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853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92.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 作者姓名 考号 完成时间 2010 年 10 月 28 日目 录摘要2关键词2一、 国次贷危机及其产生原因21.1 宽松环境下的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21.2 房贷证券化21.3 投资银行角色的变换31.4 信用违约掉期(CDS)31.5 市场上的对冲基金缺乏监管3二、 立足于银行风险下的金融监管4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现行的金融抑制政策5四、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的启示64.1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64.2 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74.3 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74.4 谨防国际金融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7总结8参考文献8浅析金融危机与行政监管的关系摘要: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城市并不仅仅是金融市场华尔街的“阴谋”,更多的是原于美国现行金融监管政策的漏洞所致。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对银行,金融市场和外部投机资金的监管,同时也要不断深化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和货币政策的改革,以更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关键词:次贷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抑制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产生原因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危机产生

3、的深层次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1)松环境下的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2007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可以追溯到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担心经济陷入衰退而所采用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上。表现为,政府压低银行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购房者无需首付,无需担保,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偿还本金,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对美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来讲,有着无比的诱惑力。致使美国房价一路暴涨,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后格林斯潘的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大量

4、的坏账的隐患。(2)房贷证券化美国大部分次贷发放者,都是一些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存储银行和储蓄协会。其大量资金被投放到抵押贷款上,致使银根紧缩,增加资金周转的压力。为此一些金融机构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将信贷资产打包并担保。将其变为就有一定固定收益的可通用债券出售到金融市场,一些投机商和投机公司大量购买,使其有了固定的融资来源。从而不断刺激的新的次贷的出现;投资机构也获得了较高的收益,这就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使美国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3)投资银行角色的变换,金融杠杆率过高。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

5、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通过这些措施,美国银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为了更得利润贪婪的银行家们积极转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由中介者,转变为市场主导者,将企业的风险收归到自己身上,并且越陷越深。银行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异化,导致金融杠杆率过高。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

6、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4)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5)市场上的对冲基金缺乏监管在美国金融

7、市场上存在着一批握有大量资金的金融投机客和投机基金,他们在股票,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上疯狂炒作,追逐最大利润。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他们的行为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二、 立足于银行风险下的金融监管银行在存款者于储户之间,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

8、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为此银行银行承担者以下几种风险。(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

9、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蓄的老百姓往往最后得到消息。当老百姓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反应非

10、常简单干脆: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回来。由于任何银行都必然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长期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即全部返回所吸收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关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各种业务联系,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结果,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波连着一波,最终酿成一场社会风暴。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

11、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一般企业亏损倒闭只不过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关的员工,可是,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

12、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现行的金融抑制政策。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

13、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经济秩序的宏观面上对金融危机爆发的事前控制。 根据各国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立足于本国国情,所采取的金融抑制手段则

14、有是从微观角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具体防范措施。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四、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

15、是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

16、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 2 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2.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贷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金融安全网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也许激励结构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使所有方都明白,即是管理良好,银行也可能倒闭,因为银行业务涉及风险承担的问题。而监管当局将允许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银行倒闭。不幸的是,监管当局不可能做出一个完全可信的、不救助破产银行的事前承诺,但是,可以建立一个增加承诺难度的体制。3

17、.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混合体,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格局 4 。这种监管体系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4.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 4 。如为了控制次贷危机的蔓延,美联储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联手行动,向金融

18、系统注资,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引发了全球股市的积极调整。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城市并不仅仅是金融市场华尔街的“阴谋”,更多的是原于美国现行金融监管政策的漏洞所致。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对银行,金融市场和外部投机资金的监管,同时也要不断深化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和货币政策的改革,以更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李德“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 2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3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4 祁敬宇. 金融监管学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