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然而,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及其风险程度的认识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 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大规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一系列密集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下,大量回收了市场资金,收缩了市场流动性,各金融机
2、构的信贷规模得到了控制,在这一政策调控下,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资金的供求矛盾就变得异常突出。在信贷投放总体放缓,逐步回归常态和资金供求矛盾突显的大背景下,由于具备方式多样、渠道灵活、覆盖面广、管制较少的特点,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 一、引言 (一)我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新但影响很大的金融名词,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被创造和推广开来,该名词自2007年出现以后,被广泛的引用。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广义角度,把“游离
3、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统称为影子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则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非正式部门金融(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私募股权(PE)和财富管理产品(WMP)等。由于监管制度和市场发展程度不足,各国对影子银行的概念有所差别,但总体有两点共识: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常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微监管;二是影子银行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却行使着类似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功能,并具有系统性影响。 从我国看,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引起的关注较晚,对其概念界定还缺乏统一标准。基于历史经验和横向对比,普遍把影子银行系统定义为: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
4、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 (二)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标准存在一定分歧。综合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二是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主要包括持有金融牌照的信托、证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未持金融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租赁公司、典当行和私募基金。三是民间借贷。主要包括民间融资、网络借贷等融资活动。 在业务模式上,影子银行利用高回报吸引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以债券、票据、信贷资产、股票、各类收益权等作为投资标的,由中介机构进行
5、简单的包装,最终使资金流向使用方,形成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替代。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和运作机制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在业务模式上主要是利用高回报吸引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以债券、票据、信贷资产、股票、各类收益权等作为投资标的,由中介机构进行简单包装,最终使资金流向使用方,形成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替代。 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仍然是核心,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靠银行,具体来讲,银行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融入影子银行体系,从而形成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局面。 第一,机构介入。国内大中型银行基本上设立了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子公司,这些附属机构介入了影子银
6、行业务。 第二,资金介入。银行通过对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机构提供授信资金支持,把自己的资金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部分大企业开展的委托贷款,其资金也来源于银行。 第三,客户介入。银行把自己的储蓄客户发展为理财客户,并通过影子银行渠道满足原有公司客户的融资需求,把自己的客户带入影子银行体系。 第四,信用介入。银行在开展表外理财,代销信托计划,代销券商理财产品时,客观上搭进了自身的信誉,把自己的品牌和信用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 二、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特别是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银行业务,成为了重要的资金提供渠道,较
7、好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一)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大表外融资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展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融资、理财产品、保函等银行表外业务,有效推动了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创新,辖区内以表外融资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性业务余额达77.19亿元,同比增加20.89亿元,增长37.09%。其中:委托贷款20.51亿元,同比增加3.29亿元,增长19.13%;省级金融机构直接贷款45.43亿元,同比增加14.85亿元,增长48.
8、55%;理财、信托、保函等方式融资9.83亿元,同比增加3.21亿元,增长48.53%。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明显 近几年来,在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仍然受到控制,信贷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为缓解信贷供需矛盾,各银行纷纷开展贷款替代性的表外融资等影子银行业务,切实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同时,通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各银行还可通过收取保证金存款方式吸收存款,增加非利息收入,加快业务转型步伐。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同比增加20.89亿元,增长37.09%,而同期贷款同比增加59.54亿元,增长18.11%。影子银行业务增速显
9、著高于贷款增速,其增幅高出18.98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占信贷规模的比重为20.93%,较2012年同期上升了4.15%。 (三)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不平衡 由于自身情况及经营策略不同,保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等影子银行业务发展速度差别较大,分机构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相对较快,占比较高,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受市场份额较小、自身业务范围限制等因素影响,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较慢,基本上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余额为34.65亿元,占所有表外融资业务的比重为44
10、.89%。从表外融资主体看:大中型企业表外融资增速快于小微企业。在表外融资业务上,各金融机构普遍倾向于对边际风险较小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授信,大中型企业表外融资增速明显快于小微企业,表外融资集中度有所提高。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2013年末,保山市大中型企业表外融授信额5.24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增长1.91倍。而小微企业表外授信额仅有4566万元,比年初增加625万元,增长15.86%。 (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较快 近几年来,作为影子银行体系构成的主要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较快,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共成立了19家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较2009年增加了16家。机构数量占全省小额贷款
11、公司总数的5.14%;从业人员总计186人,占全省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的5.26%。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占总贷款的比重稳步提高,在解决县域中小微企业、农户、农村经济组织金融需求中地位也在不断攀升。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19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8.52亿元,占全市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31%。累计发放贷款12.57亿元,累计收回贷款8.46亿元。 三、影子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保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业务结构相对简单,总量相对较小,总体风险可控。但由于其业务跨机构、跨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同时,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难以对影子银行实施有效的监测和监管,使其难以评估影子银
12、行体系的真实风险状况。因此,相比传统银行,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所面临着的潜在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使影子银行发展面临流动性风险 目前,银行理财业务部门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代表机构,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影子银行大多使用的是短期资金,而这些短期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资金占有期较长的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借款企业,这就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资金与基础资产期限错配。而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融资主体无法顺利实现借新还旧,将在短时间内引起市场恐慌,而长期资产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变现,这就导致了流动性风险产生。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出现一些流动性紧张问题,短期利率大幅波动
13、,既有客观因素,又与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相关。 (二)业务产品及交易的复杂性使影子银行发展面临着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使简单的信贷交易转化为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域、多方参与的复杂金融交易,业务产品设计变得较为复杂,业务处理流程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增加了银行及监管部门对其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判断难度。同时,与传统信贷来务相比,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成本较高,更易出现道德风险,降低如期还款的可能性。而且,绝大多数影子银行业务往往以应收债权或股权为标的,抵押担保条件较弱,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次级贷款,信用风险相比更高。 (三)交易信息不对称使影子银行发展面临着资金损失风险 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地方上一些实
14、体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从传统银行难以获得贷款,用高回报方式从影子银行系统融资,将资金投向产能过剩或者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如房地产项目、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影子银行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金融机构可能在部分企业负债率已经超标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提供融资,进而导致企业过度负债、银行资金损失风险。 (四)表外融资性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和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辖内银行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切实解决了各类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但表外业务的发展往往是在表内信贷投放受控、存款负利率等情况下的产物,对货币政策传导与调控、金融监管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积
15、聚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一是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表外融资性业务在事实上对贷款进行了表外创造,使得银行可通过该项业务绕开监管当局的监管,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表外融资性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资金和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如大量的企事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通过表外融资性业务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和现金,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效果。二是二是缺乏相应监管法规,增大银行经营风险隐患。目前在监管法规政策方面,监管层对表外融资性业务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致使银行无需对此类业务在资本金、拨备等方面建立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同时,表外融资工具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大多是或有资产
16、或有负债,当潜在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可能变成债务人。特别在当前表外融资性业务大规模发展之际,业务对象的良莠不齐及管理经验的欠缺,将可能给银行带来大量的风险隐患。 四、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部分资金需求,避免了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且还推动了金融创新,丰富了客户投、融资选择范围,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服务的客户群体或需求类型。但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在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上,防止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建立健全涵盖影子银行的监测和管理体系 一是建
17、立科学的金融统计监测体系,引导影子银行科学发展。从央行看,目前的金融统计监测体系着重于银行传统存贷款数据,而忽视了对同业业务、衍生产品、结构化产品、或有资产负债等的监测和监管,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统计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测,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强影子银行的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依托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影子银行的活动纳入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进程,并在此框架中构建专门的影子银行系统数据库和监管架构。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提高影子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微观审慎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
18、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实施分类化和差异化监管。探索建立适应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 (二)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一是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主要的影子业务领域分类立法或出台相关部门规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尽快出台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信用担保公司等新兴的机构加快立法进程,提升立法层级。同时,在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关联的规制方面,应完善银行监管立法,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给予金融消费者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积极创新表外融资产品,充分发挥表外融资业务的替代作用 一是主动
19、争取表外业务权限。各银行分支机构通过与上级行的积极沟通,争取权限下放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积极壮大科技力量,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开发升级来获取表外业务的系统支持。二是积极创新表外融资产品。各银行机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辖内表外业务发展总量、适合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等,积极开展保理、融资租赁、集合票据等新型表外业务,使表外业务的发展保持有效性、连续性、创新性。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以银行为主体,加强部门合作,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并采用媒体介绍、产品宣传会、企业对接交流会等形式全面开展表外业务融资产品的宣传工作,有效提升全社会对表外融资产品的认知程度,使更多的企业认识
20、并熟练运用不同的表外业务融资工具。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跨市场金融业务创新的能力 一是正确认识影子银行作用,避免盲目监管。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机制,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此,对于影子银行业务中的合理部分应该允许其适当发展,避免伤及金融创新的动力;对于非市场化、仅为逃避监管的部分,可以强化监管的力度。二是加强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相互协作。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采用分业监管模式,对一些涉及多个行业的金融产品、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当前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凸显了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从长期来看,在金融创新
21、的大趋势之下,各项业务的交叉融合将促进跨市场产品和业务的发展。因此,借助对影子银行系统的摸底与解决,形成良好的部门协同长效机制,整合金融市场信息,建立起跨市场连续统一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跨市场金融业务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贞等.当前我国影子系统风险的评估J.区域金融,2013(07).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 3陈四清.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与治理策略J.西部金融,2013(09). 4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 作者简介:范应胜(1978-),男,云南保山人,经济学学士,经济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