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043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用社(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总结汇报材料近年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富民、壮村、兴乡、强县”的经济发展规划,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大力投放农户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推广“大三农”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有效地解决了贷款“担保难”问题,不断满足客户有效资金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截至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61292万元,比年初增加40474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42768万元,比年初增加37045万元

2、,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余额总额的41.49%,当年新增贷款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新增总额的68.14%。一、改善支农服务方式,积极为“三农”服务为了寻找信贷支农新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该联社在坚持效益和偿还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不误农时地支持农民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每年初该联社都把支持春耕生产摆在信贷工作的首位,对春耕生产资金做到计划早安排、资金早落实、贷款早发放,争取工作主动。并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对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认识到规模出效益,服务“三农

3、”才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从而由“要我放”转变为“我要放”的局面。(二)简化手续,方便农户。一是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为解决农户担保难和信用社放款难的“瓶颈”矛盾,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在全县继续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年1月份印发了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知识问答宣传单10万份,进行散发宣传;截止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已建立联保小组31730个,联保贷款余额47170万元,比年初增加1965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贷款证”业务。截止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发放贷款证43250户,贷款金额43986万元,比年初增加33428万元。三是推行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方式

4、。对符合贷款条件,信用观点较好的农户,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内的实行信用放款,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极大地简化了农民的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借贷。 (三)改进作风,树好形象。在贷款发放中,该联社要求信贷人员发扬“背包下乡,送贷上门”的优良传统,积极深入村组从建立分管村组农户经济档案着手,主动和千家万户农民交朋友,及时掌握农户资金需求状况,切实转变“官商”作风,主动将贷款手续做到农户家中,把钱送到农民手中,树立了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该县扎下信用社为了适应农民作息习惯,还经常利用晚上登门造访,去年以来共走访农户1258家。为方便客户贷款,解决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风,2005年6月份

5、该联社向社会隆重推出“便民服务卡”10万张。该卡集咨询、服务、监督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贷款,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我社工作人员在贷款投放中的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欢迎,更被农民朋友称为“信贷110”。二、开展信贷支农工程,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为了进一步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2005年初该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宿迁银监分局关于宿迁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十百万工程”为突破口,以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信贷支农切入点,大力扶持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一)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一是抓住时机,适时投

6、放。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粮食种植业贷款8920万元,积极支持农民购买优良籽种,发展高效粮食种植业,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0520万元,支持新河、颜集、庙头、扎下等乡镇发展花卉种植业,使花木产业逐渐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花木从业人员13万多人,常年从事花木经销的经纪人达1.5万多人,部分花卉苗木已进入了德国市场。新河镇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素有“花卉第一镇”之美誉。年5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视察时,还专程参观了该镇周圈花木盆景长廊,周圈生

7、态花卉苗木盆景市场,已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创建单位。(二)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05年以来该联社紧紧围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确定支农重点,制订了支持计划,并明确了责任人,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一是培育涉农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的10家涉农龙头企业贷款1305万元。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经济。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特色基地、加工、专业协会等各类组织20个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支持农民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三、不断创新信贷服务,

8、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如何跳出“小三农”的圈子,实施“大三农”发展战略,让中小企业“吃饱喝足”,该联社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是:(一)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拓展小企业贷款营销空间。2005年以来,该联社结合本县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对纯农户贷款需求趋于平稳的实际,积极拓展贷款营销空间,出台了县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办法、县农村信用社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会员贷款操作规程、县农村信用联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操作规程等管理办法,积极与县(乡)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大力发放“大三农”贷款,竭力支持全

9、县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该联社贷款规模的有效扩张找到了出路,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目前, 该县已正式成立了21家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达成7572万元,运行状况良好。另外,该县财政局还出资2000万元组建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截止年10月末,该联社营业部投放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13545万元。对支持中小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信用社、担保公司三者相互依靠、共同发展,开创了新的融资担保形式,架起了银企两者间的桥梁,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二

10、)利用企业家协会平台,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目前,县企业家协会成员已达50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该县金融机构中唯一参加企业家协会的单位,入会已以来,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主要采取“一个利用、两个提前、三个优先”,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一个利用。即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积极参加企业家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全县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资金需求状况,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原则、金融服务优势等,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两个提前。即针对小企业贷款“小、频、快”的特点,专门组织人员对优质客户提前建档、提前授信。全面了解和掌握优质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

11、、管理水平、信贷需求、发展趋势等情况,为下一步贷款投放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已建立小企业档案950户,在建立档案、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小企业贷款实行年度授信,采取“一次核定、随到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共对178户中小企业进行了授信,总授信额度达15413万元。其中最大单户授信额度达500万元、最长期限为3年。三个优先。即对同时申请贷款的优质小企业优先安排,同等条件优先支持,同类贷款优惠利率。面对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小企业迅猛发展形势,该联社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把加大对“大三农”的支持力度作为农村信用社新的贷款增长点。特别是把县企业家协会的会员企业作为重要的黄金客户

12、,优先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此外,为减轻企业付息压力,更好地支持小企业发展,今年5月份,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AAA级企业比A级企业贷款利率优惠0.195个百分点,AA级企业比A级企业贷款利率优惠0.0975个百分点。在贷款投向上主要向特色龙头企业、黄金客户倾斜;达到实力与需求相适当,额度与手续相配套,诚信与守信共勉,形象与效益共创。在贷款方式上采取抵押、担保、联保等有效形式。在服务流程上采取规范、限时、保质、保量,真正做到:放出去的是贷款和情感,收回来的是信用和形象,产生的是效益和信心。截至今年10月末,小企业贷款规模猛增到296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750万元,增长17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