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434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2013-4-1 9:30:31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财政建设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在高度关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民生建设却被忽视,而民生问题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正确理解民生财政的要义,准确把握民生财政的职能和目标,对于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民生和维护好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思。本文从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出发, 阐释了发展民生财政的必然性, 分析了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发展民生财政的主要措施。关

2、键词:民生 社会稳定 财政建设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民生财政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科

3、学发展的基础;民生问题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关注、解决好民生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所在,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理应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对于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已严重影响相关领域的民生改善。这些都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三、发展民生财政的必然性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促进公平与效率,其最终

4、指向即是更好的改善民生。随着我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近几年来财政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我国的财政支出也由“吃饭型财政”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变。 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财政支出中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即可称为民生财政。尽管民生与公共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发展公共财政必然要求加大对民生的支持力度,原因在于:第一,民生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民生项目中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就业、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 都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企业或有关单位提供

5、了相关产品,但没有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因此,政府要承担那些具有明显正外部效应的民生责任。第二,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事项需要政府支持。原则上,私人物品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但由于有些社会成员不能依靠自身的收入水平来维持基本民生项目。如果政府不出面进行补助,低收入者就可能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政府纠正这种负的外部效应,避免动荡,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公共财政政策的出发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共卫生、公共文化设施、基础教育、社会秩序、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和

6、公共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必不可少的,但却是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就是要求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这就要求财政政策要以民生项目作为其出发点。第四,提升幸福指数要求居民相对均等地享受社会福利。为扩大社会福利,必须有效发挥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当然, 福利不仅仅是收入水平, 也包括能够带来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这些机会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只有这样, 国民的幸福感才会上升, 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四、我国民生财政支出现状目前,民生财政支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民生财政支出包

7、括哪些支出项目也缺乏统一的统计内容和公开的口径。地方政府都是根据各自对民生支出的理解、认识来统计本地民生财政支出的数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属于民生支出,是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但其他还有哪些财政支出属于民生支出则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方面造成各地民生财政支出的规模、增速和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 使社会造成对民生财政认识不清;另一方面由于民生财政支出缺乏地区间横向的可比性,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年度间民生支出的结构也不尽相同,难以对民生支出的结构、力度进行比较,也难以对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情况进行准确的考核。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

8、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的精神,近年来预算报告都将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进行了汇总,根据全国财政预算报告公布的数字,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8898.54亿元,增长了19.9%。同时指出,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支出。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各级财政收入规模的日益壮大,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规模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五、当前民生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

9、因分析(一)民生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民生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没有实现,各地民生支出差异较大。迫切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提高对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民生资金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项目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复,协调成本大,难以形成资金政策合力。个别资金项目审核程序较繁琐,导致拨付不及时。民生专项资金与行政运行资金调剂使用,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出台的一些民生支出政策缺乏可预期性, 上级下拨的资金和地方预算批复存在时间差。民生资金投入的效果和作用缺乏清晰量化的评价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仍需完善。3、民生领域对财政

10、支出的依赖性严重。一方面,教育、医疗、就业等一些市场机制本可以发挥作用的民生领域还没有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另一方面, 慈善、公益等领域制度建设不完善,对社会资金的进入限制较多,社会资金进入民生领域的渠道还不通畅,民生支出基本上靠财政投入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制约民生财政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1、财政民生支出的规模结构和管理水平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大不相同,民生支出的规模大小也就自然大不相同。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主要需求也不尽相同,民生财政要切实落实、最大幅度

11、地提高当前居民的福祉,在财政支出安排中需要一个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过程,把资金用于最为民所需的地方,因此,根据群众需求确定的民生投入重点存在地域差距,体现出层级化、差别化的特点。中西部地区还是重要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而东部地区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障投入的民生投入比例在不断提高。除了地方之间投入规模差距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职能的界定相对比较稳定,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相对清晰,经济发展框架结构比较稳定,许多具体操作手段和管理技术可以在稳定的制度平台上运行。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一些发展项目即使属于私人物品属性,但由于发展水平滞后,少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民生也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维持。因此,这些地区政府投入民生的压力更大, 制度运行更不稳定,一些在发达地区运用比较成熟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技术在欠发达地区运用比较困难。2、收入分配差异和社会结构变迁对民生发展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收入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效率来进行,因此客观上造成了由于生产要素占有和劳动者劳动能力差异而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异。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又造成了社会层级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