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7690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海鲜鱼类地介绍.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鳀:形态特征 口大,下位。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尾鳍叉形。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生物习性 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营养特征 鳀鱼虽然个小,但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1820.1克,脂肪5克矿物质2.02.5克,此外,还有维生素A、维生素E。其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16种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和甘氨酸是鳀鱼味道鲜美的原因所在。鳀鱼脂肪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具

2、有特殊疗效。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重要作用。狮子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体长可达450毫米。头宽大平扁,吻宽钝,,眼小,上侧位。口端位,上颌稍突出,鳃孔中大。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身体上各鳍的硬棘,尖锐而且具有毒素,是它们在大自然生存时御敌的唯一武器。生物习性 狮子鱼性格凶猛,喜食小鱼虾蟹。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花色品种很多,多产于温带靠海岸

3、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小黄鱼:形态特征 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尾柄较短,臀鳍第二鳍棘小于眼径,颌部具6个小孔;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生物习性 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 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沿海。营养特征 原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优质食用鱼,也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龙头鱼: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一般

4、体长1526厘米、体重75150克、眼很小,前位、口裂甚大,由前颌骨形成口裂上缘。两颌牙密生、细尖,能倒伏、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头及背面浅棕色,腹部乳白色、侧线发达、明显,从头盖骨直达昆鳍叉中央。背鳍1个,仅有鳍条,无鳍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胸鳍和陶鳍发达。约等长;尾鳍三叉形,中叶较短。生物习性 生活于暖温性海洋的下层,运动能力不强,常栖息于浅海泥底的环境中。每年春季为产卵期。杂食性,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均产之、尤以浙江的温、台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产量较多, 是中小型海产鱼类。营养特征 肉松软,含

5、水分高,不易保存或远运。鲜食味甚 美,也可加工成干品。龙头鱼含蛋白质29%-76(干基),脂肪1421,钙500650mg,铁618mg,磷28003700lug,其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超过牛奶,达10000mg,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占蛋白质量皆超过100mg,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味道鲜美的营养强化食品原料。由于其肉质柔软多水、不易贮运保藏等原因,目前国内除大部分就地鲜销外,剩余的只是加工成盐干品或作鱼粉原料、鱼饲料等。黄鮟鱇:形态特征 体柔软,无鳞,头和体和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头大,平扁,呈圆盘状。口宽大,口底前部黄色,下颌有可倒伏尖牙12行。第一背鳍6鳍棘,第二棘位于吻背部,顶端有

6、皮质穗。臀鳍具811鳍条,胸鳍臀状,脊椎骨2930个,大者可达1000毫米。生物习性 冷温性底鱼类 。常栖伏海底,以背鳍顶端的皮质穗诱捕小鱼等为食。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及渤海。营养特征 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自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好原料。赤鼻棱鳀: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向后渐窄;腹部有棱鳞。吻显著突出、圆锥形。眼较大,眼间隔中间高。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有细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上方。臀鳍基部较长,起点在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体背侧浅

7、绿褐色,腹部银白色,吻端和头部背面桔黄色。尾鳍黄色,后缘黑色,基部散有黑色小点;其余各鳍色淡,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我国沿海,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小鱼。在福建每年34月和10月为主要捕捞季节,产量不高。营养特征 小型食用鱼类,经济价值不高。 黄鲫:形态特征 体扁薄,背缘稍隆起,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头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缘有棱鳞,无侧线、胸绩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臀鳍长,尾鳍叉形,不与臀鳍相连。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是青绿色,体侧为银

8、白色。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生物习性 栖息于水深413米以内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浅海区。适温528度,肉食性,主要摄食浮游甲克类,还摄食箭虫,鱼卵,水母等。产卵期南海24月,东海以北56月。卵浮性,球形。有洄游特性。产地分布 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常年可捕获,以春秋两季为旺汛,产量集中。营养特征 可鲜销、制咸鱼干或鱼粉。产量较大,其个体小而肉薄,味鲜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鲜食以干炸或干煎食用最佳,且宜于加工成干制品,在春季的晒干品为白色,秋季的晒干制品呈淡黄色。其咸干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称黄鲫为烤子鱼。性甘温,能和

9、中补虚、利尿消肿、益气健脾、清热,有利老年视网膜。小带鱼:形态特征 体呈带状,极侧扁。体长约104340毫米。体前部背腹缘几呈水平,向后逐渐细尖,尾部末端呈鞭状。头前端尖锐。眼中等大,眼间隔凸起。吻尖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微突出,牙发达,上颌前端有大钩状的犬牙4个,两侧各有10个较小的扁尖牙。下颌前端有2个大犬牙,每侧有8个小型的扁尖牙。鳃孔大。体光滑无鳞。侧线几呈直线状。背鳍很长,约占背部的全长。腹鳍退化呈小片状突起。臀鳍仅棘端露于皮肤外。尾细尖呈鞭状。全体银白色,除尾鳍黑色外,各鳍均为灰色 。生物习性 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通常栖息于近岸浅海,咸淡水及河口附近。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

10、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营养特征 带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碘和多种维生素。带鱼能补益五脏,强身健体,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带鱼身上的银白色油脂,含有一种抗癌成分硫代鸟嘌呤,对白血病和癌症有辅疗作用。专家认为,吃带鱼时,最好不要将它身上的细鳞刮掉。患有疥疮、湿疹等皮肤病或皮肤过敏的人,应谨慎食用。大头鳕:形态特征 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腹鳍喉位。下颌颏部有1 须,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鳞很小。体长一般为2170cm。生物习性 食中、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冷水性底层栖息鱼类。通常栖息在水深5080m海区,为我国北方海区经济鱼类之一。产地分布

11、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和东海北部。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 营养特征 鳕鱼肉质厚实,细剌极少,肉味甘美。蛋白质占16.8%,所含脂肪和鲨鱼一样,只有0.5%。鳕鱼的肝脏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DPA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和其他多种维生素。鳕鱼肝油中营养成分的比例,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被北欧人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 鳕鱼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鳕鱼肝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肝油还可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鳕鱼肝油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疗糖

12、尿病。鮸鱼: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300毫米,重12千克;最大者可达5千克。体长,稍侧扁,头中大吻短而钝尖;口大,前位;两颌牙外侧一行较大,内侧牙细小呈带状;颏部有 4个小孔,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裂缝状;体被栉鳞,各鳍基部具小圆鳞;侧线完全;背鳍连续,具910鳍棘,2830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间具一凹缺,尾鳍楔形;鳔大,圆椎形,两侧有34对侧枝,每一侧枝有背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成网状。生物习性 为暖温性底层海鱼,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白天下沉,夜间上浮,多分散活动,不集成大群。性成熟个体的体长约为500毫米,怀卵量70200万粒。生殖期在长江口外为78月

13、,在舟山群岛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为45月。产卵后鱼群索饵,一部分游向较深海区。为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朝鲜和日本南部。营养特征 鮸鱼是名贵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除鲜食外还可以制作罐头或加工成鮸鱼牶。鮸鱼牶是上等鱼肚,还有一定药用价值,有养血、补肾、润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黑鳃梅童鱼:形态特征 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黑

14、鳃梅童鱼一般体长 7.59. 5厘米、体重 920克,其鳃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块而棘头梅童鱼则无黑斑块、此为二者的显著区别。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渤海,为我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营养特征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鲜销。带鱼:形态特征 带鱼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 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生物习性 带鱼白天怕强烈的阳光,有“昼伏夜行”习性。属暖水性近海洄游鱼类,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台湾岛东岸 ,

15、每年定期有两次带鱼鱼汛:5月7月夏初,为幼带鱼的生长索饵洄游期;10月12月秋未,为成年带鱼繁殖洄游期。产地分布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营养特征 带鱼肉肥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带鱼含蛋白质18.4克,脂肪4.6克,还含有磷、铁、钙、锌、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带鱼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且脂肪酸 碳链又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养肝、祛风、止血,对治疗出血、疮、痈肿等疾有良效。高眼鲽科: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克左右、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位于头背缘中线上。

16、两侧口裂稍不等长,两额均有尖细牙齿,前鳃盖边缘游离、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无弯曲、有眼一侧被弱栉鳞,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无斑纹。无眼一侧白色,被圆鳞,头部及两眼间鳞片均细小而密、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胸鳍一对、较小;腹鳍由胸鳍后部起至尾部前端;尾鳍双截形、尾柄长。生物习性 冷水性底栖,回游型鱼类。渔期分春、秋两季,4-5月份为春汛。11-12月份为秋汛。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近海、我国的黄海和渤海产量多,东海较少。营养特征 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但因含水份多,肌肉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变质,需加强冷冻保鲜。竹荚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长约4

17、0厘米。其背部多呈黑褐色,腹部为银白色。体被圆鳞,侧线全部由大型梭鳞覆盖。生物习性 竹荚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迅速,喜欢结群聚集,有趋光特性,特别喜欢群游于海草茂密的暗礁或岩礁周围。潮流、气候、水温等原因,每天的群游层次也有所不同。竹荚鱼为肉食性鱼类,食性较杂,吞饵较猛。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沿海等水域。营养特征 竹荚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几乎不含粗纤维营养利于人体吸收。竹荚鱼为多脂鱼,脱脂、脱腥是鱼排产品生产的关键。刺鲳: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背面圆凸、头较小,吻短。两颌各具一行细齿,排列紧密。体被薄鱼鳞,易脱落,头部裸露无鳞、侧

18、线完全,微弯、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背鳍1个,鳍棘部由独立的小棘组成;腹鳍甚小,可折叠于腹部凹陷内;臀鳍和背鳍相对并等长,尾鳍深叉形。生物习性 122月份为旺汛期;东海渔期为912月份,1011月份为盛渔期。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与东海,系我国次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营养特征 肉可供鲜食,也可加工成咸干品。发光鲷: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被细弱栉鳞,极易脱落。前鳃盖骨边缘光滑。肛门色浅,距腹鳍基显著近于臀鳍起点。在腹鳍附近有一“U”字形发光器,呈黄色,埋于皮下。体长一般在5875毫米。生物习性 为暖水性能发光的底层小鱼。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见

19、于南海及东海。细条天竺鱼:形态特征 头大,吻短,眼大,眼间隔约等于眼径。两颌齿绒毛带状,犁骨与腭骨亦具绒毛齿。体被弱栉鳞,鳞较大,易脱落。第一背鳍鳍棘细弱,尾鳍圆形。体灰褐色,体侧有911条暗色横条,条纹宽小于条间隙。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下.生物习性 栖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中下层小型鱼类,性喜结群,通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的浅海。夏季生殖,雄鱼有护卵作用,卵子含于口腔内孵化。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营养特征 体型小,多刺,耳石大,很少食用。鲐鱼:形态特征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

20、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跨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生物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游泳能力强,每年作较远距洄游,有垂直移动现象。趋光性,生殖季节和索饵季节喜集群,主食浮游甲壳类,次为小鱼。1龄成熟,2龄几乎全部成熟。生长迅速。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南海沿海全年可捕捞,为我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

21、营养特征 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晒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体内脂肪多,肝脏维生素含量高,可分别炼制人造白脱和鱼肝油。鲐鱼体内含有两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物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物质在鲐鱼脂质中含量较高,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防止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压,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肌梗塞,防止脑梗塞,最终防止成人病。孕妇及青少年和儿童多食鲐鱼,有助于生长发育、提高智力。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鲐鱼经济价值颇高,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用鱼。花斑蛇鲻:形态特征 体长柱

22、形,吻短而尖,眼中等大,脂眼睑发达,口裂很宽,有细长的前颌骨。两颌具锐齿,能倒伏。腭部每侧有2组齿带;内组齿带短,多行;外组齿带长,12行。腰骨后端粗短,两腰骨缝合处中央具1小孔。鳃孔大,具幽门盲囊。体被圆鳞,背鳍约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脂鳍约位于臀鳍后部的上方;胸鳍中等大,侧中位;腹鳍9条,内侧鳍条短于或略等于外侧鳍条;尾鳍叉形,均海产。花斑蛇鲻的背鳍前缘和尾鳍上缘各具一行节状暗色斑,体侧有910个黑灰色斑,幽门盲囊1318。最大个体达470毫米,重约1千克。生物习性 暖水性的底栖凶猛肉食性鱼。产地分布 布于东海和南海,产量大,是南海重要经济鱼类。营养特征 捕捉后洗净,除去内脏和皮,肉可入药。补

23、肾健脾,用治肾虚所致遗尿及尿频多。短尾大眼鲷:形态特征 短尾大眼鲷,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匣米、体重100200克。吻短,眼甚大,约占头长的一半,故得名大眼鲷。口大而倾斜上翘。前腮盖骨边缘有细锯齿。前腮盖隅角处有一强棘。两颌、犁骨、颚骨有牙皆细小,多行、体被细小而粗糙的栉鳞,鳞片坚固不易脱落。侧线位高与背线平行、背鳍与臀鳍均长而大,胸鳍较短;尾鳍浅叉形。全身浅红色,腹部色浅,尾鳍边缘深红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间均有黄色斑点。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沙泥底质海域。甲壳类为食,胃中也发现过原生动物和硅藻。产地分布 大眼鲷科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

24、北部湾全年均产,为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营养特征 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8.3 g 脂肪1.9 g,还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等。蓝点马鲛: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黑色圆形斑花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大,深叉形。生物习性 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游泳敏捷,有洄游习性。性凶猛,主

25、食小鱼小虾。1龄开始成熟,主要是2,3龄成熟,雄鱼比雌鱼早熟一年。生长迅速。产地分布 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营养特征 蓝点马鲛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克多、脂肪2.5克,肉坚实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做罐头和咸干品,其肝是提炼鱼肝油的原料。蓝点马鲛是出口品种。短鳍红娘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向后渐细,一般体长1424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端中央凹入,两侧圆钝,各具几个小棘,边缘有锯齿,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头部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大栉鳞。头和背部深红色,腹侧为乳白色。背鳍2个,其基

26、部两侧各有一纵列有棘楯板。第1背鳍后上方有一红斑;胸鳍宽大位低、内侧呈红色;其下方有3条指状游离鳍条;尾鳍浅凹形,上叶略长于下叶;背、臀鳍呈浅红色。 生物习性 为近海肉食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区,成鱼食底栖动物。2龄成熟,春产卵。有产卵洄游习性,一般结群不密集。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营养特征 为常见的一般经济鱼类,产量不高。肉质较好,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7克。鲜销为主,汆汤食之味鲜美,也可清炖、油炸食用,还能维护素菜里的各种营养成分。黄鳍马面鲀:中国海钓网_8y9l-j2_&c9g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 911厘米,体重1

27、525克。背鳍二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l.6倍。第2背鳍鳍棘很短小,藏于背部凹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近似。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通体桔黄色。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常集结小群。喜栖息于海草丛生海域,食用时需剥皮。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为我国东南沿海春汛生产的主要渔获物之一,且产量大。营养特征 黄鳍马面鲀鲜鱼经剥皮、去头、去内脏称为“三去马面鱼”,再去尾鳍、背鳍后称“四去马面鱼”或叫“白肉”。畅销各地,很受群众欢迎。

28、除鲜销外又是做美味鱼干片,狮鱼罐头的主要原料。其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等可做鱼粉。黄条鰤:形态特征 上颌骨宽,其后上角较圆。侧线上无棱鳞。幽门盲囊呈指形,约120-213个。脊椎骨1114。从吻至尾柄有一明显的黄色纵带。体型较大,体长300-500毫米,大者可达1米多。生物习性 中上层鱼类,生长迅速,可作为养殖鱼类。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仅产于黄海与渤海。 叉斑狗母鱼:营养特征 富含EPA、DHA,还含有8种氨基酸,烟酸和钾。形态特征 叉斑狗母鱼,体长圆形。眼大,侧前位。口大。前颌骨细长,其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两颌具侧扁细齿23行,内行齿大,能倒伏。腭部每侧有1组齿,通常2行

29、。鳃孔大;鳃耙短小;假鳃很发达。胃大,盲囊数较多。体被圆鳞,易脱落。头的背面、颊部和鳃盖上均被鳞。背鳍无棘,位于体中部略前;脂鳍小,位于臀鳍后部的上方;胸鳍侧上位,向后伸到腹鳍基;腹鳍8条,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尾鳍叉形。体侧有1纵列呈叉状的暗斑,腹膜黑色,腰骨后突细长,一般体长100毫米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165毫米。生物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近海靠近礁盘至外海较深之砂泥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通常在砂地上停滞不动,身上的花纹是很好的伪装,有时会将整个身体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猎物游经时,跃起吞食。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东至阿达曼海,北至日本,南至

30、澳洲,我国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条尾绯鲤:形态特征 下颌缝合处有1对长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眼前部被鳞。体被栉鳞,鳞薄而易脱落。第一背鳍有7鳍棘,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约等长。体长一般为75130毫米。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浅海,游泳缓慢。产地分布 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较少见。营养特征 个体不大,肉味好,产量高。白姑鱼: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400克。口大,上下颌略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呈带状;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孔6个,细小。鳔大,前端圆形,不向外突出成侧囊,鳔每侧具

31、侧技25对。额部有6个小孔,无颜须、体被栉鳞,侧线鳞4851个。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体长一般为120260毫米,重250400克;最大可达340毫米,重1100克。生物习性 近海暖水性中下层经济鱼类,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喜栖息于海水涔清、水深4010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捕鱼性鱼类,主要摄食端足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及小型鱼类,还有少量蛇尾类。在生殖期间常发出咯咯声,2龄鱼大部分性成熟并参加生殖洄游,卵球形,浮性,卵径0.73-0.8毫米。集群产卵,产卵后分散索饵。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32、,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外海、舟山渔场、连云港外海、鸭绿江口一带。营养特征 属次要经济鱼类,肉味一般,鲜销或制盐干品。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9.1克,脂肪8.2克,维生素E,含钙,镁,铁等。弓背鳄齿鱼 :形态特征 口大,前位。上颌牙1行,犬牙状;下颌牙多行,1行为犬牙;两颌犬牙均可活动。眶前骨下缘有分叉小棘。前鳃盖骨后下角有三棘,两棘向前,一棘向后而尖长。体被小的强栉鳞,不呈覆瓦状。侧线每侧2条,上下侧线均有若干分技。生物习性 为肉食性底层小鱼,体长多在100毫米左右。产地分布 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银鲳: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

33、300克左右。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无腹鳍,尾鳍深叉形。生物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近海,生殖季节集群游向近岸及河口附近。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主要渔场有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可形成较大的渔汛。营养特征 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

34、病症有辅助疗效。 银鲳是出口品种,输往日本,香港,澳门。青鳞鱼: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012厘米,体重810克、头小,吻短,有发达的脂眼睑、口小,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腭骨及舌部有细牙。上颌骨中间无凹陷。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缘有锯齿状大棱鳞、无侧线。背鳍1个,胸鳍位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头及背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生物习性 属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性喜集群,栖息于流水缓慢、水深5一30米的水域。集结的鱼群灵敏性很强,易受惊扰。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产量较大。营养特征 鱼体小,小刺多。卤鲜油煎食用或加工成盐干鱼,干鱼

35、烤食,是方便经济的大众化水产食品。青鳞鱼骨粉是一种蛋白质含量为27.0、脂肪含量为2.0的典型的高营养低热能食品。黄盖鲽:形态特征 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体扁平呈长卵形。鳃耙短宽而扁。有眼恻栉鳞,无眼侧圆鳞,吻与腭无鳞,眼间有鳞,左右侧线发达。生物习性 为近冷温性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质海区。食甲壳类,多毛类及小鱼。卵生,卵浮性。雌性2龄成熟,雄性3龄成熟。繁殖期3-5月,成熟卵半透明性。卵径0.84-0.92毫米。卵膜厚。黄盖鲽能耐2-3度的低温,地方种群多。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中国、朝鲜、日本沿海均产,以黄、渤海产量较大。营养特征 鱼肉味较好,冷水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36、,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但因含水份多,肌肉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变质,需加强冷冻保鲜。半滑舌鳎: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呈舌状,头部短,眼在身体的左侧。有眼侧被栉鳞,有3条呈褐色或暗褐色的侧线。无眼侧光滑呈乳白色,无侧线。背臀鳍和尾鳍相连,无胸鳍。雌雄个体差异非常大。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食小型蟹类和虾姑类。卵生,卵浮性。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量少,生长速度快,食物层次低,耐低氧,病害少。半滑舌鳎活动少,鱼鳃鱼体上容易附着污物。但适合我国大部分海区养殖。产地分布 分布面广,我国各海均产,也见于朝鲜,日本。营养特征 肉味鲜美,野生与养殖半滑舌

37、鳎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小,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富含常量和微量元素。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养殖半滑舌鳎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略低于野生半滑舌鳎。养殖半滑舌鳎C191含量高于野生半滑舌鳎的含量, C226(DHA)的含量高于养殖半滑舌鳎的含量。半滑舌鳎内脏团小,出肉率高,肌肉细嫩,口感爽滑,鱼肉久煮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具有特殊的芳香味道,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胶质的优质比目鱼类,被列为我国传统名贵鱼种,深受消费者喜爱。棘头梅童:形态特征 尾柄细长。额部隆起,高低不平。体色背侧灰黄,腹侧金黄色。背鳍鳍部边缘及尾鳍末端黑色。体长一般914厘米,体重1650克。生物习性 近海性小型鱼

38、类。每年的46月和910月为渔汛旺期。产地分布 我国沿海分布,主要在黄海和东海,以东海产量最大。暗纹东方魨:形态特征 暗纹东方魨的成鱼体长一般2030cm,体重150-500克。身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狭小。口端位,横裂。眼小,侧上位。鼻孔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对。无腹鳍,尾鳍平截。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体背、腹面均披小刺。体背及上例部具灰褐色横带绞45条,下侧及腹部桔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生物习性 暖温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及河口,全年可捕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水域的中下层。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育肥,然后入

39、海,在海中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后再进入淡水产卵。杂食性鱼类,食性广,幼鱼食性稍不同于成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鱼苗为食。成鱼的动物食物包括鱼、虾、螺、蚌、昆虫幼虫、技角类、挠足类等;植物性含物包括高等植物的叶片,丝状藻类等。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于沿海及通海的江河中下游。 营养特征 其肉味鲜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其煮食外,亦可腌制成干。但其皮肤、生殖腺、肝、血液中合有毒素特别是繁殖期间毒性最大。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质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又含维生素 B1 20 微克,B2 100微克。河豚的毒性物质为

40、河豚毒素和河豚酸等。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近年来河魨毒素被应用于镇痛和戒毒领域,国内外需求不断增加,人工繁育和饲养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黄姑鱼:形态特征 吻短钝。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颏孔一对相互接近,中间有一肉垫;内侧颏孔和外侧颏孔均存在。无颏须,鳔大,前端圆形,无向外突出的侧囊,鳔侧具缨须状侧枝,约22对。脊椎骨25个。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

41、尾鳍呈楔形。生物习性 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有明显的季节性洄游,生殖期游向近岸水深4、9米处产卵。鳔具有发声能力,特别在鱼群,密集的生殖盛期。在浙江、江苏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为黄姑鱼渔汛;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渔汛期则是57月份。产地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营养特征 每100克含蛋白质: 18.40 克 脂肪: 7.00 克维生素B1: 0.04 毫克,维生素B2: 0.09 毫克和维生素E,含钙,镁,铁等,是经济鱼类之一。刺少,肉质坚实呈蒜瓣型,但口感不如大、小黄鱼嫩滑和鲜美。每年5、6月间的黄姑鱼肉肥嫩味鲜,是时令性鱼品之一。此外,其肉和鳔均可入药,有

42、补肾、消肿之功能。 黄姑鱼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绿鳍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1430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角钝圆,两颌及犁角具绒毛齿。头部、背面与两侧均被骨板,体被小圆鳞、头部及背侧面红色,并有黄色网状斑纹。背鳍两个,分离。其两侧各有1纵列棘楯板;胸鳍长而宽大、位低,下方有3条指状游离鳍条,内侧为具斑点的艳绿色;尾鳍截形。后缘白色。生物习性 生活习性与红娘鱼很相似,但较其快。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产地分布 分布范围广。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为

43、:黄海和东海交界处。营养特征 绿鳍鱼是营养丰富的经济鱼类,每百克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7克,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之一,颇受食客欢迎。肉较细嫩,刺少。鲜食清炖或红烧均可,汆汤食之味甚鲜美。它颜色艳丽,能给人以美感;它含蛋白高,而含脂肪低,给人以安全感,炖吃、清蒸都食不腻人,是理想鱼肴。鲈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

44、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大的个体达10千克左右。生物习性 近岸浅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一般不结成大群,冬末在河口产卵。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其性凶猛,贪食,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幼鱼常随流混入港养池中,如不及时消除,能大量吞食池中养殖的其他鱼类和虾类。产地分布 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福建沿海终年均可捕获,也是沿海一带增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营养特征 有较高经济价值,九龙江

45、的江东桥为鲈鱼的著名产地,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类。真鲷: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生物习性 近海暖温性小型珊瑚礁鱼类。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产

46、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营养特征 我国名贵鱼类,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食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真鲷输往日本。棕腹刺鲀:形态特征 背腹部具小刺,腹面自头部至肛门前有许多纵向的小沟。鼻囊圆突状。体背侧绿色。尾鳍凹形。上叶尖端和下叶缘白色。鳃孔黑色。中筛骨长方形,长为宽的2倍余,体长一般为130250毫米,大者可达540毫米左右。生物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产地分布 我国南海较习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营养特征 内脏有毒,经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油魣:形态特征 体延长,胴体呈圆筒形。吻长如梭,口裂大,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体被圆鳞,侧线发达平直,鳃耙缺少或退化,腹鳍腹位或亚胸位,尾鳍分叉。第一背鳍的位置稍后于腹鳍。体色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一般体长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