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8372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2011-9-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世界发展中心回归实体经济;全球经济结构逐步重塑平衡状态;全球格局的变动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其主体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凸现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此形势下,如何抓住全球产业升级的契机,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如何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

2、的战略制高点,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经济格局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深受影响,经济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负债消费、新兴经济体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打破,全球经济格局、贸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并带动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一、全球经济格局再平衡调整:新兴市场步入上升期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体表现出不同的复苏方式,发达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枝独秀,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200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衰退2.4%,欧洲衰退4.6%,但印度增长7.3%,中国增长8.7%。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也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

3、国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需求高峰期。根据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预测,2025年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GDP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20%;205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将各占5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全球经济布局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和转移,新兴市场国家步入上升期。二、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南南贸易”驱动全球贸易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和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数目激增,致使2009

4、年全球贸易量下滑12.2%,其中以发达国家贸易量下降最为显著。2009年美国的出口缩减了17.9%,进口则缩减了25.9%。2010年,受世界经济复苏拉动,全球贸易量实现15.7%的恢复性增速。考虑到全球消费核心的发达国家复苏步伐减速,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贸易保护风险增加,因此,2011年全球贸易摩擦风险依然高企,致使“南北贸易”市场环境恶化。与疲软的“南北贸易”形成对比的是由新兴市场主导的“南南贸易”网络,正成为驱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来源。新兴市场国家高速发展所蕴含的巨大需求或将使新兴市场之间的“南南贸易”在2050年实现十倍增长,新兴和发展中国之间的贸易约占其全球贸易额的40%,重演上世纪五十

5、至六十年代期间、“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OECD) ”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激增而增强彼此经济联系的局面。三、全球生产结构调整:重心重回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连续出台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就业状况依然回升乏力,这使全球意识到美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经济结构及产业升级的问题。至此,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概念,使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发达国家服务业过于超前发展、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的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使高端消费品、投资品方面的生产能力得到增强,这对发达国家改善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预计发达国家将进入新一轮“再工业化”过程。四、

6、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主打绿色低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把眼光放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产业体系上,第五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发达国家频频提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在出台拯救经济计划的过程中,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使得节能减排被很多国家摆上了重要位置,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能源政

7、策、技术政策及贸易政策,推动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如果说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以保增长为特征的话,后危机时代一定是以产业调整为特征。在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把眼光放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产业体系上。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受到比较明显的削弱。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进步浪

8、潮,必须抓住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很大冲击,同时也提早暴露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三次产业结构改善 第三产业占比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7.9%,但是到2009年已经下降到10.6%,降幅非常明显。分阶段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80年代中期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加快,21世纪之后,曲线比较平缓,变动趋势变小,比重趋

9、于稳定。图1:我国GDP中各产业构成情况 单位:%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比重从1980年的48.2%下降到1990年的41.3%,随后进入上升通道,到2007年达到峰值50.3%。在这期间曲线呈波动缓慢上升的趋势。2007年后,受国家产业调控政策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小幅回落,但仍然是三次产业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进入2002年以来,随着基建等工业建设的全面铺开

10、,第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进入下降通道,并于2007年达到阶段性底部。从2007年起,由于第二产业的增速放缓并且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迎来拐点,反弹的力度比较强。从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看,第三产业还将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势头。图2:我国三次产业对GDP贡献度情况 单位:%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从对GDP的贡献率上看,第二产业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对GDP的贡献率呈逐年增加态势。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

11、向变化。当然,我们在看到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也仍然面临着一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第三产业占比依然偏低。与美国的三次产业构成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甚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从34.77%增长到42.95%,而美国则从77.3%增长到80.5%。表1:近年来我国与美国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单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国美国中国美国中国美国20004.43160.8021.734.7777.320015.08146.7020.848.2278.220024.570.949.662045.68

12、79.120033.36158.5119.838.1379.220047.851.252.2320.340.0078.520055.61151.1120.343.2778.720064.780.950.0420.745.1878.420072.99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150.7020.446.3178.620085.731.149.2519.845.0279.120094.530.952.5218.642.9580.5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二、各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1、第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农业基础薄弱在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有所优化。种植业比重有了

13、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从1990年到2009年,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65%下降到51%,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35%上升到49%,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种植业比重依然偏高,种植业保持着粮棉油为主的格局,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进展缓慢。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看,牛羊肉、禽蛋和奶类等产品比重都有待继续提高。图3:近年来我国农业内部结构构成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虽然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由于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足,长期缺乏科技积累,农产品加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仍较低。从下表我们

14、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比从1990年的7%缓慢上升到2009年的8.8%,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投入较少,2006年才达到504.63亿和19.9亿元。农业科技费用投入太少,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水平很低,2/3耕地靠畜力、人力耕种,1/2耕地靠自然灌溉,大部分处于以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为主要动力,手工工具占主导的落后状态,国家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表2:近年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单位:亿元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1990221.7666.713.111991243.5575.

15、492.931992269.0485.003.001993323.4295.003.001994399.70107.003.001995430.22110.003.001996510.07141.514.941997560.77159.785.481998626.02460.709.141999677.46357.009.132000766.89414.469.782001917.96480.8110.2820021102.70423.809.8820031134.86527.3612.4320041693.79542.3615.6120051792.40512.6319.9020062161

16、.35504.2821.42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图4:近年来我国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占比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同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致使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持较为薄弱,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服务滞后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产品的被动局面。2、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工业大而不强 在第二产业内部,总量扩张虽然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第一,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仍主要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为主,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缓慢。

17、传统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占90%以上,高技术产业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缺乏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简单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推动的生产扩张,与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缺乏核心技术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张导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冲突。图5:近年来我国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重 单位:%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第二,工业重化现象严重。从图5不难发现,1997年以前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波形波动趋势,1997年开始两者之间的比重差距逐步拉大,至2004年差距达到最大值,当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

18、重达到75.9%。虽然2005年开始重工业产值开始回落,但仍然占据绝大部分。从整体上来看,轻工业由1992年的49.9%下降到2009年的29.4%,而重工业则由1992年的50.1%上升到2009年的70.6%,轻重工业的比例差距明显拉大,重工业化特征日益显著。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结构水平低服务业总量偏小且行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水平滞后。虽然我国服务业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4.2%增加到2009年的43.4%,但这一比重仍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从内部结构看,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发展

19、仍然不足;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房地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另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最后,服务业劳动配置质量不高。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兴部门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传统部门如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太多低素质的劳动力,而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产业(通常是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的行业)就业人数却不足,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图6: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占比 单位:%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当前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使得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所

20、付出的代价也特别大。一是各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端化致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二是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比较高,资源、能源和环境难以为继;三是我国产业发展日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但是基本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国内企业在价值链低端的恶性竞争,使得贸易条件恶化,存在错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调整方向(下)2011-9-5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由于我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产业技术效率低端化等影响,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显示我国产业劳

21、动配置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仍然有优化空间。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日趋协调的是第三产业,其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91年的0.59优化到2009年的0.26,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逐渐降低,说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且吸纳了从其他产业转出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更趋向于1,说明其劳动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且更大程度地偏离0,说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且由于制度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转移困难。表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偏离度情况产值构成就业构成产业结构偏离度第

22、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41.7441.0417.3260.121.418.5-0.310.92-0.0619917.1462.8030.0659.721.418.9-0.881.930.5919928.4564.4527.1058.521.719.8-0.861.970.3719937.9065.4626.6456.422.421.2-0.861.920.2619946.5967.9325.4854.322.723-0.881.990.1119959.0764.3426.5952.22324.8-0.831.800.0719969.566

23、2.9127.5350.523.526-0.811.680.0619976.7659.7333.5249.923.726.4-0.861.520.2719987.5860.9431.4849.823.526.7-0.851.590.1819995.9957.7736.2450.123.026.9-0.881.510.3520004.4360.8034.775022.527.5-0.911.700.2620015.0846.7048.225022.327.7-0.901.090.7420024.5749.6645.685021.428.6-0.911.320.6020033.3658.5138.

24、1349.121.629.3-0.931.710.3020047.8552.2340.0046.922.530.6-0.831.320.3120055.6151.1143.2744.823.831.4-0.871.150.3820064.7850.0445.1842.625.232.2-0.890.990.4020072.9950.7046.3140.826.832.4-0.930.890.4320085.7349.2545.0239.627.233.2-0.860.810.3620094.5352.5242.9538.127.834.1-0.880.890.26注:产业结构偏离度=GDP的产

25、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半分比-1。产业结构偏离度是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它的绝对值趋于零说明产业结构效益好;产业结构偏离度负值,表明该产业劳动效率低,存在劳动力剩余,产业结构偏离度正值,表明该产业劳动效率的相对高,相对会吸引劳动者进入该行业,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劳动投入的赠机啊,劳动生产率会逐渐降低,最后引致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达到趋向于零的稳定状态。与美国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相比,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越来越小,其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对称性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协调,产业结构效益较好。图7:1991

26、-2009年我国与美国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情况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图8:1991-2009年我国与美国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情况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图9:1991-2009年我国与美国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情况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我国产业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劳动就业的困难所在: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上的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来看,由于第二产业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内部低端化走向以及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太低,我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

27、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二、低碳经济下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高碳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是能源消费的最主要部门。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对高耗能行业投资过快导致的工业重化趋势,都加大了我国工业能耗水平。1999-2009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2%,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大于70%。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耗量占比偏高。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4.21%下降到2009年的1.64%,但

28、能源消耗量仍然大于工业增加值,2009年,消耗1.64单位的能源才能增加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意味着我国是能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靠大量消耗能源来支撑。图10: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水平 单位:吨标准煤 万元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工业高耗能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意味着我国进入能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图11:我国GDP、能源消耗增长率及未来趋势单位:%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从图11可以看出,1991-2009年间,我国能源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比GDP平均增长速度约低4个百分点。但2003年以来,能源消费与GDP增速明显加快,都达到10%以上,尤

29、其是2003至2005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速,主要原因是这三年投资增长过猛,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增长在26%以上,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从而造成能源消费量增长加快。低碳经济下高耗能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缩小。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国际经济结构正孕育着深刻变革。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传统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

30、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铁矿石、石油、铜、铀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改变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方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三、外商直接投资加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自主创新难突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国在发展初期,发展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落后,但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我们选择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分工。我国以工业为主的低端化产业结构在承接全球分工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中,虽然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也加大

31、了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扩大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太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导致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显得滞后。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分布中,第一产业仅占1.59%,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占比就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占比不足10%。表3:我国外资在各个行业投资额及占比外资额(万美元)占比 农、林、牧、渔业1428731.59% 制造业467714651.9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246942.50% 批发和零售业5389805.99% 金融业4561

32、70.51%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另外,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核心技术的导入并不是十分顺利,我国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的发展还依附于他国。这使得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行业被锁定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一方面,出于竞争考虑,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往往不愿意将先进技术特别是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技术贸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限制,发达国家在进行技术出口特别是高端技术出口时,经常对我国通过附加条件进行限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形成了“技术水平落后,只能生产低

33、附加值产品一一企业利润低下,无法承担创新风险,无力进行自主创新一一低技术产品生产”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很难进入产业链的高端,无法通过核心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升级陷入一种缓慢、僵化的局面。如果我们在自主创新上不能有所突破,我们在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将处于被动的局面。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背景,要想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四、出口增加困难 产业被动转型出口增长的困难增加。无论从现实的国际环境还是从未来的国际贸易关系看,

34、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困难和复杂。从近期的国际形势变化来看,美国、欧盟在经济复苏初现曙光的背景下出台了多项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限制措施,其通过“再平衡”转嫁危机的意图非常明显,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将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出口增长困难增加,传统型比较优势产业被动转型压力加大。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的产品,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中,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至此,我国形成了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我国产业发展过

35、度依赖国外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因此受制于国际经济的波动,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动,企业面临转型压力,这种外向型的产业结构缺点才得以被动显现。关于这一点,从本轮经济危机可以得以印证。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口的大幅下降使我国沿海地区众多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企业一下失去了外部市场的需求,纷纷倒闭。从近期的国际形势变化来看,美国、欧盟在经济复苏初现曙光的背景下出台了多项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限制措施,其通过“再平衡”转嫁危机的意图非常明显,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将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相关外贸产业前景不乐观,面临转型风险。“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本轮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结构中的

36、各种矛盾都突出地暴露出来,同时,也使我们开始思索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如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总目标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为化解我国外向型产业经济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以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智能化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体制改革为动力,使优化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双驱动”引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增长动力的“复合转型”,为此,“十二五”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重化工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增长向结构优化增长转型,重化工占GDP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

37、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3、服务业实现从属产业向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转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4、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此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的概念频频推出,对于我国而言,国际环境的变化意味着国内生产发展战略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具体而言,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主要是:产业梯度转移由“产业链整体式转移”取代“产业链分拆式转移”,“高端技术合作”取

38、代“低端产业转移”;产业由实转虚、由重变轻、由硬变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第一,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继续确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保持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实现功能和工艺升级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新兴制造业领域;第二,加快从“失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改变现有低水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升;第三,加快从“引进吸收”转向“自主创新”,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导向性产业政策并行实施,加速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加快从“三高模式”转向“绿色模式”,从国家层面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于投

39、融资市场,促进低碳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发展重点1、继续保持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保持农业稳步发展。重点保护农业生产能力,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良种化、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转换。重点突破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促进劳动

40、密集型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区段向高附加值区段、由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强化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新型化,通过加快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重组和布局优化,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摆脱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重点支持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特征的机电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3、强化政策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顺应产业融合、分工深化细化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鼓励创新业态,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引导制造业企业的专业

41、服务外部化,促进专业服务业发展。抓住国际上服务业转移加快的趋势,在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关键领域实施控制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承接软件、信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等国际服务业转移。4、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尚难以出现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能是1-2个产业,而是一批产业或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将主要从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产生,同时,也包括立足于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先进交通运输设

42、备产业(“下一代汽车”、高速铁路、大飞机、城市轨道交通等);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等下一代信息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纳米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生物农业、生物材料、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环保设备制造和环保工程及其相关服务产业。附:主要参考文献1.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中国经济报告2011年03期2. 吕志胜:从中美比较看我国产业结构软化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28期3. 马文婷: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4. 郭晓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研究,北方经济2010年第20期5. 冯飞:产业结构调整将明确四大定量指标,上海证券报2010年10月13日6. 王岳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