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532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年的望长城,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这实际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都要去追溯。在某种意义上,望长城成为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而不是朗诵者、宣示者)主持人。很快成为一个范本,被跟从者效仿。这个范本的修正本或缩写本,则是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而此前出现在上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纪录片编辑室,则是相对独立的范式。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元素,但它们的相似不是或更多的不是互相的参照,而是导源于对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学习。独立制片人蒋樾曾

2、经为生活空间制作过多条分钟的短片。其中一个片子说的是国棉三厂一个女工早晨上班挤车的全过程。她的上班时间是:,早晨点出门,换了单程倒了四次车,但赶到单位还是迟到了。这样的片子当然是触动人心的。但独立制作者们在看了外国一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记录了。日本小川绅介和美国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纪录片人从他们那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以及他们对现实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家很快沉淀到底层的生活中去,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等人全都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一部片子,他们更耐心和平等地接近被拍摄者,捕捉最真实、最有质感和最有意味的生活场景。康健宁的阴

3、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号、蒋樾的彼岸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在漫长的等待、静观中打磨出来的,这些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的作品取消了从前惯用的宣传片里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等手法,更直接,更客观,更讲究生活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问题那些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问,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使它们更接近正宗的纪录片。对于他们来说,走马观花地拍,等于是把好端端的题材浪费了。段锦川在一次访谈中就批评了某电视台拍摄的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题材挺好,但是拍得非常糟糕,太仓促了,三天五天拍了一次,过了一个月又去拍了两天,就完了,弄了一个分钟的。”段锦川的分钟的八廓南街号拍了

4、一年,杨荔钠的老头拍了两年半,剪了半年。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

5、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如今收视率已暴跌至。我们的留学生活能够创下那么高的收视率,按照一位资深纪录片人的说法,是因为制作者很能吃透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全力迎合,她提供的是国外也很流行的“肥皂纪录片”。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剧、足球和其他综艺节目。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

6、的箱底。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的留学生活虽然是本期专题的话由,但是几乎不可能拿它作为样本进行认真的讨论,因为这一“事件”的许多情形截止到目前并未澄清。我们借用另一相似的版本来看。年发生在日本的“作假”事件。著名的“特集”中播出了喜玛拉雅深处王国木斯塘,创作人员中有人向传媒揭露了其中的“作假”,引起巨大震动。的会长震惊之余,在没有充分查实“作假”的情况下,就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于是,“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超过了杀人事件(的报道规模)”

7、。事后的结论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捏造行为。一个重要也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例证:“高山病”。实际上确有一位摄制组成员在去途中因“高山病”而病倒,只是摄制组忙于照顾病人没有或不忍拍摄,于是在返途中导演决定“再现”这一幕。该片导演最后被停职降薪。翻阅一下纪录片史,就会发现,“搬演”和“再现”从来就是纪录片习用的手法之一,问题是:这种“虚构”的底线在哪儿?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他的几部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摩阿拿、亚兰岛人中,都请土著居民“再现”了他们曾经有过但已经基本遗忘的渔猎方式,仍然具有人类学价值。这里的前提就是当事人“确实有过”,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还有一个底线,当许多逝去的事件不可即时纪录时,适当采用“搬演”时,在片中予以提示或标示。时代华纳公司著名的“发现”频道中许多节目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全部影片不会因个别的“搬演”而有“全面失真”的危险。真实感,从前以及未来都是纪录片的命脉所在。 作者:杨阳 论文关键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