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174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开题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 学院:商务学院 学号: 班级:金融1081S 姓名: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论文题目: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理论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产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将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而从全球来看,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也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以纽

2、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无不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服务企业,形成了金融机构集群发展格局,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开始出现金融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尤其对于北京而言,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正日渐成为提升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而历次金融危机都在警示,金融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保证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已成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重要任务。 北京目前金融产业的集聚与构建金融中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企业存在着群而不聚的发展特征,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些区域

3、集群密度过大,诱发恶性竞争,导致外部不经济现象发生,从而引发诸多困惑:金融中心基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如何?金融产业集群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如何构建金融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以实现首都经济长期、稳步、可持续的增长?只有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操作指引。本课题主要研究任务是围绕金融生态这一视角,从北京金融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入手,对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解,旨在探索复杂而有序的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造和效能,重构金融生态视角下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北京市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

4、标,总结国外典型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提出首都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对策,推动首都金融服务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二、调研资料情况(一)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金融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产业集聚研究的深入。金融产业集聚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中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对金融产业集聚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集聚的内涵、动因、集聚效应和形成机制等方面:1 关于金融集聚的内涵由于金融集聚包含了较多的内涵,理论界对金融集聚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国外学者对于金融集聚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之中。金

5、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94)从功能角度认为,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向投资者转移。而且也可以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1Pandit(2001)认为,金融流动和集聚的结果是金融服务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2黄解宇,杨再斌(2006)从动态过程和状态结果两个角度对金融集聚作了研究,认为前者是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也可看作是金融运动的地域选择和落实、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后者则指经过上述过程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

6、产品、工具、机构、制度、法规、政策文化在一定地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现象状态,并且强调,只有从动态角度定义,才能从本质上揭示其内涵。3粱颖(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聚是各种具有总部功能的金融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42关于金融集聚的动因现有文献对金融集聚动因的分析,主要集中表现为:(1)信息不对称。梁颖(2006)认为,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性,金融机构对于“空间临近”因素的重视。加速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4赵晓斌、王坦、张晋熹(2002)从“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出发,讨论了影响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的

7、决定因素。5 (2)规模经济。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从而构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1冉光和(2007)认为,真实产业集聚对金融产业资本集聚的诱导,也是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63关于金融集聚的效应现有研究主要是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以不同角度研究金融集聚效应金融集聚也正是通过各种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Kindleberge(1974)认为,随着高效支付体系的发展,公司发现通过集中于大都市的金融中心,利用银行业的媒介功能,可以节约周转资金余额。1同时,黄解宇、杨再斌(2006)认为,金融企业集群产生的

8、外部规模经济不仅使得金融及其附属产业收益,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并聚集。同时该地区的发展也会吸引其他产业的加人。3 (2)创新与技术进步效应。冉光和(2007)在研究产业资本集聚时认为金融集聚创新效应是指由于金融产业资本积聚区域创新系统高效引起金融产业资本集聚区的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的那部分额外收益。6连建辉(2005)指出,金融企业集群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区域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缓释以及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74关于金融集聚的形成模式关于金融集聚模式的研究,普遍认为主要包括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两种模式。冉光和(2007)认为,在发达国家,金融产业资本的集聚是由需求反映型机制为主导的

9、:而在发展中国家,供给引导型机制则成为金融产业资本积聚的主导因素。6王传辉(2000)认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需求反映(Demand-Following),另一个是供给引导(Supply-Leading)。相对应,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也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模式:即自然形成模式与国家建设模式。8闫彦明(2006)在结合政府推动型集聚、市场主导型集聚与区域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分析比较时,认为各国实践表明,市场主导的金融中心在现阶段是较具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9经过对学者们研究的梳理后,我们可以发现:针对金融产业集聚研究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相对薄弱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10、在现有研究中,多以实体产业集聚理论为框架,套用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之中,缺乏针对于金融产业自身特性的产业集聚研究:对集聚的成因,缺乏具体、系统和模型化的分析:对集聚效应的分析中,缺乏对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比较研究。(二)金融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1关于金融集聚度的测度(1)产业集聚的度量。关于产业集聚的度量一般可分为两类:1、定性评估。主要包括:区位竞争模型(Hotelling,1929)、不完全竞争模型(Starret,1978)和钻石模型(Port,1998)。2、定量评估。主要包括:空间吉尼系数、EG指数(Ellison、Glaese,1997)、雷达图(Rogea,1999)、集群

11、竞争力(PadmoreGibson,1998)、层次分析(Peneder,2001)、投入产出法(Shannon,2002)。(2)金融集聚的度量。关于金融集聚的度量,学者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度量方法:第一、指标体系评估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不同评估方法,对金融集聚进行较综合的评价。张泽慧(2005)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研究认为金融中心不仅能为金融中介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和专业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使金融机构获得在其他市场不能获取的利润和安全,其研究的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国内霸主地位、金融中心流动性、金融的集中度、资本的安全性等四个方面指标。10殷兴山、贺绎奋、徐洪水

12、(2003)构建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15个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并发现长三角区域金融竞争力与其金融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11黄解宇、杨再斌(2006)构建了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基本评价指标,认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集聚应该具备经济规模、金融集聚程度、经济区位力、金融需求因索、环境因素制度因索、金融基础设施等指标条件。3第二、集聚指数评估法。黄荣(2007)以易量化、数据可得、高度相关为原则选择了GDP增长率、投资率、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股票交易额GDP等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评价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12此外,刘红(2008)、陈文峰、平瑛(2008)等学

13、者以金融区位商指标对金融集聚进行了度量和实证分析。1314四、关于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集聚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层面,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通常是借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检验方法与框架。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Goldsmith(1969)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的“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结构的变化形成金融发展道路,而金融发展能加速经济的增长。15cKinnon(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论”和Shaw(1973)提出的“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以及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6 17此外,

14、我国学者谈儒勇(1999)从宏观层面。用时问序列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8赵振全、薛丰慧(2004)采用对Greenwoo-Jovanovie模型修正后的产 增长率模型,从实汪研究的角度检验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认为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而股票市场的作用并不显著;19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对我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20在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实证方面,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初步地探索。陈文峰、平瑛(2008)以金融业区位商为指标,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

15、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上海市1990-2006年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发现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金融产业集聚市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14陈红(2008)在LS模型框架下对金融集聚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并对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存在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21总结学者们对金融集聚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总体而言,对金融集聚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对实体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框架为基础进行的分析;第二、在对金融集聚度的量化中,南于考虑到金融业的复杂性和评价的综合性,学者们多以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对

16、集聚度进行综合的评价;第 、在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简单的协整、因果检验等计量检验为主,缺乏对影响机制、传导机制、集聚效应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四)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随着金融集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学者们对金融集聚区(金融中心)金融监管的研究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徐冬根、王传辉(2004)通过对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金融法律、法规是金融监管的基础。22时辰宙(2009)从监管艺术和监管文化角度,通过总结伦敦和纽约经验教训,提出了适合上海的对策建议。23戈建国、王刚(2007)认为,建设围际金融中心是困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当务之急

17、是建立一个开放和高效的监管体系,并出了“金融法院”的设想,为提高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4现有文献中,多是以金融中心的金融监管为研究对象为主,而缺乏基于金融集聚动态角度进行的金融监管研究。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以及次贷危机所暴露的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放大效应我们有必要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动态过程和集聚区监管问题加强研究。(五)总结与展望1研究成果总体而言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对金融集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为:(1)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对金融集聚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学科进行了分析,为对金融集聚进行系统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相对于金融集聚现象的研究,对实体产业

18、集聚的研究,却经历了近百年的深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合理、完整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为针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以产业集聚分析框架为基础,对金融集聚的动因、集聚效应和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对金融集聚的理论分析。对金融集聚的研究,相对而言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主要以形成动因、集聚效应、形成机制等基础领域进行理论探索同时,也为构建合理和系统的金融集聚分析框架和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撑。(3)对金融集聚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促进了从实证方面对金融集聚的检验和研究。学者们主要从集聚角度对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

19、发展,以及区域统筹和谐发展等领域提供了实证方面的依据,并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2研究不足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的在金融集聚、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缺乏对金融产业自身特性的研究,并以此角度对金融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传统的金融发展和产业集聚理论,都忽视了金融产业自身特性,无法从根本上解释金融产业集聚现象。(2)对金融产业集聚理论框架缺少具体化、系统化和模型化的分析。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产业的集聚趋势愈发显现,但对于金融产业集聚现象的理论研究相对传统产业集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加强。(3)在实

20、证分析方面,对集聚度量化指标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有待加强,计量和检验方法有待丰富和创新。3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在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对金融集聚的研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展开:(1)结合金融产业自身特性,深入研究金融集聚理论。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自身特性。从而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也将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的套用实体产业集聚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应该跳出实体产业分析框架密切联系金融产业自身特性,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2)以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特点,深入对金融集聚影响机制、传导机制、集聚效应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各个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

21、差异,甚至同一区域自身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脱离目标区域的自身情况,而套用其他现有的研究成果。(3)完善对金融集聚的度量指标。现有文献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存在指标数量较少、定性指标缺乏、指标代表性差等问题,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中,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全面、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4)加强对金融集聚过程和金融集聚区的金融监管。次贷危机再一次提醒了我们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随着金融集聚的不断深入。金融集聚在发挥规模经济和创新效应的同时,也放大了金融集聚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加强对金融集聚的动态监管,是金融和经济稳定发展,金融集聚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三、实施方案通过学院的图书馆的数据库

22、,如英文的Ebsco、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走访有关部门、机构,开展实地调研,以保障第一手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相关研究:(1)交叉研究法。将生态学、系统论、产业经济学、金融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融合研究。(2)比较分析法。将北京与上海两个金融中心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效应进行比较研究。(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不同金融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劣,运用产业集群生态模型,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子和主体、金融产业集群的最适密度和最适规模。四、预期结果本文主要内容:1北京市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包括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23、、动力因素、集群规模,以及集群化发展的正负效应。2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分析。包括生态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关系、构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作用、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条件。3探索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包括各种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生态化发展模型及其关键因子、金融产业集群的最适密度和最适规模。4构建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策略。包括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建设、产业集群内部和谐共生的成员关系建设。预期成果:突破笼统的区域性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针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构建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空间集群

24、已成为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以金融主体行为的延伸为导向,构建金融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边界;以良性运转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保护金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保护层;以完善的金融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保证生态系统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成果形式:完成一篇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要求的800012000字的学术论文。五、进度计划时间段计划进度2011-2012第一学期第18周20周2011.12.24-2012.1.13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准备寒假2012.1.142.19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并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开题报告。2011-2012第二学期第1周2012.2.20-2.26提交开题报告第

25、2周2012.2.27-3.4开题答辩第3周2012.3.5-3.11根据开题答辩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工作第4周-第6周2012.3.124.1撰写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老师审阅第7周2012.4.2-4.9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第8周-第11周2012.4.105.6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直至定稿,并提交完整的毕业论文第12周2012.5.7-5.11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抽查第13周2012.5.14-5.18毕业论文一次答辩工作第14周2012.5.21-5.25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六、参考文献1Kindle Berger CO.The Formation of FinanciM

26、Centers: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moic History,Princeton,1974:195-224.2Pandilt NR,GaryAS,CookGM,Peter Swann.A Comparison of Clustering Dynamics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J. Intermational Joumal of Economices of Business 2001,9(2):19-22.3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解析

2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4-245.4梁颖.金融产业集聚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6.8(5):96-100.5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4(6):408-414.6冉光和.金融产业资本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7.7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72-82.8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气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0,6:73-77.9闫彦明.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的机理与模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

28、,6:38-46.10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05,1:45-48.11殷兴山,贺绎奋,徐洪水.长三角金融集聚态势与提升竞争力分析J.上海金融,2003,8:42-44.12黄荣.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39-41.13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5:14-19.14陈文峰,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观察,2008,10:93-95.15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

29、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93-195.16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256-258.16ShawE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193-19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312-123.18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19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94-99.20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3.21陈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5:14-19.22徐冬根,王传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律主导作用J.法学,2004,9:107-l16.23时辰宙.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监管:伦敦、纽约的经验教训与上海的作为J.上海经济研究,2009,3:71-78.24戈建国,王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律与监管环境研究J.上海金融,2007,8: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