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7228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13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及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姓名:杨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万宇洵 20051010 摘 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加剧。当今会计界正面临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历史成本信息严重削弱了会计 信息的有用性。“由于信息时代宏、微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现行会计报 告的历史交易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性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毫无用处;另一方面, 许多与企业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经济业务却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大大削 1在这一现实的导向下,迄今为止,资产的定义

2、几乎已 弱了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经完全摒弃了原有的重视成本的倾向,开始强调资产的价值,并且不是资产的现 实价值,而是资产未来服务的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这就 使资产减值准备成为当前各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 力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人们期望通过会计上 的规范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向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从近几年的 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上市 公司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统计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手

3、段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 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做了相 关的文献综述;然后从契约理论、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三个方面对盈余管理, 从会计目标、资本保全、谨慎性原则三个方面对资产减值准备做了理论层面的分 析;随后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和动机两个方面对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做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后,对20012003 年的各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 计提和冲回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着重选取2000 (新制度实施年)2002 年相关扭亏上市公司与相应的控制样本资产减值数据做了显著性检验分析;在得 出统计描述性分析结论,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

4、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 动因进行分析,并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相关性 I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century, complexity and variation of polit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 aggravating uncertainty that enterprises face. Nowadays the accounting field is facing an important reality, w

5、hich is the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st weakened the uti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eriously. Because the remarkable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macro ,micro environment in information age, on one hand, the relevance betwee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accounting report and users

6、decision is reduced day by day, even of no use for some; On the other hand, a lot of economic busines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enterprises future development fails to reflect in the financial report. That results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ut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 heavily. Under this realistic dir

7、ection, up until now, the definition of assets has nearly already totally abandoned the inclination of valuing the already existing cost and has began to emphasize the value of the assets, and not the realistic value of assets, but the latent energy that the assets serve in the future, or a ability

8、of making cash flow of enterprises in the future. This makes provision for assent impairment to be one of the focuses about accounting system standard in every country present. The regulation of accounting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o provide the investors with valuable dec

9、ision-making in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y market,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accounting polices on impairment of asset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 assets can be truly reflected, thus, the effective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il

10、l be improved.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is adopted by the listed companies as a tool for profit manipulati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that ties with the standard analysis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listed companys relevant questions between provision for assent

11、impairment and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Firstly the paper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literature summary for this literature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hen from contract theory, property right economic,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ree aspects from accountant the goal, the capital preserve, the

12、discretion principle three aspects, the artic mak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earning management and provision for asset impairment respectively. Aft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goes on to make the detailed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raising and to flushing of the II listed companies

13、 provision for asset impairment in 2001 2003, and selects emphatically asset impairment date of some companies who reverses losses, and makes the contrast analysis between that date and control sample asset impairment date. After draw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author goes on to analy

14、ze the motive of earning management by utilizing our countrys provision for asset impair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the governed structure to the company and accounting system standard.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Provision for assent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Relevance III 附表索引 表3

15、.1 资产减值准备的利用程度分析. 19 表3.2 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综合利用程度分析. 19 表3.3 资产减值准备的利用程度分析(续). 21 表3.4 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综合利用程度分析. 21 表3.5 亏损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状况. 22 表3.6 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亏损的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情况. 22 表3.7 盈利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状况. 23 表3.8 扭亏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状况. 24 表3.9 扭亏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状况. 24 表3.10 样本公司被特别处理和撤销前后年度的A1 和A2 指标与控制公司相比的 显著性检验结果. 25 IV

16、湖 南 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17、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动机 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亮丽的一笔。它为 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为我国企业改制与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证 券市场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政府为推动国有企 业改革而外生创造的交易体系。虽然

18、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扩大 社会投资范围、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初步具备了社会 资源的配置功能,但是,在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有关实现国有企业产业重 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性工具,还不是十分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也没有形成 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有转型经济的主要特征,证 券市场在创立、运行和管理方面都基本依靠政府的行政指导和控制。而且,作为 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相当程度上是优惠政策与各利益集团妥协的逆向选择的结 果。因此,与具有成熟市场经济特征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的证券市场出 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其中大规模的盈余管理又是最为突出的现

19、象。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监管当局所规定的后续融资的 要求或是为了逃避监管当局的惩罚。目前按照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公司 净资产收益率(ROE )近三年每年均达到 10%以上,同时每年不得低于 6%才符 2 合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资格 。同时我国的公司法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3 年 出现亏损,将受到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的处罚2 。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具 有强烈的再融资冲动以及上市公司这一宝贵的壳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推 论上市公司在面临再融资或者惩罚的情况下会产生盈余管理的欲望的动机,继而 催发恶性盈余管理行为。 1998 年初,财政部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

20、一次对资产减值准 备政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境外上市公司和境内发行外资股的上市公司从当 年起计提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3对仅发行 A 股的上市公司,该四项减值准备的制度并不具有强制性,而是一种可选择的会 计政策。但是这种状况只维持了不到两年,在 1999 年末,财政部在股份有限公 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中,要求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 本文按 1999 年3 月26 日最新规定,以前若干规定不再提及 1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所有的上市公司),均应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提取“四项资产减 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

21、准备。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2000 年 12 月19 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 的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四项减值准备增加到现在的八项减值准备,即 增加了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通 过规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旨在使上市公司资产更加真实,提高会计信息的 质量和决策相关性。但同时,由于公司管理层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有一定 选择空间,且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计量属性上的差异性,使得无法避免上市 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选择权对业绩进行人为调节的行为。近年来许多上 市公司要么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始终保持业绩良好的

22、市场形象,要么因计提大 额减值准备突然出现巨额亏损。另外资产减值处理的时间上具有主观随意性,管 理当局在确认时间上随意性很大,这些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研究的动机 从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是近些年才一出现的内 容,相对比较新,我国更是从2001 年才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八项准备”。笔 者针对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有关文献整理和选题的思考,认为目前 该题目在我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待开发,把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相关 性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 规范指导作用

23、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 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这就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滥用资产减值 准备成为一种常用的盈余管理的手段。 例如:ST 鲁银 600784 在2002 年度报告中显示每股收益为 1.07 元,亏损额高 达2.65 亿元。实际上鲁银投资2002 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 别比 2001 年增长了 24%和 40% ,但由于在期末因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对外投 资等资产方面的减值准备计提高达1 亿元,使得管理费用剧增,导致公司巨额亏 损,公司为此也带上了 ST 的帽子。由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追溯调整,公司将2001 年378 万元

24、的盈利也调减为亏损2490 万元,连年的亏损使其成为了交易所首次实 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的企业之一。尽管巨额计提增加了当年的费用, 却降低了来年的费用。鲁银投资2003 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公司己经扭亏为 盈,实现每股利润0.03 元,净利润718 万元。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笔者拟通过对20002003 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 提情况进行分析来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 硕士学位论文 1.2 文献综述 由于本研究的方向为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在此我们先对 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两个方面做有关的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会计界对盈余管

25、理进行实证研究,已有近20 年的历史,Paul M.Healy 将会计盈余分为经营现金流(CFO )、随意应计(Discretionary Accruals )和非随 4 意应计(No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三部分 ,应用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管理 人员一般通过随意应计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开创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先河, 相关文献不断涌现。同时,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一些成 果。 .1 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曾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Schipper 、 Heally 和 Wahlen 、Scott。Schipper (1989)

26、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 5 获得某种私人利益,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所进行的披露管理 ; Healy 和Wahlen (1999)则指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 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 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6 。”而Scott (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 7 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 国内的许多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许多盈余管理的定义。陈建岐 (2000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

27、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 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8 。顾兆峰(2000 )分析了广义和狭 义的盈余管理的含义后认为,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 9 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的附注等附注信息的管理 。魏明 海(2000 )在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认 为,从“信息观”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拥 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 选择,而且还可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 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

28、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 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10 。邹婕(2001 )认为,盈 11 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 。邹小梵、陈雪洁 (2002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 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 3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12 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章永奎、刘峰(2002 )认为盈余 13 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 。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别,但 是有差

29、别的定义隐含了几个共同的关键词: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 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 .2 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中西方大量的文献中,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大约分为三类。一是资本市 场动机,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以影响股票的价格,迎合财务分析师和管 理部门的预期(即所公开的盈余预测);二是基于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这种研究 一般集中在管理者是否通过盈余管理类来增加报酬或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三 是监管的动机,这种动机主要表现为回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对于资本市场动机,DeAngelo (1986)的研究指出:盈余信息在管理当局下 市收购的股价中是很重要的,并且提出了发生下

30、市收购公司的管理当局有低估盈 余动机的假设14 ; Burgstahler 和Eanes (1998)研究发现公司盈余管理是为了迎 合分析师的预测,特别是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来高估盈余以避免报告盈余低于 15 财务分析师的预期 。国内对这一动机的研究主要是Aharony 、Lee 和Wang(2000 ) 在考察了1992 年至1995 年间83 家发行B 股和H 股的上市公司过程中发现在IPO 16 当年,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 。林舒、魏明海(2000 ) 则对同一期间发行A 股的公司采用调整后的DeAngelo 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工业 17 类公司在IPO 前运用盈余管

31、理美化收益是其IPO 后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陈晓、 陈小悦和刘钊(1996)在对盈余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求证 18 分析中,得出了股市对会计盈余有显著反应的结论 。赵宇龙、王志台(1996) 在探查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后得出结论,市场对股票的定价 并不是以体现公司真正业绩的永久盈余为基础,而是仅仅锁定于公司的名义会计 收益,这就意味着公司经理人员可以操纵公司账面利润达到蒙蔽市场从而达到操 纵股价的目的19 。 对于契约动机,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Healy 、Palepu (1990)以及DeaAngelo (1994)考察了临近执行股利限制契约的公司是否改变

32、其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 20 应计项目以避免削减股利或做出代价高昂的重组决策,实证结果是肯定的 。 21 Holthausen (1981)考察了临近执行股利限制契约的公司转而采用直线折旧法 。 Defond 、Jiambalvo (1994)以及Sweeney (1994)对一些实际上已经违反债务契 约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临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为减少未来违约 的可能性而进行会计变更是确实可能的2223 。Healy (1985)Holthausent (1995) 24 和Guidry (1998)等人考察并验证了经理人的实际报酬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 。 4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表明

33、,经理人的报酬至少诱使一些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增加奖金报酬的可 能性。国内对此种动机的研究相当之少,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所决定的。 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报酬形式单一,一般是固定工资加奖金,股票或 股票期权的报酬形式很少,而且多数管理者有着与会计盈余并无直接联系的隐性 收入(如公款消费)。因此管理者通过调整盈余以影响股价和自己报酬的动机很小。 此外,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一般为国有商业银行,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 业,对债务契约履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就会因为银行自身缺乏激励和政府干预而受 到削弱。 对于监管动机的研究,Moyer (1988)在研究银行管理人的盈余管理动机后 验证了当银行

34、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 )有可能达不到规定的下限时, 银行管理人员为了减少管制成本,会调整应计会计计量方法以增加账面盈余,提 高资本充足率25 。Jones (1991)用应计利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 公司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 )进行进口救济调查期间有显著的调低收益的 盈余管理行为26 。Key (1997)在收集了 1989、1990 年间接受过国会调查的 27 家美国电报电视行业公司从 1984 年到 1995 年的数据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在接 27 受国会对其有关收费率的调查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Han 、Huang (1998)使用 76 家美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炼油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样本在 1990 年8 月2 日伊 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爆发波斯湾危机期间,面对油价上涨所作出的会计反应。得 出的结论是,石油公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降低盈余,以减少政府或政治家们作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