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451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本章思考题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答: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它们分别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这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

2、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商品

3、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答:(1)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2)货币“质”的规定性在于货币是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出现过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四种不同类型。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答:(1)实物货币。即作为非

4、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它们具有以下条件和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均质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其中又以金为典型。(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用纸币。代用货币都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等实物货币。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

5、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答: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1)“窄”的定义是指以金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2)“宽”的定义是指包括银行券,汇票、支票甚至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在内的实现货币职能的各种货币形式。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把任何时候都不受限制的、可以稳定地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金铸币视为流通的基础,而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马克思就不能不从“窄”

6、的货币范围走向宽的货币范围。5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答: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货币量范围就是指现金,习惯上统称为人民币。(1)传统观念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出于“理论考证”,依据马克思所说的通货的量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20世纪上半叶的观点,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最多称之为带有商品“外壳”的产品交换。由此,也就不承认主要为生产资料服务的非现金结算即存款的转移属货币流通范围。依据“实际情况”,在我国过去实行严格的高度集中的资

7、金计划管理制度下,存款和现金不能够自由转化,而存款部分总是在银行账户上转来转去,收支相抵等于零,故也谈不上有存款货币量的探讨问题。(2)认识的片面导致了实践的片面,主要表现为:不承认转账结算领域中的存款属货币,实质上否认了这个领域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存在,这显然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即现金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之间的比例,现金过多则人心惶惶,而对存款余额的增大却简单理解为现金回笼,甚至认为是好事,未能认识到这也是货币供给量增大的表现;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由此认为控制现金发行和组织现金回笼是稳定物价的唯

8、一办法;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简单推论只要现金发行不超计划,预期的信贷平衡即可实现,通货膨胀(确切地说是指现金的膨胀)也能制止。6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答:(1)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2)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

9、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3)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的内容为: 7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答:(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2)两者的区别是: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

10、,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3)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答: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2)不需要有足

11、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一种媒介,转瞬即逝,所以,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行为:买和卖。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答: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除了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外,其作用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1)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即

12、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保持再生产的连续性,能够在不卖商品的时候也能买商品,就必须在平时只卖不买,并贮藏货币。(2)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即为了履行在某一时期支付货币的义务,必须事前积累货币。(3)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即为平衡国际贸易和其他收支差额而用。10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答: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与流通手段相比较,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13、(3)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虽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但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4)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的作用。(5)货币赊销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支付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还债,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造成货币危机。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1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

14、通程序,准备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的统一的货币制度,一般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1)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3)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第一,自由铸造,无限

15、法偿。辅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在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辅币用较贱的金属铸造。第二,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第三,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第四,辅币实行限制铸造。第五,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除了铸币形式的本位币及辅币外,还有银行券、纸币或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制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4)准备制度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有准备制度的内容。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

16、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12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答: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1)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价值符号包括辅币

17、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第三,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2)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13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

18、双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2)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

19、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3)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1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答:(1)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

20、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3)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所以,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本位制。1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

21、基本特点是:(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4)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平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5)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22、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6)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16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答:当代金融领域的重大课题,几乎都与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关。当代金融可以发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稳定物价、提高效益的功能。这种功能产生的前提,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则是金融研究的中心课题。因此可以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理解当代金融。17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港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

23、几个方面:(1)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2)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3)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4)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1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答:(1)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

24、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确定和维持。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即当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弥补这一缺口,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又如何互相协调。(2)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可以促成世界各国劳动力的有效分工和充分运用,以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极大化,并使全部生产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分配处于最能被接受的状态。具体体现在这一制度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

25、的调节。(3)目前,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中,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而不是单单依靠哪一种调节手段,从而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国际储备多元化体系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清偿力的增长既没有金本位条件下的自发调节机制,又没有形成国际货币基金对其全面控制。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外汇市场动荡混

26、乱,汇率剧烈波动,加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消极影响。1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答: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方案就层出不穷,而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其中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又是最基本的。(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其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其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

27、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其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以上四种国际货币本位观点,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相当困难,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货币本位制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未来的国际货币本位改革及演变的方向是朝世界统一的货币本位发展。(2)国际汇率制度就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在目前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都是不可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至于其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程度,另

28、一方面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20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答: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这一时期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起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前止。欧共体诞生之初,货币一体化并非各国政策协商的中心,仅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提出。(2)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止。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其核心内容是实行一种可调整的内部固定汇率制。(3)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这一时期自1989年德洛尔报告的提出起延续至2001年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为止。19

29、89年4月,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即德洛尔报告)获准实施。德洛尔报告指出,经货联盟的实现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并且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所有成员国的货币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自由化与金融市场一体化;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马约),决定以欧洲联盟取代欧共体,并正式确立建设欧洲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此外,马约还提出了欧洲经货联盟分三阶段进行的具体时间表,规定了各国单一货币的五项趋同标准。1995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马德里决议,将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正式定名为欧元,并确认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准时启动。1998年6

30、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在按时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之后自行撤销。1999年1月1日开始的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中,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各国货币同欧元的汇率被最终锁定下来,这些国家的货币职能也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接管。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1国将把总共700亿的现金欧元投入流通领域,在至当年6月30日止的半年时间里,欧元与各国的原货币同时流通。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区内各国的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宣告正式形成,欧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顺利完成。由此,一个以欧洲中央银行为决策中心,以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为信息与执行机构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全权管理机构而最终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