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53986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美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 摘 要:对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再构建非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保险全球化的视角下通过对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非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制约我国非寿险公司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最后提出提高中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

2、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 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 、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 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 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

3、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 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 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 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 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

4、有能力指标。市 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 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 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 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

5、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 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 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

6、,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

7、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

8、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

9、;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 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

10、。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

11、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

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陶存文.保险公司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8保险行业协会.保险诚信读本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