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224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技术浅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良贷款的主要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以前,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在于政府干预、以贷谋私、绕规模放贷和越权放贷等。随着审贷分离等新的信贷制度的实施,这些问题逐渐演变为次要问题,风险识别技术逐渐成为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瓶颈。本文以业内已经公开披露的问题贷款作为分析范例,力图通过对风险识别技术缺陷的剖析,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信贷理念,提升信贷风险预警与控制水平。一、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缺陷剖析(一)门第观念严重,沉醉于大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光环效应误区之一:能从多家银行同时获得信贷支持的肯定是好客户。当然,前提需是

2、风头正劲的大企业、大项目、大行业等“高端客户”,如此一来,本是基于规避风险因素考虑的“择优发放”,演变成了“跟风发放”。探究认识根源,不外乎两点:一是大客户头上往往不乏眩目的光环甚至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业优势或地方优势突出,贷款担保容易落实;二是各家银行都看好的项目肯定是好,别人能放我们也能放,市场风云瞬息万变,只要眼下无需为收息收贷发愁,将来就不必担心放贷责任会追究到自己头上。至于不良后果,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过度集中,银行的生存直接依附于大客户的兴衰,银行命运反被客户主宰!从客户角度而言,因为获取贷款相对容易,超常投资、盲目扩张、冒险经营的情况屡见不鲜,银行在“垒大户”的同时,也在

3、不断积聚着自身风险。二是对大客户的资信审核和贷后监管相对“宽松”,基本上是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或是因为面对大客户底气不足,唯恐侍奉不周;或是因为面对大客户麻痹大意,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孰不知,以上种种,均会无一例外地埋下风险隐患。误区之二:上市公司筹资能力强,贷款还款有后路。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能够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层层审查而上市募集资金的股份公司,无疑是人们眼中的“明星”企业。确实,一次性募集资金动辄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怎会不令银行为之心动?于是,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有的银行便“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和投资项目深入调查,贷后管理亦是走马观花。然而通过近

4、年的信贷实践来看,一些上市公司非但业绩差强人意,还不乏投资冒进、做假账、炒股票等不良行为,操纵报表利润、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的事件时有发生,至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呼风唤雨”和“长袖善舞”,非但没能为银行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反倒成为投资冒进或财务造假的动力与工具。例如:某些因净资产收益率偏低而濒临丧失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为了保配,常会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减少净资产,进而达到人为“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的目的,但问题在于,其经营现金流又往往不足以支持红利发放,此种情况下,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法便是巧立名目向银行贷款。当走到业绩一落千丈直至退市的地步,银行的信贷资金自然多会血本无归

5、。企业是如何看待银行高涨的放贷热情呢?三九集团的例子很是耐人寻味。2004年4月,因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大肆对外扩张、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该集团被多家银行起诉要求提前还贷。面对所遭遇的财务危机与诚信危机,其原负责人赵新先在接受采访时竟然感慨说:是银行贷款过多造成了三九集团今日被动的局面。如果当初银行贷款慎重些,三九集团便不会花钱无节制,更不至于身陷泥潭;在三九集团危难之际,银行作为债权人又纷纷讨债,加速了企业危机。按理说,企业的“抱怨”太过“出格”,企业申请贷款,应该根据自己的立项规模和还款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贷款额度,有多大需求贷多少款,贷款过多,只能怨企业对自身业务发展缺乏清醒的判断,再者,贷

6、款再多也不能花钱无节制,更不能将本身的违规行为归咎于银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贷款,会一定程度上刺激助长企业的扩张欲,淡化企业的资金效益观念,对企业自身和对银行贷款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二)财务报表分析断章取义,分析结果有失偏颇误区之一:资产负债率低,肯定债权保障程度高。其实不然,细究起来,此种观点失策之处有三:第一,忽视了资产的有效性。如:未考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是否都能够收回,固定资产是否仍可正常运转与使用,无形资产是否仍然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等;第二,忽视了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对称想。试想,如企业以部分短期负债支持了部分长期资产,那么一旦面临短期债务偿还压力时,

7、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到贷款偿债能力;第三,忽视了或有负债问题。或有负债虽非现实负债,但其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对外担保、未决诉讼与纠纷等,一旦转化为真正的负债,无一例外地会波及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可怕的是,有些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对此避重就轻、语焉不详甚至根本不加披露。据悉,仅是2003年,深市就有44家上市公司担保总额超过净资产的50%,而遭到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中,就多数存在违规担保事项未及时披露问题。直至新疆啤酒花爆出18亿元担保黑洞,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误区之二:流动(速动)比率高,肯定还款能力强。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银行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

8、比率即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则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旨在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速动)资产可以用作支付保证,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流动比率高,还款能力强”是客户评价报告、贷款分类工作底稿中常见的结论性用语。这种判断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正确。这是因为,即使指标计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真实,但报表中所反映的流动资产,不一定就真的具有流动性,其变现能力有可能名不副实甚至差之千里。典型的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中的呆账,存货中的积压滞销商品等,虽然在报表中反映为流动资产甚至是速动资产,但很难变现成货币资金还贷。至于在应收账款项下反映的高额预付账款,

9、正常情况下,所对应的多是在途存货,非正常情况下甚至是“造假”高手们无中生有的虚拟资产。由此可见,在进行流动(速动)比率分析时,必须辅以账龄分析和流动资产结构分析,只有将变现困难或变现无望的资产剔除后,据以计算的流动(速动)比率才能够说明问题。再者,在财务分析中,任何一项指标都不是孤立的,流动(速动)比率仅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一项,应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共同分析,才能进一步修正短期偿债能力评价结论。误区之三:利润高的企业,还款肯定没问题。这种认识显然忽略了两个方面:一是忽略了高利润是否超常?是否主要来源于健康的主营业务?是否得益于关联企业间的并购、资产处置和非货币性交易等

10、操纵手段?实践表明,与“非正常”相关的必是虚假繁荣甚至财务造假;二是忽略了伴随着利润的增加,是否有相应的现金流量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直接反映其经营状况和支付能力,故在国际上素有“现金为王”一说。曾听一位资深信贷人员如是说:“贷款发放,不能光看项目前景,而不顾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项目前景不一定能实现,最终还贷的是企业,而不是项目;也不能光看报表利润,而不看现金流量,因为报表利润不一定代表可用资金,用来还贷的只能是企业可以支配的现金,而不是数字利润。实际上,只有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真金白银”,可谓一语道破真谛。简而言之,利润可以各种各样的资产形式存在,有利润不一定有现金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借

11、助于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可以轻易虚增销售收入,进而达到调增报表利润的目的,但企业的现金流量却无法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增加,甚至出现高利润企业无钱还贷的尴尬现象。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关联企业并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更是新形势下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指标的“大手笔”,信贷人员不得不防。(三)偏重纸上谈兵,难以识别虚假财务信息2001年2004年,中国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从上市公司舞弊案,到民企骗贷案,此起彼伏,舞弊金额和骗贷金额不断被刷新,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媒体所披露的那样,每一桩欺骗手法,都是通过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圈钱”“捞钱”;每一桩舞弊案背后,都有一个敢于以身试法或者令人失望的会计师

12、事务所;每一次虚假繁荣的破灭,都会让银行大贴血本。有的信贷人员可能会觉得银行冤枉: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出具了无保留意见,信任专业机构的审计意见何错之有?如果注册会计师也参与舞弊,银行又怎么能够防得住?如果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都发现不了的虚假财务信息,又怎么能够期望信贷人员比注册会计师高明?真的是这样的吗?银行真的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吗?其实不然,这种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首先,银行虽然是错误审计意见的受害者,但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事务所不会也没有能力替银行买单,银行只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再者,任何虚假财务信息都有迹可循,在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中,银行工作的片面性,信贷人员风险敏感度的欠缺,也是导致虚假财

13、务信息蒙混过关的因素之一。误区之一:过分依赖企业财务报表。习惯于仅通过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要是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不加核实拿来即用。除信贷准入环节履行了实地走访程序以外,贷后检查报告多内容简单,信息雷同,只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数字进行简单分析汇总,基本上没有更多的有实质意义的信息,缺乏对企业真实状况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在2004年名动全国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事件”(简称“铁本事件”)中,铁本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骗取银行信贷,挪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6家金融机构被铁本骗取了20多亿元的信贷资金,成本“铁本事件”中最大的买单者。为什么6家金融机构都会无一

14、例外地会被虚假财务信息所骗?为什么直至国务院查处“铁本事件”才使的虚假财务信息大白于天日?很值得我们深思。误区之二:缺乏应有的行业知识背景,对于畸高的利润率没有引起足够警惕。如:曾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集团,在其2000年年报中,作为其主营业之一的饮料毛利率达到了46%,而同一时期,身处同行的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的毛利率不足30%。再如: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银广夏公司,曾经一度成为股市中的神话,该公司主营业务是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葡萄种植酿酒,这两种产业由于劳动程度的简单、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高度依赖、低技术含量、弱竞争壁垒,决定了其获利能力极其有限。深沪两市农业类、

15、中草药类、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也大多业绩平平,就连隆平高科这家以拥有种子专家袁隆平作后盾,有极高技术壁垒和强大竞争力的公司,也难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暴利,2000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有21.45。而翻开银广夏2000年的年报,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居然高达46。而后曝光的事实表明,上述两家公司分别能过虚增银行存款、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无论是经营利润还是现金流量,都是子虚乌有!贷款银行的损失自然无一例地成了天文数字。(四)偏重担保的合法性,忽视担保的充分性误区之一:只要抵押充足,银行贷款就有保障。自以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16、持此观点者认为,只要设定了抵押,就有了退路和保障,就有了免责的“资本”,于是就有了资信审查环节的“速战速决”与贷款发放后的“泰然处之”。孰不知,抵押物权的主张与实现谈何容易!漫说高估冒算、物理损耗和精神损耗导致的资不抵债,也不说维权路上的旷日持久与代价付出,单是法定优先权,就足以让贷款抵押权相形见绌、退避三舍。这是因为,贷款抵押权是基于商业银行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产生的担保物权,它的成立并非源于法律直接规定,其受偿顺序只能屈居于法定优先权之后,二者一旦遭遇,极易使银行苦心设定的贷款抵押前功尽弃,从而导致债权悬空。当前信贷及司法实践中,横空杀出的法定优先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税收优先权;二是土

17、地使用权出让金优先权;三是职工安置费优先权;四是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五是留置优先权。而以当前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水平而言,银行要想于贷前一举摸清法定优先权的潜在威胁几无可能。由此可见,无论何时,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都是至关重要,“备而不用”反为抵押的理想境界。误区之二:对关联企业互保、交叉担保、连环担保风险重视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企业集团为主的关联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银行贷款在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旺盛的信贷需求与有效抵押、质押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关联企业之间往往求助于互保和交叉担保

18、,不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几乎无需增加额外的成本。从银行角度而言,考虑到担保法和贷款通则中并没有禁止互保与交叉担保,也就坦然接受了,由于有了这一担保捷径,某些企业集团的授信额度才得以“心想事成”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贷款风险系数亦随之成倍放大。担保链条越长,其维系的授信业务总额越大,当链条中的某一环陷入经营危机或财务危机时,就会产生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处于该链条中的众多担保人或债务人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甚至一损俱损,从而使银行贷款陷入较大的风险境地。众所周知的“德隆事件”、“农凯事件”,分别涉及商业银行风险贷款200多亿元和100多亿元,违规上马的“铁本项目”,使20多亿元银行

19、信贷资金成为工地上的半截子工程和一堆废铁,无一不是明显的“关联企业担保地雷”例证。总之,关联企业相互担保、交叉担保、连环担保,会直接导致担保的有效性降低,使很多保证贷款成为事实上的信用贷款。(五)对能够按时还本付息的客户失去警惕,放松贷前审查与贷后管理误区之一:能按时还本付息说明企业家大业大,经营状况好表面看来,能按时还本付息绝对是件好事,但信贷人员不该忽略还款资金源自何处。如果是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还本付息,企业的经营一般是乐观的;但如果靠投资收益或出售资产偿债,就值得注意;至于靠从其他银行借款来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暂时从关联企业搬移资金来办理“借新还旧”“收回再贷”的话,其财务窘状和对银行贷

20、款的依赖性就显而易见,处理不好就可能埋下一个“贷款地雷”。更为危险的是,有的信贷人员只要看到企业能够按时还息,就误以为其生产经营正常,不临近贷款到期,绝不肯在贷后管理上“浪费感情”。试想,如果借款人蓄意骗贷的话,大可以在贷款后,转移、隐藏大部分,只留下零头用以支付利息。如果平常看到能还利息就放弃了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测,很有可能演变成自己贷款自己付息,最后闹得血本无归。 误区之二:能按时还本付息说明企业诚信度高,和银行关系铁。能按时还本付息,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偿债意识,但不能完全等同于诚信。如:有的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有的企业将以自己名义申请的贷款公然“调配”给集团内其

21、他成员企业使用,或干脆成为新设子公司的股份;还有的企业将申请到的流动资金贷款转到他行,直接作为办理银行表外业务的保证金,或者用来归还承兑垫款;更有甚者,一方面大量举债,一方面在账户上搁置巨额资金,以备伺机扩张或进入股市。而所有这一切,都公然违反合同中规定的贷款用途,贷前调查时反复强调的资金使用效益自然也就成了镜花水月,至于所谓的还本付息,或是靠拆东墙补西墙,或是靠关联企业之间的倒账游戏,此时,还能说明企业诚信度高吗?更不能因为银企关系好、以往合作愉快而心存侥幸,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远的”。企业负责人会换,银行负责人也会更替,关系铁不可能是永远的,贷款的安全

22、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正确把握上,而不能仅仅建立以往的滚动还款记录上,更不能单纯依赖人际关系。误区之三:铺底流动资金很正常,只要不增加授信量,就不会增大风险。在前述“正常”还本付息行为的掩盖下,贷款银行可能会满足于100%的收息率,眩目于企业账户存款倏忽即来、倏忽即去的“大手笔”,却忽略了最不该忽视的基本经营面与贷款用途监管,从而眼睁睁地错过风险规避时机。从一些已形成损失的问题贷款来看,绝大多数为短期贷款,到期后基本上办理了收回再贷或者借新还旧手续,贷款的真正回收率很低,不仅导致短贷长用,而且增加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一旦银行不再提供信用支持,资金链就很快面临断裂的危险,银行已投入的贷款也必

23、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再加上信贷人员对收回再贷的还款来源不予关注,关联企业之间就有可能利用银行信用偿还彼此的贷款,掩盖真实偿债能力,达到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使银行信贷资金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二、关于提升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的几点建议(一)切实提高授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和风险敏感度各级授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财务报表分析技术,防止评价结果有失偏颇,还应首先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审查。如果被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严重失真,所有其于这些资料的实质性审计都没有意义,所以既不能片面地相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更不能天真地相信企业的承诺,一定要独立、自主地进行评价、评估。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更要关注其所提供财务报表

24、的真实性,切实搞清借款人的“真实面目”,不能被企业的表面繁荣以及企业法人的光环所蒙蔽,切忌“路风意识”和“侥幸心理”作怪,更要防止企业以虚假财务信息骗取银行授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应坚持“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原则,具体而言,对于负面审计意见必须采信,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却不能照单全收,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畸高、畸低、违反常理的报表数字,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因为反常的数字里往往会隐藏着造假的蛛丝马迹。如:针对期末银行存款剧增、有价证券、未达账项较多的现象,贷款银行就要格外小心有无无中生有、虚增报表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可能;再如:“蓝田”集团虽然造假有术,仍然在2000年度、2001年度现金流

25、量表中出现了明显纰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金额奇低,2000年人均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为185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明显不合情理,可惜的是,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贷款银行,都没能抓住这一反常现象做文章。(二)做实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避免纸上谈兵有一位资深的银行信贷员,数年来,经其手调查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形成不良。问其贷款调查秘诀,他毫无保留地道出了八字箴言,那就是:“全面分析,眼见为实”。在贷款调查阶段,这位信贷人员每次都无一例外地坚持实地查看借款企业的生产车间,他说

26、,在生产车间,我能看到企业借款资料中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的管理是否有效、经营是否正常、生产任务是否饱满。如果企业的管理松散,生产萧条,自然而然地,企业借款资料的真实性也就很值得推敲。严格来说,在贷款调查阶段,不光是车间生产,对于借款企业主要资产及贷款抵押物的形态、所有权,也应当恪守“眼见为实”的原则。如果经过实地观察一票否决,就没有必要再浪费人力做无谓的数据分析。再如:名噪一时的黎明股份公司1999年财务造假案,通过与11家企业对开增值税票、虚开销售发票、自制发票虚拟外销业务等手段,虚增利润8,679万元,被媒体和注册会计师界评论为前所未有的造假高手:造假手续齐全,具有完整性;造假名目繁多,

27、具有多样性;造假手段诡秘,具有隐蔽性。但注册会计师们同时也承认,如果审计人员能在审计之初多花点时间到生产、管理现场专访,对相关的供应商、代理商、消费者、类似产品的市场竞争者等外部环境进行调查,许多管理漏洞,真实的生产经营及销售情况是不难被发现的。其实,注册会计师审计如此,银行的信贷管理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实地观察并做出合理判断后,对财务报表及借款资料的分析,才会更全面与客观,更利于贷款的科学决策,从而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三)丰富产业及行业知识背景,适当引入专家意见对于银广夏这个股价上涨一度达到440%的上市公司,事发前,注册会计师连续几年对该公司年报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贷款银行方面也未见异议。

28、但是所谓的“外行”,财经杂志的记者却对该公司近乎奇迹般的增长深表怀疑。鉴于该公司打出了“生物萃取技术”的王牌,并作为报表业绩的主要支撑,财经记者专程为此采访了几位萃取专家和业内人士,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以银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财务报表中所宣称的数量;第二,银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第三,银广夏对外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至此,银广厦的生萃取产品出口收入神话自然而然地破灭了。事后,据业内人士分析,银广夏萃取产品神话之所以骗过了注册会计师,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对生物萃取技术一无所知,缺乏应有的产业及行业知识背景。其实,会计师事

29、务所的教训,又何尝不是贷款银行的教训?对于影响会计报表的重要事项,信贷人员都应该无一例外地给予关注,但信贷人员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超人,必要时必须聘请专家协助工作。(四)加强贷款支用控制,关注还贷资金来源,慎重办理“借新还旧”一是密切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与流向。既要防止借款客户逃避我行监管,将贷款资金挪作他用;又要防止以贷款变相偿还承兑垫款的现象发生;同时,要重点关注借款客户与担保单位、关联企业之间的大额资金划转情况,应要求客户提供转款的依据材料和理由,对于材料虚假、理由不充分的,应当予以拒绝。二是高度关注还贷资金来源。一个生产经营正常,偿债能力强的客户,还贷来源应当依靠其经营收入。如果借款人的还

30、贷来源不是靠自身的生产经营收入,而是靠从其他企业、单位的借款,甚至关联企业间的倒账游戏来偿还到期贷款,就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了问题。不关注客户还贷资金来源,就会被可能出现的按时还款的假象所蒙蔽,甚至会天真地认为:“企业从未出现欠债、逃债行为,还款能力强”,而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埋下风险隐患。三是严格掌握“借新还旧”条件。对于确需办理借新还旧的,要认真分析贷款客户或项目存在的现实和潜在风险因素,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降低贷款风险、清收贷款本息、加强信贷风险监管的原则,防止通过频繁的借新还旧掩盖和积聚信贷风险。(五)慎重选择担保方式,高度关注和防范关联企业担保风险一是切实提高新增贷款担保的有

31、效性。对于新发放的集团客户贷款,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我行的借款人作为保证人,否则,一旦一方不能履行到期还贷义务,另一方的担保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实现担保,另一方的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危及到我行贷款的偿还。同时,基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保证人与借款人不处于同一个产业链条为好。对集团内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信贷业务,要从严掌握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同时相应扣减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或分配给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对此类担保则应按信用贷款标准严格管理,各成员之间的相互担保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二是加强对存量贷款抵(质)押物充足率、变现能力以及保证人担保能力的监管。对抵(质)押物不足的、担保能力较弱、存在互保情况的贷款,要本着逐步化解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原则,逐步转换担保方式,及时追加抵(质)押物,以确保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充足有效。三是对于民营企业的主要自然人股东,最好增加自然人股东以个人全部资产为我行贷款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以防止企业资产个人化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