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发现自我之旅.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6482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发现自我之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1发现自我之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1发现自我之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1发现自我之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1发现自我之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发现自我之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发现自我之旅.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1发现自我之旅今天,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自我的内容,我们将其称为发现自我之旅。有一位哲学系的朋友,从另外一个高校来到南开,他跟我说,南开的门卫真的很了不起。我说此话怎讲呢?他说门卫拦住我的车子,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难死老夫也。我说他问了哪三个问题?他说他问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他说这是哲学里面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作为哲学系的教授,他真得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在自我研究当中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的命题。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也许是受了这句箴言的启示,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

2、己,照顾你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次发现自我之旅。在今天的课程当中,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概念,文化对自我是不是产生影响?因社会比较,自我在自尊的影响当中是怎样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服务性的偏差。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像日常生活当中所说的那个,就是“我是谁?或WHO AM I?的问题”那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引处省略学生的回答)大家会看到,等会我们会分析文化对自我的影响,这几个给我们的答案有特别惊人的一致性,那么,我们会看到在西方的被试当中,西方人会强调Who am I的实验的时候,我是男性,我是女性,然后呢?我是开朗的,或者我是乐观的,我是怎么样?完全是个

3、人的特性。但是,你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一个特性,他们都是关系当中的人,他们都是某一种关系群体当中的人,当然这是很典型的中国人的特性了。一会儿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会看到。好了,如果我们来了解自我,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的时候就指出来,他指出,自我是个人宇宙的中心,那自我呢,也连接着我们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看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性的信息,库利在1902年的时候,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当中,提到了,他说我们的自我,其实来自于什么呢?那么我们的自我意识呢?也就是说,别人都是一面镜子,那我们呢?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去了解自己。比如说,别人认定的我们

4、是开朗的,别人还是以为我们是敏感的,我们常常因别人的信息而改变对自己的一个看法,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叫戈夫曼,这位社会学家在自我的概念当中,他提出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正如梅兰芳提出,这个语句当中经常会看到,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小舞台,莎士比亚说过整个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我们世间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已,那戈夫曼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说,前台是展示给他人的自我,而后台呢?是我们可以自我地去暴露,最本真的自我的一些方式。他最早发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一些研究,是在一个教学的学校里面,他发现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上课的时候都非常地斯文,非常的端庄,而且看起来都饱览群书,对

5、学生的态度也十分地亲切,但是这些老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教学条件比较有限,所以三四十个人挤到办公室,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依然会存在着,根据一些非常小的琐事,可能会打架,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的跟他上课的状态不一样,那这样戈夫曼就提出来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老师来说,那是前台,在办公室里,那是后台。之前他是这么理解的,但之后他又发现了,在办公室当中,依然有很多的教师,是仍然非常斯文非常端庄的,他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难道这些老师就没有生活中的后台吗?在生活中,他们是不是一如既往地就是这样的斯文呢?后来,他通过了仔细观察,他就发现了,这几个女教师,都是未婚的女教师,他们看中了在这

6、个办公室当中有一些男性也是未婚的,他希望这个男性来约会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后台展现出来。仍然是把前台展现出来,所以戈夫曼就提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之分。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到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都上自习了,到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都去上自习或打篮球了,这个时候他还在睡懒觉,门外有人敲门,打断了他的睡眠,他觉得非常地恼怒,开始大喝一声,谁呀?门外出现了一声他非常熟悉的声音,宝贝,是妈妈。好了,是他妈妈。因为他妈妈每当周末都会给她送一些好吃的东西,另外呢,拿走一些换洗的衣服,所以他马上就跳起来开门。无论你的宿舍里面多少狼藉也没关系,因为你对母亲是可以展现出后

7、台的,然后你就让去开门了。我们换一个情境,如果你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睡觉,门外又传来一个声音,被别人打断了,你问,谁呀。门口有个娇滴滴的女生说,是我。你一听,坏了,是你们班的一个班花,还是你们班的学习委员,她到你们宿舍来,收你们宿舍的班费,那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去开门,因为这个环境对你来说是后台,所以你常常第一反应就是说,你稍等一下啊,我马上就好。于是你在宿舍里面开始打扫一气,当然的的时候,你得把那些臭袜子啊,很多脏的衣服啊,往床底下放,我曾经有个学生,他告诉我,老师,那个时候真的很紧急,来不及了,我当时看到很多我的脏衣服,窗子是开着的,我顺手就把脏衣服扔出去了,等人走了之后,我就下去

8、找,发现裤子少了一条,不知道被谁捡走了。我说,那你为什么在扔呢?他知道他要展现给她的,一定是前台。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地设想,假如说,10年后20年后,这个班花呢,真的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你的妻子,她再去敲门的时候,估计你就不会再去扔裤子了,是不是?因为裤子也是需要花钱的,因为你展现给她的完全就可以是你的后台了。所以戈夫曼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威廉詹姆士就提出了自我和主我的两个概念,主我的概念是I的概念,而宾我的概念是ME的概念,I的概念,是我们自己去体验,我们自己去认知去思考的自我,而ME的概念呢,是我们感知到被他人思考被他人知觉的概念,那么我们说了,关于自我,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我的?是从一出生就开

9、始吗?或者说动物和人类之前是不是都有自我的关系的?我们来看一张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1977年盖洛普做了一个实验,他想了解是不是所有动物当中,是不是都有这个功能,就是说镜像识别的功能,我们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摆了一面镜子,在镜子旁边放了很多动物,什么鸭子啊,猩猩啊,很多的动物,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动物对镜子几乎都是熟视无睹的,比如说鸭子在镜子面前,它并不意识到镜子里的鸭子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它毫不感兴趣,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唯有一种动物,就是跟我们的物种比较接近的,这就是猩猩,猩猩在镜子面前学会剔牙,就是它知道,我的镜子是我的工具,可见,猩猩是非常聪明的了,那我们来看人类是这个样

10、子吗?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呢?在9-12个月的婴儿那里,当他看到自己的视频或自己的照片,或者镜子里的自己时,虽然他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但是他大概能够对这个物体,感觉到非常的亲切,所以他就会拍手,或者有一些微笑的情况,当15-18个月的婴儿的进行点红实验,所谓的点红实验,在儿童的鼻子上,给他画一个红点,把他放到镜子前面,那儿童的方式呢?他会有意识地去蹭这个红点,因为他认为这个红点是不属于我的,是被别人涂磨上去的,不管他蹭的这个动作是不是准确,是不是把红点能准确地擦抹下去,但是,至少我们说,他已经知道了那个镜像中的是自己,等到21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完全具备了自我意识

11、,或者说,自我的一个概念了,那么,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说我们几个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特别显现,的确,你们都中了一句话,你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的,是的。你们具有这样一个文化的特性,所以塞万提斯说,研究自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也是困难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当中,通往它的路径,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文化的因素,所以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研究,北山忍做了一个研究,首先他呈现给被试的,是我们一个方框,方框里有条线,他让我们的被试做什么呢?在这个方框里画一条同样的线。我希望你在小的方框里面画一条同样的线,其实这句话是有点模棱两可的,同样的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按照整体性的还是按照局部性的呢?下面来看

12、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反应了,日本人会觉得让我画一条同样的线,你中间的那线占四分之一,那好,我就画一条四分之一的线,美国的被试说让我画一条同样的线,这条线多少厘米呢?这条线3厘米,我就画3厘米。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式的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关系式的思维方式,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细节化的方式,其实这个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说中国人,我们是亚洲的文化圈,亚洲的文化群体,在这个文化群体当中,说中国人炒菜做饭的时候,我们会放盐,用什么来放盐?用手来抓盐,用的是感觉,而西方人呢,他们用天平,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所以中国画重的是写意,西方画重的是写实,写实的画里面,要求层次,要求

13、光影,要求阴影,甚至如果在绘画人物的时候,还要求人体的解剖,这样的知识你都要学会,但是,中国讲写意,实际上你捉摸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它画出来的作品当中是一种写意的这样的作品,我曾经听到过有一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对中国的国画非常有兴趣,他就发现了,他说在西方人的绘画作品当中,他的画一定是非常精细的,比如说蒙娜丽莎,但是中国的绘画方面呢?曾经有一年,在中国的古人那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个绘画的比赛,说我们来画什么呢?画美女,最后画美女的时候,并不是说你画的这个美女,她连脸上是不是有纹路,是不是有青春痘出来,有一个人画了一张美女图,这张美女图,是纵情于山水之间,12.35你看到的还是这个美女的

14、背影,这个美女整体的大小,这个美女的大小只有指甲那么大,可是人们纷纷地觉得,说这幅画是最美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幅画能够感受到美女在山水之间的这样一种创意,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和自我的关系,我们再来看尼斯伯特在2003年的时候,展示了这样一些图,给一些所谓的个体主义文化和一些集体主义文化的人看,其中他也选取了典型的代表,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结果呢,他们给出了不同的一些差异,比如说美国人,他们看了这幅图之后,他们在回忆这个图的时候,更多的回忆是几条鱼,这个鱼是什么类型的鱼,鱼是什么颜色的,它往哪个方向游,他们关注的这个细节比较多,但是日本人呢?又多了60%的背景,他们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更多地提取的

15、是关于这个图形当中是一个水下的和谐的场面,他们会注意到水草,会注意到青蛙,会注意到蜗牛,会注意到许许多多的关于和谐的一个因素,这是他们之间非常大的一个差异,所以费孝通先生在早年的时候就提到了,他说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关于自我的自我存在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呢?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一捆一捆的柴火,几个变成一捆,几捆变成一垛,它永远是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但是中国的人际关系,不类似于这种柴火似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是类似于一个石头,这颗石块投到水里面去,它泛起了一层一层的涟漪,在泛起的涟漪,你最核心的,最中间的部分是自己,然后边上是你的父母,像他们所说的,我是我父亲的好儿子

16、,然后泛起的是我的父母,我的配偶,我的子女,再外面是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熟人,所以我们实际上的人际关系,是根据这样子的涟漪来逐渐扩大的人际关系,那么尼斯伯特曾经强调了说个体主义的文化的来源在什么方面呢?因为在西方,它的文明是来自于古希腊的文明,而在古希腊文明当中,人们都信奉上帝,所以我对上帝负责任,我并不对其它人负责任,那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是受法律约束的,所以,我听从于法律,不听从于权威,别人跟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逐渐养成了人们之间的一种独立性的自我。但是在中国呢?古代的中国,个体受集体主义的影响,我们要服从权威,服从群体,个人的意志要以群体的意志力为转移,所以这样子,我们在这个过

17、程当中的自我的方式有一些差异,那这样子,我们就会看到,北山忍和马尔库斯就强调了。他说,西方人和中国人自我的方式呢?一个是独立自我,一个是互依自我,他们的独立自我的呢?我是我,其他人是其他人,哪怕他是父母,哪怕他是子女,但是依然是其他人,但是在我们中国,我们是互依式的自我,任何的一个我,都跟我自己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在中国,中国的一个妇女,你很少看到她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过分或非常热情地赞美自己的先生,赞美自己的女儿,赞美自己的儿子,因为在她看来,赞美这些人,赞美她的配偶,赞美自己的孩子,跟夸奖自己是一样的,如果你无限制地去夸奖自己,在中国的这种自谦的美德当中是矛盾的,但是在西方,你经常会看到一

18、个女性,她会跟她的朋友去介绍,说我的丈夫多么的完美我的孩子多么完美,因为对于她来讲,赞赏他们的完美,是对他们的尊重和爱,而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是没有任何关联性的。所以在日本和美国人当中,心理学家就问日本人和美国人,说你愿不愿意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日本人就回答,好啊,我们愿意跟我们的朋友住在一起,跟朋友住得近了,我们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美国人就说了,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是要成为好的朋友,我们必须要距离远一些,这样子,才能成为好的朋友方式。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呢?日本人也会认为,日本人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结婚,那你一定要住在家里面,跟家人住在一起,可是美国人说

19、了,说孩子一旦长大了,你就必须搬出去,如果你还跟父母住在一起,不是你心理变态,就是你发育迟缓,所以这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说中国人,互依自我,所以你看,中国有很多的俗语,比如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都是互依性的自我,有的人就强调,他说中国也有独立性的自我啊!中国确实也有独立性的自我,比如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都是独立性自我,可是所有独立性的自我,都是受批判的自我呀!所以你就会发现,自我在中国,它一定是一个互依的方式的,那我们看到,自尊和社会比较,是不是有些关系呢?我们对于基于自己的了解,常常是在一种跟他人

20、的比较当中获得的,所谓的上行比较是什么呢?上行比较,是我们跟我们强的人去比较,下行比较,是我们与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去比较,那么在不同的划分过程当中,其实有一定的细化,比如说,当我们跟陌生人比较的时候,跟陌生人比较,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是,我是觉得,我比他强,是一种下行的比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比如我们会说了,在全世界现在的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有很多人还饿着肚子,然后,你觉得那是陌生人,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自己有一种幸福感,但是我说了,你现在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人家有的物理学家,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拿诺贝尔奖了,你说老师,那有什么了不起,还有的一些美国总统,像你这个年纪都当总统了

21、。你会发现,拿诺贝尔奖的人和当总统的人对我们来说都构不成激励,因为什么呢?我们会觉得,跟陌生人的上行比较,并不能够引起我们的一些自卑,或者说自贬的一种心理,可是,反而谁对我们增加影响呢?我们会有嫉妒的,或者有的同学说,羡慕嫉妒恨,这样复杂的情绪,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群体的人,所以说,在本群体的成员当中,在你的宿舍里面,在你的班集体当中,如果说你是不如自己的人,成绩不如你的人,能力不如你的人,你比较的话,你确实会觉得飘飘然,觉得很自信,但是你比较那些事事都比你强的人,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魅力不足,也会产生出自尊下降的情况,可是是不是只有这两种呢?后来心理学家就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和你关系亲

22、密的人,比如说,你的父母,你的至亲的兄弟姐妹,甚至是你将来的配偶,或者你现在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如果别人在你面前说你男朋友非常差,比你差远了,你真的很高兴吗?你肯定不高兴,因为对你来说呢,男朋友跟你,他好就是你好,他不好就是你不好,所以这样子,在下行比较当中,如果他很差的话,你比他要强很多,反而你会降低自尊,那么如果说他非常好的话,你就会为他感到骄傲,你就会提升自尊,所以自尊和社会比较,也是这样的一个话题了,那么在这幅图当中,我们来了解一下,在自我的研究当中,人们是不是会依据自我的实现,会产生一些影响呢?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列举了一匹马,这匹马叫汉斯,汉斯在心理学里面,其实非常有名,很多的人把他叫

23、聪明的汉斯,聪明的汉斯之所以聪明,是它会做数学题,它会做数学题是因为他的饲养者是一个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呢,据说也是单身,没什么事情做,所以他饲养着这样的一匹马,每天都对这匹马进行训练,他希望能把这匹马训练出来,会做一些数学题,当然你指望这个马给你去开根号,或者是做这个微积分是不行的,它只能去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这个对于马来讲,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他就每天在家里面训练,训练了之后他就发现这个马确实很聪明,可以去做这样的数学题,他就把它拉到集市上去,很多人去参观,这样子有一些搞心理学的人,他们就非常惊讶,说这匹马真的很聪明,真的是可以做数学题吗?他们就仔细地观察了这匹马,后来发现这匹马并

24、没有这么高的智商会做数字题,但是这匹马呢?因为它建立了连锁反应,它跟这个数学老师经常生活在一起,它会非常快速或非常敏锐地检索出他的一些反应,比如说这个老师会问2加2等于几,当问这个问题时,其实马是不认识字的,黑板上写什么,它不知道,别人跟它说什么,它也不知道,但它就知道跺脚,就是说,我用我的前蹄跺地,在跺地的过程当中,这个数字老师会有无意识的一个反应,因为他期待着第4下出现,等第4下出现的时候,他就开始微微笑,然后就抬起头来,因为他所有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结束了。就是说4就结束了,马呢,就知道了,哦,你说结束了,我就停止了。镇上的人就说这匹马真聪明,它确实能够知道,它等于4,所以我们把它看作聪明

25、的汉斯,汉斯的马告诉我们什么?其实有一定的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自我受到了他人的期待,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对我们是产生作用的,这里面我们要提到两个人,一个叫皮格马力翁,一个叫罗森塔尔,当然他们俩并列起来,也不太公平,因为一个是虚拟的人,一个是现实当中的人,那么我们看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西方是讲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皮格马利翁是一个雕塑家,他雕塑了一个美的女神的形象,然后他每天就觉得她太美了,他期待着她赶快变成现实中的人,然后能够下到凡间来与我成为夫妻,他每天都祈祷,在祈祷的过程当中,他的祈祷就受到了女神雅典娜的聆听,那女神雅典那就帮助了他,这个女神就变成真人了,并且和他成为夫妻

26、了。但是心理学家不管这套,心理学家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隐去了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他就说皮格马利翁每天去祈祷,每天去欣赏,果然有一天,她就变成真实的了,因为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效应,反映的是,我们如果每天去欣赏她,每天去期待这样一个结果,它有可能真的就变成一个结果,那我们看到另外的一个人物,是罗森塔尔,他在1963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试验叫“罗森塔尔效应”,他在一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了一个班,在这个班里面,给所有的学生来做智商测试,做完测试就要辛苦地填答,填完了之后,他让他的助手把所有的问卷收上来,然后他们就回去了,回去了呢?假模假样地他们再去做一些测试,实际上,他们就根本没有处理

27、这些问卷,这个问卷被抛至一旁,过了几天之后呢,他就跟班主任说,拿到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他圈出来5个学生,这5个学生对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说,是随机选的,就是闭着眼睛瞎蒙的,看哪个名字顺眼就圈哪个名字,圈了5个人,告诉班主任,说这5个人说将来这些孩子们在你们班里面是最有出息的,他们会大有作为的,因为老师拿到这些的时候就比较惊讶,因为有一些孩子可能平时确实表现不错,让他们觉得确实不错将来可能是比较有前途的,但是还有几个孩子呀,他们是上课接下茬啊,或者捣乱啊,或者不爱学习啊,说他真正地能在我们班里面是最优秀的孩子吗?但是罗森塔尔跟他规定了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当中有个协议,就是你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个事情,

28、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许跟家长说,不许跟孩子说,不跟任何人说,这个秘密保守一年,一年之后我再回来,再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对于个体来讲,保守秘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花样年华里面梁朝伟扮演的那个角色,最后很痛苦,挖了个树洞,他要去讲,这个老师也非常痛苦,因为他看着这些孩子就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上课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5个孩子在熠熠发光,因为他就想着,这将来会不会有美国总统,或者说一些重要的诗人和重要的科学家,那之前,如果这个孩子取得了很好的进步,他现在就认定,他真的是大有作为的,如果这个孩子呢,他听不懂,以前他就会认为,比如这个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以前会认为,你上课没有好好听讲,或者你不注意听

29、讲,你态度不好,可是他现在呢?遇到了孩子不会的情况下,老师自己反省,说我教得不好,我没有把天才教会,那么他就会特别自责,那么他对于这几个孩子呢?开始倾注更多的关注,一年之后,当罗森塔尔继续到这个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拉住罗森塔尔的手,说你太厉害了,说你能不能干脆给我做个测试,看我将来有没有可能当总统,罗森塔尔就告诉他其实我们就是随机选的,那为什么一年来这5个学生变化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你期待他变化非常大,你对他有好的期待,他自然会朝得你期待的方式去做,当然1963年的这个例子,可能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是我举一个在我们现实当中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老师,是我们院里的一个数学教授,我说从小爱学数学的人应

30、该很了不起啊,他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但是,是一位他的小学的班主任,教数字的老师改变了他一生,他说小的时候,他在班里面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回答问题,不喜欢张扬的那么一个孩子,成绩也不是很好,然后他们班里来了一个师范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到了班里面成为他们的班主任,这个老师非常希望这个班集体越来越好,他就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从不举手,哪怕我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他也是羞答答的不举手。他说我胆小,成绩不好,不敢举手。他说,这样子吧,我们来建立一个协议吧!之后在我的课上,我但凡提问题你都要举手。他说,老师,我不会我怎么举手啊?老师告诉他,他说,你这样,如果

31、你不会,你举左手,你会,你举右手,但是只要我提问,我必须举手,他说,那好吧,他就回去了。上课的时候,老师再提问,他举左手,举得高高的,因为他告诉老师,别叫我啊,我是左手,我不会老师就知道他不会,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同学们会觉得,他一下子,有什么灵丹妙药,从某一刻开始,他天天上课都举手,而且举得高高的,特别自信,因为他生怕老师看不到他,所以同学,下课的时候,就去问他问题,把他当作班里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去向他请教,他有时候也觉得不好意思,给人解答不出来问题,所以私底下,他也要稍微努力一下,结果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个问题,他一看,正好是昨天他复习的问题,他就觉得我是不是不要总举左手,也

32、很没面子,我试试举右手,他第一次举右手,特别胆怯,他担心自己说错了,可是这个老师真的非常好,一看到他举的是右手,马上就叫他,一回答,就回答正确了,所以他自己也有点小高兴,小得意。可在同学们看来,逢上课,老师提问,他必举手,逢举手,回答问题必对,所以这样子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有的同学都很佩服他,有问题就找他请教,日益地,他对数学就非常感兴趣了。他一路读到数学的博士,后来又一路成为数字的教授,所以他非常感谢这位数学老师,但这样子,它里面贯彻着一个心理学的效应,这个心理学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关于某些未来的事件或行为,对行为互动的改变是很大的,有可能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当然

33、我们看到了,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中,它是积极方面的,可是我们对于自我的了解是不是准确呢?是不是客观呢?是不是存在一些偏差或偏见呢?我们来看一下,首先,在个体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它有聚光灯的效应,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你本来就是一只猫嘛,说你照相的时候非得看自己是只狮子,因为我们人都犯这样的问题,你会说,呀,多可笑啊,我们也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在假设别人都在关注我们,实际上你走在校园里,有几个回头看你了,你觉得在看你,但未必,他可能在看路,可是你会觉得我的回头率这么高。我们常常会假定,别人都会注意到我们,所以我们会有一种过分的这样子的聚光灯的效应,吉洛维奇在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实验

34、,这个实验,他请了两名学生,这两个学生当时穿着非常华丽,是两件T恤衫,像荧光笔一样的颜色,头发也弄得很时尚的,两点钟上课的时候,他要求这两个人从门口进去,一直走到教室的最里面,当时这堂课当中,有一百多个孩子,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到教室的最后,然后就坐下来听课,下课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就悄悄地从后门溜走。在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去问这个学生,说你觉得今天你这样的打扮会有多少人注意到你了?他们认为没有70%也有50%,他们觉得很多人都抬头看他们了,我们再向学生去问,有多少人注意到刚才两个打扮得非常绚丽的甚至有点怪模怪样的人,结果只有23%的人注意到他们了。其实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多人在关注我们,所以这是我们

35、的一种自我性的泡沫。当然,另外一方面呢,我们认定,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别人都知道,别人都在关注我们。当然,我们觉得当我们失败或丢面子的时候,别人也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我们的笑话,实际上也未必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你丢面子的这个事实。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聚会,小学毕业后,我们当中有一个学生,一个男孩子从小学之后,再也没有和我们联络过。多年过后,他做生意也做得比较大了,自信心也提升了,所以他主动地组织小学同学聚会,然后几杯酒下去之后,觥筹交错了之后,开始说一些心里话,很多人就问他,这么多年,从小学毕业后十几年就没有再过你,你干什么去了?他说,哎,你们不知道吗?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36、,有一次在语文老师的课堂当中我实在没办法了,我拉裤子了,然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在捂鼻子,所有的同学都在窃窃私语地笑,后来我家里面,奶奶送来衣服,给我换衣服,后来我觉得这件事情太没面子了。我觉得不光我们班甚至全年级的同学也知道了,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我觉得学校的人都知道了,所以当时我回家就跟我母亲说,我要转学。但是他母亲就认为,都四年级了,还转什么学啊?但是这之后的日子,都是在一种暗淡无光的时光当中度过的,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我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跟任何同学联络,我就到一个特别远的中学里面去读书,可是他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所以在场的小学同学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记得这个事情,他们完全想不起来还发生

37、过这样一件事情,然后,这个同学当时又喝了一杯,恍然大悟,早知道你们都记不住,我何苦整个童年是如此地黑暗啊!事实上,你会发现了没有那么多人去关注你了,另外一方面,我们说,在自我的研究当中,我们往往出现盲目乐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特别好特别棒,比如你的同学今天买了五注彩票,今天很高兴地告诉你,明天他就会是百万富翁了,你会觉得他有问题,说你的10元钱肯定是打水漂了。因为中五百万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在看待他人的事件时,我们都会特别地冷静,可是面对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今天花了10元钱去买了彩票,因为我看到了三只喜鹊在飞,所以我买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别人,明天你就要讨好我,因为我

38、明天就是百万富翁了,所以我们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盲目乐观的倾向,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为什么用了这样的一个图,这叫做虚假独特性的效应。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NO1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最强的。其实,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员,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普遍有一种虚假普遍性的效应,这是什么呢?我们认定我们的观点别人也有,我们的自我对他人的看法,别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信念,别人也是相同的。贪污犯就认为别人都贪污,说谎的人也认为别人都在说谎,做干事的人呢,也会认为每个人都做坏事,所以背后经常地说别人坏话的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那就这样了,我可以为我自己解脱了,所以事实

39、上呢,我们看到,自我服务性的偏差,它不客观,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时候了解自己的时候是非常不客观的,但是,正是这种并不客观的偏差有的时候也会带来一些积极的效应或好的反应,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当别人打他的时候,把他打倒在地的时候,他并没有非常愤慨,那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非常生气,我要去报复。但阿Q起来,拍拍自己身上的土,说这是什么年头啊,孙子敢打爷爷了,就自己起来了,高高兴兴地又走了,这种对自我的看法实在不客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他的自尊心,或者他还有一定的幸福感,当然对幸福感的描述,另外一位作家做了一个很详细的描述,这位作家是一个黎巴嫩的小说家,他叫纪伯伦,写了一本书,叫做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这

40、本书里面,他介绍了一个人物,叫赛艾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家里读古书,读着读着就读到这样一句话,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不高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

41、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他特别得意,他集中了这么多伟大的文学巨匠的特质,所以非常地兴奋,然后,就包裹着他那个破睡衣,加上他里面的身子是好几天没有洗过的,躺在床上,东倒西歪地就睡觉了,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了,这样子,我们看到,自我服务性的偏差虽然被世人和当时是嘲笑的,在现在追求幸福感的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稍微利用一点自我服务性的偏差未必是这么客观地去看,我们去寻找自我幸福感和寻找一点自我的满足感,所以,研究自我,研究我是谁是人类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关注的问题,只有很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OV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