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研究Research on Capital Complement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Bank摘要:资本监管是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 资本金补充机制是银行资本金来源的基础,巴塞尔协议III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现状,机制进行了考察。根据最新监管政策、市场形势和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引进民间资本入股商业银行等措施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次级债民间资本一、引言: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系统的风险对于经济整体的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很多研究表明,资本会对于银行行为甚至社会整体经济
2、水平产生重要影响(hen,2001;Van den Heuvel,2008;Berrospide and Edge,2010;吴栋和周建平,2006;赵锡军和王胜邦,2007)。可以说,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还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系统的风险再次得到全世界的关注。2010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协议III。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维持8%不变。巴
3、塞尔协议III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加强资本监管,提高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在资本充足率监管下,商业银行在进行规模扩张时,必须不断地补充资本以达到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巴塞尔协议III颁布之后,中国银监会整合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于2011年4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 2011 44号)(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如果届时不能达到中国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
4、,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协议III,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最近,一再推迟执行的银行资本监管新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执行)也拟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别为11.5%和10.5%;明确了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提高了次级债券等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允许商业银行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银行资本,并对国内银行已发行的不合格资本工具给予10年过渡期;同时还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明确了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等复杂交易性业务的资本监管规则,引导国内银行审慎开展金融创新。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
5、的补充机制分析(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我国于2006 年底全面开放金融行业。为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金融监管机构从2004年就开始颁布一系列规章办法,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强调资本约束,要求银行资本能有效覆盖经营风险,形成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新银行经营框架。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3月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7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根据这一办法,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或通过上市融资,或加强管理、剥离
6、不良资产、改善经营,或发行债券,资本充足率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见表1)本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但随着监管当局对资本要求的趋紧,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III(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执行))会使资本充足率下降,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三类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呈现逐级递减的态势。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早在数年前就已着手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目前来看,已基
7、本上具备实施巴塞III的条件。但对于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甚至村镇银行,相对而言,基础较弱,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标有相当挑战。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本内容,监管对核心资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股权融资和内部积累将是今后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银监会于2009年8月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下发至各商业银行。通知明确规定,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限制互持次级债。目前的规定是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按照银监会的数据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不能有效降低争行整体的风险,所以限制次级债务在商业银行资本
8、占比是长期趋势。要求从附属资本中扣除持有其它银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将间接导致商业银行今后将向非银行机构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债成本上升,如果持有其他争行的次级债全额扣减,短期将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最主要动因。(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现状、动因与效果)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积极探索着适合自己的提高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分为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内源融资补充的是核心资本,主要通过增加留存收益来完成;外源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债务融资补
9、充附属资本。1.内源融资。利润转增所需的留存收益在会计上等于税后净利润减去支付的股息,是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的来源。留存收益建立在银行盈利的基础上,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内源融资的空间越大。银行在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变时,风险资产增长一定比例需要资本金相同比例的增长率来支持,争行的盈利能力越强,资产的可持续增长率越高。盈利能力的增强将使得内源融资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资本金补充的重要来源。到目前为止, 银行内源融资都未能很好地补充资本。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远快于利润的增长速度, 依靠利润留成形成的内源融资远跟不上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这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忽视资本约束过度扩张资产规模的结果,
10、将会导致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始终陷入资本困境中2.股权融资。要想在短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自身积累发挥作用的空间很有限。而上市能使其比较快捷地补充资本金,建立起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良好途径。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的成功上市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两家银行上市后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2011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商业银行只有两家,分别是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合计股权融资金额为459亿元。上市融资受股市行情的影响较大,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6124点迅速跌至2008年10月1664点。商业银行的上市融资(包括IPO和公开增发)缺少市场环境的支持
11、,是上市融资占比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3.政府注资和机构投资。国家财政注资是一项特殊的政府政策安排,国家注资又可分为税收减免与返还、财政直接注资和外汇注资。为使金融企业能够稳健和持续经营,国家可以对商业银行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但无论是税收减免与返还、财政直接注资,还是外汇形式的国家注资,解决的是一时经营困难或是为达到一个暂时的资本标准和需要,其本身不具有改善商业银行经营和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与积累的机制性意义,不可能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持续和长久的渠道。2008年政府向农业银行注资180亿美元,农行2010年成功上市后,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因此在银行体系不出现重大系统性
12、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注资将退出。战略投资者是指谋求长期战略利益,愿意长期持有较大股份,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指通过引进包括外资资本和民营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但战略投资者的引入需要经过长期的谈判过程,并且其入股比例也受到严格的限制。4、债务融资。次级债券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补充的首要工具,而混合资本资本债券发行量很少。截至2011年12月30日,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发行次级债规模达到3132亿元,大幅超过股权融资额,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行发行880亿元次级债、农行发行500亿元
13、、中行发行320亿元、建行发行400亿元、交行发行260亿元,共计2360亿元。也就是说,5家大型银行的次级债发行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七成。次级债已经成为2011年银行最为青睐的资本补充方式(见表2)。次级债的发行对象全部是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次级债发行后也不在股票市场流通,既不会摊薄老股东的权益,对股票市场也没有直接影响,因此相比股权融资,次级债更受青睐,这也是2011年商业银行选择次级债而非股权融资进行资本补充的原因。作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金融工具,混合资本债券在国际上已普遍为各银行采用。2005年底,混合资本债券被引入国内。2005年12月,银监会首次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
14、混合资本债券。次年9月,兴业银行成功发行首支混合资本债券。到2011年末,国内已有兴业、民生、华夏、深发展4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6支(10个品种)混合资本债券,面值总额达224.50亿元。面对商业银行迫切的资本扩充要求,混合资本债在国内的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然而,其近几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发行规模远低于商业银行次级债。一方面,混合资本债券发行门槛较高,监管严格,限制了潜在发行人规模;另一方面,其发行成本较高。债券条款设计复杂、期限较长、流动性差,而且特殊条款的设立也需要发行人为此支付更高的补偿。相对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更加依赖次级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占附属资本比例约为65%。长期次
15、级债券占核心资本比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分别约为12%、16%、34%、40%、10%。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完善商业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长期次级债券占核心资本比例为25%,表示招商银行和深发展已经很难继续通过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必须别寻他径。表2:2011-2012年6月上市商业银行债券发行情况银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时间融资形式兴业100亿次级债2011/6/28债权500亿金融债券债权光大67亿次级债2012-6-7债权农行500亿次级债2011/6/7债权民生100亿次级债2011-3-18债权200亿可转债2011-2-26可转债交行260亿次级
16、债2011-10-21债权建行800亿次级债债权500亿次级债2011-12-29债权工行200亿次级债2012-6-11债权380亿次级债2011/6/29债权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对策建议2010年4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银监会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的请示,并对大型银行再融资途径和方式提出五点要求: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处置一点、创新工具处置一点、老股东添加一点,并要求各家银行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再融资方式。国务院的五项要务实践上是对商业银行再融资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总结,也就是说,既要从A股进行融资,也要从H股市场进行融资;既要经过老股东的配股进行增资,也要经过
17、创新性工具进行再融资。(一) 加强银行资本管理, 树立风险资本观念。监管层可能将超额准备所对应超额拨备覆盖率的起点从此前确定的150%调整为100%,也就是说,超额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以上部分所对应的资金均作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附属资本。银行应当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进行合理估计, 充分计提各类贷款损失准备, 控制不良贷款规模, 并通过计提专项准备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其中, 银行必须重视用资本覆盖的非预期损失, 这部分资本称为风险资本, 应树立风险资本观念, 加强风险资本管理, 通过对风险资本的度量和配置, 有效引导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 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18、(二)强化利润转增资本的能力,增强资本自生机制。从决定资本充足率的分子看,是资本的积累、补充机制。分子资本的增加分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两个方面。内部积累主要是通过税后盈利和计提的各种拨备增加的。内部积累的多寡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形成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形成的利润就多,就可以有更多的利润用来补充资本金。同时,盈利能力强,形成的资本回报高,也更有利于进行外部资本的补充。从数量上说,内部积累可能不是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方面,但却是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基础与根本。(三)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产质量。银行所持有的风险资产的数量,是影响资本充足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资本充足
19、率的计算公式,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内在途径之一。“资产证券化”可有效降低资产风险权重,即银行可以将存量长期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以实现减少加权风险资产的目的,进而改善其资本充足率的大小。另一方面,重视高资本占用的传统业务,不重视低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是行业通病,这使得中国银行业摆脱“扩张-融资-扩张”的恶性循环。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由于中间业务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 一般不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束缚”, 但却可以为银行带来大量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同时, 中间业务的风险非常低, 相对资产业务需占用较大的资本金资源、风险较高的特点而言,
20、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竞争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有效形式。(四)创新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长期次级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工具,它不能用来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在银行破产时其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但优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由于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份额,股东可以享受通过债务增资使财务杠杆空间变大而带来的收益,同时,长期次级金融债券的发行受限制较少,比较灵活,比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都要方便,符合一定条件的非上市商业银行都可发行,成本也相对较低。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看,长期次级金融债券正日益成为银行资本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
21、银行通常都通过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来充实资本金。在国际大银行的资本结构中,普通股股本所占比重平均约为60,长期次级金融债券所占比重能达到25,其他形式的资本合计只约为15。研究也表明,与配股或公开增发相比,发行债券和定向增发效果相对较好。另外,银行业应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本管理规划,不断探索和创新资本补充工具,。 (五)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中小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和拓宽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渠道。目前民间资本主要以参与发起设立、增资扩股和在股票市场买入股份等方式入股银行业,已成为银行业股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小商业争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占据主要份额。截至2011年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含境内法人股、自然人股和其他社会公众股)占比分别为42%和54%。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92%。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了银行业资本金补充渠道,符合银行业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解川波、产俊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理论研究2011(4)2延红梅建立商业银行持续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J.中国金融 2007(21)3李广子、李玲.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现状、动因与效果J.国际金融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