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6625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论文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 赵玉焕范静文易瑾超(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碳泄漏问题是目前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欧盟等以存在碳泄漏为由欲对非减排国家征收碳关税。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碳泄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碳泄漏有三个主要渠道: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其中,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是争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碳泄漏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玻璃和玻

2、璃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六个碳密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作为指标,考察欧盟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1992年)以来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中国与欧盟之间是否发生了碳泄漏以及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欧盟之间可能并未发生碳泄漏,或者即使发生了碳泄漏,其程度也很微弱,不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关键词中国;欧盟;碳泄漏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在如今的气候变化国际格局中,欧盟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欧国家已经率先征收碳税,继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多种措施。然而,一国国内严格的减排措施有可能对其产业国

3、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碳密集型产业向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宽松的国家转移,形成“碳泄漏”(CarbonLeakage),这一直以来都是欧盟等减排国家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欧盟一直有人主张对来自未履行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在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奇发言亦称,如果不能在国际范围内就减排达成协议,欧盟将设立碳关税,对来自“污染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作为一个碳密集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将是其征收碳关税主要针对的对象国。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碳关税付诸实施,必将对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欧盟产生重大影响。鉴于碳泄漏是欧盟拟征收碳关税的一个重要理由,因此,本文将

4、在对碳泄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中欧之间是否存在碳泄漏,以及如果碳泄漏的确存在,其程度如何,是否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1碳泄漏理论分析碳泄漏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现象。碳泄漏率,即非减排国家的排放增加量与减排国家的减排量的比值,可以作为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环境效果的指标。从理论角度看,碳泄漏现象的产生跟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减排国家对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减少,可能会通过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增加非减排国家

5、生产和消费的碳密集度。谢来辉和陈迎归纳了碳泄漏的三个主要渠道: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可能会导致煤炭、石油等碳密集型化石能源的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从而使非减排国家有可能扩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政策可能会增加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非减排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占据相对优势,从而使国际产业发展格局和国际贸易流向发生改变,并且使非减排国家增加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减排政策可能降低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减排国家的企业可能将投资

6、转移到非减排国家,这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将使碳密集型产业向非减排国家转移,从而导致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1。不同模型由于对全球排放情景和发达国家采取政策工具的假设不同,对碳泄漏率的测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总结不同研究得出的碳泄漏率介于“OECD的GREEN模型估计得出的5%和Light等研究者得出的20%不等”之间,据此,在最糟糕的情境下,如果工业国家减排5%,那么其中1/5会并非完全消失,而可能会因为产业转移而变成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同时它也强调,对碳泄漏率为20%的上限是在假设没有技术转移和排放贸易等条件下得出的

7、结果,事实上考虑到未来各国可能还会谨慎地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碳泄漏率将会远小于20%2。一些研究单纯通过比较碳泄漏率得出政策结论,对此,Kuik等提出质疑,因为单纯的一个相对指标既不能提供碳泄漏程度的真实大小,也不能区分出碳排放变化量是由减排与非减排国家的减排政策不对称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此外,从气候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sofClimatePolicy)角度考虑,减排政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溢出效应,碳泄漏被认为是消极的溢出效应,而减排政策也带来减排国家以及非减排国家的碳储存技术创新(创新论文)和技术扩散,可以削弱碳泄漏3。发达国家关注碳泄漏问题,强调严重的碳泄漏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

8、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减排行动的实际效果,不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但是实际上,在针对碳泄漏以及碳关税问题的政策争论当中,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争论的核心,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以及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可能造成的碳泄漏倒没有引起更多关注。原因不难理解。这是因为,通过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造成碳泄漏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而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问题上单纯因环境规制政策差异所致的影响实际并不显著。以石油市场为例,政治因素在国际石油价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石油价格越来越表现为石油“政治价格”;另外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衍生品市场的金融(金融论文)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实物交易量,期货价

9、格已经成为影响现货价格的关键因素。碳泄漏相关文献中所描述的附件I国家的减排行动造成石油价格下跌的机制,实际是以竞争性市场为假设前提,而这个前提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与此同时,大量有关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HavenHypothesis)的研究均没有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投资与环境规制标准差异之间的显著关系,由此不难发现,那种认为减排行动将导致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逻辑推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思维实验(ThoughtExperiment)的结果,并无足够坚实的经验证据支撑。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对于碳泄漏问题的担忧固然有其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考虑,但更多的则是出于保护本国产

10、业竞争力的需要。Reinaud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碳密集产业是受碳减排政策影响最大的产业,研究指出,“迄今为止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对研究所关注的产业并未显示存在碳泄漏。然而他也强调,随着欧盟国家逐步承担更严格的减排承诺,这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出现碳泄漏,这就要求将贸易流作为碳泄漏的一个指示器来持续考察”4。而世界银行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选取减排国家与非减排国家能源密集产业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存在一些迹象表明严格的减排措施可能导致碳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证据并不十分充分5。当前国内关于碳泄漏问题的研究尚不多。陈迎等认识到碳泄漏是京都议定书的经济影响在全球环境上的体现,并认为中

11、国可能受到碳泄漏的不利影响6。谢来辉等认为碳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碳泄漏率与流向问题进行了评析,同时分析评价了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1。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中欧之间是否存在碳泄漏,以及如果碳泄漏的确存在,其程度如何,是否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2中国欧盟碳泄漏实证研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理论角度来看,碳泄漏是可能存在的,然而实证结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多数实证分析是通过基于一定假设前提的模型模拟来计算碳泄漏的程度,而不是使用真实的数据进行实证分

12、析,由于模型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研究并未考虑减排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能源效率提高、低碳技术创新和外溢等)和减排国家对于碳密集型产业的补贴等配套措施,这必然导致理论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本文选取19922008年数据对中欧之间是否发生碳泄漏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鉴于欧盟声称的碳关税措施主要应用于114碳密集产品贸易领域,本文从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对中欧间是否存在碳泄漏及程度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思路是:选取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作为指标,考察欧盟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1992年)以来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欧盟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

13、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则表明中欧间存在碳泄漏;否则,表明中欧间并不存在碳泄漏。21数据来源基于以上对碳泄漏传导途径的分析,我们认为,可能导致碳泄漏的产业是那些易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碳密集型产业。借鉴现有文献,本文选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玻璃和玻璃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六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同时,这些行业也是碳关税主要针对的对象。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02008年间欧盟27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部分数据追溯至1992年。数据来源如下:能源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欧双边贸易数据来自

14、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WITS)。22数据分析影响碳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能源的价格,此外土地、劳动力成本、国内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也会对碳密集型产品贸易产生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石油消费量大于石油产量,石油的净进口占石油消费的1/3以上;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方,50%的能源需要进口,其中,石油进口率占80%左右。世界原油价格在2004年前比较稳定,而之后持续大幅上升,如图1所示。世界油价的波动必将对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贸易产生一定影响。鉴于石油价格影响的复杂性,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本文更关注石油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19922004年)。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幅降低了能源价图11

15、9922008年布伦特原油世界价格(FOB)价格曲线Fig1FOBpricecurveforBrentCrudeOil,19922008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Source: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格补贴,我国原油价格也与世界接轨,这排除了欧盟和我国能源价格差异对碳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影响。由于欧盟实施较为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使国内碳密集产业承担额外的减排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会降低欧盟在这些碳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地,如果中欧之间确实发生了碳泄漏,那么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欧盟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碳

16、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呈现下降趋势,且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图2欧盟与中国的碳密集产品(向世界)进出口比率Fig2Import-exportratioofcarbon-intensiveproductsinEUandChina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database)。如图2所示,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自1992年起一直维持在1左右,也就是说欧盟国家在碳密集型产品的世界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而中国的进出口比率在2006年以前一直大于1,而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加速下降,说明我国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长期以来进口大于出口,2006年后方实现贸

17、易顺差,且在2003年后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而经过计算,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的相关系数无论是在19922008年还是在19942004年期间(石油价格稳定的期间),都不显著相关,仅在20002008年期间,相关系数0768在95%置信水平下呈现相关关系。此外,在2002年后,欧盟进出口比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或许表明,中欧之间可能存在微弱的碳泄漏。因为欧盟内部各国实施减排政策的时间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征收碳税。因此,这一阶段欧盟国家内部可能会存在碳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碳减排规制严格的欧盟国家转移至相对较宽松的欧盟国家,由此可能与非减排国家产品相比其竞争力损失并不大

18、。21世纪初碳税等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才在欧盟国家普及起来,对欧盟国家整体而言,碳密集型产品减排成本导致一定的竞争力减损,因此在2004年后这一比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2004年后世界石油价格迅速上涨无疑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另一方面,欧盟对石油的依赖度远大于我国,并不能排除中、欧进出口比率的相关性是得益于2004年后的油价急剧上升,而非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影响,或许这一影响足以产生使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显现负相关性的假象。因此,本文实证分析的初步结论为,欧盟与中国之间可能发生了微弱的碳泄漏,但证据并不充分,或者,即使欧盟与中国之间碳泄漏真实存在,其程度也很微弱。进而,对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

19、出口比率呈现相关性期间内中欧双边贸易情况加以分析。如图3所示,20002008年间,在所选取的六个碳密集产品中,我国对欧盟27国总的进、出口额逐年攀升,相比而言,出口增长更加迅速。然而,在20002004年油价平稳期间,进出口比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甚至高达18,表明在这期间,欧盟与我国相比虽然实行严格得多的减排措施,但其碳密集型产品对我国的出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并未呈现出碳泄漏的迹象。随后,在油价急剧上升期间,我国出口呈跨越式增长而使进出口比率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后我国对欧盟27国碳密集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开始小于1,而且呈下降趋势,最低至04左右,这似乎表明中欧之间存在碳泄漏。但鉴于这一

20、时期国际油价大幅上升,而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远小于欧盟国家,石油价格上升对中国欧盟碳密集产品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差异较大,总体来说结论仍不明晰。图320002008年中国欧盟27国碳密集产品贸易Fig3Tradeflowofcarbon-intensiveproductsbetweenChinaandEU27,20002008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database)。然而,从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来看,如图4,尽管欧盟实行严格的减排措施,但其碳密集产品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及其在中欧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非但未降低,反倒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可见,其温室气体减

21、排政策可能并未对其碳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这也许可以归因于欧盟对这些产业实施的减排收入再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尽管严格的减排政策使这些产业面临成本增加的威胁,但这些产业关联度较强,市场集中度较高,欧盟政府出于经济安全考虑常常制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殊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或将政府减排政策取得的收入用于碳密集产业的减排技术研发或对这些产业进行补贴,这弥补了减排成本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也削弱了碳泄漏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某些碳密集型产业可能受益更多,因此,发生碳泄漏的可能性很低。图420002008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Fig4Ratioofcarbon-in

22、tensiveproductsintradeofChinaandEU,20002008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database)。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碳密集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03年后快速上升,即便碳泄漏问题不存在,由此导致的碳排放急剧增加也必定引致欧盟等减排国家多方面施压。3结论本文在假设土地、劳动力成本、国内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等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不考虑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对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中欧之间可能存在微弱的碳泄漏。然而,不可否认,欧盟对石油的依赖度远大于我国,因此,并不能排除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的相关性是得益于2004后的油价急剧上升。但欧盟对外贸易中碳密集产品出口比重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则意味着发生碳泄漏的可能性很低。综上,本文研究结论如下:欧盟与中国之间可能并未发生碳泄漏,或者,即使欧盟与中国之间碳泄漏真实存在,其程度也很微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