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6034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社 会 评 估 报 告二七年三月项目主持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赵立欣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主持人:张艳丽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编写人:张艳丽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社会学硕士蒋爱群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社会学教授参与研究人员:王爱华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农业经济学学士李冰峰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经济管理双学士徐 蕾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社会学硕士张 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社会学硕士目 录1.导言41.1项目简介41.1.1项目背景41.1.2 项目规模和建设内容41.1.3项目区域简介51.2项目社会

2、评估简介61.2.1社会评估的目的和内容61.2.2社会评估应用的调查方法61.2.3实地调查地点和实施步骤71.2.4社会评估调查的日程安排91.3主要发现和建议10 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122.1广西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122.1.1全自治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122.1.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132.1.3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152.2重庆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172.2.1重庆市社会经济总体情况介绍172.2.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182.2.3项目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分析202.3安徽省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22.3.1全省基本社会-经济状况222.3.

3、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222.3.3太湖县及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状况232.3.4贵池区及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262.4湖南省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82.4.1湖南省社会-经济基本状况282.4.2湖南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292.4.3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92.5湖北恩施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322.5.1湖北恩施社会-经济基本状况322.5.2咸丰县及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状况323项目预期社会影响分析323.1受益者及对项目的态度323.1.1项目受益者界定323.1.2受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323.2项目预期社会效益分析323.2.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323.2.2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23.2.3减少疾病和疫病发生,提高农村健康水平323.2.4改变落后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社区环境323.2.5减轻家务劳动强度,促进妇女发展323.2.6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建立323.2.7加强项目社区和各级相关机构的能力建设323.3当地社区成员的培训现状和需求323.3.1项目区农户的培训现状323.3.2社区成员的培训需求323.3.3项目培训存在的几个问题323.4项目实施的潜在风险和对策323.4.1管理风险及对策323.4.2受益群体风险及对策323.4.3自然风险及对策323.4.4技术风险及对策323.4.5政策和体制风险及对策3

5、23.4.6 市场风险及对策323.5项目可能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323.5.1受益农户选择不均,弱势群体边缘化323.5.2 贷款管理不规范,造成农户依赖心理323.5.3地方政府超规模举贷,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324结论和建议324.1结论324.2建议324.3讨论:建立参与式项目管理机制324.3.1项目设计/计划环节的参与机制324.3.2项目实施中的参与机制324.3.3项目监测与评估参与机制324.3.4项目促进弱势群体参与的机制324.4信息交流和培训325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326附件326.1社会评估任务书(TOR)326.2社会评估样本县、村选择标准326.3社会评估村级

6、访谈提纲(对农户)326.4社会评估县级访谈提纲(对县、乡级相关人员)326.5广西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数据326.6重庆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数据326.7安徽省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数据326.8湖南省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数据326.9湖北省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数据326.10广西项目区域图326.11重庆项目区域图326.12安徽项目区域图326.13湖南项目区域图326.14 湖北项目区域图326.15 中国对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优惠政策321.导言1.1项目简介1.1.1项目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农村环境呈现脏、乱、差的现状。长期以来

7、农民生活用能主要依赖薪柴和煤炭,自然资源耗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燃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把其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的一条合理有效途径。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世行贷款支持中国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把沼气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建设高效庭院生态庭园模式,从而改善项目区农户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促进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1.1.2 项目规模和建设内容世行贷款“生态家园”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组织实施,将在

8、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广西5个省(市、区)的64个县实施,项目将涉及461乡 3047个村,直接受益农户达53.865万户。项目实施后,每个项目村的沼气入户率将达到80%。该项目总投资为26亿元,其中世行贷款1.2亿美元。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建设。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庭院生态模式户,包括建沼气池、发展生态水果、蔬菜、饲料作物及生态畜牧水产养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改厨、改厕、改圈、改水等工程,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2)项目区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有农村能源生态技术和农牧业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用于县、乡、村

9、三级有关技术支持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有关培训,进行应用研究等。(3)项目实施管理和监测评价能力建设。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和监测评价有关的设施和设备,对项目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项目实施、监测评价、资金管理、支付、采购、报账、外语等方面的国内外专业技术培训和考察。此外,本项目的实施将使农户的能源使用结构发生变化(沼气将替代秸秆、薪柴和煤等化石燃料),因此,项目中还将积极争取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支持。1.1.3项目区域简介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审查选择与自愿贷款的原则,本项目拟定在安徽、广西、湖南、重庆和湖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4个县(市、区)实施,项目区位于5省境内沿江沿河平原和缓坡丘陵地

10、区,是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但农户生活用能依赖薪柴,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动植物废弃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1)安徽省安徽省初步选定在合肥、铜陵、六安、安庆、宣城、池州、滁州、黄山8个市中的18县,分别是:肥东县,铜陵县,贵池区、青阳县,全椒县、天长市,宜秀区、太湖县、怀宁县,霍山县、霍邱县、寿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黄山区、黟县等。将涉及157个乡(镇)420个村,受益农户达92800户;(2)湖南省湖南省初定确定18个项目县(市、区),分别为:望城县、宁乡县、湘阴县、澧县、临澧县、衡南县、常宁市、湘潭县、零陵区、冷水滩区、临武县、宜章县、隆回县、武冈市、永定区、慈利县、

11、花垣县、攸县。将涉及102个乡(镇)586个村,受益农户达90000户。(3)湖北省湖北省初步确定恩施州8个项目县,分别为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将涉及88个乡镇1300个村,受益农户达200000户。(4)重庆市重庆市初步选定在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云阳、开县、忠县、璧山、武隆、梁平、垫江等12个项目县(市、区),将涉及50个乡296个村的75000户。 (5)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初步选定8个项目县(区),分别是:恭城县、平乐县、兴安县、苍梧县、富川县、陆川县、博白县、防城区。共涉及64个乡(镇)445个村,直接受益农户80850户。1.2项目社

12、会评估简介为考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世界银行要求农业部对该项目进行社会评估。1.2.1社会评估的目的和内容此次社会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预定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和目标群体的各方面信息,为下一步的项目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数据,以确保今后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世行提供的任务书,此次社会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A. 评估并阐明农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原因;B. 搞清目前有什么因素阻碍农户参加与本项目相类似的活动;C. 确定项目对不同受益群体的效益(及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并对提高项目效率(降低不利影响)提出建议;D. 分析并提出确保弱势群体(包括少数民族)主动参与项目的途径;E.

13、 为项目在村级开展提出宣传策略和促进受益群体参与的指导方针;F. 为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基础的社会指标。1.2.2社会评估应用的调查方法对即将实施的项目进行社会评估,是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而对项目区“影响项目设施的社会因素”和“项目实施可能给当地社会及受益人群带来的影响”这两方面内容做出分析、判断。为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在进行评估时运用了多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力求使各种方法所得到资料、数据能够互相补充、印证,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在实地评估时,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1)文献法(二手资料法)文献法是通过查阅文献并对其所含的信息进行研究、归纳、分析,进而发现规律

14、、得出结论的方法。无论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文献法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的实地调查只能在有限的项目点进行,必须借助文献资料来更多地了解有关项目背景和5个省所有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信息。出发前,评估组从农业部有关部门收集了关于本项目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以期对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和项目目的、内容等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地调研计划、设计出问卷和访谈大纲。同时,为全面了解5个省所有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信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查阅并收集了5个省、县、乡等各级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项目相关资料。(2)深入访谈法访谈,是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来详细了解情况、

15、获取信息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感受、态度、观念等不便于定量的信息,也有利于发现一些真实的情况和问题。在此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在省、市、县访问了各级项目管理、实施人员,在样本项目村分别访问了村干部和村民,包括已经使用沼气和尚未安装沼气的农户。(3)参与式农村调查法(PRA)为了让项目区受益群体参与到这次社会评估的过程中,使我们能获得更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这次实地调查中还应用了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包括:绘制项目区季节日历和两性时间利用图,讨论农事劳动和家务劳动分工,就沼气的建设、使用和即将开始的生态家园项目的相关问题进行焦点讨论等,也使用了一份简短的访问式问卷。

16、(4)实地观察法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法获得了一些直观的、感性的社会信息,包括村容村貌,农户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有沼气户和无沼气户的生活环境对比等。 1.2.3实地调查地点和实施步骤项目计划在安徽、广西、湖南、重庆和湖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个县(市、区)实施,但这次社会评估要考察的内容广泛,且时间很紧,评估组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县、村进行调查,经与农业部外经中心协商,共同制定出调查点选择标准(见附件2),并按照此标准选择了并按照此标准选择了5个项目省的9个县15个乡(镇)的15个代表性较强的村作为实地调查地点,其中安徽省5个村,湖南省2个村,湖北省2个村,重庆市3个村,广西3个村,具体

17、调查地点详见表1-1。表1-1:社会评估调查地点省市/州区/县乡镇村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刘羊村城西乡幸福村池州市贵池区观前乡园林村墩上镇团结村梅村镇肖坑村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象嘴村永定区沙堤乡好坪村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顶寨乡双拱桥村小村乡小村村重庆市壁山县福禄镇斑竹村合川市太和镇亭子村大石镇苟桥村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竹梅村红花镇鹅柳村梧州市苍梧县新地镇题甫村评估组在到达每个省后,首先访问了省项目办、能源办等相关部门,了解了各省项目概况,收集了必要的二手数据和资料;到每个样本县(市、区)也首先与县政府、项目办、农业和能源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了解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基

18、本情况,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然后深入样本村进行深入调查。评估组在每个样本村的调查大致分三个内容:首先,向干部了解该村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第二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代表中包括男性和女性、贫困户,以及有沼气和没有沼气的农户),就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季节日历;然后在村庄中进行实地观察,并分别到有沼气和没有沼气的农户家中访问(包括进行两性日常时间利用调查)。 1.2.4社会评估调查的日程安排从2006年8月4日至8月14日,评估组分为2个调查小组,先后对上述项目点进行了实地调查、评估。具体日程安排如下表:表1-2 社会评估调查日程安排时间第一组日程第二组日程8月4日星期五 北京到安徽合肥,会见

19、省项目办; 到安庆市太湖县,与县项目办座谈8月5日星期六 到晋熙镇刘羊村调查 到城西乡幸福村调查8月6日星期日 出发去池州市; 与池州市、贵池区项目办和有关部门座谈;8月7日星期一 到观前乡园林村调查 到墩上镇团结村调查 北京到重庆市,会见市项目办; 到合川市,与市政府、农业局、项目办、能源办等部门座谈8月8日星期二 参观“安徽省生态家园示范村”梅村镇肖坑村 返回合肥,飞湖南长沙 到合川市太和镇亭子村调查; 到大石镇苟桥村调查 前往壁山县8月9月星期三 与省项目办、能源办座谈,收集资料; 前往张家界市 到慈利县零溪镇象嘴村调查 与壁山县政府、项目办、农业局、能源办等座谈; 到福禄镇斑竹村调查;

20、 晚上前往广西桂林市8月10日星期四 与慈利县政府、农业局、能源办和其它项目相关机构座谈 到永定区郝坪村调查 上午桂林到钟山; 下午与自治区项目办、能源办负责人,县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办、能源办负责人座谈8月11日星期五 从张家界市到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 与县政府、县项目办及其他相关部门座谈 到两安瑶族乡竹梅村调查; 到红花镇鹅柳村调查; 由钟山县前往苍梧县8月12日星期六 到顶寨乡双拱桥村调查 到小村乡小村村调查 上午到新地镇题甫寸调查; 下午与苍梧县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办、能源办负责人座谈8月13日星期日 整理调查资料 作补充调查 由苍梧返回桂林 桂林返回北京8月14日星期一 从恩施经武汉返回北

21、京 1.3主要发现和建议通过实地调查和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组获得以下主要发现:1)世行贷款“生态家园”项目通过在5省64个县53.865万户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模式,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减轻妇女家务劳动强度、减少疾病发生、增加就业、促进相关组织发展和相关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5省64个县在自然气候、资源条件、技术力量、社会经济、组织机构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适合发展该项目。3)在选择项目受益户时,优先考虑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农户。经调查发现,项目涉及的主要少数民族群体包括土家族、苗族、壮族、瑶族、白族、佘族回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40

22、万(湖北28.46万),占总受益人口的约17%。尤其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广西、湖北和湖南,均优先考虑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农户:湖北恩施州作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8个少数民族县、88个少数民族乡、1300个少数民族村被纳入了本项目,少数民族项目户占40%以上;广西8个县的64个乡(镇)445个村,受益总人口为40.3903万人,其中瑶、壮等少数民族人口达到6.6255万人,占受益总人口的16.4%,有些项目村还为少数民族村,例如我们调查的两岸瑶族乡竹梅村,受益农户均为瑶族人口;湖南省有18个项目县,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有花垣县、慈利县和永定区等3个项目县,项目受益农户主要为土家族和

23、苗族。4)在调查的15个样本村,有6个村为少数民族自治或多民族混合村,占样本数40%。包括广西两岸瑶族乡竹梅村、红花镇鹅柳村,湖南湘西的郝坪村、象鼻嘴村,湖北恩施的小村村、双拱桥村。5)通过对5省9个县15个村的实地调查发现,项目区农户对该项目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6)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本项目潜在的风险包括管理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受益群体风险。7)如果项目在选择受益农户、贷款发放回收管理、项目组织实施等方面管理不规范,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造成弱势群体边缘化,使部分受益农户产生依赖心理,使部分项目区负债累累从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4、当然,通过比较完善的项目设计和高质量的项目管理,可以减低项目的风险,也能避免对社会区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 因此,评估组给项目设计和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包括:1)根据公平发展的原则,项目办应与社区成员商讨确定项目受益者。建议应包括智力正常、有劳动能力、愿意积极参与项目活动的贫困户。2)在项目开始要明确规定给农户项目款项的性质。如果是补贴,就应该更向贫困者、妇女和少数民族家庭倾斜;如果决定是贷款,须在项目设计中对贷款发放、管理、还贷的程序、规则做出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上参见3.4,3.5.2, 4.2)。3)建立参与式的项目实施、管理机制。使项目受益人在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从项目设计、实施、管理、监

25、测到评估都能有发言权并参与决策(参见4.3)。4)加强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办)和贷款管理机构(财政或银行)间的沟通和合作,避免把“贷款项目”简化成“贷款”。应该使贷款真正成为促进受益户发展的资源和手段。另外,各省级项目办、各地区项目办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定期开展交流和座谈会,借鉴成功经验,吸取不足和教训。5)加强项目宣传和培训。对农民的培训应注重效果,在时间、地点、内容上都以他们的需求为依据;对妇女和少数民族可组织专门培训。对项目办人员除进行财务管理和技术方面培训外,建议增加发展理念、社区工作方法和项目监测、评估培训(以上参见3.5.4,4.2)。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1广

26、西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1.1全自治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疆,在这里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和仡佬等12个民族,共有人口4633万。少数民族人口1800多万人,约占39%,其中壮族人口15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32.6%。广西地貌成一盆地状,全区以山地为主,占全区面积的68.42%。广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充沛。降雨量虽多,但在时空和地域上分布不均,干湿季节明显。夏季常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很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972.92万亩,人均耕地0.78亩,中低产耕地占77%。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少

27、数民族聚居较多、经济基础落后、等历史原因,该区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人口贫困面较大,现有国家重点扶贫村4060个,占全区村委会总数的27.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百万以上。全区人民尤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和科技人员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广西地区以亚热带为主,农民有家家户户养猪的习惯,原料丰富,是我国沼气发展最适宜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地区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五”期末已建户用沼气273万户,沼气入户率达到3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2%

28、。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把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已形成了健全的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广西区各县均有农村能源办公室,全区共建1073个农村能源推广机构,从业人员达3475人,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证书的有8043人。2.1.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综合考虑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项目要求,广西初步在桂北、桂中、桂东等区域内确定恭城县、平乐县、兴安县、苍梧县、富川县、陆川县、博白县、防城区等8个县(区)为项目实施区域,项目县共辖105个乡1263个行政村,总农户105.4098万户,其中贫困户8.4194万户,占

29、总农户的7.99%;总人口453.3077万,其中女性212.1563万人,占46.8 %; 贫困人口33.746 万,占7.44%;少数民族人口41.9396万,占9.25%,主要为壮族、瑶族和苗族。具体情况参见附件6.5。8个项目县在沼气发展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现共有用沼气65584户,入户率为28%。各县沼气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好的县有恭城、苍梧、平乐、兴安等县,沼气入户率在20%以上,其中恭城县沼气入户率达到了68%,发展速度较慢的是防城区、博白县和陆川县,沼气入户率不足10%。各县沼气发展具体情况见附件6.5。项目将涉及8个县的64个乡(镇)445个村,直接受益农户为8.0

30、85万户,受益人口达到40.3903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9.1205万,约占47.34%;瑶、壮等少数民族人口达到6.6255万人,占16.4%;贫困人口4.8427万,约占12%。具体情况参见附件6.5。评估组在全面了解了8个项目县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代表性较强的钟山县和苍梧县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为下一步项目村的调查提供了大量背景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钟山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钟山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858平方公里,辖12个镇和2个瑶族乡,137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72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4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万人,瑶、壮等少

31、数民族6.76万人。钟山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6 C,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较好,是国家农业部指定的柑橘生产优势区、全自治区首批通过认定的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生产县之一。该县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动植物废弃资源为沼气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项目计划在钟山县的凤翔镇、两安乡、红花镇、同古镇、钟山镇、公安镇、清塘镇等7个镇实施,共涉及25个村,直接受益总农户15497户,受益总人口76499人,其中女性36793人,占总人口的48%;少数民族7124人,占总人口的9.3%。贫

32、困农户1451户,6161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4%和8.1%。(2)苍梧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桂江汇合处,北回归线从县境中部通过。全县现辖12个乡镇,193个行政村,总人口57.99万人。现有农户数12万户,农村总人口51.57万,其中女性23.94万人,占46.3%,农村劳动力27.9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4%。苍梧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 C,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苍梧县是一个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大县,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6万公顷,约占73%,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红薯、

33、花生、木薯、蔬菜、水果、茶叶等;养殖业主要为养猪、养牛、养羊、养鱼等,2005年末生猪存栏21.11万头,牛存栏1.5万头,羊存栏0.3万头,家禽存栏211.99万只,年肉类产量达3.95万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动植物废弃资源为沼气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沼液、沼渣可作为优质肥料用于农作物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项目计划在该县的大坡、广平、新地、龙圩、沙头、石桥、岭脚、京南等8个镇实施,共涉及60个行政村,直接受益总农户4.2782万户,受益总人口19.2922万人,其中女性9.046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7%;瑶、壮少数民族1095人,约占总人口的0.6%。贫困农户3547户

34、,1.3725万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8.3%和7.1%。项目区自然条件较好,交通相对便利,农民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高。截至2005年底,项目区已建有沼气池1.0859万座,沼气入户率为25.4%,项目建成后,入户率可达60.4%。2.1.3样本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少数民族类型、农业发展特色等因素的多样性,评估组采取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竹梅村、红花镇鹅柳村和苍梧县新地镇题甫村作为样本村,通过与村民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法,对三个村的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及有关信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三个村各具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差异较大,竹梅

35、村为瑶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鹅柳村壮族、汉族、瑶族混居,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题甫村多数为汉族人口,农业生产较为发达,这三个村在广西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两岸瑶族乡竹梅村两安瑶族乡地处钟山县西北部山区,与县城有24公里的通车距离,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下辖6个村委。竹梅村位于两岸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0多户,1043人,均为瑶族,90%以上农民为小学文化程度。该村属于典型的西部多山丘陵地带的贫困山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100多亩,人均耕地0.6-0.7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木薯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仅占很

36、少一部分。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户均年收入不足650元的特困户有40户,低保户200户,2001年被确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瑶族婚俗中招赘习俗较为普遍,据调查,竹梅村有30%的农户为男性嫁入女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婚俗习惯,使瑶族男女地位平等,也解决了双方家庭的后顾之忧问题。为了解该村不同性别的生产和生活参与状况,我们运用PRA方法对性别劳动分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表2-1可以看出:第一,男性主要从事采松脂、跑市场、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妇女参与程度相对较少;第二,养殖活动、旱地生产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也开始参与市场活动;第三,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女性主要承担家务劳动不同,

37、瑶村的家务劳动由男、女共同承担。综上所述,男性不但主要农业生产、林副业生产、跑市场等重体力活动,也和女性共同承担砍柴、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劳动强度比妇女繁重,妇女生活相对轻松自在。表2-1:竹梅村性别劳动分工分析图表活动旱地生产水田生产养殖市场家务采松脂背柴男性妇女注:“”号越多,表示承担的劳动量越多。农户贷款主要途径是通过乡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信用贷款,贷款数额一般不高于2000元。竹梅村农户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困难,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经济收入,贷款现象较为普遍,2005年全村有80%的农户向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主要用于外出打工及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2005年区政府为了扶持贫困村的发

38、展,拨款修建了公路、学校、电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电视入户率达到了6070%,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0%以后,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正在快速发展。(2)红花镇鹅柳村红花镇位于钟山县西北部,距钟山县城17公里,是汉、壮、瑶等民族聚居的山区小镇,红花镇有3个项目村,分别为红花村、龙燕村和鹅柳村。鹅柳村位于红花镇南部,总人口3475人,总户数637户,壮族、汉族人口各占一半,另有小部分瑶族,约有60%农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现有耕地2200多亩,人均耕地0.7亩。户均养猪3-5头,水牛1-2头,猪粪、牛粪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交通条件十

39、分便利,有县级公路从村内穿过,农村用电、农民饮水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与竹梅村一样,该村以薪柴和秸秆为主要生活用能,部分较富裕的农户还用上了液化气和煤,但仅作为辅助生活燃料。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外出打工者超过1000人,占总人口的1/3,多数为青壮年男性劳动力。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在全乡属于中等水平。享受国家民政救济的五保户有25户,这部分人口多为孤寡老人、智障、身体残疾等弱势群体。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富裕户有10多户,主要靠外出打工赚钱致富。(3)新地镇题甫村题甫村位于苍梧县新地镇北面,距县城10公里。该村辖12个自然村

40、,886户,3857人,均为汉族,主要劳动力有2500人左右。该村为2004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建有沼气池476座,入户率达53%,并按国债项目需求进行了“一池三改”,家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户均养猪4-6头,全村生猪出栏3600多头,种植优质砂糖桔1400多亩,90%以上的农户种有砂糖桔,少则1亩,多则达到30亩,多数外出打工农户都返回家乡搞种植,砂糖桔种植成为该村主要经济支柱,2004年被确定为“砂糖桔种植专业村”。同时,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形成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利用沼肥种植砂糖桔、荔枝等经济作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2

41、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在全乡处于较高水平。农户贷款主要是通过乡级农村信用社,贷款难度较大,首先由夫妻双方共同提出申请,由信用社现场考察农户家庭和生产状况,再决定是否准予贷款,额度规定在1万元以下。需要指出的是,苍梧农民方言为粤语,常年务农在家的农民听不懂汉语普通话,电视和广播多收看(听)地方台,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一定障碍。2.2重庆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分析2.2.1重庆市社会经济总体情况介绍重庆市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 C左右,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

42、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市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耕地228.74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8.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减少态势。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6。重庆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6%,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和石柱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涪

43、陵地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已连续四年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建设内容,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建户用沼气累计达59.78万户。尤其注重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重庆市已连续4年在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和石柱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安排农村沼气国债资金3261万元,受益农户达32610户。具体情况见下表。表2-2 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国债项目情况表县名项目户中央国债投资(万元)投资年度黔江区44604462004、2006酉阳县86408642003、2004、2005、2006秀山县81208122003、2004、2005、2006彭水县88908892

44、003、2004、2005、2006石柱县25002502004、2005合计326103261重庆市生态家园建设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区(县、市)都有农业局,乡镇有农技推广中心(站)。项目县(区、市)有农技推广人员9542人。各区(县、市)农业局设有专门的农村能源办公室,项目区持有国家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证书的有870名。2.2.2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重庆市项目区初步选定在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云阳、开县、忠县、璧山、武隆、梁平、垫江等12个区(县、市)位于长江、嘉陵江两岸的缓坡丘陵区,水土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动植物废弃物资源丰富,农户生活用能主要依赖薪柴的

45、50乡镇,共涉及296个村的75000户,其中贫困农户1000户。在这12个项目区(县、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少而分散,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少数民族情况参见附件6.6。评估组在全面了解了12个项目县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代表性较强的璧山县和合川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为下一步项目村的调查提供了大量背景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璧山县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璧山县位于重庆市西部,下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34个居民委员会,151个行政村。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61.208万人,其中女性29.7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9%,男女性别比为105.9。全县有少数民族29个,

46、1000余人,主要有苗族、蒙古族、回族、彝族、土家族、满族等。近年来,璧山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175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66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9.5065万吨,蔬菜产量24.9252万吨,水果产量5.9309万吨,肉类总产量5.0064万吨,禽蛋产量8138吨,水产品产量1.2028万吨。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为四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1%。项目计划在该县的八塘镇、福禄镇、三合镇、健龙乡等4个乡镇24个村实施,直接受益农户达到6000户。(2)合川市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合川市位于重庆西北部,全市幅员面积2356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2万亩,辖2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524个村。全市总人口为150.6万人,其中女性人口72万人,占48%。农村劳动力74.9万人,其中女性32万人,占42.71%。总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