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案例分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资本充足状况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K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商业银行,从该行资产负债表、损益和资本充足率相关报表可以看到,2004年末,该行实收资本30亿元,资本公积为10亿元,盈余公积为5亿元,未分配利润为5亿元,次级债余额30亿元。200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1%,比上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该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45亿元,贷款一般准备10亿元,经评估,该行贷款损失准备已经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足额提取。为抵御风险,该行于2004年末对拆借、投资、抵债资产、其他应收利息、金融债回购、票据回购、信贷资产回购等其他资产按余额的1提取一般准备2亿元。2004
2、年度,该行实现利润5亿元,较上年减少了45%,资产利润率为0.25%,资本利润率10%。该行已经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交易账户头寸总额为70亿元。经测算,该行表内外风险资产总额为1500亿元。评级人员在收集整理日常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关信息时发现,该行次级债是2004年发行的,期限为5年。该行贷款大量集中在一些国家政策严格调控的行业,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不良贷款率还将持续上升,盈利状况因此将受到进一步影响。在评级前,评级人员对该行的资本账户和资本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评估发现,该行对L银行投资5亿元,占L银行股份的20%,是L银行的第二大股东。2002年至2004年,该行的分
3、红比例为每股0.5元,三年累计分红40亿元,占税后利润总额的60%。该行没有制定资本方面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制定与业务计划相配套的资本补充计划,该行董事会已经决议通过了拟设立两家分行的计划,决议同时预计资产将增长20%,但没有提到资本问题。该行管理层提出在3年内上市的建议,董事会讨论时认为由于财务状况不佳,短期内并不具有上市的可能性,建议进行私募,但K银行的两名最大股东表示反对。这两名股东没有表示将增加对银行的注资,调查发现其中一名大股东财务上存在严重问题,不可能对银行注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面临监管机构的压力,董事会通过决议,要求管理层提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案,目前管理层在着手进行。第二部分
4、资产质量状况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1.主要指标(1)银行2004年末贷款余额2184.90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1701.16亿元,关注类贷款374.82亿元,次级类贷款64.58亿元,可疑类贷款24.42亿元,损失类贷款18.66亿元,不良贷款总额为108.92亿元,比年初减少9.9亿元,下降0.97个百分点,其中全年核销不良贷款18.38亿元。(2)该行2004年末最大单一客户为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为12.68亿元,最大集团客户为集团公司,贷款余额为26.2亿元,上述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该行2004年末资本净额为218.9亿元。(3)按借款企业行业划分,该行2004年末对公人民币贷款余额
5、超过100亿元的前四大行业为:制造业,贷款余额373.78亿元,占资本净额170.75%,不良率6.37% ;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50.96亿元,占资本净额160.33%,不良率4.16%;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242.68亿元,占资本净额110.86%,不良率13.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213.96亿元,占资本净额97.74%,不良率4.11%。(4) 该行2004年末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余额为24.7亿元,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余额60.62亿元,未计提贷款损失特种准备。(5)该行2004年末贷款以外其他资产余额为36.78亿元,其中不良资产余额为9.87亿元,预计损失额3.2亿元,其中
6、表内应收利息1.24亿元、待处理同业拆借垫款0.68亿元、待处理抵债资产0.74亿元和在建工程0.54亿元。2.主要事实(1)截至2004年末,该行建立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并不断完善,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实现“双降。该行于2004年调整了授权授信制度,上收了贷款权限,成立了审贷委员会。调整了内部部室设置,设立了风险管理部,完成了该行总行审贷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审贷委员会及分行审贷委员会三层审贷机构的结构调整。该行制定了总行审贷委员会操作细则,规定行长不得任总行审贷委员会主任委员,但拥有一票否决权;还规定各级委员会的审批权限,以及审贷会的人员构成,审贷会的召开频率、人员要求、表决形式及
7、档案管理等内容。该行正在积极探索准确计量授信风险的方法和模式,除了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定价模型外,还结合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开发注重了对信用风险敞口(贷款余额)、贷款到期日、贷款违约概率(PD)及违约回收率(LGD)等信用风险数据的收集。该行2004年通过改革授权制度、统一授信、集中审批、加大授信业务监控和违规处罚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改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新增贷款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经监管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核查发现,该行存在审贷委员会操作不规范、个别分支机构超越授权审批贷款、违反内部规章发放贷款等问题,贷后检查仍流于形式,风险监控不到位和不及时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贷款管理的薄弱环节。
8、(2)该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制定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及操作细则,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改。该行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完成了九级分类系统的开发,并和五级分类并行。九级分类系统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要素更加全面科学,风险分类更加细化。目前分类工作以对公人民币贷款为主,个人消费贷款和外汇贷款以及其他风险资产的分类较为简单,分类范围尚未覆盖到表外业务。该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贷款分类及质量跟踪,配备了专职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并配合九级分类系统上线加大了对支行的培训力度,支行一般按季对贷款进行分类,贷款分类的基本情况及准确性成为该行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的检查重点。同时
9、,2004年该行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也进行了贷款分类情况的专项审计。该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以计算机系统分类为基础,并辅以专家集体审定。该行还上收了调整计算机分类结果的权限,需要调整级别的贷款500万元以上必须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评审决定,从制度上保证分类的客观性和标准的一致性。监管机构的贷款分类偏离度的现场核查发现,该行存在不严格执行分类规定,分类结果调整不及时,为保证年终薪酬奖励而人为调整分类结果等问题。该行总体贷款偏离度为0.86%,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偏离度为1.04%。(3)该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银行人民币贷款担保管理指引(试行)、银行抵质押物管理办法(试行)银行中小企业优质担保小额授
10、信指引(试行)等担保贷款管理规定。该行2004年新发放贷款抵质押率超过40%,比上年提高5.11个百分点。经监管机构核查,该行以前遗留的关联互保贷款占比仍然较高,特别在大型集团客户中关联互保仍较普遍存在,其中个别贷款出现不良。该行对抵质押物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完善,没有建立定期评估制度,部分贷款抵押物的有效性及合法性仍存在瑕疵。该行2004年末抵质押物总价值在819.45亿元,房产和土地占其中的90%以上,目前看来市场流通性和价值稳定性尚好,但受房地价和房市未来走势的影响较大。(4)按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银监发(2004)3号)的规定,该行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主要包括抵债资产、逾期拆
11、借、应收利息、在建工程等。该行报告2004年末不良资产总量为19.74亿元,预计损失7.6亿元。经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核查认定,该行报送的数据基本包括了不良资产的主要部分,现存风险性非信贷资产除抵债资产外,基本是金融机构拆借、信用社历史遗留等问题,且都已落实管理责任,并在积极催收或处置之中。该行没有建立完善的非信贷类资产管理制度,其风险管理未纳入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三部分 公司治理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银行于年月组建,该行目前实收资本亿元,股东户,其中:国有股家,持股;外资股家,持股;法人股东家,持股;个人股户,持股。股权结构既集中又分散,前三大股东持股均在以上,合计占比87.6%;其余股东单
12、家持股均在2%以下。从原城市信用社转入的部分股东,不符合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条件,一直未予清理。该行股东单位资料不全。该行建立了股东大会制度,在章程中就股东大会职权、会议召开、决议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制订了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年度股东大会和年届临时股东大会,提出议案14个,均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予以通过,会议记录没有董事和记录员的签名。此外,未能在股东大会上通报监管机构的监管意见。该行董事会现有成员15名,其中:董事长1人,执行董事4人(该行正副行长),股东董事11人(含董事长)。在11名股东董事中只有6名有金融从业经历。没有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下设董事会秘书处、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并制定了相
13、应的工作职责。该行制定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召开的次董事会会议,审议提案项,分别就银行年度业务经营报告、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发展规划及经营目标、行长工作细则等事项进行了审议和表决。从董事会记录看,基本上都能就议案进行讨论,发表个人意见。董事的平均到会率为70,届次会议中,有8名董事曾以授权方式参加会议,其中与各有4次;在届次会议中,等三位董事未参加会议,也未授权他人出席。该行未按其董事会议事规则的要求统一制作委托书,与会董事未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存在委托非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等问题。年,制定了银行发展战略管理纲要。董事会没有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董事会秘书处兼任发展规划部、监事会
14、办公室。该行监事会现有成员6人,其中:专职监事长1人、股东监事4人(含监事长)、职工监事2人,没有聘请外部监事。在该行股东监事中有2名国家公务员。个别监事,如监事连续三次不参加监事会会议,该行未按其章程的规定予以撤换。该行制订了监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办公室与董事会秘书处合署办公,董事会秘书兼任监事会办公室负责人。监事会仅通过听取高级管理层汇报和列席董事会的方式了解该行的经营管理情况,也未向监事会报告审计检查的情况。从年以来召开的次会议记录看,监事会的工作未涉及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情况,未对董事及高管层成员尽职情况进行质询;没有对该行的财务活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也未对该
15、行审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该行高管层现有成员4人,其中:行长1人、副行长3人,均在市委或市政府提名的基础上,由董事会聘任,并报监管机构进行任职资格审查。高管层分工未遵循相互制衡的原则,副行长同时分管信贷管理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授信业务管理流程的各环节由同一管理层成员负责。制订了行长工作细则,行长办公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主要讨论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事项。行长对副行长、直属经营单位和各支行以书面方式进行授权。董事长一直参加行长办公会,并曾主持召开过次会议,讨论支行行长选拔、信贷投向指导意见、经营年度考核等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应由董事会讨论的部分事项也在行长办公会上讨论,如年度临时股东大会安
16、排、届次、次董事会会议议程安排,高管人员年终奖励考核办法和董事、监事的津贴管理办法等事项都是在行长办公会议上决策的。高管层没有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部分重大事项。如,未将监管机构的检查意见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也未将行长办公会议记录报送监事会。该行执行董事、职工监事的考核纳入员工考核体系,实行职级工资制度,此外股东董事、股东监事均未在该行领取薪酬。对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激励主要是按照该行经营管理层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酬考核办法执行,薪酬与年度利润挂钩,以资本利润率为单一考核指标。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未建立制度化的绩效考核的标准和程序,对董事、监事没有建立履职评价制度,也未评价其履职情况。该行章
17、程原则规定了董事和监事的权利义务,对其遵纪守法、勤勉尽职等做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董事会的约束和评价由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的约束和评价由股东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和评价主要由董事会负责。但该行董事会没有议案对高管层进行评价和奖惩;该行也没有对董事、高级管理层进行离任审计或对个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价。 该行没有建立关联交易风险识别体系、集团客户综合授信管理体系和电子化信贷管理系统,对股东及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贷款按照一般客户贷款管理。该行的董事会没有明确的关联交易风险控制政策,没有设立关联交易管理委员会,未制定关联交易风险控制制度,对董事关联交易未制定报告制度。该行的股东贷款超比例问题严重,
18、并且向股东单位发放信用贷款,还存在变相发放以本行股权为质押的贷款。截至年末,该行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授信业务余额为亿元,占资本净额的73。该行年年报严格按照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的要求,全面披露了该年度经营业绩、财务信息、风险状况、关联交易情况和高管人员的薪酬情况等信息。年报内容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将董事会成员的表决意见和签名载入年报之中。第四部分 内部控制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C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4年的商业银行。2004年度,该行经营管理层共12人,其中包括行长1人,副行长2人,副行级干部2人,行助级干部7人,由于管理层人数较多,一些事项由于管理层成
19、员之间的分歧而常常拖延不决。该行董事会基本不对银行重要业务作出决策,召开次数较少,董事会决议没有关注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该行总行共有25个内设部门,包括一个总行营业部。由于营业部业务操作权限较少,总行有关部门直接负责其所在地28家支行的具体业务和相关职能,包括授信审批、信用证业务、支行人事管理等。各部门自行确定内部的职责和岗位,一些部门存在职责不清的现象,二级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责交叉情况。由于员工力量不足,部门内部兼岗情况较为严重。行长与副行长、各部门经理之间建立了授权制度,但授权散落于有关会议决议和内部文件中,有些授权不够明确。该行2001年建立了全行范围的会计核算系统,负责全行范围的
20、会计核算与报表处理。2003年,该行建立了信贷管理系统,实现了贷款审批流程的电子化管理。但是,该行在控制信用风险方面一直缺乏明确的思路,尽管该行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用评级和授信风险度为放款的基本依据,但是并没有建立标准化的评级审核模板,同时该行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和授信风险度仅仅为揭示综合授信风险高低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不直接与综合授信额度挂钩,导致对客户的综合授信额度弹性较大。该行在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没有建立对流动性风险有效的日常监测、预警机制,由于缺乏基础数据,资产负债委员会难以做到按照周、旬、月度预测全行资金流动性需求。而且,由于计算机系统等技术原因,总行无法实时监测
21、和调控分支机构的头寸和资金交易情况。该行市场风险的识别与管理能力薄弱,对利率与汇率的风险预测和分析不足,不能有效把握利率变动趋势,如存在同业利率高时拆入资金,利率低时拆出资金的现象,致使资金成本上升;该行的债券业务管理系统无法测算投资组合的整体的风险价值(VAR值),也没有依据风险价值计提投资损失准备的对策。该行2004年度发生案件一起,案件性质为内外勾结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1亿元。案件发生后,监管机构对该行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案件的原因是没有执行票据管理的有关制度。此外,管理层下达经营指标任务过于繁重、过于注重短期利润目标也是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现场检查还发现,该行对各项业务均建立了内部控制
22、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基本没有重大的制度空白,但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散见于每年度的制度汇编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集,很多制度需要更新和完善。该行还缺少详细、完整、操作性强的业务操作手册,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掌握不断变化修订的各项制度。同时缺少一个内部控制政策层面的纲领性的文件。检查还发现该行贷款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存在超授权发放贷款的情形;存在贷前调查不严格,部分贷款业务不执行双人调查制度,未进行项目评估便发放贷款的情形;对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业务的贸易背景审查不严,有些关联企业利用办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业务套取银行信用;贷款审批不符合审慎性原则,审批意见中常出现“强调结算”、 “稀释不
23、良贷款”和 “增加存款”等意见,致使一些财务状况差、资金用途不落实、还款能力明显不足的企业获取贷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大量缺少贷后检查报告等。该行资金业务存在超授信额度或无同业授信额度办理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等问题。存款柜台业务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如账簿管理不严格,保管密押机和业务印章的职责未分离,未能做到“印、押、证”三分管,私章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交接工作不规范等,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检查同时发现,该行会计报表存在失真现象,乱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信息报告体系方面,发现该行存在下级分支机构隐瞒不报经济案件的情况。该行制定了计算机系统应急计划、消防监控中心应急处置预案等应急
24、制度,但应急制度还不够严密和完善,一些制度没有进行演练。经调查,该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审计力量较薄弱。2004年该行的内部审计集中于离任审计,基本没有开展对有关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此外,该行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部分整改意见没有得到落实。第五部分 盈利状况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一) A银行2002年2004年盈利状况如下: A银行2002年2004年损益表 单位:万元 (二)其它部分财务数据及指标 单位:万元 %2004年2003年2002年资产251152320995531548583利息回收率98.37%99.29%97.31%所有者权益870047608969653贷
25、款利息收入占比(同业)65.52%67.05%66.23%同业税前利润增幅30%28%29%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同业)8.02%7.21%6.98%营业费用/总收入(同业)35.45%32.17%31.02%(三)2004年监管机构对该行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盈利状况方面的问题如下:1.该行2004年1月一次性支付的2004年2005年房租款200万元被全部计入2004年的营业费用,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预付的2005年房租列入长期待摊费用。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记账人员误操作。2.该行个别财务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大额固定资产购置要上报财务管理委员会审批,但是没有规定大额固定资产的
26、含义;财务管理委员会会议规则规定财务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包括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含义。(四)监管机构实施评级前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到以下情况:1.2004年该行足额提取了贷款损失准备。2.2004年该行未提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3.该行一笔200万元的拆借资金于2000年6月30日到期,一直未能收回。4.2002年2004年期间,该行信贷投放增长较快,增长速度超过同业平均水平,新增贷款投放对象主要集中于钢铁、水泥、火电等项目。资产质量下降,一些新的贷款项目出现欠息,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增长较快。5.该行定期进行财务分析,但是分析报告只是罗列现象,未分析收支各科目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
27、不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帮助。6.该行编制了年度财务预算,并将预算分解到了各经营单位。但是预算报告的内容不完整,没有说明确定各项财务收支的依据。监管机构的评级人员询问该行相关人员后,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也无法判断其财务预算指标值的客观合理性。7.该行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有效的管理会计,实现对所有成本、收入到各部门、各项产品、各客户群的分摊。该行没有针对产品和客户群的盈利分析报告。第六部分 流动性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一)数据情况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整理,某银行主要流动性指标及相应的财务状况如下表所示:(单位:%,千万) 流动充足性非现场监测指标表 单位:亿元项 目本年上年本
28、币外币合并本币外币合并存款准备金总额1030.9713.181044.15799.4627.94827.4各项存款余额7212.62492.577705.195710.73503.256213.98存款准备金比例15.106.3114.54145.5513.32流动性资产2616.392033.81流动性负债4935.023904.14流动性比例53.0252.09余期一年期以上贷款1124.44695.88余期一年期以上存款937.24601.07中长期贷款比例119.97115.77流动性负债净额2318.631870.33长期性资产2473.771853.78对流动负债依存度106.69
29、99.09拆入资金净额216.07-78.26流动负债余额5449.634817.8净拆入资金比例3.95-1.25(二)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结果1、该行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并跟踪执行情况并适时调整。该行大部分流动性指标高于监管要求,流动性较充足。2、该行采取了资金管理和资金交易相互独立、分开管理的模式,即:由资金财务部负责全行资金的内部调度,统一管理全行资金头寸和流动性;由资金运用中心负责全行富余资金的专业化运作,同时配合资金财务部做好全行的流动性管理。3、资产负债和资金管理均实行总、分行两级管理体制。总行对分行的主要管理内容有:存贷比、二级准备金、辖内资金市场
30、管理、联行系统管理、系统外拆借授权管理。根据关于建立辖内资金市场的通知,禁止各分行之间横向交易,禁止各分行直接从事证券回购、现券交易。总行对分行开展同业拆借有一定的授权。分行留存备付金总量一般维持在1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资金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总行。总行保持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良好的资产和必要的融资能力。4、系统内资金调拨主要通辖内资金市场及联行往来系统来实现。总行通过运用利率杠杆,使全行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一个整体。总行对各分行流动性管理实行三级指标监控。建立了头寸报备制度,及时对现金流进行框算,规定2个工作日内本币应为正缺口且大于15亿元,外币应为正缺口且大于6千万美元。资金运营中心头寸管理员实时
31、向交易员下达市场融资量和融资方向的指令。5、该行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支行每日上报大额资金收付预报表和编制每日头寸匡算表等手段,也尝试运用历史数据回归技术对本行资金运行规律进行分析,但还不能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流动性需求进行准确预测。该行还没有一套系统、成熟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在流动性管理能力不高的现状下,主要采取留存充足备付的政策防范流动性风险。全行若出现头寸缺口,一般通过资金营运中心从同业市场融入。目前该行对资金成本的核算较为粗浅,还不能完全做到在综合测算资金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以最优方式融入或运用资金。6、该行制定了人民币备付金管理应急预案等初步的应急性管理计划,但流动性监测和预
32、警机制还有待完善。7、该行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中一般是资金的融出方,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的各会员单位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旦出现流动性需求,能够以较低利率获得资金。该行也经常和央行发生业务往来,能获得央行的资金支持。另外,该行持有400亿元左右的国债和金融债,均有较好的流动性,可随时变现获得资金。8、管理层成员每天都审阅头寸匡算表和人民币业务状况日报表,能及时掌握头寸状况。该行经营班子对流动性十分重视,定期分析资金状况并在每季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上研究并作出决策。第七部分 市场风险评级案例分析事实情况一、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尚未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
33、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在董事会本身尚未履行有关市场风险职责的情况下,董事会也未授权或定立下属的专门委员会承担并履行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市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为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向高管层报告工作)和发展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涉及市场风险重大政策,由上述两个委员会联席审议决定。该行监事会尚未单独召开会议,议事规则还未正式下发,具体职责未明确。监事会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该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规定,风险限额体系和限额值的设置由总行计划财务部提出建议,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计划财务部(或风险管理部)对资金业务的授权主要通过资金资本市场部
34、的申请进行批复授权,尚未按照自上而下的授权管理体系实行分级授权管理。高级管理层未制定适用于整个银行机构的、正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尚未制定授权额度核定办法。该行2006年月 日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其下属的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专司该行的市场风险职责。但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至今尚未召开会议正式履行职责。该行大部分市场风险管理职责实际上由隶属于高级管理层的债券投资委员会承担。该行计划财务部作为该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同时作为人民币司库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直接从事人民币货币市场相关交易操作。计划财务部还会同人事部对本部门交易员进行考核。资金资本市场部下设多个二级部,分别承担前台
35、、中台、后台职能。两部门分别承担人民币与外汇业务经营活动,使用同样的交易系统,共用同一交易室,但同时计划财务部又承担资金资本市场部的中台监控职能。通过调查显示,个别交易人在业务交易中存在于后台职能交叉现象。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该行有关市场风险管理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规定与具体要求,仅仅体现在岗位说明书和交易系统的内在设定中,而没有作出明确的文件规定;部分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调整不及时,如2006年债券投资指导方针沿袭2005年的投资策略。该行按照业务种类建立了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但尚未细化到每种资金产品,同时,通过调阅相关文件发现其中个别操作规程的制定不够细致准确。该行尚未建立有关市
36、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后评价机制和修正机制,导致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缺陷、漏洞以及重复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也未能及时地修正、调整相关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通过对几项理财产品的调查可以看出,该行没有独立的人员和部门对创新产品和业务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进行识别,未严格执行风险识别程序的相关规定;部分业务缺乏重要内部审批材料或者未经过任何风险管理部门的审核;风险识别不充分,书面材料中对市场风险的描述过于笼统,没有对涉及的市场风险类型和水平进行具体的描述。三、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该行关于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划分办法中没有规定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的程序,未明确交易账户
37、和银行账户之间进行调整的具体标准、审批权限和程序,未正式印发各有关部门,也尚未明确开始执行时间;同时,总行一级部门未制定正式的相应管理细则。该行没有正式文件对在险价值(VAR)模型的选择、模型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的定期评价、调整、修改等进行规定,只是在某个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在险价值模型的参数调整和修改由资金资本市场部进行审批和操作,该行开发使用了模型用于计量市场风险,但没有书面材料显示在险价值计量模型的选择及模型假设前提和参数的设置或修改经过充分的评估并获得董事会或专门委员会的授权许可,也没有材料显示该行对模型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设定进行了定期评价和修正。该行不能做到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进行估价。
38、该行没有以制度形式对压力测试的开展部门、开展频率、应选用测试场景及对压力测试结果的报告和运用等内容进行规定。从唯一一次压力测试情况来看,压力测试报告内容不够全面,压力测试没有覆盖所有的市场风险头寸;查阅该行2005年11月份的有价证券投资业务风险分析月报发现人民币资产持续期2.11年,超过该行2005年人民币债券投资指导方针要求的1.9年;同时,该行2005年外币债券投资指导方针中明确资产目标是减少3.65亿美元短期投资,增加可出售中长期投资0.65亿元,增加持有到期长期投资3亿元,而事实上,该行在2005年末外币债券投资资产组合达到42.8亿美元,较2004年年末增加7.5亿美元。以上操作未
39、见相关超限额的审批文件和对未经批准超限额交易的处理报告。该行尚未制定有关制度明确市场风险报告的类型、频率、内容及报告路线等事项;作为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财务部尚未对上一级委员会或高级管理层定期报送有关市场风险方面的分析报告。四、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检查发现该行资金资本市场部前、中、后台未能实现物理隔离设置,前台交易室虽有门禁设置,但在工作时间并未启动门禁装置,前、中、后台人员均可自由出入。检查中未发现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和交易人员的薪酬与直接投资收益挂钩的迹象。该行内审部门尚不能根据市场风险环境的变化,做到定期审阅总部市场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的范围和效力,亦未能做到定期审查日常操作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对市场风险只做过一次简单审计,并向管理层进行了汇报。该行未聘请有关外审机构进行市场风险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