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降低客户预留印鉴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降低客户预留印鉴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降低客户预留印鉴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金学成 2005-08-23 09:27:38 宜昌总审计室预留印鉴顾名思义就是客户预留在银行的印章和签名,并凭以办理款项支付及结算业务的重要依据。也是银行据以审核支付及结算凭证真实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由于预留印鉴在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印鉴管理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同时也决定了银行加强印鉴管理,防范风险隐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当前银行预留印鉴使用和管理的种类票据法第七条对预留印鉴作了如下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支付结算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
2、表人或者其授权代理人的签章。客户预留银行印鉴可以是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或签名。我室在开展公司类负债业务关键控制环节项目审计中发现,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目前客户的需求已大大突破了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禁锢,特别是异地存取现金和异地转账支付结算的新需求,促使银行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是,银行支付结算环节印鉴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印鉴管理日趋复杂化,印鉴形式多样化:1.印章印鉴:预留印鉴均由印章组成,即由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银行对该类印鉴主要采用折角验印。2.签名印鉴:即公司客户的预留印鉴由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签名,个人客户的预留印鉴为其本人签名。银行在核对预留银行
3、印鉴时采用折角验印和核对个人签名的笔迹。3.组合印鉴:重点集团客户为了加强对其资金的控管,越来越多的使用组合印鉴,即由客户提供的财务专用章或公章与不同个人签章的组合,确定不同的支付额度的一种预留印鉴形式,它包括一枚财务专用章或公章和若干个人签章。4.电子印鉴:即银行将客户预留印鉴存储到电脑中,使用时由电脑调用进行比对鉴别,目前建行使用的电子印鉴有单机版和网络版。5.印鉴加支付密码:即单位在预留印鉴时,不仅预留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而且还与银行签订协议,使用支付密码作为付款审核的依据,对印章只作要式审查。二、印鉴使用和管理环节中的风险及形成原因1.外部风险。一是客户的风险意识薄弱,印鉴
4、取材和使用不规范,给银行印鉴管理带来压力,比如,少数客户不按人行规定的材质雕刻印章,使用极易伪造和变形的“万次章”。二是少数不法分子伪造客户印鉴,且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已经由“原始”的伪造印鉴,发展到利用高科技手法伪造客户印鉴,仿真度极高,隐蔽性较强,不易识别,极易形成金融诈骗,侵害存款人合法权益,加大银行经营风险。2.内部管理风险。一是内控不力,操作不到位,使验印工作留于形式。比如,2004年我市某单位在某商业银行的存款被冒领案件,就是银行工作人员验印疏忽所致。二是内外勾结,合谋作案,银行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取得客户预留印鉴的印模后,提供给不法分子伪造印鉴,然后,内部作案人员对印鉴只作形式上
5、的验印或绕过验印环节,转移资金。如:某银行一名员工被犯罪分子利用后,采取内外勾结、相互配合,最终非法挪用企业资金1700万元。三是银行内部作案盗用或偷换客户印鉴,盗取客户资金,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管理混乱、内控薄弱的行处。上述印鉴使用和管理上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1.客观原因。因个别客户对银行印鉴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印鉴领用、更换手续太复杂,对银行的规定和要求不配合,存在抵触情绪等。往往造成银行印鉴管理工作的被动。2.责任心不强,验印流于形式。银行柜面人员在验印过程中,往往由于业务量大、金额较小或所谓熟人等原因,导致验印审核把关不严而出现风险。3.违规操作。尽管总行颁布了中国建设银行人民
6、币单位客户预留印鉴管理办法(建总发200526号),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多种违规现象。比如:单人验印,印鉴卡上未加盖行政公章,更换印鉴手续不全等。4.制度缺陷。因目前印鉴形式多样化,总行虽然制定了管理办法,但各行情况各异,操作各具特色,无统一操作流程,甚至有的行制定的制度办法带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有的电脑验印,当时未打印验印结果,而是操作员在票据上签章作标记,以示电脑验印通过与否。5.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情况下,不法分子制假技术不断提高,有的使用电子扫描仪、彩色喷图等科技手法伪造客户印鉴,形象逼真,而银行结算部门仅靠传统的“折角验印” 和肉眼不易识别用高科技手段伪造
7、印鉴的真伪,传统验印手段显得落后乏力。 三、防范印鉴管理环节风险的几点思考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曾作出明确规定。银行工作人员按其内部操作规程,用折角核对印鉴的办法,没有辨别出伪造印鉴,致使存款人资金被骗,银行应对存款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鉴于此,银行在加强印鉴管理、防范风险上应作好以下工作:1.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针对不法分子伪造客户印鉴的犯罪行为,尤其是利用银行员工对小额付款的麻痹心理,一定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规范操作,严把验印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案件发生。2.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得到客户的支持与配合。重点关注验印和更换印鉴两个关键环节。预
8、留、更换、注销印鉴等环节虽然手续复杂,但是资金安全的保证,要广泛宣传,取得客户理解。客户变更预留印鉴后,为保证存款人账户资金的安全,印鉴变更以后第一笔或前几笔支付业务发生时,应与客户进行电话联系,确证其新的印鉴的启用。3.制订科学的操作流程,严格岗位制约。在银行前台设置专职验印岗,提高验印的专业化水平,实行关键环节授权控制,科学设置业务流程:手工验印由复核员确认,电脑验印由系统自动关联,使用支付密码的由系统自动核验。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风险经理、会计主管和会计稽核等在监督检查、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4. 建立业务查询和风险论证制度,降低经营或决策风险。银行前台应广泛建立业
9、务查询制度与客户账务核对制度。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若发现客户账户资金变动异常或者对验印有疑问时,应主动、及时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客户核实真伪。从而将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点。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出台,要进行广泛验证,召开专家听证会,进行风险论证,不放过任何环节,任何一个风险点。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印鉴管理的科技运用水平。大力推广电脑验印和支付密码系统,提高柜面验印的技术水平和技防能力。不断提升金融防伪诈骗的技术手段,逐步实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和计算机系统来自动控制支付环节。比如,2004年10月,三峡分行连续成功堵截两起伪造客户印鉴的诈骗案,电脑验印功不可没。6.大力推广网银、企业自助结算网络等结算新渠道,
10、减少银行柜面支付的压力和风险。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银行支付结算的渠道,越来越多的集团客户、重点客户都纷纷加入到网上银行的行列,充分利用支付密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优点,保证银行和企业资金结算的安全。比如,三峡资金结算网络开通后,已在北京、四川、云南、三峡等地安全顺利结算资金数百亿元。7.加强客户印鉴卡管理,防止出现银企纷争。对客户预留印鉴卡应按档案法规定及时存档,以防预留印鉴卡丢失,当发生伪造印鉴案件时,有利于分清银、企责任。客户因印章使用日久磨损、单位名称变动,人员调动等原因应严格按规定向银行申请更换印鉴卡。8.探索风险转嫁新方法,降低银行损失。再先进的技术和防范措施都不可能做到万
11、无一失,为了降低高风险环节的风险损失,银行要不断探索分流风险的新方法。比如,实行电脑验印的行处,可向保险公司投保,对那些利用高科技伪造的印鉴若通过了电脑验印环节,可由保险公司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9.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责权利相匹配。“柜面审核把关不严、验印流于形式”之现象,多是由于员工责任心所致,这与目前大部分行处实行的激励机制导向有关,即员工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没有精力和心情把事情做好,比如:柜面员工在做好柜面服务的同时,普遍分配了较重的存款任务,导致柜面员工一心二用,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员工往往为了揽存而疏于防范,酿成一些风险和隐患。10.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审计中发现,凡是在印鉴预留、更换等环节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其理由均是为了争客户、抢市场,要求柜面员工先受理后完善,但往往是只要受理了,后面的完善工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基层机构尤其是各级负责人、客户经理都要树立规范经营的思想,不以风险换发展,为柜面员工营造一个规范操作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