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6289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 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教育。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为我国各行业的建设发展输送人才。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多数家庭仍以子女能进人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为梦想。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会为受教育者带来更高薪酬。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品,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益,尤其对个人有益。因此,不应当只由政府出资,而应当由各受益方共同出资。一、高等教育的准公共品性质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严格符合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定义的产品很少,很多产品只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者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这种产品被称为准公共品。高等教育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然而,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当大学学生人数超过一定限

3、度就会产生拥挤,在这种情况下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大部分大学都实行收费制度,学生需缴纳学费方可入学,因而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既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又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因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公共品,而是一种准公共品。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私人物品的属性更为显著,因而是一种更接近于私人物品的准公共品。此外,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普遍的观点是个人收益大于社会受益。在英国,Dutta等人(1999),Greenaway和Haynes( 2000)根据年龄一收入资料,计算出大学毕业生平均一生要比非大学毕业生多挣41万英镑( 3590142)。Dutta等人(1999)根据1995年收

4、入调查报告分析,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估计达到17%。高等教育对社会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发展高等教育还有利于减少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经济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非大学毕业生多,这意味着他们缴纳的税金通常也更多。他们往往更加重视健康,这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Steel和Sausman( 1997)根据1989-1995年的数据计算出,在英国,全体大学毕业生平均起来,本科学位的回报率为11%。Layard等人(2002)采用1997和1998年的劳动力调查估计出职业和学术方面的社会回报率,认为本科学位的社会回报

5、率为9%。(David Greenaway and Michelle Haynes: Fu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The Role of Fees and Loans)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一)扩招制度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繁荣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逐步向大众型高等教育发展。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0余年,特别是在1999年以来的10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录取比例为29:1。2007年,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比例为2:1。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录取比例为1:

6、0.8。200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2300万,毛入学率为21%。1978—2005年,我国人口规模增长了0.4倍,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长了11.517.0倍。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从1987年的2%上升到2005年的毛入学率21%,提前实现预定的发展计划,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从在校生人数来看,1978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直线上升,增长了17倍以上。2005年,我国每10万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人数已经上升到了1613。以上的数据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

7、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级商务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要更多的科研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人数的增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二)收费制度在学费制度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最初试行公费制,后转向公费自费并存的双轨制,进而并轨,实行自费制。1989年开始的大学收费制度规定每学年的学费一律200元。1994年以前,高校对大学生实行公费培养,毕业后统一分配。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本由政府教育经费承担。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一律提高学费。高校每学年的学费逐年显著增加,超过20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大学学费

8、一直在每年3000元上下浮动。1999年以后,高校又连续三年扩招,平均每年学费由1999年的3000元到2000年猛涨为4200元,并继续不断攀升。(三)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1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80%。从每10万人口大学生数来看,1990年加拿大为7195,美国为5485,法国为2839,均高于我国2005年每10万人口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平均在校生数1613的水平。我国居民对教育机会渴求也非常强烈。在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天津、广州的1000名

9、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1%的家长表示大学学费再高也愿意让子女上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供给仍无法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我国高校师资缺乏。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由1995年的8.90:1连续上升到2002年的19.0:1(2002年后略有下降,2003年为17.0:1,2004年为16.2:1,2005年为16.85:1)。生师比在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4.0:1,在发展中国家为13.5:1,世界平均水平为13.8:1。与此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师比非常高,这大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些数据表明目前高等教育的供给还没有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求。因此,

10、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并鼓励私人投资高等教育,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2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的第二个不足是供给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在本专科比例方面和学科设置方面都不够合理,在层次、科类专业和提供机会与数量等方面比例关系也不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结构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甚吻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专科生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1995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为34.49:65.51而在1999年则变为44.63:55.37,专科在校生的比重下降了10.14%。2005年专科在校生的比重比1995年

11、下降了19.96%。本科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他们的就业机会却变得越来越少,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困扰,甚至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为了就业又开始学习专科课程。在学科设置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的需求也不吻合。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是农学、法学、经济学、力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的在校生比重总体偏低,而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人数过多。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本科最热门10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竟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数的1/3。结果是社会

12、需要的人才短缺,而供过于求的专业的毕业生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导致了我国人才结构性失调,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管理成本过高,学校管理体制缺乏活力,行政管理人员过多造成低效率;部分高校规模仍然偏小,影响办学的整体效益 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

13、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办学模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类型人员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网络教育方面发展缓慢。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是,随着扩招的进行,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虽然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然高于供给能力,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而言,当务之急不是继续扩招,而是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扩招造成高等学校生师比不断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采取适当的融资政策,扩大融资渠道,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可用资本而言,应当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我

14、国高等教育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学费高涨。如何使学生和家长,特别是贫困生能够承受高昂的学费是一个难题。三、可供采取的融资方案要确定融资方案,必须首先确定这些方案政策要达到何种目标。宏观效率目标研究的是投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即高等学校的规模。微观效率研究的是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分配,如何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分配,研究产出的质量和三个主要参与者的需求:学生、企业和政府。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步人了大众化阶段,从宏观来看,高等学校的规模并不急需扩大。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支付高昂的学费,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如何扩大融资渠道,获得私人资金投人。高等教育对社会(

15、政府)、学生都是有益的,根据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高等教育的成本应当由政府和学生两者进行分摊。就社会而言,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当出资。就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对私人的益处大于对社会的益处,是比较倾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学生更是应当承担一部分成本。来自政府的融资方式包括政府直接拨款、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教育券和以其他方式提供资助。学校获得的资金除了学生的学费,还包括学校科研项目、校办企业等获得的资金。学生通过支付学费的方式提供资金。除此之外,还应当扩大高等教育的私人融资,鼓励私人购买教育债券或投资兴办教育机构。(一)政府直接拨款在这种模式下

16、,资源通常是将税款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付给高等学校,学生只交很少的学费或者免费就学。这是欧洲大陆普遍采取的模式。我国曾经采取这种模式,但随着连年扩招,政府已经无力支付巨额的高等教育开支。但目前政府拨款仍是高等教育收入的重要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政府仍然应当继续扶持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社会需要而学生不愿报考的学科专业。(二)教育券教育券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的。最简单的模式是,政府将税款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将教育券支付给自己选择的学校,这样就把税款支持和学校自负盈亏结合起来,而无须中央计划。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得到的资金就会相应地多些,这些学校的发展就会更

17、快。反之,吸引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得到的资金就会少些,这些学校的发展就会比较缓慢,甚至破产。这种方式既不增加政府和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能促进学校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另一方面,教育券引起的学校间的竞争可能会造成大学生考试成绩的虚高,还有一部分国计民生不可或缺但又缺乏就业前景的学校和专业(如考古类)因为无人问津而面临破产的危险。根据教育券的接受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冯晓霞教授将教育券分为无排富性和排富性两种。前一种是向受教育者提供同等面额的教育券,无论其贫富;后一种是只向低收入者提供教育券形式的补助。排富性教育券扶助弱势群体,同时又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于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而无力支付的人群

18、,有利于社会福利。根据教育券的接受学校,还可将教育券分为非导向型和导向型两种。非导向型教育券是无论学科专业,向学生提供同等面额的教育券。而导向型教育券则根据学科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以及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将教育券分为不同面额,重点扶持社会不可或缺而学生不愿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这样既有利于推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扶持一些学校和专业。教育券可以有各种分配形式,适当的限制条件可以调节竞争的程度,并可以根据学科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异。虽然教育券有其弱点,但若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善加利用,仍不失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利用效率低这一问题的良策。(三)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如果得不到补助的话,学生还可以

19、进行贷款。有一种补助性贷款同时具备贷款和隐性补助的性质:资助的款项一部分来自学生自身,另一部分来自纳税人(如果是政府支付补助的话)。事实上,大多数国家的贷款都有补助,有时补助额度还相当大。1贷款方式理想的公共贷款应当对所有学生开放,因而可以使更多学生受益。具体的还贷方式包括:固定月还款额和按收入比例还款。固定月还款额是在固定的期限内,每期偿还固定金额。其优点是管理成本低。可是,申请贷款的学生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会减少学生申请贷款的热情,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按收入比例还款是借款人按照未来年收入的一定比例还款,这就使得还款期具有弹性。以这种方式还款,即使借款人未来的工资收入很低,他们也不必

20、为了偿还贷款而发愁,因为他们可以延长还款期。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借款申请人的风险。不足之处是虽然将资金贷出很容易,但回收资金会耗费巨额的管理成本,而且一些隐性收入无法核查。2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各国的做法各不相同。在英国,学生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相等,即学生贷款的实际利率为零。而政府借款时,却要支付正的实际利率。这样一来,政府每提供100元的学生贷款,就要给学生补贴30—35元,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1999年新西兰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实行名义利率为零的学生贷款制度。结果是政府每提供100元的学生贷款,只能收回77元。这一贷款制度导致获取贷款的学生人数增加,有些学生甚至还利用学生

21、贷款套利,以获取私人利益。政府的贷款制度并没有有效地利用政府资源。荷兰、瑞典和匈牙利的学生贷款按实际利率收取利息。因为这种贷款制度是按照收入比例还贷的,所以较高的利率并不会增加学生毕业后的月还款金额,只会使还款期限延长。这种贷款政策不会给政府带来大量财政压力。这种方法值得我国借鉴。3还款拖欠问题学生贷款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税收渠道收回的。然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性很高,对于移民到国外的劳动力无法通过征税的方式收回贷款,这样会造成移民贷款的拖欠问题。而在英国,即使贷款人离开英国国境也不能免除还贷义务,移民贷款的拖欠问题就不严重。为了使贷款制度切实有效,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明晰的管辖权。具体的贷款

22、制度如下。确定借款人。一旦借款人(学生)获得贷款,就必须建立起身份确认记录。借款人需要提供与贷款相关的信息,如其就读学校,其父母的收入情况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当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在借款人毕业之后,对其地址和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追踪。记录贷款具体内容,收取还款。确认借款人可以获取的贷款规模,记录贷款金额等信息。向借款人收取还款,必要时与税务局联络。向身在国外的借款人收取还款。追缴拖欠款项。记录已还款情况,计算未清偿余额,当贷款还清后停止收取还款。(四)私人部门提供的学生贷款完全的私人贷款虽然可以使一部分家庭没有支付能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私人贷款 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

23、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要求学生有家长的担保,并提供房产等有价值的物品作为抵押。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很难利用这种贷款方式。为了确保贷款能迅速偿还,每一期的还款额就会非常大;而在借款人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延迟还款的制度。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家庭资金紧张的状

24、况,但是仍然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沉重的还贷负担。(五)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是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的奖励。助学金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的补助。这两种资助形式既可以由政府拨款,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支付。企业或组织通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六)其他各种以物代款的资助方式比如通过资助食、住、行来减少日常开销。住宿费可以通过学生住在自己家里而节省下来,或者由政府或学校提供优惠待遇。四、结论综上所述,可供采纳的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包括:政府直接拨款、教育券、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私人部门提供的学生贷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其他各种以物代款的资助方式。由于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单一的融资渠道并不能解

25、决问题,而应当将这些融资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参考文献:Sujata Patel.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J.Econ 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004(5).翟华,我国教育服务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以高等教育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9).刘娟以公共产品的理论浅析高等教育的供给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12).曹泰松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的问题与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3).何晖,树立经营大学理念,确保高校财经安全运行J文教资料,2009

26、 (3).责任编辑:文筠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27、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28、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29、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