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068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探讨 摘要:在全球信贷普遍萎缩的背景下,1月份我国新增贷款量创造了新高,外界对这一现象普遍持乐观的态度。但在对1月份信贷“井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对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含义做出了全面的解读,揭示了1月份信贷“井喷”潜在的风险。 关键词:信贷;井喷;潜在风险 数据显示在有效工作F1仅17天的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了1.62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量的13,与上年同期相比多增了8141亿元,再创单月放贷历史新高。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市场信贷普遍紧缩。国内经济也不景气的背景下,1月份信贷“井喷”的现象的确耐人寻味。 1 1月份量信贷“井喷”的原因 表面

2、上看1月份的信贷“井喷”好像是一个偶然的反常现象,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来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 (1)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效应。由于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关部门对银行的信贷规模也一直实施着总量约束的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初国家提出了“双防”的宏观经济目标后,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甚至对部分银行的信贷规模实施了窗口指导。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了部分企业对信贷的强烈需求,减缓了信贷增速。但是,在2008年下半年形势发生了逆转,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经济增速连续数月走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

3、影响,11月份我国转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以前被压制的贷款需求在短期内得到了集中释放。形成了1月份的天量信贷规模。 (2)对未来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是为了“保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不断释放的流动性使得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迹象,一旦全球金融危机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减小,政府又可能重拾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对冲潜在的通胀风险。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还可能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正

4、是出于对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不确定的担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政策博弈心态,进而有了1月份商业银行“跑马圈地”,先把贷款规模做大,尽快争取市场份额、获取利润的冲动。 (3)竞争的压力和“早放款、早受益”的习惯使然。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提高了其放贷积极性。首先。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相对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风险较小,各商业银行希望能够多抢占政府项目的优质资源,因此商业银行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虽然政府有4万亿的投资项目,但毕竟并不一定都是优质项目,所以在“先行者得益”思想的驱使下,出于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势必会抢先给优质项目提供贷款。其次,随着央行多次降息,商业银行主要依靠息差的盈利

5、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利润空间不断收窄,这也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依靠积极放贷,不断扩大新贷规模来保利润。另一方面,“早放款、早受益”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一条黄金定律。各商业银行信贷往往会集中在年初投放,以争取尽早取得利息收益。商业银行这种放贷模式的惯性也是造成今年1月份信贷规模激增的部分原因。 (4)地方政府潜在的压力。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特殊的利益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贷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又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绝对的客

6、户群体,迫于地方政府“潜移默化”的压力。银行必须对地方经济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去年底,在中央政府公布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地方政府纷纷抛出了各地配套的投资方案,有统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8万亿。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已出现趋势性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然而然的成了18万亿的地方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年初往往是政府项目集中上马的黄金时期,1月份的信贷激增与政府项目的开工和上马不无关系。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主导是1月份天量信贷的“催化剂”。 21月份信贷“井喷”意义 在近期经济方面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之后,1月份银行信贷的急速增长可能是经济数据方

7、面惟一的亮点,会对宏观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信号作用,至少可以表明中国金融系统正在恢复经济增长中的活力,能起到稳定和增强市场的信心的作用,也似乎表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率先摆脱了信贷紧缩的阴影。 应该说信贷快速增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目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特殊时期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有利于“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的仅凭1月份信贷的快速增长就得出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结论。 首先,在政府四万亿的巨大投资需求下,1月份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中,政府主导型的项目投资占了较大的比重。政府主导型的项目投资或许能够帮助经济企稳,度过时艰,但我们却不能指望仅靠政府投资就能使经济回暖,并步入上升

8、通道。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中国经济的重新增长必须依赖企业的自主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而目前由于政策面还缺乏有力的一揽子举措,企业自主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还没有出现积极向上的迹象。 其次,缺乏结构优化做支撑的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次性的。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的过度参与扭曲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效率的发挥,国有企业往往占有了大量的信贷资源,而效率最高的部门和企业却不一定能获得信贷资金。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这些项目收益稳定,并且通常拥有来自政府或显性或隐型的担保,风险较小,信贷资金短期内也能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资金的配置效率偏低,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拉动

9、作用有限。所以,当我们从整个贷款盘子中扣除掉贷给国有企业的贷款之后,只有一小部分贷款对长期经济增长是有正向贡献的。从这一点来说,当前信贷的扩张在短期可以起到保增长的效果,但对增长效率的影响则取决于贷款结构。问题在于,在当前的信贷扩张中,我们还看不见结构上的优化。 再次,巨额票据融资做大了1月份的信贷盘子,但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却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对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有支持作用的信贷是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等短期信贷行为则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有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月份新增贷款结构中,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的中长期贷款为5229亿元,仅占总量的33,同比增速依然是放缓的。 而在总量中排在首位的是非金融

10、性公司及其他部门票据融资,其总量高达6239亿元,占总额的38。当前这种“疑似”企业套利行为引起的票据融资爆发式的增长,实质上只是资金在银行系统内部的资金流动,几乎对实体经济起不到任何作用。 另外,中国经济的企稳和回暖还有赖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7上升到了38,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离不开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巨大需求。但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远未见底,主要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部分地区金融动荡甚至有可能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情况下,中国的外部需求不可能见底并有所恢复。在中国出口增速持续走低的现实下谈中国经济的企稳和回暖

11、还为时尚早。 3 1月份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 1月份的信贷“井喷”对寒冬中的中国经济来说的确是一个难得的积极信号,但是我们在看到其对经济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巨额信贷集中释放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1)银行的坏账风险。信贷飙升的不良后果已有前车之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8年国家推出了财政刺激经济的政策。地方政府蜂拥而上,抢项目铺摊子,巨大的资金需求造成了当年的“信贷狂潮”。这种大干快上造成的结果是,不但造成了许多的豆腐渣工程,而且银行系统快速扩张的信贷规模,也给商业银行带了大量的坏账。当前贷款的爆发性增长可能对于建材等基建相关行业短期利好,但对于银行业来说长期更为不利。尤其是考虑

12、到当前的基础设施饱和,部分行业已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依靠信贷资金继续加大投资,会带来未来较高的坏账风险。 (2)通货膨胀风险。虽然单月的信贷激增,并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是当前形势下,天量的信贷增加了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从国内看,信贷的扩张会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带来总需求的扩张。投资的扩张可能拉动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升,消费需求的扩张又可能带来商品价格的上升。从国际来看,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低利率政策会带来新一轮的流动性扩张。从企业角度看,在危机下企业会积极主动的通过削减产量等方式来应对产能过剩的矛盾,一旦企业完成对产能的调整,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逆转,引起价格上涨。因此,

13、应警惕天量信贷的通货膨胀风险。 参考文献 1余力,信贷井喷的秘密N,南方都市报,2009 2夏晨,江苏拿下1月信贷增量“冠军”票据融责放量暗藏玄机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 3傅勇,天量信贷能否带来经济快速反转J,中国经营报,2009 4陈道富,对当前货币形势的基本判断与政策建议口,上海证券报,2009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