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7904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途径及治理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盈余管理的动因和途径作为切入点,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缺陷在于内外部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会计准则建设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落后。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途径;对策 1 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 学者Healy和Wahla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作了如下的归纳和总结: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宁亚平教授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

2、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 2 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2.1 经济动因 (1)管理层报酬分红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 (2)融资动机。 中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普遍加强,公司盈余无疑是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势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盈余

3、管理,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 (3)市场动机。 市场动机包括:第一,便于二级市场炒作;第二,为并购增加筹码;第三,改善二级市场形象。 (4)实现盈利预测目标动机。 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 (5)高级管理人员的更迭动机。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发生下述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一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薪金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期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账面盈利人为上

4、升。二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和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三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通过注销大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低其前任的报表利润,以便未来能迅速改善这一指标的指标值。 2.2 政治动机 管理者升迁动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的,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多为企业主管部门任命且带有一定行政级别。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可以得到什么级别的荣誉、或到某个政府部门担任新的行政职务。 3 盈余管理的途径 3.1 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从实务看,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坏账损失

5、、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产品开发费用核算方法的选用及变更等,这些方法都能对会计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不合理的确认与计量 (1)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如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创造收入事项。 (2)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表现为利息资本化,上市公司在新制度颁布前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 3.3 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这些

6、经济行为的实质在于将公司外部巨额利润注入公司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公司,实现利润转移。 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机制的缺陷 4.1 会计准则建设的缺陷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交易和事项尚无相应的准则加以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缺位给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弹性。部分会计准则质量不高,重形式轻实质,缺乏可操作性。 4.2 外部治理机制的缺陷 (1)资本市场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股权结构不合理,处于第一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重较小,即便购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制权,这就使得资本市场丝毫没有起到约束经理人行为的功

7、效,而仅仅成为了企业的一个免费融资场所。 (2)经理市场不健全。 经理市场是一个从外部监督公司经理层的重要机制,健全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与其经营业绩是正相关的,即其代理经营企业的业绩越好,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与地位就越高;反之,其价值与地位就会大打折扣,经营者会因此被撤换,迫于再就业的压力经理往往会努力工作。 (3)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乏力。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失效,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委托人变成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他们决定着会计师事务所聘用、续聘和报酬等事项。面对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合谋几乎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

8、4.3 内部治理机制的缺陷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新建而来,加之证券法规定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净资产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这就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主,而证券法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是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董事却处于票数上的劣势。在此情况下,经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盈余管理行为很难避免。 5 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 5.1 完善会计准则 因

9、此,必须加快出台新的、超前性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对一些主观判断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估计方法的运用应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 5.2 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1)健全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致命缺陷,加之国有股不得上市流通的规定,使收购方纵然收购了全部流通股也不能达到控制被收购方从而对管理当局形成威胁的局面,这就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其盈余管理行为更加肆无忌怛。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国有股减持与允许国有股上市流通。 (2)健全经理市场。 经理利益与企业利益脱钩,导致其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会以企业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个人利益,危害极大。要改变这种局面,

10、就应建立健全经理市场并建立经理人声誉机制且全国联网,把公司职业经理人交由市场选拔和淘汰,这样可使经理人形成足够的就业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当盈余管理的发生。 (3)提高审计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在于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判断能力。相关机构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由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任,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并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强制轮换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执业。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法律责任。 5.3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1)管理层融资收购(简称MBO)。 管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以该企业为抵押,通过高负债融

11、资购买该公司较大比例的国有股份,从而获得经营和财务控制权。MBO通过管理层收购自己服务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使管理者能够以所有者、经营者合一的身份管理公司,形成了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经营者的报酬和经营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消除了个人理性和个人利益动机的影响,也就解决了根植于委托代理双方内部的搭便车和道德风险问题。 (2)完善独立董事机制加强对经营者监督。 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进行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如果建立起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那么在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下,可以通过独立董事来约束内部董事、监

12、督经理人行为,从而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减少经理人盈余管理动机。 (3)债权人参与董事会充分发挥债权人监督作用。 企业资金的来源从性质上可划分为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其中债务资金利息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如果过多持有债务资金,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权益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财务风险较小,但权益资金成本在所得税后支付,成本较高。在财务管理实务中,投资者可通过股东大会对经理的行为实施监督,而债权人同样作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却只能通过债务契约中的限制性条款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管理者为避免违约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达到债权人的要求。因此,这种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力度是显然不够的。 5

13、.4 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1)加大监督力度。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较为宽松,市场监管缺乏连续性,这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为此,须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和法律约束。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承销商等)的介入使之行为合法化。 (2)加大处罚力度。我国盈余管理猖獗的现象可能要归因于“执法不严”或“违法不究”了。在违约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违约成本越低,盈余管理的激励就越大,所以要加大治理力度就必须改变对上市公司罚款的处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跃堂.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

14、会计研究,2003. 2王学军. 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0. 3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0. 4沈玉清,曾勇.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5. 5王又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与评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