范围 1254;IP UDPIP 地址分配 RPU 接口 IP:136.1.1.1 需要设置的单板:1/1/14、1/1/16、1/1/17 RPU 接口 IP:136.1.1.2 需要设置的单板:1/3/14、1/3/15、1/3/16、1/3/17 RPU 接口 IP:136.1.1.3 需要设置的单板:2/1/14、2/1/15、2/1/16、2/1/17 每个RUB板都要配置DSP业务IP地址;每个资源框的 RUB 统一分配一个 IP;该 IP 全局唯一;AT
35、M 通信端口配置(IUB 局向快速配置时自动生成:选取 1/1/5):架/框/槽 通信端口 传输方式 IMA 链路号 UNI 标识 端 口 可 配置 的 最 大VP 数 端口中的VP可配置最大的 VC 数 1-1-13 0 IMA UNI 2 2048 1-1-5 2 IMA 1/9、1/10、1/11、1/12、1/13 UNI 2 2048 1-1-5 0 IMA UNI 2 2048 1-1-6 0 STM-1 UNI 2 2048 1-1-6 4 STM-1 NNI 32 256 1-1-6 6 STM-1 NNI 32 256 1-1-8 0 IMA UNI 2 2048 1-3-1
36、1 0 IMA UNI 2 2048 1-3-5 0 IMA UNI 2 2048 1-3-6 0 STM-1 UNI 2 2048 1-3-8 0 IMA UNI 2 2048 2-1-5 0 IMA UNI 2 2048 2-1-8 0 IMA UNI 2 2048 IUCS-AAL2 路径组配置:路径标识 RNC ID 路 径 组 编号 路 径前向带 宽(bps)路径后向带宽(bps)说明 IUCS-AAL2-1 1 1 4500000 4500000 IUCS 局向配置:参数 取值 说明 局向类型 MGW 和 MSCSERVER 分离 邻接局类型(Office Type)取值范围(枚举
37、类型):1:MSC,2:MSC+SGSN,3:SGSN,4:RNC,6:MSCALCAP,7:MSCSGSNALCAP,8:RNCALCAP,10:ALCAP_FOR_CN,11:ALCAP_FOR_RNC。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该属性确定该邻接局的工作类型,可以参见ATM 配置的局向配置中的局向类型。该邻接局是否与本局直接相连 是 与本信令点的连接关系(AM)取值范围:AM_SURE-1:直联方式(Associated Mode),AM_QUASI-2:准 直 联 方 式(Quasi-associated Mode)。缺省值:一般都是直联方式。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标识本局与
38、这个邻接局的信令关系是直联的还是准直连的。直连是表示本局与这个邻接局之间存在直接连接的信令链路,准直连的是表示本局与邻接局间没有直接连接的信令链路,他们之间需要有一个或多个信令转接点,如果RNC 和 MSC 之间是通过 MGW 来转接的,需要填写成“准直连”。ATM 地址编码计划 NSAP ATM 地址 01.0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由 CN 给出 子业务 国内信令点编码 子业务字段(SSF)取值范围(枚举类型):NATIONAL_ RESERVED,取值 0 x0c,14 位信令点编 码,国 内 网 络
39、 保 留,NATIONAL_NETWORK,取值 0 x08,24 位 信 令 点 编 码,国 内 网 络,INTERNATIONAL_RESERVED,取值0 x04,14 位信令点编码,国际网络保留,INTERNATIONAL_NETWORK,取值 0 x00,14 位信令点编码,国际网络。缺省值:NATIONAL_NETWORK。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标识邻接局使用的信令点编码类型,与邻接局信令点编码一起确定一个信令点;对接参数,需要与对端匹配。MGW 信令点编码(24位)14.29.5 由 CN 给出 MSC-SERVER 信令点编码(24 位)14.27.5 由 CN 给出 传输路
40、径信息 传输路径编号 1 路径组编号 1 路径前、后向带宽(bps)4500000 AAL2 通道信息 AAL2 通道编号 1 AAL2 通道的局内编号(Path Id)取值范围:1232-1(DWORD,十进制)。缺省值:无 数据选取原则及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AAL2 Path Id 在一个邻接局向内唯一标识一条 AAL2 PVC,必须与对端网元配置一致,Path Id不能为0。后台修改此参数,需要重启 RNC 系统后数据生效。管理该通道的 SMP 模块号 APBE 板归属的模块号 AAL2 架/框/槽 连 IUCS 的 APBE 板的位置 通信端口号 VPI/VCI 2/41 局向内唯
41、一,必须和对接局向的取值相同,特别约定:AAL5 的链路 VPI取 1,AAL2 的链路 VPI 取 2;MGW局向AAL5信令链路的VCI取值从32开始编号,AAL2 链路的 VCI 取值从40 开始编号;SGSN 局向的 AAL5 信令链路的 VCI 取值从 42 开始编号,AAL5 数据链路的编号从 50 开始编号。归属的传输路径组编号 1 通道承载的业务类型 MIX 类型 AAL2 服务类别 CBR AAL2 流量类型 NOCLPNOSCR AAL2 流量描述参数 1(Kbps)4500 宽带信令链路信息 信令链路组内编号 0 管理该链路的 SMP 模块号 APBE 板归属的模块号 信
42、令链路架/框/槽 连 IUCS 的 APBE 板的位置 通信端口号 VPI/VCI 1/32 同上 VPI/VCI 说明 信令链路服务类别 CBR 信令链路流量类型 CLPTRSPRTNOSCR 信令链路流量描述参数1(Kbps)2000 IUPS 局向配置:参数 属性 说明 ATM 地址编码计划 NSAP ATM 地址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4 位信令点编码 14.26.5 由 CN 提供 IPOA 消息 目的 IP 地址 137.1.1.1 CN 的接口板 SIUP 端口地址 源 IP 地址
43、 137.1.1.2 RNC 的接口板 APBE 端口地址 地址掩码 255.255.255.0 IPOA 架框槽 连 SGSN 的 APBE 板架框槽 IPOA 对端通信端口号 连 SGSN 的 APBE 的相应端口 VPI/VCI 1/50 同上 VPI/VCI 说明 信令链路服务类别 CBR 信令链路流量类型 CLPTRSPRTNOSCR 信 令 链 路 流 量 描 述 参 数 1(Kbps)40000 宽带信令链路消息 信令链路组内编号 0 管理该链路的 SMP 模块号 11 信令链路架/框/槽 通信端口号 VPI/VCI 1/42 同上 VPI/VCI 说明 信令链路服务类别 CBR
44、 信令链路流量类型 CLPTRSPRTNOSCR 信 令 链 路 流 量 描 述 参 数 1(Kbps)4000 静态路由配置(全局资源-高级属性):参数 取值 说明 静态路由号 标识 1 静态路由号标识(Static Route No)取值范围:1128。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仅仅是一个路由的编号,只要唯一即可。下一跳是 IP 还是接口地址 IP(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下一跳是:IP。)静态路由 网络前缀 138.1.1.0(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静 态 路 由 网 络 前 缀 是:138.1.1.0。)静态路由网络前缀(Route Prefix)取值范围:无(DWOR
45、D,十进制)。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配置为目标 IP,也就是期望到达的目标 IP 网络前缀。不能以 0,127,224239,240255 开头。RNC 上配置时,是使用 CN 侧的 GTPU 地址的前缀。静态路由 网络掩码 255.255.255.0(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静 态 路 由 网 络 掩 码 是:255.255.255.0。)下一跳 IP 地址 137.1.1.1(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下一跳 IP 是:137.1.1.1。)下一跳 IP 地址(Next Hop)取值范围:无(DWORD,十进制)。缺省值:无。数据选取原则及设置规范:这里填写的 IP 地址需
46、要和逻辑子网的 IPOAVC 配置中的 IP 地址一致,“下一跳是 IP 还是接口”为 0-Next hop 时,此参数有效。下一跳 IP 地址是 RNC 需要到达的 CN 侧的 IPOA IP地址。说明:此处的静态路由是针对 PS 业务的 IUB 局向配置(快速创建)配置基站、服务小区:参数 取值 说明 站型 S333 小区模板 非 HSDPA 小区 根据实际选择 小区标识 10、11、12 本地小区标识 10、11、12 NODEB 内小区标识 0、1、2 小区参数标识 0、1、2 位置区码 7(本环境只认可 7)由 CN 提供,本实习环境中与 RNCID 一致 服务区码 10 由 CN
47、提供 路由区码 2(本虚拟后台,CN 侧提供的值:2)由 CN 提供 频点 2010.8、2012.4、2014.0 PCCPCH 功率 33 单载频最大发射功率 33.9 载频时隙 3:3、3:3、2:4 现网常用的是:2:4 创建 NODE B:参数 取值 说明 Node B 号 1 模块一 IP 地址 140.13.0.1(本虚拟后台,要求模块 IP 地址必须为:140.13.0.1。)建立 OMCB 通道 时钟参考源 未配置外部时钟 之前分配的 NODEB 管理网元的 IP 地址 支持 ATM OAM 不支持 固定 是否安装防雷器 安装 设置避雷装置安装状况 有效 ATM 地址长度 1
48、60 本虚拟后台固定为 160 ATM 地址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用来与 RNC 对接的 ATM 地址 是否设定 GPS 作为 19锁相环的源 否 固定为 1,表示接口板上的第一个 CPU。Iub 接口联机介质属性 E1 同轴电缆 根据 Iub 接口联机介质属性,选择配置 快速创建 B328 机架(本虚拟机房固定模式):B328 机架 1 2 3 4 5 6 7 B E M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 B P A T B P
49、A T B P A T O R N I I A B C C S B C C S 配置相关传输资源:参数 取值 说明 IIA 单板E1线维护端口号 0、1、2、3、4 E1 的端口号设置,0 代表第 1 条 E1,依此类推 有无复贞 无复贞 与 RNC 配置保持一致 TORN 单板光纤维护光口编号 0、1、2、3、4、5(本虚拟机房,用 3个天线组,须提供 6个端口)TORN 的光口编号设置,0 代表第 1 对条光纤,依此类推 光纤编号 0、1、2、3、4、5 本 BCR 框对 TORN 板提供的光纤资源统一编号,每个光纤编号唯一 射频资源号 0、1、2、3、4、5 目前版本支持一个光口连接一个
50、 R04。配置承载链路:参数 取值 说明 单板架/框/槽 1 架/2 框/15 槽 E1 所在 IIA 的位置 IMA 组号 1 IMA 组的编号,从配置 E1 线时录入的 IMA 组号中选择 连接对象 RNC 如果是 Node B 级联,则选择 Node B 连接标识 1 1 1 1 1 0 0 0 1 表示本根 E1 线使用,0 是未使用 是否加解扰 否 IMA 组属性,与 RNC 侧保持一致 贞长度 128bytes IMA 组属性,与 RNC 侧保持一致 时钟模式 ITC IMA 组属性,与 RNC 侧保持一致 IMA 版本号 1.0 IMA 组属性,与 RNC 侧保持一致 配置传输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