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5924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对退休决策的影响.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引言1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2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21.2.1结构安排21.2.2研究方法21.2.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32文献综述42.1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文献回顾42.1.1现收现付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方法及结果42.1.2完全基金积累制下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72.1.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82.1.4结语92.2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影响的文献回顾102.2.1国内研究动态102.2.2国外研究动态10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133.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133.2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133.3

2、代内收入再分配效应163.3.1给付缴费比183.3.2内部收益率223.4结论24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254.1最优年龄的确定254.2模拟分析264.3小结315结论和建议325.1结论325.2建议32参考文献34 图目录图 31 不同利率下的给付缴费比15图 32 g=0.05时给付缴费比20图 33 r=0.05时给付缴费比20图 34 g=0.05时给付缴费21图 35 r=0.05时给付缴费21图 36 g=0.05时内部收益率23图 37 r=0.05时内部收益率23图 41 收入选择路径26表目录表 31 1997-2008不同利率下的代际给付缴费比15表 32

3、 给付缴费比20表 33 给付缴费比21表 34 内部收益率23表 41 工资、养老保险给付比较a27表 42 工资、养老保险给付比较b29表 43 工资、养老保险给付比较c30摘 要养老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目标是:防范风险、收入再分配和消除贫困。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一直以来各界针对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两种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类型优劣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资本回报率、劳动力供给效应、制度运行成本、储蓄效应以及收入再分配效应等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为统帐结合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方式。本文初步分析和探讨了我国

4、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对退休决策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社会保障在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都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到目前为止在很多方面(如: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收入再分配效应及融资方式等)都存在较激烈的争论,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已趋于成熟和完善。而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有效统计数据也十分匮乏,导致我国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也相对落后。因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国外相关文献,借鉴国外较为成熟、运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有助于分析和测量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对劳动力决策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缴费、给付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

5、模拟模型,进而在不同的利率水平和不同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下对给付缴费比、内部收益率和回收期进行测算,分析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强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本文以终身收入最大化作为劳动者进行退休决策的最优条件年,通过建立的模拟模型测算了在不同的贴现率和工资增长率水平下使终身收入最大的退休年龄。最优退休年龄随工资增长率的提高而推后,随贴现率的提高而提前。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关键词:养老保险 收入再分配 退休决策 现收现付制 基金积累制AbstractOld-Age Social Insurance Syste

6、m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its target is to prevent risk,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avoid poverty. According to difference in financing mode, Old-Ag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s classified Fully-Funded Scheme and PAYG Scheme. All the time discussions about advantage an

7、d disadvantage of those two basic schemes mainly focus on the fields such as return on capital, labor supply effect, system operation cost, saving effect and 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 Chinese current Old-Ag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s binding mode of integration account, which means a combinatio

8、n mode of PAYG Scheme and Fully-Funded Scheme.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PAYG Scheme of Chinese Old-Ag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Scholars in developed country have mad in-depth studies on effect and function of welfare system in all aspects of ec

9、onomy since 1950s. Though so far intensive debates have existed in different fields (for example, influence on labor supply, 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 and financing mode, etc.), their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perfect. However, Chines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started

10、late, valid statistics data were very scarce, which resulted in backward research in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Therefore, it would be helpful to analyze and survey 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labor policy of Chinese Old-Ag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by analyzing foreign literature, re

11、ferring to foreign mature and general methods.Relevant simulation model is build up through analyzing some aspects such as payment, payout methods of Chines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urthermore, 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 is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interest rate and wage growth rate through esti

12、mating fee payment ratio,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payback period.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has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ocial justice.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maximum lifetime income is the optimal condition

13、 for retirement decision, and simulation model estimated what the maximal retiring age is under different discount rate and wage growth rate. The retirement age is brought backward as wage growth rate increased and brought forward as discount rate increased. Influence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on r

14、etirement decision depends on prevailing microeconomic fundamentals.Keywords: Old-Age Social Insurance; Income Redistribution; PAYG Scheme; Fully-Funded Scheme; Retirement dicision1 引言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自从19世纪德国首相俾斯麦率先提出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各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学家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对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都作了较为深入

15、的研究。各国最初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几乎均为现收现付制。但是由于老龄社会的到来,赡养比不断提高导致现收现付制度出现了较大的财政危机,年轻一代的缴费不足以支付老年人的养老保险给付,并且差额也将不断扩大,政府财政也终将无力进行弥补。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许多国家对本国现收现付制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革。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仍旧采用现收现付制,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扩大覆盖面、提高缴费率、增加财政补贴、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等来增加积累,以应对未来缴费不足;2、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积累制转变;3、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这也

16、是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世界银行通过总结各国改革的时间和经验,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提供具有足够保障水平、可负担、可持续且具有稳定性的退休收入,同时提出在评估养老保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各国学者也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当前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在资本回报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制度运行成本、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以及其收入再分配效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社会保障的三个主要目标是:防范风险、收入再分配和消除贫困1。Jeffrey R.Brown(2002)认为

17、,大部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兼有收入再分配和保险两个因素。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收入分配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有“稳定器”和“安全网”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纠正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由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市场机制可能造成悬殊的贫富差距,国家以宏观调控者的身份和公共权力的优势,通过强制性征税或征费的手段来事先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借此建立起以国家财政分配和旧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收入再分配2。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 达到1000至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既是可能的经济腾飞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

18、时期。部分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而另一部分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而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严重偏大,甚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风险水平。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3社会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选择、配置和利用的基础之上。对生产要素的探讨始终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以人的

19、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作为前提条件(白永秀,2008)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以一定的比例相结合才能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多的劳动力或资本投入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缴税(费)率、给付水平、给付年限等制度设计对劳动力供给、储蓄、消费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分析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也是很有必要的。1.2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1.2.1 结构安排论文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这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写作意义,介绍了论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这部分系

20、统介绍了国内外对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其对退休决策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并对已有文献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第三章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本章依据代际迭代模型和给付缴费比、内部收益率等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对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判断。第四章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本章以劳动者预期收入最大化作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第五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1.2.2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对国内外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

21、析。模型分析法,本文使用所搜集文献中的经济模型、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其对劳动者退休决策的影响。1.2.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本文创新在于,对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测算。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提出通过添加调节因子适时调节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比例,以调节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本文同时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的影响由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决定,不能简单的认为养老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延迟或提前退休。 本文的不足是,没有对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最优设置进行论证,同时由于数据的

22、缺乏,没有对论文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计量检验。2 文献综述2.1 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文献回顾美国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和杰弗里李伯曼(Jeffrey B.Liebman)在他们的论文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2001)中根据待遇给付方式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方式两个标准对养老保险进行了分类5。按照养老保险计划筹资方式的不同,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PAYG),即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基金积累制(Full-Funded),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以固定的缴费

23、率在养老金账户上积累资金,由基金管理机构对私人帐户进行统一投资管理,劳动者退休后按个人帐户积累的基金数量从个人帐户上领取养老金。按照待遇给付方式的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为确定缴费型(Defined Contribution, DC)和确定给付型(Defined Benefit, DB)。确定缴费型(DC)是指通过保险精算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缴费标准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帐户,在退休后,根据其个人帐户上的积累金额作为养老金;确定给付型(DB)是指,事先为劳动者确定一个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标准,根据该标准计算出替代率(即养老金占退休前平均收入的百分比),再根据这一替代率而不是缴费率的多

24、少来确定支付养老金的标准(袁志刚,2005)6。近年来针对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类型劣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资本回报率、劳动力供给效应、制度运行成本、储蓄效应以及收入再分配效应等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借助OLG模型或者通过计算给付缴费比、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等方法来定量分析再分配效应。所谓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是指养老保险促使财富在同一代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或代际之间转移的效应。一般来说,收入再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代际间(Intergeneration)的再分配效应以及代内(Intrageneration)的再分配效应。2.1.1 现收现付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25、尽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PAYG)是指通过在同一个时期内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在现收现付制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下,参保人一生中获得给付的精算现值与其缴费的精算现值不一定相等,两者之差既反应了参保人所获取的净收益,又体现了通过制度运行所进行的收入转移。2.1.1.1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内再分配效应代内再分配效应是指大致出生在同一时期的人之间、特别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终身预期收入的转移。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计划的代内收入再分配效应可以通过计算给付缴费比、回收期以及内部收益率等来进行度量。1、给付缴费比(Benefit/Tax ratio)给付缴费

26、比即员工获得的终身养老金给付与养老金缴费的比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其中为给付缴费比,为终身养老金给付现值,为终身缴费现值。对同一代人中的某一群体而言,若,则该群体因为参保而获益(receive their moneys worth);若,则该群体因为参保而受损(fail to get their moneys worth),也称为精算不平衡。家庭潜在收入(families are arrayed by their earnings potential),earnings during years when both spouses are engaged in substantial wor

27、k.以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和潜在收入(earnings potential)作为划分收入阶层的依据,Gustman Steinmeier (1999)测算了美国养老社会保障(OASDI)计划所具有的再分配效应7。他们发现,当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测算时,养老金给付公式具有累进性,且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收入再分配现象;当以家庭终身收入为基础进行测算时,若将配偶给付和遗属给付纳入计算范围,则养老保险计划的再分配效应就减弱50%;若以家庭潜在收入为测算论据,则只存在微弱的由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的再分配效应。2、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终身净转移(Net tra

28、nsfer)和终身净税率(Lifetime net tax rate)内部收益率是指雇主和雇员缴费的贴现值等于养老金未来给付贴现值时的收益率;有学者认为在计算内部收益率的时候不应该考虑雇主缴费终身净转移即为参保者终身缴费贴现值和终身给付贴现值的差额;终身净税率即终身净转移除以终身收入贴现值。Liebman(2001)选取1925年到1929年出生的群体为样本,对当时的美国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5。Liebman的研究表明,在2001年总给付水平下,若以1.29%作为贴现率,与年收入相关联的养老保险计划向低收入阶层发生的转移支付只达到养老保险总给付的5%-9%;若选择更高的贴

29、现率,通过对不同指标(内部收益率、终身净转移、终身净税率)的测算得到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也不尽一致,并且不同群体寿命的不同、家庭次要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变动、婚姻状况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测算结果。此外,Baeg-Eui Hong(2001)也通过计算终身净转移以及终身净税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测算8。回收期是指累积的给付额现值等于缴费现值时需要的给付时间。如果回收期比参保人的生命期望短,则参保人在当前养老保险计划下是受益的,反之亦然。2.1.1.2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再分配效应一般认为,现收现付养老社会保险计划都具有代际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特别是当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或养老保险计划的

30、规模急剧膨胀时,会产生巨大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分析代际再分配效应最常见的方法是由阿莱(1947)、萨缪尔森(1958)以及戴蒙德(1965)等建立和发展的代际迭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OLG)。 OLG模型又称世代交叠模型该模型假设,在任何时候都生活着不同的两代人(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时期年轻人的数量为,老年人的数量为。每一代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的人进行交易,这些人在年轻工作期内进行消费和储蓄,而在老年期则仅仅进行消费。人口的增长率为,即在某一时期。设工人的工资为,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则有,。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为市场利率。假设,在时期引入

31、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计划,年轻人将工资的部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缴纳给养老保险计划。年轻人在时期的缴费为:,在这个时期老年人获得的养老保险给付为。这个时期的老年人并没有向养老保险计划缴费,但获得了的养老保险给付。而时期的年轻人在老年期(期)获得的养老保险给付,时期年轻人在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计划中缴费的收益率为通过对以上OLG模型的推导,萨缪尔森发现,在动态无效的经济中(当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利率,也就是时),每一代都会通过下一代的缴费而获得高于市场利率的报酬,从而增加福利,但并不会有任何一代蒙受到福利上的损失9。这仅仅只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在代际之间并没有造成收入的转移,因而也就不存在

32、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当处于动态有效的经济阶段(当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小于市场利率,也就是时),第一代老年人在时期无偿获得养老保险给付,而之后的各代人都有福利上的损失。大致分析过程如下:时期工人的缴费和收益分别为:、,若将缴费投资于资本市场,收益为,则收益损失为,各代人损失的净现值和为:,由此可以看出各代人损失的现值之和相当于第一代退休者所获得的意外收益10。第一代退休者获得的给付为:,期工人的缴费和收益分别为:、,若将缴费投资于资本市场,收益为,则损失为,由此,各代人口损失的净现值和为:Blanchard(1992)利用OLG模型分析了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对资本积累和福利的影响11。他认为,如

33、果引入养老社会保险计划(OASDI计划)前的利率小于人口增长率,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可以通过减低或消除动态无效而实现帕累托改进;若引入养老社会保险以前利率大于人口增长率,那么这种安排会使第一代老年人获益(得到正的收入转移),而第一代老年人所获得意外收入正好相当于其后各代人的福利损失。Blanchard的这一结论支持了Samuelson和Feldstein分析的结论。 Blanchard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工资增长率。除OLG模型外,内部收益率等方法也可以用来测算养老社会保险的代际再分配效应。Leimer(1994)通过测算各代内部收益率,模拟分析了美国1875年到2050年之间各代人的代际再分配效

34、应12。 根据Leimer的测算,养老社会保险的内部收益率将由1875年的37%下降至2050年的1%左右。而在1900年与1925年两年,代际净转移分别达到了112亿和99.6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正是通过它的代际再分配机制来缓解老年人的贫困。2.1.2 完全基金积累制下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所谓基金积累制(Full-Funded Scheme),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以固定的缴费率在养老金账户上积累资金,由基金管理机构对私人账户进行统一投资管理,劳动者退休后根据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数量从个人账户上领取养老金。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基金积累制计划不存在任何代内收

35、入再分配效应。因为参保者老年期获得的给付完全依赖于年青时期的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不存在横向的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6, 13-15。如果做出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比如对高退休金给付者的给付进行征税并对低退休金给付者进行补贴,那么,完全基金积累制计划也会具有一定的代内再分配功能,其收入再分配程度则依赖于征税税率及补贴幅度。运用改进的OLG模型,封进描述了完全基金积累制下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状况。除了一般性的假设之外,封进还假设个人的效用是其消费水平的单调增函数并为严格的凹函数,其中,分别表示工作状态和退休状态。在完全采用基金制的情形下,个人的效用函数为:其中, 为市场利率,为工作期的储蓄,为最优储

36、蓄,为养老保险费率,为人口增长率,为个人的时间偏好因子,为养老保险投资收益率。封进认为完全基金积累制下,参保人年轻时期的缴费将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他们老年时将以市场利率获得养老金给付,老年期获得的养老金来自于年轻时的储蓄,可以视作个人储蓄的一部分,养老保险计划不具有代际再分配功能14。赵耀辉、徐建国(2001)则认为当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过低时,个人帐户实质上变成一种税收负担而不是一种储蓄,从而也就具有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巴尔(2000)运用OLG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完全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的代际再分配效应取决于宏观经济波动情况16。如果发生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降低,

37、则会导致一部分收入由前一代参保者向后一代参保者的转移。因此,如果经济发生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造成从老年人向年轻人的收入再分配;反之,若发生非预期的通货紧缩时,则会发生从年轻人向老年人的收入再分配,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可预期的,则不存在收入的代际再分配。2.1.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1997年和2005年两次改革前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郑伟、孙祁祥(2003)运用A-K模型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17。他们通过对收入再分配净值的计算来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他们认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

38、基金积累制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即改革前的现收现付制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如改革后的部分积累制。通过对高低收入者给付净现值和缴费净现值的比较,彭浩然、申曙光(2007)模拟分析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再分配效应,并对我国1997年和2005年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18。如果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给付现值小于其缴费现值,且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给付现值大于其缴费现值,就表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引起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即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反之亦然。通过模拟分析,他们认为,2005年的改革虽然强化了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但其代内再分配效应已经明显减弱。而且,如果高工

39、资增长率、低利率水平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改变,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还会造成严重的代际不公平,下一代的平均负担要重于当前一代,进而影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何立新(2007)分别估计了城镇参保职工在1997年和2005年改革方案下的养老金纯受益额,并比较分析了广东、四川、辽宁三个省份不同群体的终身净转移率(即终身养老保险纯受益额除以终身工资收入额)。他们认为,2005年方案虽然提高了隔代人的代内不平衡,缩小了高、低年龄组之间的代际不平衡,但加大了高年龄组的代内不平衡,加深了逆向收入转移的程度15。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人分配课题组

40、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杨震林、王亚柯(2007)估算了企业职工家庭的养老金财产对家庭其他财产分布的影响,从而考察了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19。养老金财产是指人们未来养老金给付扣除未来缴费后的折现净值。他们采用了基尼系数、十等分组法以及基尼系数分解三种方法来分析现有养老金财产及其分项对家庭财产分布的再分配效应。他们的研究表明,养老金财产对中国城镇地区职工家庭的财产分布产生了再分配效应,它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下降了八个百分点, 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下降了20%。2.1.4 结语纵观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再分配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贴现率、

41、不同的测算方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收入阶层划分根据的不同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分析结果。计算累积缴费的贴现值时,是否考虑雇主缴费会直接影响分析结论。就大部分养老社会保险计划而言,雇员(employer)和雇主(employee)通常会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缴费,因此,在考虑个人缴费(contribution)时,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雇主的缴费部分一并计入个人缴费中,因为雇主缴费最终还是通过低工资增长率以及较高的商品、服务价格转嫁到劳动者的身上。Robert Myers(1993)则认为,将雇主所缴纳的部分一并计入个人缴费是错误的,因为雇主缴费是用来给付给所有被计划覆盖的群体的。由此可见,若通过给付缴费

42、比、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涉及计算缴费现值的测量方法来分析再分配效应时,缴费部分界定的不同会导致所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20。贴现率赋值的不同会影响到再分配效应的测算结果。一般而言,贴现率越高,则制度运行具有较高的累进性,存在较高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Fullerton, 2004)21。不同群体期望寿命的差异性会影响实证分析的结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职业类型、婚姻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会对寿命期望产生影响。工资水平高的群体比工资水平低的群体寿命长,其领取养老金给付的期限也相应较长,制度运行会导致相对贫穷群体向富裕群体的逆向再分配,削弱现收现付计划的正向再分配功能,美国一些学者的

43、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12, 22-26。就美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而言,低收入者获得较高的替代率,较高收入者获得较低的替代水平,由于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者有更长的寿命,因而其能获得更多的养老给付,这样部分地削弱了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23, 27-29。此外,养老社会保险费税(费)率、退休年龄、特征群体的分类方法等都会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所导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产生直接的影响。2.2 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决策影响的文献回顾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退休决策。2.2.1 国内研究动态袁志刚(2005)通过静态分析发现,转移支付的增

44、加会显著的影响个人的退休决策;如果养老保险体系是累退的,那么低收入者更倾向于比高收入者更早退休;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之间的联系越小,那么由养老保险计划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就越大,诱使个人提早退休6。李莉(2005)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基金制较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提出了设定最低筹资年限和试行养老金提前和推后支取制度来消除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不利的影响30。车翼(2006)运用logistic模型,并假设养老金显著影响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通过对青岛市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劳动者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显著影响其劳动供给行为,并且参加养

45、老保险的劳动者将提供更多的劳动供给31。文太林(2007)认为养老金替代率也与老年劳动参与率相关联,替代率越高,人们选择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更可能推迟退休。张盈华(2008)通过对劳动者退休与工作的成本收益的分析,认为收入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促使人们延迟退休,因为均一费率下,延迟退休可以延长人力资本收益期,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但是,如果个人的养老金水平与工资水平没有关联,那么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的工作努力没有明显的激励32。2.2.2 国外研究动态Costa(1998)发现在绝大多数实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都出现了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的现象33。Feldstein(1999)

46、测度了收入税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扭曲损失34。Feldstein和Liebman(2002)研究发现,由于美国储蓄收益率高于养老保险收益率,养老保险造成的扭曲性损失很大,同时还指出,由于养老保险体系还存在收入再分配功能,那么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养老保险的收益率是不同的,从而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也会产生扭曲性损失10。Quinn(1999)根据收入闲暇选择(Income-Leisure Choice)理论,研究了家庭中男性劳动者的收入与工作时间选择的关系35。他将家庭的效用函数表示为:,其中、分别表示丈夫和妻子的闲暇,为家庭综合消费量,、分别为丈夫和妻子的小时工资率,为家庭的非劳动收入,表示综合消费

47、的价格,表示丈夫的预期寿命。并假设不存在工资增长率和税收。在评估过程中,Quinn发现公共养老保险和其他私人养老保险很明显的影响了工作时间,养老保险与工作时间之间是负相关关系。Gustman和Steinmeir (1983)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动态的结构化模型(Structural Model)分析劳动者的退休决策36。模型假设劳动者一生的消费和收入预算约束为:,其中T为个人预期寿命,C(t)为t年的消费水平,A0是指个人初始资产,r为利率。劳动者一生最大化效应为:Gustman和Steinmeir认为,当劳动者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较大时,对退休的影响较小;当斜率较小时,养老保险水平变化

48、对退休行为的影响比较大,可能出现退休高峰。Rust和Phelan(1997)对该模型进行了一些完善。他们补充考虑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退休决定的连续性,同时也考虑了个人拥有的遗产水平、储蓄和个人健康状况等的影响37。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忽略了并假设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作用,最终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有重要的阻碍作用,是美国个人退休行为在62岁和65岁出现峰值的直接原因。Mithell和Phillips试图检验减少提前退休的劳动者所能获得的养老金水平,是否会影响劳动者的退休决策。检验发现减少提前退休的给付水平,对教育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的黑人劳动者,带来巨大的损失38。Gustman和Steinmeir(2002)再次使用基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