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320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30)(草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草案)(概要)一、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潼湖、潼侨、沥林三镇镇以及陈江街道的部分区域,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38平方公里,潼湖湿地公园面积约55平方公里。二、 发展背景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珠三角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2009-2020),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在大亚湾作为向海发展“蓝色引擎”的同时,围绕潼湖湿地构建“绿色引擎”,实践示范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规划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指导下,以转型发展为诉求;依托优质湿地生态资源,走生态型

2、、智慧化的发展道路,构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惠州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三、 战略定位(一)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在产业发展、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适合惠州长远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二) 广东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区形成创新要素高度聚集,以及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引领产业、社会和政府的转型,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三) 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紧紧抓住创新的核心要点作为突破口,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形成创新要素高度聚集,高端聚集区。(四) 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在规划范围

3、率先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服务管理创新协调推进的新局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各项管理活动协同推进,智慧化的民生服务惠及全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区。四、 规划原则(一)产业体系发展原则构建创新要素和先进生产力聚集区。围绕潼湖湿地,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环廊。形成以高端信息制造业为基础,信息服务与研发创意为拓展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湿地旅游业为引领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多个产业集群的打造,互为支撑和服务,打造区域经济和城市建设新的发展高地,引领惠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崛起。(二)土地利用规划原

4、则整合环湖空间,大疏大密拓展。环湖通过构建多个非均质的组团来联系外向功能。(三)湿地生态保护原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以现有山水条件为基础,梳理沿山、沿路、沿水的生态廊道,构建山水相连、城景相依的大生态格局。(四)综合交通规划原则建设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多元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以“TOD+短出行”为基本模式的、“智慧型”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五)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激发本土活力。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造乡村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六)规划分期实施原则精明启动、睿智增长、滚动发展。结合发展条件与发展状态,秉承睿智增长的理念,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区

5、域,有计划分步骤的推进全区发展过程。五、 空间格局通过“大疏大密空间策略;生态智慧城发展策略;公交慢行主导的TOD空间发展策略” 打造城市与自然融合、城市与产业融合的空间格局。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形成“一环、双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一环:环湿地产业走廊双核:生态核、科技金融服务核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科教园、深莞惠合作示范园、大数据产业园、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类型名称用地规模(公顷)主导功能项目引入核心生态核5552.2生态涵养、游憩、科普教育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科研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观鸟点、水质监测站等科技金融服务核592.4金融业服务咨询业会议会展业商业零售、餐饮娱乐、医疗、展览、宾馆

6、酒店、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法律支撑、O2O研发中心、行政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知识产权销售等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618.5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研发“大数据”中心、移动设备终端制造、移动支付设备制造、激光通信实验室、5G研发推广总部、芯片研发实验室等科教园500.3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产业大学及高教园区、教育培训、企业管理学院、国际学校、矿山公园等深莞惠合作示范园588.5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环境工程、环保设备、新材料研发等国际合作产业园1098.7中韩合作产业中新合作产业中以合作产业太阳能光伏、储能与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部件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等工业设计及创意产业园1488.7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工业设计

7、创意产业电子产品设计、通信产品设计、家电设计、数码、电脑产品设计、创意乡村、人才中心等注:各产业园面积为规划区和规划协调区范围面积。六、 生态保护梳理区内重要生态资源,划定生态控制红线,严格控制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大力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环境整治保护,构建城在自然中、自然在城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城绿相融的生态网络体系。(一) 加强潼湖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利用潼湖湿地是智慧智慧区的核心优势资源,必须充分对其进行保护,进行生态系统修复,达到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效果。遵循生态为先,适度利用

8、原则,在保护区周边,结合城市功能组团,安排组织游憩活动,使湿地与城市功能互动,形成叠加效应。(二)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在对潼湖流域污染源强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对潼湖湿地退化诊断和驱动因子解析的基础上,依据所制定的该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目标,制定出“以污染源系统治理+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境改善+流域管理”为主线的潼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功能重建对策。(三) 湿地保护范围的划分为更好的保护潼湖湿地,同时亦能对湿地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利用,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规划拟根据潼湖湿地中不同地区的特征,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差异,将潼湖湿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外源

9、污染控制区三个层面进行控制。围绕核心资源潼湖,建设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结合城市功能,建设湿地系统,包括净化湿地、游憩湿地、景观湿地。七、 智慧城市建设(一) 传统建城智慧运用潼湖生态智慧区的规划建设理念,应当在大山水格局方面充分汲取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重视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生产生活的关系。潼湖生态智慧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山绕城、城傍绿、绿环水”的现代山水城市格局。(二) 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化手段加快城乡经济转型升级、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潼湖生态智慧区作为惠州智慧城市的重点示范区应当具备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化、城市管理集约协同化、公共服务

10、便捷高效化、产业增长绿色低碳化四大特征。八、 支撑体系(一) 综合交通提高对外交通综合承载力规划设想将原有深惠城际(西线)改线,接入沥林站,同时预留向北通道,将沥林站建设成为深莞惠重要的交通节点,拉动智慧区持续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包括在建东西向的莞惠城际,以及规划南北向的深惠城际(西线),未来分别联系深圳、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潼湖生态智慧区对外公路系统主要由高速公路、省道组成,其中高速公路3条(博深高速和潮莞高速的基础上,规划新增河莞惠高速),省道2条(省道120和省道357),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构筑多层次、一体化的内部交通系统构筑层次分明的综合交通骨架。智慧区未来形成以高速公路与快速路

11、为骨架、各组团内部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要形式的路网格局。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环网相扣”的城市交通性道路骨架,每个组团通过高快速路相互连接成整体,保证交通通畅。完善通村公路网,逐步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外采用“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公交”的结构形式;对内采用 “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干线(有轨电车+普通公交)”为骨干,以“社区公交+出租车”为补充的结构形式。构建完善的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以实现城市多方式交通出行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山-水-田-城相融合的城市慢行系统,依托绿色、友好、多样化的慢行空间,实现“幸福慢生活”。规划慢行系统由

12、慢行区、慢行廊道和慢行节点三大部分组成。运用智能交通及交通管理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交通需求管理规划(TDM);交通系统管理规划(TSM);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二) 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基础网络能力,以“移动网+互联网”为主骨架,全方位推进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建设,为建设“智慧智慧区”提供支撑。打造低碳智能的能源供给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电源电网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积极一应用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建立先进完善的供排水体系积极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和水源工程建设,完善防洪、供水系统,推进水资源节

13、约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建设优质水源地和安全供水体系,为区域提供防洪和水资源保障。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区以东江为主要饮用水水源,观洞水库、石鼓水库和黄皮岭水库作为补充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均为类。构建综合协同的防灾应急系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强化防洪排涝、抗震、防风等防灾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系统。强化各类消防设施建设建成消防安全布局合理、消防站布点均衡、消防基础设施完善、消防技术装备精良、消防信息化先进的现代化消防系统,火灾预防、扑救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建立抗震防灾应急系统构建由防灾应急指挥平

14、台、防灾疏散主干通道、次干通道、防灾避难场所以及防灾据点等组成的综合防灾避难疏散体系。建立健全防灾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设施建设供水工程:扩建潼湖水厂至60万立方米;保留现状观洞水厂和沥林水厂,近期继续为规划区供水,远期作为应急水厂;距离城区较近的村庄纳入城镇供水体系,其他偏远的村庄主要以村庄为单位,建立小型的净水厂,供给生活用水。排水工程: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扩建潼湖污水处理厂和沥林镇污水处理厂;新建规划1#、2#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到21万立方米/日。结合规划1#污水处理厂和2#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处理厂。水利工程:完善保护东江左岸东江特大桥至北截洪渠之

15、间的堤防。加高加固甲子河、梧村河等内河防洪堤。拓宽疏浚甲子河、社溪河、梧村河、东楼河、水围河等内河的河槽,增加过水断面。共设置10座节制闸、站。加固北截洪渠左岸堤防,进行河道清淤,拓宽部分河道断面。(三) 公共服务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推进公共服务配套的均等化发展,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建设互为依托、互促共进。创新体制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劳动力队伍培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在规划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区域均等、常住人口全覆盖,建设珠三角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示范区。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九、 城乡统筹(一) 城乡统筹策略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激

16、发本土活力。依托潼湖新区建设,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城市与乡村,功能扁平化,空间差异化。城市体现集约高效、田野环绕、绿廊穿插;乡村即是“慢城市”,镶嵌在绿野之中。(二) 村庄布局规划本次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的19个行政村,按照潼湖新区建设的整体需要,和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特点,划定为不同类型的村庄(保护型、置换型、整治型、搬迁型),以便于分类规划和分类分期建设。十、 近期建设重点(一) 起步区选择起步区包括科技金融服务核起步区5.0平方公里、国际合作产业园起步区4.3平方公里,共约9.3平方公里。二期将向南发展,依托目前正在规划之中的深惠城际轨道,建设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和大数据产业园

17、;远期将向西发展,建设深莞惠合作示范园、科教园等。(二) 近期项目布局公共服务类项目,优先向科融中心集中;高附加值及创新型产业,优先向国际合作产业园集中;研发类项目,优先向沥林研发组团集中。(1)道路交通道路交通配合启动区的发展,重点处理好与南北两个协同发展园区的联系、以及与现状仲恺高新区的关系;充分发挥莞惠城际开通对本区域的拉动作用。 (2)绿地系统整治现有河道水系,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水体水质,提升河道景观。建设城市公园;与部队协商,划定潼湖湿地保护范围,并进行生态修复;在东岸地区建设游憩公园。(3)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型、智慧型基础设施体系;并完成各专业示范点,例如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