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266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研究分析报告.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国际收支分析报告 目录一 、我国国际收支概况 3(一) 近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快速增长且呈现出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的状态 3(二)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状况 4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8 二、我国国际收支特征 8 (一)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 8 (二)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9 (三)国家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 9 三、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原因 10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0 (二) 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 11 (三)国内有关政策导向 13 (四)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14 四、我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1

2、4 (一)货物贸易分析 14 (二)服务贸易分析 16 (三)直接投资分析 17 (四)证券投资分析 18 五、加强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的对策 18 (一)经济结构层面的调节措施 18 (二)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措施 19 (三)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的调节措施 20 (四)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20(五)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20 六、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走向及发展趋势 22 (一)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走向 22 (二)我国国际收支发展趋势 22 一、我国国际收支概况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

3、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近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快速增长, 并且呈现出持续处于较大规模的“双顺差”状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发生了很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 我国国际收较多表现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顺差不同方向组合的态势。进入9O年代中后期, 我国国际

4、收支不仅总量规模快速增长, 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表1 我国200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简表(亿美元)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经常账户1341232735404124261130542034A.商品服务12482089307534892201232119811.商品1342217731543607249525422582.资本金账户1010526951463180822602757B.金融账户9694869204331769221436201.外国直接投资1059102914311217703124916453.其他投资-40133-6

5、97-12116797241500.官方储备-2506-2848-4607-4795-3984-4717-46713.4外汇储备-2526-2853-4609-4783-3821-4696-4652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到2006年,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曾连续八年“双顺差”, 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期我国外汇储备也得到迅速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总规模由1999 年的233 亿美元增长到2011 年的3878亿美元,年均增幅接近40%。截止至2011 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28万 亿美元;2007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

6、差处于历史峰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0.1%,之后逐渐下降,至2011年降至4.2%,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二)当前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双顺差”,从2008年起我国顺差规模有所减少,但总量上还是很大。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见表1-2)。货物贸易顺差略有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9038亿美元,进口16603亿美元,分别较

7、2010年增长20%和25%;货物贸易顺差2435亿美元,下降4%(见图1-4)。 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82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3%;服务贸易支出2381亿美元,增长23%;逆差552亿美元,增长77%。全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188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 %,与GDP之比为2.6%,延续了2007年以来见顶回落的走势(见图1-5)。收益项目逆差下降。2011年,收益项目收入1446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支出1565亿美元,下降7%;逆差119亿美元,下降54%。其中,投资收益逆差268亿美元,下降30%;职工报酬净流入150亿美元,较2

8、010年增长23%。 直接投资顺差下降。2011年,直接投资顺差1704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8%。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201亿美元,下降1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97亿美元,下降14%(见图1-6)。证券投资净流入较快下降。2011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196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8%。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回流62亿美元,2010年为净流出76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34亿美元,减少58%。 其他投资净流入大幅下降。2011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入255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65%。其中,我国企业和银行对外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166

9、8亿美元,增长43%境外对我国企业和银行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净增加1923亿美元,增长2%。 储备资产增长放缓。2011年,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动影响,我国新增储备资产3878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增加3848亿美元,较2010年少增847亿美元,低于2007-2010年均增加4477亿美元的规模(见图1-7);净误差与遗漏额为负。2011年,净误差与遗漏为借方35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远低于5%的国际标准(见图1-8)。误差与遗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各种数据在统计口径、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一致。2001年以来,净误差与遗漏

10、有5年出现在借方、6年在贷方,方向是随机的,与“热钱”流出入没有必然的联系。(三)、国际收支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收支从本质上是国内经济状况的对外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国内经济的运行。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也体现了国内经济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持续大额的顺差规模和以货物贸易、直接投资为主的顺差结构继续存在, 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就我国贸易结构而言, 货物贸易以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但片面追求出口也造成了资源消耗浪费、产业结构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带来的资金流

11、入缺乏有效的流出渠道, 形成对国内资本品和一般商品的需求, 顺差的资产价格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逐步显现, 如推升证券市场价格和房产市场价格, 对宏观经济稳定形成潜在风险。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导致的资金流动性过高,进一步压缩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空间, 也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一大难题。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征(一)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 自2005年到2011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尤其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其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二)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直接投资顺差678亿美元,

12、增长28%。其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91亿美元,增长4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运行态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同期,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依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三)国家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规模 (2002年-2011年) 单位:亿美元 20022864.072003

13、4032.5120046099.3220058188.72200610663.44 200715282.49200819460.30200923991.52201028473.38201131811.482005年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其中,特别提款权减少0.22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高于2004年同期增加674亿美元的水平1。2007年,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年末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超过2005、2006两年的储备增加额之和 4 。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3

14、231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806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大,其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三、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产品内分工的兴起, 促进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产业链条跨境延伸, 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其中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 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 从而造

15、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因此,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从国际分工形态演变角度看, 当代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的特点, 是产品内分工的迅速兴起并在国际分工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的兴起, 对经济落后国家选择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显示, 早期通过参与承接组装等相对简单的工序切入全球分工体系, 随后通过在产品内分工系统内部学习和提升能力, 有可能向较高增加值工序和环节攀升, 进而构

16、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我国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消耗型的产业, 从而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2、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逐利资本的全球流动伴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入, 全球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凸现, 其中表现为美国巨额贸易和预算赤字、石油生产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按商品结构划分, 美国总体贸易逆差可大体归为三类: 一是石油类资源性产品; 二是与美国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产品,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和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等; 三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主要是汽车及零部

17、件、半导体、计算机等。其中, 沙特等石油生产国对美国贸易构成顺差的产品主要是第一类, 我国主要是第二和第三类产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就经济结构而言, 在全球兴起的产品内分工中, 美国国内大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其中也包括向我国转移。而同时, 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的贸易政策, 这使得美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而也就无法承接由传统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和资本, 使得逐利资本流出美国本土。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 我国把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加工或组装后销往欧洲和北美, 于是形成了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大额贸

18、易赤字, 对北美和欧洲的大额贸易顺差。在这过程中,我国也吸引了大量的逐利资本的流入, 并通过生产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国内持续大额的贸易项目顺差。(二)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 1长期以来,以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外向型经济为发展重点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从人口结构上来看, 我国的人口中56%居住于农村。在这些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薄弱。也就是说, 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人力资源是缺乏社会保障的非熟练工。这形成了我国出口产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之所在。这也造成了我国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此

19、外, 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低廉的人力资源也会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两极分化, 从而带来社会不安2、基础设施落后,高储蓄的同时资本利用水平低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等政府支出的不足,增加了政府储蓄。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使得微观主体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 进而减少即期消费, 增加了私人储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储蓄率偏高, 2010 年我国的储蓄率近乎50%。高储蓄率增加了可贷资金,压低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 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剔除通胀后的实际贷款利率偏低。在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低成本的资金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 表现为资金的低效率使用。此外, 由于国内高

20、储蓄率是由内需不足引起的, 高储蓄率并没有像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描述的那样促进产出的高效增长。(三)国内有关政策导向 1、长期以来的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根源与国家长期以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不无关系。这一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 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加工贸易所具有“两头在外”的特性, 决定了该模式下在国内增加值的部分必然是正的, 也就是最终产生贸易盈余。2005年以后,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出现转变, 此时正好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出现累计顺差的时候。此外, 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全国约80

21、%加工贸易外资企业承担或参与, 说明我国现阶段在全球加工生产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关键动因之一, 外资企业对推动加工贸易增长和“双顺差”结构发展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绩评估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 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 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 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各类特殊经济区域, 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 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 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 优惠的税

22、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 出口退税政策、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以及技术进口税收减免政策。其中,前两项税收减让程度最为直接。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 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近年来, 出口退税政策历经多次调整, 内外资所得税政策也将统一。外资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我国借助于技术进口税收减让希望能够加快国内生产技术的更新。但技术进口税收减让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政策出台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离, 甚至成为跨国公司的又一避税点。(四) 国内金融市场发

23、展滞后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 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 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这种融资结构造成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国内储蓄难以有效转化为投资。虽然银行累积了大量存款, 但我国银行贷存比仅为60%左右, 由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 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 过高的储蓄率不仅造成国内流动性过高的问题, 也导致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顺差。另一方面, 这种融资结构也导致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只能转向境外

24、融资。由于股票上市需要严格审批、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外汇市场交易不够活跃,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获取资, 只好通过境外上市或借款的方式融资。四、我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一)货物贸易分析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但外贸依存度较前几年明显下降。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加23%,与同期GDP之比为49.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06年的历史高点回落15.0 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其中,出口与GDP之比为26.0%,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较2006年下降9.7个百分点;进口与GDP

25、之比为23.9%,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较2006年下降5.3 个百分点(见图2-1)。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进出口顺差进一步缩小。2011 年,我国出口较2010年增长20%,进口增长25%,顺差1551亿美元,下降15%。进出口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2.1%,较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较2007年的历史高点下降5.4个百分点(见图2-2)。(二)服务贸易分析 服务贸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1年服务贸易总额420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8%。服务贸易总额增速较货物贸易增速低5个百分点,相当于货物贸易总额的12%,占比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见图2-8)。相比发达国

26、家服务贸易相当于货物贸易的三成到五成的水平,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三)直接投资分析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及净流入均有所下降。2011年,我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2543亿美元,较上年减少4%;净流入2201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0%,但仍居历史高位(见图2-11)。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保持增长,但净流出有所减少。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671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清盘增加和从境外关联企业收回贷款大幅增长的影响,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撤资达1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倍,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97亿美元,同比减少14%(见图2-12)。直接投资净流入是

27、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2011年,我国直接投资顺差1704亿美元,较上年减少8%(见图2-13)。就直接投资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的占比而言,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加大(见图2-13和图1-6)。2011年该比重为40%,较2009年的低谷回升了24个百分点,再次凸显金融动荡时期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稳定作用,同时也表明国际长期投资继续看好中国。 (四)证券投资分析 2011年,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196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8%。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入62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76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34亿美

28、元,较上年下降58%(见图2-14)。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下降。2011年,美国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叠加并不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国内投资者避险动机增强,对外投资意愿减弱。全年,我国对外股票投资新增额和撤资额分别为101亿和112亿美元,较上年分别下降49%和2%,两项合计净流入11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84亿美元;我国对外债券投资新增额和撤资额分别为91亿和143亿美元,分别下降37%和7%,两项合计净流入51亿美元,增长6倍。五、加强我国国际收支管理的对策(一)经济结构层面的调节措施(1)适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取消“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出口退税, 必要时对部分稀缺性资源征

29、收出口关税,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在增加自主研发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引进国际现成的先进技术。(2)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商品储备, 换汇为物。增加战略性、资源性商品的储备, 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紧张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地更为科学地开采各类矿产。(3)完善资源价格体系, 征收资源费、排污费, 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使得一些企业在执行现有标准和政策时不弄虚作假、顶风违规。(4)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 提高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尤其是向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通过提高教育、医疗以及就业培训等领域的各项投

30、入, 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 这一措施在中长期内可以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收支顺差的可维持性。(二)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措施(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由现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 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 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 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 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2)大力发展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减少境内银行对境外资金的依赖。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应该成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融资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境内外资银行外债规模压缩后,

31、 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完善金融机构间的授信制度。(三)外汇管理政策层面的调节措施现阶段外汇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理念, 采取疏堵并举的政策, 完善管理法规, 创新管理手段。面对当前顺差规模过大的情况,对流出资金采取疏导政策的同时, 也要注重非法资金的流出入管理。若是一味地放松资金流出管理, 会减少非法资金的“后顾之忧”, 反而不利于资金流入管理。(四)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简化审核手续, 改进监管系统, 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具体措施包括:货到汇款项下的付汇管理,例如对货到汇款项下贸易进口付汇实行自动核销、简化货到汇款项下进口付汇业务的银行审核单

32、证等;2、加强收汇管理, 加大对异常交易的打击力度。首先, 完善对出口收汇数据真实性的监管机制,将出口收汇未核销纳入外汇局的日常监管, 严格杜绝企业不法资金假借贸易出口形式流入境内; 加强对预收货款的管理,其次, 加强对转口贸易的收汇管理, 将提单作为转口贸易核销的必备材料,以确认转口贸易的真实性, 且将转口贸易收付汇纳入日常监测。3建立服务贸易下的资金流出流入均衡管理机制。建立主体总量监测机制,从而减轻冗杂的手续; 建立服务贸易收支状况的电子化监测体系,对一些大额收汇或频繁收汇等异常情况加强现场核查力度。(五)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措施1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支持体系。该促进体系主要包

33、括: 放宽境外贷款的资格条件, 对国家鼓励的重点项目, 提高审批效率, 甚至可以待条件具备后取消审批制; 改革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中资跨国公司采取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且在外汇局登记备案后,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2、加强短期外债的管理, 将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管理体系。根据年度出口收汇额核定相应的额度。对于“未分配利润”, 可作为企业的或有负债进行登记, 明确规定其不分配的最长期限, 超过期限的, 中介机构在审计报告中必须如实披露, 并及时调整账目, 重新登记。 六、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走向及发展趋势(一)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走向 2012年,我国将继续通过加快转变经

34、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外汇管理部门将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提高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坚守风险底线,构建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金双向异常流动,完善应对预案;二是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深化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对外投资渠道;三是完善交易机制,丰富避险产品,大

35、力发展外汇市场。四是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二)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2013年,预计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资本流动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面对高企的政府债务,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紧缩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提升空间有限。2012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全年全球经济增长3.3%,较2011年放慢0.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总量增长3.8%,较2011年下滑3.1个百分点。同时,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基础依然存在,但国际金融监管进一步趋严,欧债危机有可能继续向欧元区其它高负债国家蔓延,银行业风险和主权债务风险交织上

36、升,再加上地缘政治事件等不稳定因素,全球资金避险情绪可能会有所起伏,导致跨境资本流动出现较大波动。 2013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继续增强。虽然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有所下调,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等长期增长因素的推进下,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向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0%,在全球范围内仍位于前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有所提升,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而国内物价水平也有望回落。同时,我国将进一步落实扩大消费需求、增加进口和“走出去”战略。 综上,预计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大幅减少。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国际经济金融将持续动荡,我国可能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反复波动的风险。随着外汇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全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形成有升有贬、双向波动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