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6877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23696775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分析 摘 要:通过对稻茬麦产量结构与高产群体的分析,论证了播种技术与小麦高产群体的关系,提出了稻茬麦科学播种技术措施。 关键词:稻茬麦;群体;播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23-03 凤台县属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种植制度以稻麦轮作为主,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万hm2,小麦面积4.4万hm2,其中稻茬麦3.87万hm2,占小麦总面积的87.9%。为推进小麦大面积丰产丰收,提升稻茬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2006年秋种开始,受凤台县政府委托,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了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沿淮地区(凤台)麦稻周年

2、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小麦项目实施任务。5a来,在逐项落实该课题中小麦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方案的同时,围绕建立稻茬麦高产群体,重点开展播种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总结“十一五”小麦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经验,进一步提高稻茬麦的播种质量,促进产量水平提升,笔者现就我县开展的稻茬小麦高产群体与播种技术专题调研资料进行疏理并撰写成文,以求与各位同仁商榷。 1 稻茬麦高产结构与三要素水平 在探索高产水平稻茬麦的产量结构中,我们集中优势技术力量,以科学播种技术为重点,主攻核心区、示范区和高产攻关田的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推进了产量登上新台阶。根据安徽省专家组连续5a对“二区一田”稻茬麦增产技

3、术示范的验收结果,将其产量结构数据汇入表1。 整理表1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穗数是影响稻茬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根据表中667m2穗数与产量的关系,以产量(y)对667m2穗数(x)做图1。由图1可知,单产400kg/667m2产量水平需要建立35.0万穗数群体,单产500kg/667m2产量水平需要建立42.4万穗数群体。穗粒数对产量的增长影响较小。由于测产时间必须在小麦成熟收获前进行,所以千粒重只能是个预计数值,表1均按40g计算。 此相关结果虽然只从高产攻关田和高产核心区、示范区中测出,且千粒重只是预计值,与其它高产田的产量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结果是从生产实践中

4、来,是在一定区域中稻茬麦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模式。 2 基本苗数量增减与产量变幅 高产量小麦必须以高产苗为基础,而形成稻茬麦高产苗最难把握的则是基本苗数量。没有适宜的基本苗数就不可能建立高产群体。受茬口、土壤质地、整地质量、施肥、播期、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立适宜于稻茬麦高产结构的基本苗群体是生产技术的瓶颈问题。经调查分析,在稻茬麦基本苗与产量关系中,基本苗数量增减对产量水平的变化幅度影响较大。 在每667m2由350kg提高到550kg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中,667m2基本苗由25.04万减少到14.57万,越冬期茎蘖数由86.92万减少到69.92万,最高总茎蘖数由103.44万减少到92.2

5、4万,667m2穗数由35.57万增加到39.43万,单产由383.4kg/667m2提高到536.5kg/667m2。 3 播种技术决定基本苗群体 3.1 播种期决定基本苗素质 在生产中影响稻茬麦苗素质的因子较多,但播期则影响其基本素质。受水稻收获期的局限,稻茬麦播种期过早的田块逐年减少,9月底至10初播种的春性品种遇暖冬气候在越冬前拔节重遭冻害的现象已经少见。而过迟播种则是影响基本苗素质的主要原因,直播稻田因腾茬时间而晚播的小麦,当年不出苗或虽出苗而弱小,抗逆极差,与高产田所要求的基本苗无缘。当然,在适播期内播种的小麦不一定能够形成高产苗,但高产苗必须以适期播种为前提。稻茬麦的高产调查表明

6、,凡单产在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田,均在10月中旬播种,平均播种期为10月14日,其中:10月1015日播种的占66.7%,10月1620日播种的占33.3%;而在适播期内每延迟播种5d,产量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适期播种麦苗个体壮,冬前分蘖多,分蘖成穗率高。如2009年的田间调查,10月14日播种的烟农19,基本苗10.73万,越冬期平均单株分蘖4.6个,次生根8.9条,最高分蘖7.0个,穗数41.2万/667m2,实收产量558.5kg/667m2。 3.2 播种量决定基本苗群体密度 近年来我县采取小麦统一供种全覆盖措施,全县所有的麦田用种均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性种子企业统供,良种质量

7、有保障。小麦的播种量与出苗数虽受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随播种量的增加基本苗密度呈加大趋势。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说,决定小麦基本苗密度的主导因素就是播种量。根据分类调查结果,我县不同产量水平的稻茬麦有着不同的播种量,而不同播量形成的基本苗密度差异较大。在350400kg/667m2产量水平类型田,平均播量19.3kg/667m2,形成的基本苗为25.04万;在400450kg/667m2产量水平类型田,平均播量15.5kg/667m2,形成的基本苗为21.46万;在450500kg/667m2产量水平类型田,平均播量14.67kg/667m2,形成的基本苗为21.27万;在500550kg/

8、667m2产量水平类型田,平均播量13.17kg/667m2,形成的基本苗为14.57万。 3.3 播种方式决定基本苗群体分布 我县小麦主要的播种方式是条播和撒播。稻茬田较为板结,条播难度较大。而条播的麦苗可相对优化基本苗的分布,对形成高产群体有利。我们的调查表明,产量水平越低的田块撒播方式种植的比例越高,而对超高产田而言条播方式占居优势。在350400kg/667m2产量水平的田块,撒播方式占有率为81.8%;在400450kg/667m2产量水平的田块,撒播占有率为72.7%;在450500kg/667m2产量水平的田块,撒播占有率为28.6%;在500550kg/667m2产量水平类型田

9、,撒播占有率为9.1%。 4 提高稻茬麦播种质量的技术措施 4.1 选用播期弹性大的稻茬麦品种 优良的稻茬麦品种除具备高产、多抗、耐渍性强等特性外,更重要的是突出播期弹性大的强势,适应稻茬麦播种期的要求。 4.2 培肥土壤,改善稻茬田耕性 稻茬田土壤相对板结,适耕期短,对秋种质量影响较大。要从增施有机肥抓起,培育高产土壤,改善其理化性状,相对延长适耕期,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夯实基础。 4.3 优化农机装备,强化作业技能 在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人、畜力耕作阶段,农业机械是解决稻茬麦播种质量问题的根本。机械播种优点是那么的多,为什么稻茬麦的机械播种面积这样少,主要是农机装备技术水平问题。种植稻茬麦需要包

10、括深松、施肥、耕、耙、播种、覆土、镇压等一次性高质量作业的农业机械,并需配备在不同的稻茬田耕作中灵活调整的装置。这样的农机加之专业技能水平高超的机手操作,可为高质量播种提供保障。 4.4 及时整地播种 对于稻茬麦说来,除少量的中熟中籼糯稻品种可在9月下旬腾茬外,大面积稻田因种植迟熟水稻品种而无法早腾茬。为此,在力争早腾茬的前提下,抓住适墒条件及时整地播种是提高稻茬麦播种质量的重要一环。一般在9月底至10初水稻收获后,经处理稻秆、晾地、整地等程序,应当抢在10月中旬播种。 4.5 确定播期 根据凤台气象资料,我县10月、11月、12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6.9、13.9和10.1,而10月份上

11、、中、下旬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8.7、17.1和14.9,11月份上、中、下旬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2.9、9.8和7.8。为此,在常年中,我县高产稻茬麦的播种期保障线应在10月25日前,而10底播种则是适期播种的下限。 4.6 因地制宜确定播种量 具体播种数量可按种子播种到大田的出苗数计算。我县大面积推广的半冬性品种,在确保匀播的前提下,一般中高产水平的田块在10月中旬播种的每667m2适宜的基本苗应为16万18万,10月下旬播种的基本苗在20万22万;高产水平的田块在10月中旬播种的基本苗为13万15万、10月下旬播种的基本苗为17万19万。 4.7 灵活选用播种方式 就稻茬麦的实况而言,条播制

12、约因素甚多,对土地的精整质量要求较严。能够条播的要选择适宜于稻茬播种的优良机械,中产田条播幅度调整在20cm,高产田最好为25cm。操作机手应当技术熟练,力争浅播匀播。撒播应当采用先翻耕或旋耕加旋耙后再播种的方法,提倡增加种子撒播次数,以种粒分布均匀为佳。要求播种深度为24cm,正常播种田块要求播后及时镇压、开沟。 4.8 注重气象信息 随着气象卫星信息技术发展,气象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稻茬麦区要注重掌握气候变化资料和秋种期间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信息,正确应用气象信息指导秋种工作,更好地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服务。 5 讨论 (1)稻茬麦较旱茬麦增产空间大。稻茬麦产量水平一般较旱茬麦低,加之麦稻轮作区水利设施好,增产潜力大,对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后劲足。 (2)稻茬麦生产成本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植稻茬麦的种子、肥料和农机作业量的投入远大于旱茬麦,而获得的产量相对较低。合理调控对稻茬麦生产的投入是重要的课题。 (3)稻茬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尚需强化。稻茬麦高产稳产精确栽培技术应当细化、生态安全的质量栽培技术亟待创新,轻型化耕作与播种技术有待开发。 (责编:张宏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