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1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1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摘 要 本文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债务重组的公司是一些经营业绩差、资产负债率高、上市年限长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这些特征表明,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仍然存在被绩差公司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债务重组 盈余管理 一、引 言 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将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使靠债务重组增加利润一度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每到年底,总有一批日子不怎么好过的公司开始准备债务重组,依靠相关债权人的慷慨豁免或以自身低值资产冲
2、抵巨额欠款等方式,将不菲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得以维持账面盈利,甚至扭亏为盈。颜敏(2003)证明了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了盈余管理。特征变量差异检验结果证明,与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大多具有经营业绩差、上市年限长、资产负债率高的特征,其一次性利得均高于控制样本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数于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以避免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 2001年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产生的重组收益不再作为收益而是列为资本公积,此变化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什么影响,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家平(2002)认为:2001年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交易看成了“一
3、个静态的过程”,这种静态交易限制了人为地操纵会计利润,特别是使上市公司年终进行突击“假重组”,滥用公允价值,制造效益的行为得到了遏制。邱晔等(2001)认为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上市公司利用原债务重组准则所获得的收益将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是利润,这使得债务公司无法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巨额账面利润,从而增加了公司业绩披露的真实性。张翠波(2001)认为: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由原来的确认为当期损益调整为资本公积可以有效地防止管理层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程海燕(2001)通过调查发现:当借助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受阻时,PT渝钛白针对财政部颁布的新版会计准则,采取了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对策。因为公司
4、法第六章第179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1996年PT北旅曾用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弥补了亏损,从而使公司1996年当年一举扭亏,避免了两连亏的命运。程海燕认为由于公司法的规定较为含糊,这种办法会被越来越多的公司用以避开新债务重组准则。黄震(2001)认为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虽能很好地控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但风险依然存在,因为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应被确认为资本公积,但是我国会计制度对资本公积补亏并没有明确限制。陈淑贤(2001)发现长春热缩通过公司第一大股东受让1246万元的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冲回坏账准备而间接增加收益(这部分应收账款1999年
5、已计提坏账准备581.3256万元,转让预计将为公司增加利润321.5894万元)。由此预计,在无法对利润进行直接的调控之后,公司间接调控利润的行为会变得频繁。 本文将通过上市公司2001年债务重组特征分析,说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 二、2001年债务重组公司总体特征分析 根据2001年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布的年度报告数据1,2001年共有168家公司发生债务重组损益,我们以剔除2家没有披露具体数额公司之后的166家公司为依据,分别就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的公司分类作一总体情况分析。 (一)债务重组收益公司总体特征 1、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公司类别 166家公司中,有122
6、家产生了债务重组收益,为了便于在122家上市公司中比较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我们设置债务重组收益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一相对数指标作为比较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重组收益 V 100 总资产 将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122家上市公司按照指标V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指标V的大致分布,将上市公司分为大于0小于等于1、大于1小于等于222.8两个区间统计显示,2001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中,有26家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1,对财务状况造成了较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占总资产比重达222.8。2001年发生重大债务重组收益的26家上市公司中PT类公司有9家,ST类
7、公司有9家,其中实现扭亏为盈的14家(全部为T类公司),说明证券市场监管规定在债务重组问题上发生了显著的效力。几乎所有的扭亏和PT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相对于2000年有大幅提高,表明这些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对提高企业披露的经营成果,改善公司的形象,产生了重大而显著的影响。26家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相对于2000年下降的有15家,上升的有11家,表明降低资产负债率不是这些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主要目的。 2、资产负债率整体变化特征 从资产负债率整体变化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年报显示,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122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41家公司2001年资产负债率比2000
8、年下降,81个公司2001年资产负债率比2000年上升。从表3中看出,以资产负债率达到50为分界线,处于高负债率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2001年比2000年显著上升,处于低负债率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2001年比2000年显著下降,这与颜敏(2003)对1999年债务重组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的统计描述完全相反。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新修订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八项计提、开办费、非货币性交易等新规定,对很多公司的净利润、股东权益产生了较大影响,抵消了债务重组收益对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积极作用。 (二)债务重组损失公司总体特征 2001年进行债务重组的166家公司中,有73家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因为
9、部分公司同时发生债务重组收益,为避免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我们剔除了与债务重组损失相比同时发生10倍以上债务重组收益的4家公司,以剩余的69家作为研究对象。有学者证明政治成本假设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成立,即上市公司不会因为利润过高而有意识的减少账面利润,以平滑各期收益(田丰,周红,2000)。我们预期,敢于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公司,应该与其原有的较高的盈利能力有关,即使发生债务重组损失,也不会对其盈利能力及其配股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假定,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公司都是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并且债务重组损失数额将被控制在一定限额内,不会对公司当年的配股或盈利造成影响。 从年度报告数字上看,73家发生
10、债务重组损失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不影响公司配股或不造成亏损,也就是说损失发生在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或区间内,上市公司对损失数额的控制恰到好处。73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如下: 6净资产收益率<10, 17家公司 10净资产收益率, 11家公司 0净资产收益率<6, 32家公司 净资产收益率<0, 13家公司 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情况来看,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仍拥有高盈利能力的公司有11家,净资产收益率在610之间、继续可以配股的公司有17家,净资产收益率在06之间、即使发生债务重组损失也不至于亏损的公司有32家。对于净资产收益率小于0的13家公司中,只有ST 银 山、
11、广州冷机和龙建股份是连续2年和3年亏损,并且广州冷机和龙建股份都在2002年扭亏,也就是说,债务重组损失对13家公司继续在市基本没有影响。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公司的上述特征与颜敏(2003)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解释为少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损失,甩掉应收账款中的坏账,相当于大亏一次,相应的减少以后年度坏账准备的计提数额,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和应收账款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但这种现象对债务重组损失公司不具有普遍性。 三、2001年债务重组公司与样本公司对比分析 我们将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与没有发生债务重组损益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比较,控制样本是以公历年、行业分类和资产总额进行配对比
12、较,我们假定公司的规模将能解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在122个债务重组收益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中,我们选取了一些重要因素作为特征变量进行描述,对两类样本公司的不同作一总的评判,发现发生债务重组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倾向。一些关键性的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表1中,反映债务重组公司经营业绩的变量净利润资产总额、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均值均比控制样本公司反映经营业绩的相应变量低,债务重组公司变量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甚至为负数,说明债务重组公司经营业绩非常差。 从“配股公司”、“扭亏公司”和“ST公司”三个虚拟变量来看,债务重组公司“配股公司”变量
13、比控制样本低,而“扭亏公司”变量和“ST公司”变量都比控制样本高,显示债务重组公司大部分为扭亏公司和ST公司,而不是配股公司,其进行债务重组的目的不是为了配股,而是为了扭亏或避免被摘牌,说明债务重组公司效益非常差,已无暇顾及配股的要求,而只求不再继续亏损或不再进一步沦为PT的境地。这一点与颜敏(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证券市场监管规定在此起了作用。 债务重组公司的虚拟变量“实行年薪制”和“持股”比控制样本略低一些,但是两类公司该变量差别不大,说明是否实行年薪制或高管人员是否持股并不是上市公司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主要原因。 债务重组公司的虚拟变量“更换事务所”比控制样本略高一些,说明发生债务
14、重组的公司,其事务所的变更要比控制样本公司频繁。 反映债务重组公司上市年限的变量的均值要比控制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高,说明王跃堂(2000)曾证明的上市公司上市年限越长,其经营业绩越差,越有动机去从事盈余管理的假设再次得到了证明。 反映债务重组公司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变量比控制样本高得多,说明实施债务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其实施债务重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债务压力。 根据以上分析,对债务重组公司的特征总结如下:实施债务重组的公司是一些经营业绩差、资产负债率高、上市年限长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 表1 两类公司特征描
15、述性统计 公司类型 变量 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标准差 债 务 重 组 收 益 公 司 净利润资产总额 -0.0569 -3.99 0.11 0.42511营业利润资产总额 -0.0391 -3.48 0.17 0.34571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 0.0455 -0.24 0.44 0.07865配股公司 0.0246 0.00 1.00 0.15551扭亏公司 0.1475 0.00 1.00 0.35611ST公司 0.2377 0.00 1.00 0.42743持股 0.4426 0.00 1.00 0.49875实行年薪制 0.1557 0.00 1.00 0.36410更换事务所 0
16、.2951 0.00 1.00 0.45796上市年限 6.0000 1.00 10.00 2.29264资产负债率 0.6978 0.14 7.15 0.81012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剔除异常公司沙河股份(3203.9)后 20.5907 -6.1598 -287.49 -287.49 3203.90 71.98 295.49895 38.22574三年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0.1365 -0.94 1.23 0.27327控 制 样 本 公 司 净利润资产总额 0.0246 -0.31 0.15 0.06702营业利润资产总额 0.0336 -0.22 0.17 0.06702经营现金流
17、量资产总额 0.0384 -0.19 0.33 0.08279配股公司 0.0246 0.00 1.00 0.15551扭亏公司 0.0656 0.00 1.00 0.24856ST公司 0.0492 0.00 1.00 0.21714持股 0.4590 0.00 1.00 0.50037实行年薪制 0.1803 0.00 1.00 0.38605更换事务所 0.2541 0.00 1.00 0.43715上市年限 5.2623 1.00 12.00 2.55130资产负债率 0.4167 0.00 1.00 0.18454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5.0108 -120.60 39.63 15.
18、19995三年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0.1448 -4.70 2.03 0.57813表中变量说明如下: “配股公司”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在2002年实施了配股,则该变量1;否则,该变量0 “扭亏公司”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为当年扭亏公司,则该变量1;否则,该变量0 “ST公司”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为ST或 PT公司,则该变量1;否则,该变量0 “持股” 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董事长或总经理)持股,该变量1;否则,该变量0 “实行年薪制”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实行了年薪制则该变量1;否则,该变量0 “更换事务所”为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则该变量1;否则,该变
19、量0。 “上市年限”计算是从公司上市到2001年末为止所经历的年限,不满一年按1计算(如2001年上市为1)。 四、结 论 本文对上市公司2001年债务重组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债务重组公司的自身特征看,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公司多为业绩较差的T类公司,且因为2001年新修订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八项计提、开办费、非货币性交易等新规定,对很多公司的净利润、股东权益产生了较大影响,抵消了债务重组收益对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积极作用。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的公司损失发生在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或区间内,上市公司对损失数额的控制恰到好处,少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损失,甩掉应收账款中的坏账,相当于大亏一次,相应的减少以后年度
20、坏账准备的计提数额,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和应收账款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但这种现象对债务重组损失公司不具有普遍性。与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实施债务重组的公司是一些经营业绩差、资产负债率高、上市年限长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这些特征表明,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仍然存在被绩差公司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与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相比,对于债务重组收益的规定出现了重大变化,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当期利润,应该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但与颜敏(2003)对上市公司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研究结果相比,并未有显著差异。分析原
21、因,正如我们在对2001债务重组公司与1999债务重组公司一些特征对比所描述的,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非正常上市公司(资产状况极差,负债率较高,正常情况下无再利用价值,如PT公司),但由于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和极强的融资能力,使其壳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这也使得这些垃圾具有了变废为宝的可能,而其重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卸下沉重的债务负担,进行债务重组,这也是这些垃圾扭亏、避免退市的必经之路。并且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退市监管的加强,大量垃圾们迫切需要通过债务重组摆脱困境,使得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有盈余管理的特征,这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出现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随着上市公司壳资
22、源价值的逐渐降低,大量垃圾公司会直接退市,债务重组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会越来越低。另外,由于债务重组准则对债务重组定义的改变,出现大量非财务困难债务重组公司,他们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且数量会越来越多。因此与1999年相比,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被盈余操纵的可能性减小,这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不断证实。 参 考 文 献 1 程海燕.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四川会计,2001;10:第1819 2 陈淑贤.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上海会计,2001;12:3435 3 黄震.论新债务重组准则与风险控制.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6970 4 邱晔等.
23、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财会研究,2001;10:2324 5 田丰、周红.新闻纸行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的盈余管理.财经研究,2000;11:2835 6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2:3140 7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大学,2003,646658 8 张翠波.修订后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不足.现代会计,2001;6:1518 9 张家平.债务重组准则简评.财会通讯,2002;2:4546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