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暑期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华时报》暑期实习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华时报暑期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一)实习单位的简介 从2011年6月10日到2011年8月15日,我在北京市京华时报社参加新闻记者的实习工作。我所实习的部门是京华时报机动部。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经过十年的发展,京华时报在中国报业市场创造了辉煌的奇迹。无论在读者市场还是广告市场,京华时报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在天天攀升。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读者最喜爱和最关注的报纸之一,也是北京新闻份量最足、本地资讯最多、新闻时效最强的主流报纸之一。(二)实习岗位的简介 早就听说在京华时报社内,机动部的记者是最忙碌的,也是采访范围最广的。所谓
2、“机动”正是随机、灵活、灵动之意。机动部又称热线部,该部门的记者主要是通过京华热线上热心市民反应的新闻线索,进行跟踪采访。所以机动部可谓是京华时报社内核心部门,它是京华时报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既接受民众提供的线索,又通过采访反馈于民众,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京华时报贴近大众、关心群众的有责任的亲民的都市报定位。经过半两个多月的实习,我发现在京华时报机动部工作的记者总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工作流程: (1)接受采访任务。每天早上七八点,到达京华时报社所在的左家庄百灵大厦四楼后,打开电脑,在京华时报机动部的热线库里,便会有所有打来热线电话投诉的市民所提供的线索。机动部部门主任,也是热线版面的编辑,会根据线索
3、所在地点及新闻价值大小,将新闻线索分给资历不同的各记者。若是没有被分配任务的记者,也可以向编辑提出申请,要求采访某条线索。如果编辑未给予分配,记者是无法看到线索库所录入的线人信息的,也无法进行采访。可以说,编辑是机动部内最大的把关人,直接决定了谁来采访,采访什么。(2)现场采访记录及电话采访。机动部内,记者的采访方式一般有两种,即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如果是例如地面塌陷、墙体破裂等要求再现现场的新闻事件,记者往往会带上摄影记者前往现场进行采访。倘若是复杂的新闻事件,如劳资纠纷等不便于进行现场采访,而是需要梳理大量复杂事实,采访众多不同当事人的工作,记者会选择留在办公室内,查询相关部门的电话进行电
4、话采访。在采访时,按照京华时报记者行为规范规定,所有谈话都必须录音,纸质的证物需要留下影像资料。(3)采访稿件写作。在结束了新闻事发地点的采访之后就回到报社,开始写稿。机动部的版面有限,一般的热线新闻在五百字到一千字不等,如果记者发现自己取得的新闻线索有做大的可能,就会立刻与编辑联系,考虑是否要与实事部门或法政部门记者联合写稿。一般记者会在写稿前报题,这样编辑便会提前知道今天有哪些新闻,新闻价值大不大,提前做好排版准备,若是出现重复的选题,编辑也会从中协调。二、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
5、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会畅通。三
6、、实习内容及过程 (一)实习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我初来乍到的2011年6月份,正是京华时报创刊10周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各个报亭,看到京华时报赫然在列。每当听到市民们提到京华时报上的新闻时,我都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机动部实习记者的喜悦、冲动和紧张。 之所以喜悦,是因为我知道与我一起工作的记者老师们应该是一群北京市最顶尖和最活跃的新闻人。因为他们,我可以感知很多、发现很多、收获很多。我暗自告诉自己要努力发奋,当我结束这段实习记者实习经历的时候,我要让这一段实习成为令我受益匪浅的经历,让它在以后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灯塔式的作用。如果有幸将记者作为终身职业,那么京华时报作为好的开始便是我成功的一半。
7、之所以冲动,源自于青年的生气勃发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向往。因为在大学的课堂上,我接受过新闻传播类知识的耳闻目染,一时之间杨澜、白岩松、水均益等一代名记的名字在我脑中不断盘旋,我想到了新闻道德、想到了社会监督、想到了话语权等等。似乎传播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一转眼就绽放在现实中,我仿佛感觉到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个新闻人了,一个要激扬文字,要针砭时弊,要弘美扬善的新闻人。 之所以紧张,是我对新闻事业的稍有的陌生感和对采访工作的担忧。作为新闻学的大三本科毕业生和正统的新闻记者还是有差别的,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我,是否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跟那些与我接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采访对象很好的交流、沟通。对于这一
8、切,我都既害怕又担心。 (二)见习记者的经历 记者是一项光鲜的职业,这一点从每次外出采访的受采访单位重视程度便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记者也是忙碌和充实的。下面的内容是我从在担任京华时报实习记者期间的实习日记中摘抄的,希望可以从点点滴滴的平常中提取出平凡却又不平庸的教训和经验来。 6月11日 今天是我到京华时报第一次接受外出采访任务,带我的老师是冯玥老师和潘之望老师,采访的任务是北京市大型国际旅游生态度假村蟹岛度假村与在该公司打工的大学生发生劳资纠纷问题。但是采访结束后,却因蟹岛集团背后庞大的势力集团,以及蟹岛集团与京华时报的种种利益纠葛不能发稿。京华时报作为北京一流的都市报,在报道上出现失声,不
9、得不说,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哀。6月15日 今天,我和冯玥老师一起去了中国文联出版社。该出版社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改组过程中,出现了上级领导与下级群众的沟通失效问题。原本,中国文联出版社一直与中国最大的国有单位中国航工集团商议改组事宜,但是在中国文联所有职工不知情的情况下,文联高层领导却与中国航工签订了协议,将中国文联出版社转给中国航工旗下的某文化公司。文联所有职工对这一决定十分不满,认为是侵犯了其知情权,且是直接导致文联改组后业绩直线下滑的最大原因。我和老师采访回来后,顾不得吃饭而写稿,编辑却说这个稿件不能发。因为国企事业单位改组,涉及到太多专业层面的问题,和京华时报社定位的贴近民生、贴近老百姓的定
10、位不符。6月20日今日,机动部主任给冯玥老师分配了一条线索,某男子称有人在网上上传他的录像,称他是李嘉诚私生子。他为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且不敢出门,想请报社帮帮他,帮他澄清此事。我和冯玥老师都觉得,这个新闻比较有新闻点,应该会是不错的新闻。但写出来的稿却被编辑无情的“枪毙”。编辑称,这个男子肯定是想炒作,如果我们助长了他炒作的风气,就是降低了报纸的品格。6月25日下午和冯玥老师去了护国寺宾馆,采访一次扶梯事故中受伤的家属。家属义愤填膺的称,在此次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的某电梯公司,一直未出面道歉,且未作出任何赔偿。看到这家人里受伤的小孩,依旧坚强的躺在病床上,还对着我和老师微笑,顿时觉得这家不负
11、责任的电梯公司着实可恨,同时觉得作为记者,怜悯和理解不仅是一种职业惯性,也是一种使命。写出来的稿件发在了热线版的头条,这让我十分新闻。6月28日今天采访完在图书馆举办的“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老师让我自己写稿子。我知道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写稿子,也知道这个红领巾活动已经在全省举办过很多年了。所以我就在百度上把历年相关新闻全搜了出来。我想其实没有经验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7月12日今日,在香山公园,我采访了一个为宣传戒网瘾的父亲,他已经走遍了全国数百个城镇,且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用捐款数十万。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宣传,为了让自己出名,炒作自己,但仔细交谈后发觉,他是个严
12、肃且认真的人。学历不高,只有初中学历,家里的积蓄已经尽数用在了义务送书和宣传上。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对孩子管教疏忽的内疚。但是这篇稿子写出来后没有发,还是涉及到了炒作的嫌疑。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冷眼看世界,不带任何感情,才能做到客观、公正。7月15日 今天是我进入报社实习以来下班最晚的一天,直到晚上12点才回家,赶上了最后一班地铁。车厢里空无一人,想起下午开例会时,机动部的资深记者讲他真实的人生经历,令人为之动容。原来经历这么多普通人不能经历的人生后,其实记者们内心深处亦有黑暗之处,只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更多的记者,是继续扛着责任和使命,不断前行。7月16日 采访政府部门总是要遇到重重阻碍,
13、给一个部门打电话,总是要转到新闻宣传部门,转到该部门,负责人又总是说有事,或者是说这件事我们还要再研究研究,以各种理由拒绝采访。老师说,和政府的人打交道,要稍微和蔼一下,不要老是像要找麻烦,他们也是人,是人都有情绪,如果我们总是以质疑的语气说话,他们心里也不好受。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这次在京华时报的实习经历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忘和重要的。实习心得与体会第一,必须要学会吃苦耐劳,实习了这么长时间,感觉就是太累了,有时候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就要出去跑,有时候真是又累又饿又渴,一个月下来跟黑人无异了,有时候走路走到脚上全起水泡了,但是当看到自己的稿子完成时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第二, 作为记者我们必须要
14、学会实事求是,要一心一意为人名群众服务。呵呵,虽然觉得很客套,但的确是我们想要说的,为什么新闻么体会有这么大的权力?被称为“第四种权利”,而这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岗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替老百姓解决困难。曾今写过一篇是居委会对社区的公路没有进行维修,造成下雨天雨水堆积,最后积水发臭都没人处理。于是我去采访了居委委会负责人,他很热情的接待了我,并说尽好话希望我不要将此事报道,虽然当面我不好意思拒绝,但我还是将这篇稿子写了,至于能不能发我就不知道了,但起码我觉得我对的起那些市民。第三,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
15、于做人,做事,做学问。“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平时我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帮忙写写稿子,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修改稿件时,我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努力自学尽快掌握有关新闻学的知识。平日里勤动脑、动手、好学多问。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向老师学习的有很多,要将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多听、多些、多看。这让我也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新闻,这主要看你有没有一双能发现新闻的眼睛。第四,勿以事小而不为。记得有一次,我的老师让我跑到菜市场去看看那些蔬菜的价格,然后再去超市看看价格做个比较,但是那个时候我心理很不愿意,我认为
16、自己不是“廉价劳动力”,这些“粗活”不值得我去做,而且新闻信息也不大。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此“简单”的活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犹如大海捞针,哪“根”才是真的“针”呢。第一次我选出来的那些新闻素材对比老师选出来的,还真是“大异小同”。当稿子完成时,我发现这篇稿子值得去做,他的确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此“小”的事情却蕴涵着大道理:找新闻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找,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于是我开始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找新闻。渐渐的,我找出来的新闻和老师的是“大同小异”。最后,老师放心地将这个方案全部交给我去做。每天我有空就找,这大大提高了我对新闻的敏感性和素养。而且在这个找与筛选的过程中,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
17、充,真是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勿以事小而不为,它总有它“为”的原因。五、 对实习工作的一点意见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
18、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六、致谢 感谢新闻学院
19、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创造了去京华时报社实习的机会,让我能接触到北京的一线媒体,感受新闻人的真实生活,开拓视野,加强实践能力。感谢本次实习的指导老师赵星耀老师副教授给予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上的指导,让我走出困难,坚定信念,顺利完成本次实习。感谢京华时报记者冯玥老师,在我实习期间,担任我的实习指导老师,给我采访、写稿、改稿上的指点,帮我从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完成到具备一定采写经验、能够独挡一面的实习记者的蜕变。感谢京华时报机动部部门主任潘澄清老师,用编辑的眼光和审稿要求,给予我写稿上的指导。感谢京华时报记者徐染老师,在实习期间一直对我十分热心,借给我录音笔和读卡器,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我。 感谢京华时报摄影记者潘之望老师,教会我使用了摄影仪器,并告诉了我许多我不知道的行业内幕,更让我深入理解了这个行业的难处和记者的使命感。 撰写人:郑雨撰写时间:2011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