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547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SociajSciencesinYunnanN_0.6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曾庆芬(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由于对弱质性与弱势性概念的混同,目前理论界对农业弱质性的理解有模糊之处.农业弱质性是由农业的产业本质即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所决定.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但农业并不必然弱势,农业弱势性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农业弱势性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在我国,农业的弱势性加剧了农业弱质性.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关键词:农业;弱质性;弱势性中图分类号:F321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7)06加94o4我国农业弱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如何理解农业的弱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总体上看,现在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天生就是弱质产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产业竞争.第二种观点则完全相反,主张农业并不是天生的弱质性产业,它与工业一样,都可能成为发达的产业;中国农业之所以被看成弱质产业,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比较利益低.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农业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收入较低,不是农业的产业特征造成的,而应归因于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落后的经营方式等.第三种观点比较折衷,其

3、中又有不同的主张.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不够全面.第二,三种观点存在对农业弱质性的模糊认识.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明确区分了农业弱质性与弱势性两个概念,认为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但农业并不必然弱势,农业的弱势性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期望本文能丰富理论界对农业弱质性的讨论,为进一步探讨农业政策问题提供一个正确的前提.一,农业弱质性与弱势性的界定农业弱质性与弱势性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据汉语辞典定义,质者,性质,本质之意涝者,势力;弱者,兼有小,差,不如之意.从语义上讲,农业弱质性适宜定义农业的本质特性.惟有农业与生俱来不如其它产业之特性才应该是农业弱质性的范畴.基于此,本文将农业弱质性定义

4、为:农业与生俱来的,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的不利秉性.农业与生俱来的不利秉性一定是在历经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后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特征.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不利秉性,使农业与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那么农业就具有天生的弱质性.事实上,农业产业作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过去和今后都不可能改变.正是因为这个产业本质才使农业具有了天生的弱质性.弱势性是相对于强势而言,弱势与强势的存在说明事物力量的不均衡.造成事物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既可能是客观因素,也可能是主观因素.因此,农业弱势性可以定义为: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农业与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发展不

5、平衡,造成农业处于显着弱势地位的一种状态.造成农业弱势的原因既可能是主观的(比如一国偏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可能是客观的(比如农业弱质性).当主观因素比如政策对农业的影响从压抑农业转向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的时候,不仅有可能缩小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甚至有可能使农业与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一样变成发达的产业.因此,农业虽然天生具有弱质性,但并不必然弱势,农业的弱势性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二,农业弱质性的根源和表现农业的产业本质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收稿日期:2o070608作者简介:曾庆芬(1971),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孝墩,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6、过程.农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农业弱质性.归纳起来表现在两高两低.1.自然风险高.这是由农业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决定的.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活力的生物有机体,农业生产过程包含了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外界自然条件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天气中的光,温,水,风等因素不但影响农作物产量,还影响农作物质量.但自然是不可控的,即使人们开发出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天气仍然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显着因素.洪涝,干旱,飓风,冰雹,霜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更会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个国家,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个发展阶段,农业都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大的自然风险.2.市场风险高.首先,作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

7、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农业提供了人们生存必需的食品和其他资料,农产品在需求层次中处于最基础的层次.这意味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恩格尔定律实证性地表明: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的食品开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可能会使农业面对个不会扩张的市场环境.一旦满足了一定供应范围内的需求,就容易发生过剩,出现卖难.从实践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农业生产,不仅贸易壁垒森严,还极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农产品.其次,多数农产品是鲜活产品,难以长期保存.如果短期内销售不出去就极易腐烂,农产品价值无法体现.最后,农产品的生产通常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长,而农产品消费却有日常性和连续性,这种不对称使

8、农产品供给对价格的反应有时滞.而价格反应时滞造成的后果是,当需求增长,价格上升时,农产品即期供给却不能随时增长,失去了扩大生产,增加收入的市场机遇;当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农产品的即期供给却不能随时减少,农产品供给过剩,价值无法实现,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3.经济效益低.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并非指农民收入低,而是指农业与其它产业比较,单位资金的投入赚取的利润低.这仍然根源于农业生产本质.第一,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长时间的自然过程.第二,农业资本周转速度慢.非农产业几乎不存在生产周期之间的间隔,上个生产周期结束可以马上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而农业不但生产周期长,而且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长

9、,造成单位时间内农业资本周转次数少,而资本的周转速度决定了盈利水平.即便农业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农业在单位时间内的盈利总额仍较非农产业少.第三,农业资本损耗大.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从而使农业固定资产的精神磨损更大.虽然工业生产中也可能存在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但毕竟不如农业普遍.此外,露天环境中的农业生产所消耗的流动资本如肥料,农药等更多.较大的农业资本损耗抬高了农产品成本,影响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投资不能获得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比较利益低,这可以从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的补贴政策中找到实证支持.比如2000年,欧盟每个农业生产者所得到的补贴实际是1.4万美元,而美

10、国则为每个农业生产者平均补贴了2万美元.近年,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也有近60%来自政府补贴.【,哒些国家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补贴,说明农业经济效益低,需要国家实行以工补农的战略.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具体表现在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会降低.这根源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农业对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劳动不能填充农业生产的整个阶段,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这样,自然使劳动作用不连续,分工和专业化难以展开,农业中的分工经济难以实现.对此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进总跟不上

11、制造业.也正因为农业内部的低水平分工,导致农业内部孕育新门类,新行业的能力弱.而与农业不同的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展,第二,三产业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生产的迂回程度不断增加,因此,第二,三产业内部能不断分化出新的门类或行业,带动产业的快速成长和扩张,从而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钱纳里关于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是农业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的观点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证实.所有发达国家中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均没有超过10%.丹麦,澳大利亚为5%,法国,日本为4%,加拿大为3%,美国和联邦德国仅为2%左右.在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同样没有超过10%.即使是在人多地

12、少的日本,农业就业人口也低于6%.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虽然还占较大比重,但农业比重仍呈下降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性能源供应紧张的大趋势下,农业极有可能成为生物能源的原料供给产业.农业新功能的拓展对于扩大农业产品市场极为有利,将增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但农业新功能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产业本质.这意味着农业新功能的拓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性.三,农业弱势性的根源及表现造成农业弱势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也可能是农业弱质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混合结95果.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例是,在很多国家的工业化初期,农业充当了输血者.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13、政策,通过农业生产要素廉价向工业和城市的转移,通过国家财政资源向城市和工业领域的倾斜,支持了工业化进程.比如Schiff和Valdes(1992)估计了18个国家1960-1984年在倾斜的发展战略下,政府直接和间接的干预导致国内农业贸易下降了30%,农业收入中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46%被转移.这必然严重打击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而农业弱势不但表现在农业人口经济状况的弱势,还渗透,扩散到农业人口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弱势.具体地说,包括以下方面:1.农业人口收入与消费的弱势.从世界范围来看,70%的贫困人口从事着农业生产.以我国为例,我国农业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

14、而非农业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农业人口收入与消费的弱势可以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来反映.198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1.86:1,此后逐年扩大,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2004年为3.21:1,2005年为3.22:1.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消费的差距.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将近60%的人口只占不到1/3的商品销售额.2.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弱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机会不平等,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必然是总人口中最低的.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农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文化门槛,而第二,三产业通常有或高或低的文化门槛.农

15、村中文化程度高的人口有可能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但文化程度低的劳动者多数都别无选择,只有留在农村就业.因此,农业中的文盲,半文盲或低学历层次的人员通常占了全国文盲,半文盲或低学历层次者的绝大部分.第二个原因是,第二,三产业的职工通常有规范的教育制度和考核升级制度,有利于行业人员文化素质提高,而农业一般没有或尚未形成这种制度.以我国为例,过去实行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自己办的倾斜政策,极大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2005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5%和16.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5%和32.4%;高

16、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和21%;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8%和13.2%;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2%和11.1%;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96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02%和5.63%.3.农业人口组织化程度低.权益保障性较差.农业利益严重流失.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劳动者主要以小农的形式存在,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居住分散,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一个集体人数越多,搭便车现象越严重,集体越难以采取一致行动.比较其它产业,农业人口组织化程度较低,谈判能

17、力弱,加上农业人口在收入,消费,文化等方面的弱势,必然导致农业与非农业的交换条件不平等,农业利益严重流失,农业人口往往成了一国最大的弱势群体.4.农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弱势.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偏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战略,农业领域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国家财力的支持,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无法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十分严重.比如,过去我国农业的很多基础设施要靠农民自己出资,出力来修建,这不仅不能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加重农民本已沉重的负担.此外,农业人口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无法享有国民待遇,与非农业人口存在较大差距.四,农业弱质性和弱势性的交互作用及

18、效应1.农业弱质性和弱势性的交互作用.农业弱质性和弱势性虽然有区别,却也相互联系.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业弱质性是造成农业弱势性的客观原因.农业的弱质性集中表现在两高两低,这一方面意味着农业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差,另一方面使农业很容易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口号农业,在资源分配中忽视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农业积累和投入的低水平必然带来农业弱势.(2)农业弱势性一定会加剧农业弱质性.比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削弱了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自然灾害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可能被成倍放大.交通的通达性差,信息闭塞,农业人口低下的文化程度都降低了市场预测能力,放大了农业的市场风险.低下的文化程度还增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

19、,延缓了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3)农业强势可能掩盖农业的弱质性.在有些发达国家,农业不但不弱势,反而强势到可能掩盖农业弱质性的存在.比如,高度现代化的美国,以色列的农业一方面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家形形色色的农业补贴政策支持下,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强势,这种贸易强势带来的巨大创汇能力给人一种农业并非弱质产业的假象.但我们应该看到,慷慨的农业补贴才是发达国家农业贸易强势的根本所在.农业贸易强国的巨大获利是以穷国农户的进一步贫困为代价的.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所说,一个亚太地区的农场主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农场主竞争,但不能和富裕国家的农业补助金竞争圆.由于巨额的农业补贴存在,一些发达国家

20、农业生产者收入水平并不低,其生活水平甚至略高于这些国家的非农业生产者的平均生活水平.如果据此否认农业的弱质性,其实是混淆了农业弱质性和弱势性两个概念.2.农业弱质性和弱势性的效应.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除了表现出弱质性特征外,还表现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弱势.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农业资源的流出必然增加.不但农业过剩资源的净流出增加,而且农业短缺资源的净流出也会增加.(1)农业土地资源锐减.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就产业特点而言,土地对农业的重要性远高于非农产业.我国农业中,土地是相对其它要素最稀缺的要素.但是,在土地使用商品化的条件下,土地使用方向却是随土地要素收益转变的.目前我国土地边际收益高低的

21、产业次序是:商业最高,工业次之,农业最低.因此,从土地的资本价值讲,农业土地要素收益低,降低了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减少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成本,成为非农产业中的廉价投入要素.因此,在产业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地方各级权力主体产生了改变土地用途的强烈冲动.地方政府越权批租土地,利用廉价征收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收益率差别获取财政收入.我国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骤减到2004年的18.37亿亩,8年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尽管国家加以严格控制,2005年耕地又减少540万亩.(2)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农业资本外流是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资本边

22、际生产率低于非农产业,这就成为资本外流的直接动因.我国现阶段农业资本外流的主要方式是:农户的投资性外流(农户将农业生产经营中所积累的资本大量投入非农产业),金融性外流(金融机构通过存贷款机制将农业的货币收入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是主要渠道),财政性外流(通过财政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中所积累的收入转移到非农产业),携带性外流(随农业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农业资本转入非农产业),价格性外流(由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弱势决定的工农产业贸易条件不平等导致的农业部门收入流失).据统计,1994年以来,从农业,农村到城市的财政净流出平均每年至少为1020.2亿元,而这还

23、没有包括大量来自农村的预算外资金和名目繁多的乱收费项目.通过金融渠道由农村向城市的资金净流出规模也很大.有研究认为,1994年以来平均每年净流出高达568.2亿元;也有研究估算在19781996年农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农村达7815亿元;还有研究测算出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fake59)我国很多专家对于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提取的资金规模做过认真的分析,有估计6000亿元以上的,有估计8000亿元以上的.而通过土地被廉价征用,农民至少贡献2万亿元以上.No(3)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由于农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大量劳动力自发

24、地流向非农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求到城市谋生.目前流动进城打工的农民总量在1亿人上下.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不少农村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经营,造成土地撂荒或粗放式经营,农业水利设施和土地改良等农业资本形成中的劳动积累严重不足.五,政策含义农业具有弱质性和弱势性,如果任由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各种资源都会大量流出农业领域,从而危及农业的基础地位.而农业不单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农业生产规模必然少于社会的需要量.有观点认为农业补贴政策会扭曲农产品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这是片面以农业的经

25、济功能思考问题,忽视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强化和巩固.政府的干预(包括各种惠农,益农措施)都有存在的理论依据.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抛弃不平等的倾斜性发展战略,调整长期对农业人口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压抑政策,代之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平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手段的作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对于减少占国内穷困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穷困人口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事实上的不公正的背景下,加强本国农业对改善农业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1盛立中.西方,农业生产者的天堂EB/OL.看世界网站.2MinhH.Pham.2006年亚太地区人类发展报告EB/OL.http:/www.undprcc.1k/aphdr2006.315E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匕京:华夏出版社,2006.4】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责任编辑:俞亚克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