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水上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287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名水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声名水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名水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名水上书.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声名水上书 摘要:每当我害怕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名作之一。许多评论家针对诗歌所提及的“名誉”问题,依据诗人的墓志铭“声名水上书”,围绕济慈对待“名誉”的态度展开一系列讨论。本文旨在结合诗人济慈的生平经历,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含意来进一步揭示诗歌的主题,并由此阐述济慈的名誉观。 关键词:害怕;死亡;名誉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短暂的25年生命中,创作了一系列惊世的杰作,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这些已成为世界诗宝库中罕有的奇珍。但从反映诗人自身情况的角度讲,却非每当我害怕这首诗莫属。它从另一个侧面让读者了解了一个真正的济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触到济慈对于死亡这一主题,与其说

2、是恐惧,倒不如说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并且这种感伤加深了他作为一名存在主义者对死亡的认识。济慈的这一种微妙的感受与他悲惨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济慈出身贫寒,属于社会的底层。父亲是伦敦一家代养马房的马夫领班。济慈是长子,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当他在1818年创作每当我害怕时,他的弟弟乔治不幸感染了肺结核,济慈对弟弟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其左右,直至乔治去世。由于早年丧父和母亲与弟弟相继感染肺结核而离世,济慈很早便对死亡有着敏锐的感触。亲眼目睹身边亲人离世使济慈萌生出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的想法,并且这种念头在陪伴弟弟走过生命尽头,亲眼见他死去而愈发强烈。另外一件对济慈死亡观影响颇大的事件是济慈早年

3、在的学徒经历。他的这一经历促使他对待死亡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对肺结核这种传染病有所了解。所以当他身患肺结核后,济慈对奇迹般的恢复不抱有任何希望,并忐忑不安的等待死神的降临。 乔治逝世后,济慈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不幸的是,由于他的民主观点和与伦敦派的密切联系,济慈的这些诗集都被保守党派的批评家们在以保守的托利党派为背景的三种期刊评论季刊、英国评论家和爱丁堡布拉克伍德杂志中恶意抨击。面对这些不公正的评价,济慈毫不退缩,勇敢面对,他说“赞美或责备对于一个爱好抽象美而对自己作品采取严厉批评态度的人只有暂时的影响。自身内心批评所带来的痛苦根本不是评论季刊、和爱丁堡布拉克伍德杂志所能比的

4、”。的确,济慈坚信他拥有成为一名伟大诗人的潜能,同时他对自己还没有写出理想中的诗篇充满自责。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没有创作出理想的诗篇,而是出在他如何定义自己的创作风格上。在济慈的创作过程中,他竭力与某些作家的特殊风格划清界限。如此一来,他不但要创作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且要尽量避免使自己的风格与他的作家友人相似。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很少向朋友倾诉,而只是将孤独和痛苦在诗作中表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害怕横空出世,揭示了年轻诗人对自己将英年早逝的悲惨预测。 诗人的悲伤忧虑之情可以通过对诗篇在结构上的分析挖掘出来。首先,诗歌完美地采用了排比结构。前十二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一小部分都包括“每当”和一个动作,“每当我害怕”,“每当我看见”,“每当我感觉”。济慈用这种排比的结构使诗歌所蕴含的感情一步一步得到升华,并在结尾处的对句中达到最高潮。其次本诗歌还可以分为一个八行诗和一个六行诗。在前八行中,作者将笔触放在他的沉思和想像当中,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不稳定的情绪,紧接着在后六行中,诗人向假象的爱人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