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绩效及反思学院:法学院专业:国际政治学号:*姓名:*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绩效及反思摘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发展至今的历史情况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成果及其带来的后果展开探索,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并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及优化升级可能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比较优势 适用性与困境 经济发展战略一、比较
2、优势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在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后,它不断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
3、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就我国而言,比较优势理论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林毅夫等在批判赶超战略的
4、基础上提出应依据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赶超战略最终并没有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付出惨重代价。赶超战略的失败主要因为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 此外,对于这种比较优势能否作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
5、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另外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洪银兴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左大培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中国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他提出应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应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的
6、贸易政策。他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过去30多年中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一)、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后的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新
7、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蛋糕做大之后,就会形成新增资源,在市场机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生产通常会按照市场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要求,把新增的资源进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其中,以我国的外贸领域为例,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贸成就就是立足于比较优势而取得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外贸结构逐步反映了要素禀赋。从进口品的结构变化看,农业密集型产品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
8、品增长最快;在出口结构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86年后较快增长,虽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提高,但它的大部分生产是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其中进口零部件占到出口值的五分之四,因而这类出口实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第二,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同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贯彻和体现了比较利益思想。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由是观之,我国已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初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模式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模式。(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自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并
9、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因而,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可能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禀赋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对此,我们的有效对策是:第一,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第二,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和产品持征,在农
10、作物的选样上更偏至于种植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作物,这表示需要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投入。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的前景并不悲观。虽然影响中国农业增长的不利因素是存在的,但技术进步的潜力仍然存在,农民、政府、消费者和国际贸易伙伴都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人口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但人均消费的农产品却越来越丰富。可见,中国农业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再来看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林毅夫先生认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村贫困人口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用来创造收入的资产,这就是他们的比较优势所在。第二,农村贫
11、困人口的承受力仍很脆弱,疾病、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突发冲击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因此,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必须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劳动力上。当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就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这样,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就会增加,以劳动力为最主要资产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就会相应提高。同时,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还必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在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能够找到工作。要解决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的问题,政府应该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行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三)、比较优势理论对改善我国工业经济现状的
12、适用性。一个国家的工业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国工业总体的竞争力。中国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是中国工业比较优势所在。改革外放以来的30余年中,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率则更快,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增长势头,可以说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中国是否具有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以及能否在今后许多年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首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具有并长期保持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保障。只要劳动力市场发育良好,劳动力资源的丰裕就会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从而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
13、面具有比较优势。其次,在技术进步上的后发优势,也是中国具有并长期保持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有力保证。技术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将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这一方面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小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低技术的。三、比较优势理论现阶段在我国的应用困境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否认,比较优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绝对有利的。首先,众所周知,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当一个贸易大国进口产品价
14、格不变或上升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恶化了贸易条件,导致所谓福利恶化型经济增长。虽然福利恶化型增长的假设条件要求的非常严格,中国究竟是否出现福利恶化型增长也有待讨论和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同构产品的竞争造成了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而侵蚀了出口商的利润,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定会影响厂商的研发投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中国产品的长期竞争力,也会引发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担忧。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导致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第二,出口大于进口。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特别是主要对外贸易国家的严重依赖,在国际市场或者主要对外贸易国家出现危机
15、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遭受严重打击。而目前的次贷金融危机无疑造成沿海地区外贸厂家的大批倒闭破产。再次,从出口产品结构来分析,中国产品呈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近年来,中国的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然而,事实上,中国在高科技产品的产业链中从事的是最薄弱的环节,即劳动力密集使用的加工环节。一旦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出现,外商肯定会做出新的区位选择,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对手。总而言之,通过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优势建立起来的加工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是非常脆弱的。同时,考虑到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而言,中国并未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另外,目前高科技经
16、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失效,它大大的减少了对资源禀赋的依赖,而技术、知识、教育、研发这些由一国创造的而不是天生的或者是继承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技术垄断,国家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我国在这一方面所占据的资源,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四、小结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讨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其中,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吸引外资等形式而创建的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积累外汇储备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林毅夫先生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过去2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大体上是正确的。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的这样一个
17、事实,比较优势理论还会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中国的开放政策。但是,中国要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走强国之路,比较优势理论已显现出它的缺陷,因为支撑经济强国的基础是建立附加值高、技术水平先进、知识含量丰富的产业,而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政策主张相悖。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除了需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外,还要提出新的契合全球化潮流和知识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参考文献:1 畅征,刘青建. 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 宋新宁,陈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 钱箭星. 优劣与替代!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5月4 徐艾洁.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年2月5 陈勇.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困境. 财经问题研究. 2004年8月6 周其琦,张国林.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实证.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年6月7 伊广英.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分析. 商业视角.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