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499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鼓励支持和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证券(下称公司)在基于主动的风险管理者的本质定位下在业务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总的来看,成效明显,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截止年1季度,公司传统通道业务收入占比已从以前年度的85%以上降低到40%左右,资本中介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低风险的策略投资业务从无到有,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到30%左右,公司经营的周期性明显降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压力情景下公司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持续盈利能力。一、创新业务风险偏好及业务发展基本情况公司创新业务在收益与风险的平

2、衡上主要体现以下偏好,即在资金运用上,优先满足客户需要,大力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在自营投资上,优先发展风险低、收益稳定、流动性高的业务,适当兼顾收益高、波动性大的业务。目前,融资融券、股票约定式购回等信用业务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达到12%。固定收益类业务规模持续扩张,收入占比也不断提升。其中可转债投资及转债套利业务既锁定了投资风险,又增加了收入弹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利率互换业务按面值计算规模已近200亿,一方面部分对冲了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在锁定资金成本、积累投资经验、加强业务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策略投资业务,发展至今不到两年时间,不

3、仅实现盈利,而且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目前累计收入已超过2亿元,扣除内部计息后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其中alpha套利和统计套利业务风险敞口极小,期现套利业务则是完全风险中性的业务,没有风险敞口。如果不受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衍生品规模/净资本指标所限,盈利将更为可观。此外,公司已先后发行9个结构性产品,对应的期权规模累计已经超过10亿元,该业务基本没有风险,通过与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合作,拓宽了业务合作渠道,综合效益明显。二、公司创新业务发展举措及风险管理情况在风险偏好相对清晰的情况下,公司对创新业务主要采取了简化决策程序、加大扶持力度的举措。风险管理方面主要的变化在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转变观念是指,

4、从过去的单纯厌恶风险、规避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提升能力则是指通过加强队伍、系统和制度建设,提升风险评估方法数量化、工具系统化、人员专业化的能力。(一)多管齐下支持创新业务发展。公司对创新业务的发展一直都给予大力支持。具体举措包括,简化决策程序,集中资源优先支持业务创新;在人才引进、系统开发等环节上特事特办,鼓励业务部门先行先试;设立公司创新奖,对产品、服务、管理创新进行奖励表彰;成立公司创新办,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申报审批,协调公司内外部资源和力量支持创新业务发展;考核激励上对创新业务进行政策支持等。(二)主动管理风险,确保创新业务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基于公司创新业务风险偏好的基本定位,公

5、司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对创新业务的全面覆盖。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等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创新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全面参与,业务部门则对风险自控承担完全责任。公司风险管理部立足于风险实时监控这一基点,向事前方案评估、限额制定和事后收益、风险绩效分析两端延伸,为创新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公司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一是风险管理端口前置,事前全面参与方案评估和限额交流。创新业务方案设计和申报阶段,风险管理部就深度参与方案讨论,梳理业务风险点,和业务部门共同协商制定风险限额指标。二是拟定限额指标,控制总量风险,开发风险监控系统。业务获批后,风控部全面跟进业务试点情况,结合已经

6、梳理的风险点,整理系统开发需求,协调开发商开发或升级风控系统,满足业务风险实时监控和限额监控要求。拟定限额指标报决策机构审批,控制总量风险。三是人盯业务线条实时监控与风险类型评估管理相结合。条线风控经理收集、采集业务数据和风险信息,依托风控系统进行业务风险和限额指标实时监控。按照业务所对应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类型,依托风险管理专业团队进行风险类型专业管理和评估。根据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四是收益、风险数量化分析与压力测试并重,防范极端风险。收益分析包括绝对收益、超额收益、业绩归因分析等;风险分析包括绝对风险指标、相对风险指标分析等;绩效评估包括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

7、分析,对冲有效性评估等;动态模拟分析采用不同的对冲策略对原始组合进行模拟分析,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采用自主开发的模型对历史的显著性进行假设检验,对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公司还不定期对创新业务涉及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及公司流动性状况进行压力测试,检验公司对极端风险的承受能力。三、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后台建设相对滞后,支持不足,导致前后台协作出现矛盾,且存在一定操作风险隐患。为了抢占先机,公司创新业务往往完全由业务部门主导驱动,中后台部门对创新业务的运作模式缺乏透彻理解,主动参与较少。由于公司大部分前台交易员都是直接从国际投行引进而来,他们以前在交易时都有强大

8、的中后台提供后援服务,但到公司后发现自己要从事的创新业务没有足够的后台部门能够提供支持,为了追求效率,只能选择自建。因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容易形成业务发展两张皮的格局。此外,因为前台部门业务权限过大,在过度追求利润时容易滋生操作风险事件。(二)数据来源的独立性与准确性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风险评估。近年来由于业务品种发展太快,公司中后台部门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部门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公司的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中,尚不能支持对风险的汇总计量;各类创新业务系统大部分由业务部门自建,缺乏后台整合和统一管理;固定收益类表外业务还存在数据采集的独立性与准确性不能满足风控需求的情况。由于数据采集

9、及处理的局限性,公司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目前还处于半系统、半手工状态。因此,建立可靠、高效的数据中心对风险的监控、计量和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一)中后台的建设需要加大投入,这既是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风险管理的需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创新业务投入本来就包括对后台支持系统的投入。在中后台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系统功能都需要业务部门自建,在绩效考核驱动下,要么支持功能不完善,业务系统只重视业务需求而缺乏基本的风险自控功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要么业务部门因新业务的投入产出不配比,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公司目前特别需要在中后台部门人才引进、培训、薪酬激励、

10、系统建设、资源整合、综合协调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补上中后台建设滞后的短板,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在风险管理支持方面,加快公司数据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二)信用风险管理环节需要进行架构重组,建立独立的授信和信用审批部门。目前信用风险管理是券商风险管理相对薄弱的环节,管理难度大。业务相对成熟、利润贡献大的融资融券、股票约定式购回等信用业务因为抵押品充足,并不存在大的信用风险。但一些投资类的创新业务比如利率互换、权益类互换、结构性产品等则存在显著的交易对手方风险,需要在对对手方尽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授信管理。固定收益类投行业务面临信用增级、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需求,也需要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管理。

11、目前,公司按业务条线设置的传统架构对此类业务的处理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谁来实施对交易对手方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尽职调查,如何实施尽职调查,谁来进行授信审批,如何授信等都是我们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三)需要加强表外业务监控和评估,明晰流动性风险管理与预警的职能定位。影子银行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银监会已经出台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影子银行相关的部分资产则涉及银行间市场债券业务,成为券商表外业务来源之一。由于投资组合存在期限错配,为了发展业务,券商可能在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承担市场风险,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业务领域,有必要在风险管理上纳入表内业务进行监控和评估。随着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券商经营杠

12、杆正在逐步放大,表外业务不断扩张。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证券及衍生品组合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是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直接面对和管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相关的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则是公司财务部门需要面临的问题。流动性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关系如何,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预警如何进行部门职能定位,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方面并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公司目前的做法是,财务部门负责公司日常流动性管理,风控部门负责公司整体流动性风险的监测,但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冲工具,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历史和当前计量意义也不是很大,关键在于对未来流动性的预测以及流动性杠杆的合理限制。在对公司未来流动性预测和限制方面,必须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并重视流动性压力测试结果,在限额的基础上方能建立预警和补足机制。可以说,在业务创新发展时期,公司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预警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