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7949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银行实施债项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2章中国银行债项评级体系应用的现状2.1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开发和流程2.1.1债项评级模板的开发中国银行总行借鉴外部咨询公司和同业经验,同相关业务条线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并利用行内现有违约债项数据,开发完成债项评级模板。债项评级的方法论是通过测算债项的违约损失率来反映债项的违约损失风险。中国银行开发的评级模板从产品因素、担保情况、客户因素等方面对债项的违约损失风险进行评价,并按照违约损失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依次共分为21个等级。2.1.2债项评级体系的流程设计中国银行在广泛调研国内同业和中银香港债项评级实践情况,并结合现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现阶段的

2、债项评级试行方案,主要为信贷审批决策提供参考。对于授信业务的风险评估,其评价指标不仅包括授信客户的信用评级,还包括每个授信产品的债项评级。该评价指标的设定力求能够全面、精细的计量风险,弥补原有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中的不足,对授信业务中潜在的风险予以警示,以便银行在现实损失发生之前,及时的进行规避或调整。中国银行债项评级试行方案在流程设计上,制订了“发起复核认定”三步基本操作流程;在职责安排上,规定各级公司金融部门为债项评级的发起和信息复核部门,风险管理部为评级的认定部门。就目前情况而言,债项评级体系在中国银行的应用,已对贷款定价、风险监控、资本计量、贷后管理等领域的精细化计量起到了一定的协助作用。

3、随着债项评级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加大业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逐步使债项评级更好的服务于上述领域。2.1.3债项评级系统的开发债项评级系统作为债项评级的工作平台,是债项评级体系建设的关键。债项评级系统已于2009年9月开发完毕并通过验收测试,10月又通过了试点分行准生产测试。IT构架方面,债项评级系统是公司信贷管理项目CCMS系统中的一个模块。债项评级系统充分利用CCMS系统中已有的工作流和信息平台,避免操作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业务效率。2.2中国银行债项评级基本流程与权限体系2.2.1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基本流程在借鉴国内同业和中银香港债项评级实践,并结合实际授信业务操作的基础上

4、,中国银行债项评级体系和流程的设计坚持“适应适用”原则,建立了基于贷前的发起审批授信业务的债项评级方案,使债项评级可以服务于信贷审批决策。更明确的说,债项评级所要评价的对象,是业务部门提交给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审批的授信方案。作为一个基本的评级流程,债项评级流程包括“发起复核认定”三步,由公司金融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两部门参与。如图2.1所示:9项评级工作。如果业务审核人员B和C修改授信方案,调整相关授信条件,则客户经理A应及时更新预发起债项评级工作。当角色D签署最终业务发起意见,并将授信方案提交至尽责审查环节后,系统自动触发正式发起债项评级工作。客户经理须根据报送审批的授信方案,正式发起债项评级,

5、并提交复核人员复核。公司金融部门债项评级复核人员应对正式发起的债项评级进行复核。复核人员对正式发起的债项评级复核完毕后,提交风险管理部进行债项评级的认定。2.2.2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权限体系债项评级系统包括的角色有客户经理、评级复核岗、评级认定岗、债项评级模块管理员四类,为保证债项评级工作的效率,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权限体系设计依照扁平化的原则。其中评级认定工作只由总行和一级分行两级机构集中进行认定。就认定权限来看,有三层认定权限。首先根据“分行认定权限金额”,可分为一级分行认定权限和超出一级分行认定权限的总行认定权限。在一级分行认定权限内,分行可自行设定“系统自动认定权限金额”,那么在“系统自

6、动认定权限金额”以下的债项评级,将由债项评级系统自动进行认定;在“系统自动认定权限金额”以上的债项评级,将由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债项认定岗人员来进行认定。2.3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功能2.3.1发起环节债项评级的发起由业务部门的客户经理完成,所以债项评级流程中没有专职的债项评级发起人员,客户经理发起授信审批方案时,同时应当发起债项评级。债项评级的对象即为客户经理在CCMS系统(中国银行公司信贷管理系统)发起的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产品。对于初次授信申请、授信条件变更和授信总量10年审,都需要发起债项评级。债项评级发起过程包括预发起阶段和正式发起阶段:债项评级预发起阶段债项评级的预发起阶段是

7、指,客户经理发起的授信方案尚在业务部门中审核,还没有终审,尚未提交到风险管理部审批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下,客户经理发起的授信方案还不是最终正式报送风险管理部审批的授信方案,因此,客户经理可以通过预发起债项评级对当前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产品进行债项评级的预评级。当授信方案在发起阶段出现调整时,客户经理应根据最新的授信方案信息及时对债项评级进行更新。授信方案处于授信发起阶段,在提交“三位一体”授信审批之前,债项评级均处于预发起阶段。可以说,预发起债项评级是对发起债项评级进行“打草稿”的操作。债项评级正式发起阶段当客户经理发起的授信方案在业务部门中审核完毕,由最终有权审核人签署最终业务发起意见,并报送

8、给风险管理部进行“三位一体”授信审批时,这时报送审批的授信方案是最终确定的。正式发起债项评级就是针对最终确定的、报送审批的授信方案的授信产品进行评级。即当授信方案发起阶段结束,被提交至审批环节时,CCMS系统自动启动正式发起债项评级流程。客户经理须根据报送审批的授信方案,正式发起债项评级,并提交复核人员复核。债项评级相关的信息基本来自于CCMS中的各个模块,客户经理需在CCMS中及时、充分录入和维护最新的债项评级相关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中客户信息来自于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和客户信用评级模块;债项信息和保证人信息来自于审批模块,须在授信发起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和维护;抵质押品信息来自

9、于押品估值模块的押品信息管理,须在授信发起阶段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和维护。这一阶段的客户信息处理,将对客户信用评级中的客户信息进行补充,以便建立起一个详细全面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为之后的复核审查工作提供便利。2.3.2复核环节中国银行各级公司金融部门需确保债项评级的相关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在公司金融部门内采用了“复核”机制。即公司金融部门债项评级复核人员应对正式发起的债项评级进行复核。债项评级复核人员是对债项评级信息进行复核,并不包括对债项评级等级的复核。所以复核内容包括债项信息和抵质押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复核人员如发现错误的信息,有义务进行修正。其中,客户信息和债项信

10、息都是从客户管理模块和授信审批模块抓取来的,债项评级复核人员不能够进行修改;但债项评级复核人员可以对抵质押保证的部分信息进行修改。2.3.3认定环节中国银行债项评级复核人员对正式发起的债项评级复核完毕后,提交风险管理部进行债项评级的认定。债项评级认定人员最终认定债项评级的级别,并且需要在认定时填写债项评级的认定意见。债项评级认定可以直接认同模型计算出的债项评级结果,那么模型计算出的评级结果就是债项评级认定结果。债项评级认定人员也可以根据相关的操作规范,对评级结果进行调整,确定认定后的债项评级结果。债项评级认定人员不可以修改债项评级的相关信息,但是认定人员如发现债项评级信息录入错误,需将债项评级

11、退回评级发起人员(即发起评级的客户经理),并填写退回意见。评级发起人员需根据退回意见,将评级信息进行更正或补充完善后,重新发起债项。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执行规定,使操作人员做到有规可依,才能确保债项评级结果的细致准确,才能更好的刻画授信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减少损失。12第3章债项评级体系与其他风险评价体系的比较优势本章主要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背景,围绕债项评级体系中的关键变量和实施原理,重点阐述债项评级与信用评级、债项评级与五级分类的联系和互补,以及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中债项评级的特殊意义和重要地位。通过国内外同业在债项评级实践应用上的对比,呈现出债项评级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历程

12、。3.1债项评级衍生的金融背景研究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统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倡导建立稳健、审慎、更具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在内的一整套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同时为使监管资本能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将监管的重点转向了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将外部监管资本约束与银行面临的实际风险敞口挂钩,确立了包含“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三大支柱的有效资本监管。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不仅成为全球银行业的统一监管标准,更为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了标杆和激励。自从新

13、资本协议甫一推出,主要的经济体就积极开始推进和实施。2007年2月,银监会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24号),要求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特别要求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这标志着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式开始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准备工作。2008年9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银监发【2008】67号)等5个新资本协议监管指引,明确了我国新协议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相关标准,其中特别强调商业银行要建立起包含客户信用评级13和债项评级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国银行已经于2007年正式建立了基于PD模型的公司客户信

14、用评级体系。对于债项评级体系,经过前期的深入探讨和广泛调研,中国银行于2008年底正式启动了公司客户债项评级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债项评级,健全授信业务二维内部评级体系,是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建设的又一次变革和创新。债项评级与授信审批业务和流程相结合,可以较好地为授信审批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3.2债项评级体系的基本原理3.2.1银行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国银行于2008年底正式启动了债项评级体系建设工作,建设债项评级不仅是满足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也是健全银行授信业务二维内部评级体系,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实力的重要举措。银行在经营授信业务中,判断每一笔贷

15、款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如果发生违约可能会产生多大的损失,是银行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中,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PD通常是通过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履约意愿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用以衡量贷款违约的可能性;LGD用来衡量贷款违约之后实际发生损失的比例,特别关注合同中的交易条款以及抵质押担保等因素。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内部估计一系列风险参数来描述一笔授信业务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1、违约概率(PD):客户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2、违约风险暴露(EAD):当客户违约时,会欠银行多少钱;3、违约损失率(LGD):当客户违约时贷款发生损失的比

16、例;4、期限(M):贷款的期限。其中PD反映的是客户风险,EAD、LGD、M反映的是债项方面的风险。如图3.1所示:新资本协议也对债项评级的标准和规范给出了明确的准则。例如:1、新资本协议第396段“合格的IRB法评级体系应具有彼此独立、鲜明的两个维度:一是借款人违约风险,二是交易的特定风险”;2、新资本协议第398段“第二维评级必须反映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要素,如抵押、有限性、产品类别等”;3、新资本协议第399段“对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债项评级必须单独反映违约损失率。这些评级应反映影响违约损失率的所有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抵押品的种类、产品、行业和目的”。此外,将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相

17、结合,可计算出每一笔债项的预期损失。通常,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可以表示为EL=PDLGDEAD,或者表示为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的百分比EL%=PDLGD。预期损失对每一笔授信的风险水平进行了度量,其在银行授信审批决策、产品定价、损失准备计提、组合管理、经济资本计量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2.2债项评级的方法论中国银行债项评级的方法论是:基于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Default,LGD)来反映债项违约损失的严重程度,并通过债项评级和级别违约损失率来量化债项的违约损失风险。通常来说,违约债项的回收过程包括抵质押品的回收、

18、保证回收和信用回收。违约债项风险暴露的未回收部分,即为债项的损失金额。如图3.2债项回收示意图所示:173.3债项评级与信用评级客户信用评级反映客户违约的风险,主要从客户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衡量;债项评级反映客户违约后每笔业务损失的风险,主要从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因素进行衡量。两者属于两个维度,且相对比较独立,共同构成授信业务二维评级体系,共同作用于贷前授信风险分析,从而更全面的反映一笔业务的风险水平。3.3.1债项评级与客户信用评级的关系在银行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客户信用评级是通过对客户违约概率的评估,建立起能够识别、衡量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评级体系,从客户的整体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及行业等

19、方面着手,全面衡量客户的授信风险。然而,客户信用评级虽然关键,但仅靠客户评级并不能全面刻画贷款的信用损失风险,因为同一客户的不同贷款,往往因为产品结构不同、担保条件不同,违约后发生的损失差异会很大。债项评级作为客户信用评级的补充手段,债项评级参考信用评级的评级结果,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每一笔交易不同的风险系数,不同业务品种交易背后担保能力不足可能造成的损失,抵押品变现能力不足造成的损失,以及法律手段不完备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债项评级依托于信用评级,又独立于信用评级反映每一笔交易的细化风险,是信用评级的补充手段。3.3.2客户信用评级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虽然有了显著的

20、进步,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信用风险评估办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单一的客户信用评级无法做到全面而精细化的反映交易风险而暴露出不少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信用评级方法对于风险的揭示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通常是选取客户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18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得出其信用级别后,通过信用级别来衡量客户的违约风险。此外,客户信用评级的考核基础基本是参照客户历史形成的财务数据及经营成果,并不能对未来的偿债能力进行预测,因此也无法判断客户在贷后的风险暴露。与此同时,当一个客户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贷款项目,由于贷款品种、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因素的

21、不同,也可能出现该客户的信用评价级别较高,而其中某一项贷款的债项评级较低。此时,客户信用评级就未能准确的反映出该笔交易的潜在风险,有可能使银行在企业基本面较好的情况下对单笔交易的风险预判不足,从而造成信贷损失。由此可见,客户信用评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揭示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单一的客户信用评级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评级的时间相对较短,电子化管理的起步也相对较晚,相关数据积累不足,缺少关于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资料数据库。加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

22、结构和法律制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历史数据的可比性不强。而一个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应涵盖银行所有的潜在客户,有能力对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客户进行客户信用评级,保障系统的灵活性,以应对可预见的各种风险。3.3.3债项评级与信用评级相比的优越性对于债项风险的评估,核心是对违约损失率(LGD)的估计,这通常反映为债项评级(debt rating),债项评级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客户信用评级不足,作为信用评级的补充从而更全面评估贷款的风险。根据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将估计出若干风险参数来描述一笔授信业务的风险特征。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损失率是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中的重要参数,一般通过二维评级中的债项

23、评级进行量化。目前欧洲、澳洲、新加坡等主要银行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新资本协议实施进程,在信用风险领域,主要的大型领先19银行普遍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即通过开发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模型,建立二维内部评级体系,对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信用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对于违约损失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开展违约损失率研究,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国新资本协议实施进程和建立银行信用风险二维内部评级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风险参数不仅用于新协议下的监管资本计量,更可广泛应用于授信审批、贷款定价、组合管理、经济资本、风险偏好设定等一系列领域,会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反

24、映违约损失率的债项评级与反映客户违约概率的客户评级一起构成银行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二维内部评级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措施,以对客户风险和债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进行度量。银行还需预测客户出现违约后贷款将发生多少实际损失,这需要评价债项的交易风险特征,这包括产品、交易结构、担保措施等因素。于是很多大型银行都持续研发PD模型和LGD模型,建立起基于PD和LGD的估计值,包含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通过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相结合,来对每一笔业务进行评级。依靠先进信息科技,银行在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将现代统计计量模型等先进工具引入评级方法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理论体

25、系。3.4债项评级与五级分类银行在经营授信业务中,判断每一笔贷款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如果发生违约可能会产生多大的损失,是银行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将授信业务按照风险程度进行细分并排序,便成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工具。从近十几年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来看,不管是债务人和债项二维内部评级体系还是贷款风险分类制度,都是对授信业务进行风险区别和排序的重要实践。内部评级和贷款风险分类,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有紧密联系。特别是五级分类与内部评级中的债项评级,容易让人混淆。下文将对债项评级与五级分类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3.4.1债项评级与贷款五级分类的历史起源债项评级和贷款五级都是银行对贷款进

26、行风险细分和排序的重要工作,但是二者基本的出发点不同,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两条几乎独立的发展路径。债项评级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客户信用评级不足,作为信用评级的补充从而更全面评估贷款的风险。银行内部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价包括对于客户违约风险和债项交易特征的评估。其中客户信用评级技术(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评级方法)发展较早,绝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建立起基于违约概率(PD,Probabilityof Default)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使监管资本能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将监管的重点转向了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并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标准。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估计若干风险参数来描述一笔授

27、信业务的风险特征。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建设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很多银行建立起内部的客户评级体系,组建了专业的评级人员队伍。主要大型银行已经建立了债项评级体系,并积极开发PD和LGD统计计量评级方法。我国银监会2007年2月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特别要求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2008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明确了我国新协议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相关标准,这基本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贷款五级分类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衡量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以实现信贷资产质量监控的目的。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根本

28、目的在于通过衡量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揭示贷款的内在风险,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贷款的风险价值。这不仅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持续监控,还可以在贷款分类基础上,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13.4.2债项评级与贷款五级分类在业务应用上的主要差别债项评级的重要业务应用建设债项评级,是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尤其是建立现代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必要功课。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信用风险的准确计量,它不仅是有效识别复杂条件下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信用对冲和信用组合管理等一系列现代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前提条件。一套科学有效并得到深入广泛业务应用的债项评级体系,是实施新资本协议、提升中国银行业风险

29、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债项风险收益分析以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为基础,可以对一笔贷款或业务进行债项综合风险收息分析。例如,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除了衡量风险成本(即预期损失)外,还可以衡量该笔债项的经济资本占用,来反映叙做该笔业务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主要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在数值上等于经济资本与股东最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计算一个债项的经济资本占用,需要将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额按照一定的规范分配到每一笔债项之上,这需要依赖债项评级和客户评级相结合来给出定量的标准,通常债项风险越高,经济资本占用越大,反之经济资本占用越少。在计算出每一笔债项经济资本占用的基础

30、上,根据相应的产品定价,就可以计算出贷款的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fCapital,RAROC),这为科学衡量和考核每一笔业务的实际收益提供了更有效的指标。有了每一笔债项或业务的RAROC,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汇总,则可计算出组合层面的RAROC。例如:单个客户的整体RAROC、行业RAROC、地区RAROC、产品线RAROC、业务单元RAROC等。这些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为银行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此外,在债项风险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引入组合管理工具,实现资产组合上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例如:衡量某一笔债项或每一类组合的利润贡献度和风险贡

31、献度,以及衡量某一类业务的集中度风险22等等。2.贷款业务的准入和审批在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下,基于PD和LGD做出的对一笔贷款业务的准入和审批往往更加灵活和有效。例如。对于评级较低客户的足额担保业务以及低风险贸易融资业务,如果仅依靠客户评级就无法对此类项目进行衡量。引入债项评级,就为基于项目维度的差异化审批和管理提供了工具上的支持。3.贷款定价支持在业务开展时,客户经理有必要了解每笔贷款的基准盈亏平衡定价,并以此作为参考,进行客户营销和同业竞争。其中风险成本即预期损失,预期损失=EADPDLGD。其中的参数LGD,一般通过债项评级进行度量。4.经济资本配置经济资本是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重要实践

32、。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实际上是根据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对各业务条线、区域、产品等分配要素承担风险的分配,由此可见,对银行风险暴露进行度量,是经济资本配置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所以夯实内部评级系统是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在银行建立经济资本配置模型中,PD、LGD、EAD都是主要的关键风险参数。例如比较常见的分配方法“按风险贡献度配置”、“按预期损失配置”、“按非预期损失配置”等,LGD都是重要的输入参数。可见,通过一个科学可靠的内部评级体系来得到PD、LGD等关键参数,将为有效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五级分类的重要业务应用1.资产质量监控五级分类需要揭示贷款

33、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往往通过不良贷款率,正常、关注、次级、可疑贷款迁徒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来对贷款资产质量进行监控和报告。2.支持计提贷款减值准备23五级分类是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重要依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贷款损失”。银行可以根据贷款分类的结果,按风险程度加权汇总,就得出风险贷款的价值。风险贷款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就是对银行所面对的信用风险的量化结果。银行应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呆账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识别的信用风险。对于可以认定是无法收回的贷款,则要计提

34、100%的呆账准备。财政部于2005年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要求“企业对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计提减值准备;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单独计提减值准备,也可按类似金融资产组合计提减值准备”。在目前中国银行的操作中,五级分类和计提减值准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五级分类是确定减值贷款的重要依据,五级分类划分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第二,对于按资产组合计提减值准备的迁移模型法,要根据组合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期十二个月)的五级分类迁移结果以及上期末损失类贷款的当期回收率,确定每一级贷款的当期损失率,根据期末每一级贷款余

35、额和最近三期各级贷款加权平均损失率计算期末每一级贷款应提贷款减值准备。3.加强信贷管理通过贷款五级分类,可以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3.4.3债项评级与贷款五级分类的联系债项评级与五级分类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债项评级和五级分类都是反映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并且有共同的考虑因素(如担保、行业等),故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以中银香港目前的经验为例,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都和五级分类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中明确的关系有:(1)五级分类中的后三类一定是违约客户(D级客户);(2)逾期90天的客户一定是违约客户,其五级分类为非正常类。债项评级可为贷款分类提供参考。PD和LGD相乘可以得出预

36、期损失率EL,而预期损失是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故债项评级与客户评级结合,可为贷款分类提供更客观和科学的参考。2005年3月,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储蓄机构监理署、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发布“Interagency Proposal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Commercial Credit Exposures”,其建议银行基于二维内部评级体系来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并提出了由二维内部评级矩阵映射到五级分类的框架。同时,该建议特别要求银行对于违约客户需按照此框架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债项评级可为计提损失准备提供参考。贷款损失准备必须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足额提取

37、。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基于已发生损失(Incurred Loss)来计提损失准备金。已发生损失和新资本协议下的、基于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的预期损失(EL)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预期损失可以作为准备金计提的重要参考指标。3.4.4债项评级与五级分类相比的优越性根据监管规定,五级分类考虑的因素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的担保、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六个方面。事实上客户评级时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已进行考虑,五级分类再进行考虑造成重复。同时如果客户评级考虑履约状况,五级分类时再考虑还款记录、还款意愿,客户评级和五级分类考虑的因素重合。因此,五级分类更应该强调贷款担保情况、偿还的法

38、律责任、银行信贷管理三方面的内容。在管理上应明确一个客户存在多笔债项时,只要一笔出现次级一次,其他授信分类均不得高于次级。根据五级分类判断标准调整原则,应逐步尝试在授信发放之前对授信条件进行评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五级分类都是在贷款发放之后,根据贷款的执行情况和履约情况,并参照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判断授信是否存在风险;而债项评级是在贷款发放之前对每笔交易的风险进行分类计量,进而预判授信的潜在风险。两者出发点相同,但对待风险所站的角度不同。正因为如此,债项评级能够在贷款形成不良之前产生风险预警,提前改变授信方案并进行风险规避。26第4章完善中国银行债项评级体系的相关建议本章主要是讨论和

39、总结债项评级体系在中国银行实施后,债项评级作为银行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所具有的必要性,以及债项评级在风险防范、风险调整和贷后管理等领域中的所起到的作用,重点讨论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债项评级体系以及完善该体系的相关建议。4.1债项评级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中的必要性随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和新技术不断被运用,信用风险管理正迅速朝着信用风险被科学量化的方向发展,客户信用状况的不同和每笔授信业务信用状况的变化对业务所产生的影响最终通过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被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正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内部评级法的内在意义。4.1.1内部评级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内部评级法(

40、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IRB)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一系列监管标准的前提下,以最低资本要求为标准,通过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来确定信用风险,以此来确保银行资本充足、反映银行特殊风险的一种方法。它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出的一项“新标准”。实施这一新标准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降低资本要求,提升资本充足率,并享受国际清算银行给予的资本优惠;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银行增强风险预警和预控能力,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使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趋于一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张晓晶.内部评级: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评武剑博士新著内部评级理论、

41、方法与实务.中国金融)。对中国而言,实施内部评级法绝不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被动行为,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相对于内部评级而言,外部评级所覆盖的企业范围较小,此外,外部评级的敏感性略显不够,我国外部评级机构的被动评级能力较弱,27不仅通常难以获得企业详实资料,而且获得的信息也相对滞后。而内部评级的优点在于银行能够获得更为详细的客户资料,同时还可提取外部机构无法获得的信贷记录,银行可了解贷款的保证和抵押情况,监督客户的交易账目,以及在其他银行的履约情况等。因而通过内部评级可以作出更准确、及时的风险识别,确保银行在授信业务中的利益不受信用风险的侵害。4.1.2债项评级所要解决的问题银行在经营授信业

42、务中,判断每一笔贷款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如果发生违约可能会产生多大的损失,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做出前述假设的同时,通过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防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债项评级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债项评级是对债项风险进行评估,其核心是通过对违约损失率(LGD)的估计,由债项评级(debt rating)和反映客户违约概率(PD)的客户信用评级一起构成银行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包含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作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措施,二者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来对每一笔业务进行评价,以对客户风险和债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度量,以此构建出

43、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对银行的授信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4.1.3债项评级对二维内部评级体系的支撑作用在商业银行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客户信用评级虽然很关键,但仅靠客户评级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授信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因为同一客户的不同贷款项目,往往因为产品结构的不同,担保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违约后发生的损失将会有很大的差别。银行还需预测客户违约后每笔贷款将发生的实际损失,债项评级则专门针对交易风险特征,包括产品、交易结构、担保措施等因素进行评估。因此,债项评级体系通过对每一笔债项的违约损失风险进行度量,辅助内部评级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掌控,债项评级也就成为

44、了内部评28级体系中一项基本任务,作为商业银行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中的一个维度,对内部评级体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讲,银行信用评级往往只对客户的整体情况作出风险判断,忽视了客户每一笔交易所发生的个别风险,通过对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的整体运用,可以更全面立体的反应客户以及交易的风险水平。此外,信用评级仅仅是研究客户风险的单一维度,而债项评级引入了银行收益的因素,精细化数据可以给银行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有效测算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从而使银行作出更正确的判断。4.2债项评级在风险控制及贷后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产业发展呈现出竞争市场化、业务国际化、融资资本化及经营

45、混业化的新趋势。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既是产生金融风险的源头之一,也是风险的主要承受者。中国银行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不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中国银行通过建立债项评级体系,从而健全授信业务中由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共同支撑的二维内部评级体系,为银行的风险防范构筑出了一道“防火墙”,通过不断完善的治理结构、逐渐健全的运行机制,努力将自身建设成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目标明确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4.2.1债项评级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中国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始终坚持“风险管理先行”的理念。只有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对授信业务中可

46、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予以关注,及早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才可能防范和化解风险。这就需要中国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不断进行完善。债项评级体系的实行正是为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债项评级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全面评价客户的资信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过程、经营管理状况、信用程度、经营29效益等方面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设计定量定性的评估指标,择优选择客户,降低风险;还尽可能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细化到针对同一客户的不同产品,都进行评级,对其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应对所在业务领域风险,实现风险的“源头化管理”。债项评级的加入使得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更为立体化,能够更为全面的展现出客户的固有风险和不同产品交易的个别风险。对于银行在贷前更为有效的识别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认定,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行业、市场、客户和产品,对于风险防范有预见性作用。此外,对于已经执行中的授信来说,利用债项评级指标可以更有效的发现每一笔交易的风险变化,从而及时改变授信策略和产品。1.债项评级在全面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