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目: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蜡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题目: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蜡烛....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业题目: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蜡烛论”、“园丁论”、“工程师论”、“桶论”等。请您对这些教师角色隐喻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进行分析与评价。(论述题)答:1、关于教师伦理道德的隐喻蜡烛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诗中,蜡烛即被赋予了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以蜡烛喻教师,其含义非常明显: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蜡烛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独具文化内涵的教师形象写照。在我国,由“儒、道、佛”融合而成的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在社会认知、行为表现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别的心态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别的心态和行为特征构成了我国传统教师的社会形象。我国传统文化比起
2、西方传统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比如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服从群体等,这使得教师以渊博的学识、正统的道德观念、完善的行为规范、清贫的物质生活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将“为人师表”的道德价值观念推向极至。将教师比作蜡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尊师重道”的传统社会风气形成;但另一方面它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其实,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应追求自己的生活发展,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条件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过分地强调教师的顺从社会期望和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是一种
3、无法实现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其发展的巨大包袱。因而,蜡烛论只能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地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2、农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园丁论“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它是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基础提出的。其一,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其二,教师是园丁,能为学生的成长准备环境,通过浇水、培土等辅助其成长;其三,教育具有过程性、阶段性特征,教育学生好象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浇水、施肥和呵护。园丁论把学校看作是一个花园、果园或菜园,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儿童的
4、活动不受教师或教材的限制,而由儿童自主地决定,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获取他认为是有用的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创设环境、准备工具,在儿童需要的时候 给予帮助并努力引导和发展其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更为深入的探索活动之中。从这个方面来看,园丁论充满着进步主义教育的主张。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园丁论”反映了认知主义的观点,承认学生有自己既定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提供适合儿童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很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观,它被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论所倡导的动态学习观所超越。总体来看,园丁论在注重
5、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的同时,弱化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工程师论来说,园丁论呈现出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有研究者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倒不如把教师比喻为太阳。太阳的特点是:太阳的情怀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太阳有永恒的光和热,永不匮乏;在太阳的照耀下,万物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体。3、工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工程师论现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包括两大模式:工业模式和农业模式。与工业模式相适应的是工程师论,园丁论则是与农业模式相适应的。工程师论与我国解放后崇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相关。工业生产中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模式对培养人才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
6、被操纵、计划和规范。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和工业生产中的工厂、生产者和产品对等起来。于是工程师论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学校是个大工厂,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产品为主要任务,以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为重要运作形式,以整齐划一为重要特征。教师是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的发展。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经过教师的塑造成为批量生产的、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工程师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
7、的地方,它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恰当地把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但同时,教师仅作为既定方案的执行者又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师论又有自相矛盾之处。4、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一桶水”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教师成为知识的注入者。因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成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就形象地反映应试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在“量”方面的要求。“桶论”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其一,它所
8、隐含的学习观念非常狭窄,认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学校内、课堂上、书本上和教师拥有的知识,没有看到学习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学习完全可以超越书本、课堂和教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其二,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桶论”将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了“倒水者”和“接水者”,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施舍,并且认为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从教师那里获取的一点固定知识就终生够用了,这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和终生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实际需求。因而,这种隐喻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了。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教师应该从“倒水者”转变为“挖泉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让自己和学生都成为永不干涸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