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684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 摘 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货币及相关问题,认为货币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信用的基础都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货币政策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这种相互博弈导致了货币政策效果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 关键词:货币;货币制度;货币政策;政治经济学货币问题包括许多方面,如货币的起源、货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信用货币的基础、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货币非中性等。这些问题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这就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本文将货币看作一种制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制度的演变,包括货币材料的

2、变化、铸币制度和纸币制度的信用基础、作为官方机构的中央银行;然后讨论了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在相互博弈中导致了货币政策效果不能完全表现出来;最后阐述了一种新的货币非中性观点。一、作为制度的货币对于究竟什么是货币有各种各样的探讨。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货币就是“钱”,是可用于交易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等。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货币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这至少包括四层含义:第一,货币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达成的契约或依靠国家强制力作为支付方式;第二,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看,它是人们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固定下来的支付手段;第三,货币体现的是人与

3、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货币就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没有价值,人们之所以要持有货币就是因为货币可用于交换其他人的商品;第四,货币所有权的变化意味着财富的变化,货币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总是意味着财富的转移,否则货币的转移也就没有意义了;第五,货币价值的变化意味着财富多少的变化,在一个人持有的货币数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价值的升高或降低就意味着所持有财富的增多或减少。货币虽然不是可以直接用于消费或生产的物品,但它可用于交换直接消费或生产的其他物品,从而货币就意味着财富,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政治经济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货币方面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

4、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货币制度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到用货币交换,诞生了货币;在货币诞生之后,面临着货币材料的选择,是选择金、银等贵金属还是其他金属;在金属本位制发展了很久之后,出现了纸币,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货币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纸币之外人们还可以用信用卡等电子货币,而不必直接采用现金支付。货币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复本位制到单一金属本位制,从直接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到铸币制度,从铸币到纸币,都体现了利益的冲突与争夺。1.多种金属铸币与单一金属铸币。曾经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有许多种。比如到14世纪末期,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使用三种铸币金属金、银、铜或

5、镍等,并分别称为“黄色货币”、“白色货币”或“黑色货币”,但在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国家这些金属的交换比率是不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持有不同金属货币主体的实际财富量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利用金属币值差异进行的套利交易。当金银价格变动引起持有不同金属货币主体的实际财富量变化时,有的主体获利,有的主体受损,就会产生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国家之间,由于金银比价的不同,有的人通过在不同国家兑换和运送两种金属就可能获利,直到不同国家两种金属的比价相同为止,这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到中世纪后期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基本上是在实行银本位制。金币的价值一方面随着市场条件变动,

6、另一方面政府有时也可以修改金币价值。到19世纪后期,经过多方面的斗争,黄金最终战胜白银取得了主导地位。那一种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大量持有该金属货币者的利益最稳定,但持有其他金属货币者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由于金属价格的波动而得益或受损。从1300到1900年欧洲金银的比价关系来看,银相对于金的价格在各国家的总体趋势都是大幅度下降的,虽然在个别年份略有上升。2.铸币税与铸币信誉的根源。人们直接使用金块、银块作为货币的不方便性可想而知,既需要验证金、银的成色,又需要分成小块进行称量,铸币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钱庄或国家指定的铸币厂将金块、银块铸造成货币,表明成色、价值、重量等,大大方便了交易。所谓铸币

7、税,最初是铸币厂在将金块、银块等铸造成货币时收取的成本。比如,某人将100两银子送到铸币厂铸造货币,拿回的铸币重量可能只有99两银子,这1两银子就成为铸币厂收取的成本,即铸币税。当国家统治者发现铸造货币有大量利润可图时,就垄断了铸币业。后来,由于货币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纸币的发行,铸币税就指“政府以低于货币价值的成本发行新货币所攫取的利润”,是“从发行货币中获得净收入或利润,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有些国家,铸币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研究表明,在1971到1990年间,有10个国家的政府支出的20%以上依赖于铸币税。无论是足值的

8、铸币,还是不足值的铸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原因在于人们相信铸币的价值,或相信其能够用于交换和流通,“其成色和重量是得到姓名、肖像或标志刻于其上的统治者担保的”。比如,在英格兰或苏格兰,肖像上的统治者是国王或王后;在历史上构成现在的德国或意大利的众多国家中,肖像上的统治者是其中某个国家的公爵与伯爵;在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中,肖像上的统治者是宗教权威,像主教或修道院的院长;在中国,铸币上都刻有统治者的年号。因此,人们能够接受不足值的铸币,国家能够得到铸币税收益,都是以国家或统治者的信誉作担保的。3.作为价值符号的现代纸币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的。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充当货币,货币本身的价值就变得不是特别重

9、要。人们关心的是货币能够用于交换,并且所代表的价值不会下降。由于货币更多的是充当价值符号,就产生纸币。在中国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中国许多私人票号发行的银票甚至可以流通到日本等国家;现代世界上各国家的主币基本上都是纸币。纸币之所以能够用于交换并被人们广泛接受,是以纸币发行者的信誉作担保的。第一,在大多数国家,纸币是由国家的专门机构发行的,纸币上面一般都印有国徽、国家领袖的头像等,其价值是以国家信用作担保的,而国家的信用依靠的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在采用货币局制度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香港,虽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港币,但它以拥有的美元作为担保,即每发行一元的港币都必须有一定数量

10、的美元作储备,港币与美元挂钩,它不仅以香港经济作担保,而且以美国经济作担保。第二,不同国家货币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现在主要的世界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实力雄厚。同时,人民币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用于交易,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待时日,但人民币能够被其他国家接受,就说明人民币地位的提高,而这是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平稳发展为基础的。第三,特定国家币值的变化与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密切相关。在一个国家内部,在封闭经济中,国家币值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即购买某个物品所需要的货币量变化,在

11、所购买物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需要的货币量更多了,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货币贬值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如战乱、政府频繁更迭等造成的经济萧条。因此,纸币能够被人们接受并用于交易,背后的基础是货币发行者的信用。4.作为官僚机构的中央银行。现代各国家发行货币、制定或实施货币政策都是依靠中央银行来完成的。现代中央银行虽然采用了“银行”(Bank)的名称,但它并非追求商业利润,而是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官僚政治机构,表现在“它是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由政府任命的官员领导,它与民营的商业企业不同,不向追求利润的股东负责”;有些商业银行虽然采取私人股东所有的形式,但它执

12、行政府的职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其主要职能包括发行货币、控制货币数量和利率、防止银行的大量倒闭、充当最后贷款人等。这些职能就决定了中央银行难以以盈利为目的,而成为国家或政府的官僚机构。为了防止银行大量倒闭,中央银行会要求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金;为了保护储户的利益,中央银行会对商业银行的设立、运营等进行监督管理;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就是被作为官僚机构来研究的,“联邦储备系统的外部利益集团并不是它所关照的仅有的受益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还要关照自身的机构利益。”既然中央银行是官僚机构

13、,其行动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相应的特征:第一,只要可能,它会尽量避免与能够危害它的有权势人士作对;第二,它要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自主权;第三,一个试图保持其权力和威望的组织不愿意承认其犯下的错误;第四,一个组织保护自己免受批评的一种方式是以短浅的眼光行事,即十分注意其政策的直接的和眼前的效果,而很少关注这些政策可能引起的较长期的或间接的危害;第五,联邦储备系统总是想宣布模糊的指标,以便它一旦未能实现这些目标时也不至于很明显;第六,美联储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而“搅动”资产组合,美联储要对资产永久性的增加1美元,可能会在公开市场上购买价值184美元的债券,同是卖出183美元的债券,而这被认为是美联储为显

14、示自己的重要性进行的操作。从独立性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从法律关系上虽然比较独立,但与国会与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法律关系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理事是由国会选举、总统提名产生或直接任命的,但美联储的理事一旦上任就不再受国会或总统的限制。美联储受总统或国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会或总统会对美联储进行道义上的劝告,而美联储一般也不反对总统的建议,只要不是特别违背美联储的利益;第二,美联储为了通过某种法律或为了阻止某种法律在国会通过,要到国会游说,并且希望得到总统的支持;第三,理事会主席与总统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总统任命的新理事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正如对联邦储备系统政治性问题颇有研究的约

15、翰伍利指出的,与其说总统一般都能得到它所希望的货币政策,不如说总统很少得到他不满意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标与财政政策的目标基本相同,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汇率稳定、高速度经济增长以及利率稳定、依据可承受的要求分摊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负担、防止大规模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等。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道义劝告、公布与指导等。货币政策有多个目标和多种工具,就需要讨论:第一,不同的货币政策之间在效果上有什么差别?第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经济主体有什么影响?第三,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选择的?如果同一个货币政策对国内不

16、同经济主体的影响差别很大,获得利益者自然支持该政策,而利益受损者就可能反对,从而产生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博弈。同时,在国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之间也存在博弈,这还涉及到理性预期假定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一)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不同主体博弈的结果货币政策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实施的。中央银行是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呢?美国经济学家凯恩对比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操作的两种观点:一种是乌托邦式的;另一种是愤世嫉俗式的。乌托邦式的观点是将美联储看作一心一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机构。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利率等,其任务是更精确地定量给出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大量的经济

17、学专业人士被邀请来设计模型,以找到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工具。愤世嫉俗的观点强调货币政策并非美联储一心一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结果,而是各方压力相互竞争的结果。美联储主席、其他联储官员、国会议员和财政部官员的言论都被看作货币政策受不同主体影响的证据。美联储通过利率进行操作,接受利率向哪个方向变动的劝告,它接受经济部门,特别是受利率影响的经济部门的游说,这些部门可能包括建筑行业、金融机构和证券交易商等。乌托邦式的观点将货币政策看作是美联储为实现公众利益而设计的,是福利经济学的规范分析;而愤世嫉俗的观点将货币政策看作美联储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实证分析。如果美联储是一个超

18、脱于政府、总统、国徽和其他利益集团的部门,可以设想它完全为公众利益服务,但如果美联储是一个现实的官僚机构,那么其为全体公众利益服务的可能性就要受到怀疑。同时,相同的货币政策对国内不同主体的影响差别甚大,其政策即使想要服务于全体公众的利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只能是不同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二)特定货币政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再分配效应相同的货币政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差别很大,有的主体受益,有的主体受损。即使都受益或都受损的经济主体,受益或受损的程度也不相同,即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梅耶等认为,人们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受到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因为它可能会从公众手中抽走一部分实物;在紧缩

19、性货币政策中受到负面影响的部门有住宅建筑业、小企业厂商等。最简单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提高利率。对住宅建筑业而言,这至少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提高了住宅建筑业的建筑成本,使新住宅建设者遭受损失;第二,提高了购房者的支付成本,特别是购房者需要分期付款的时候,利率越高,购房者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对小企业厂商、特别是新企业厂商而言,利率提高可能会使这些企业在还未进入市场前就已经破产了,因为利率提高会提高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其获利的机会。同时,利率提高对债权人比对债务人有利,比如在银行中拥有存款者在利率提高后可以多得到利息;而欠银行贷款者则必须因为利率的提高而多向银行支付还款。针对特定的货币

20、政策,有的主体收益,有的主体受损,就在不同主体之间由于特定的货币政策而形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效应。(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与一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央银行之所以要制定和实施一定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如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些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呢?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任何货币政策都存在时滞,即从政策实施到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被称为“稳定器梦魇”。对货币政策“时滞”和起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经济学家们虽然给出了各种解释,但也可

21、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得到解释。1.社会公众可能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每个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公众并非不理性,但政策实施中每个主体能够得到的收益或受到的损失是非常少的,而对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要关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理性的选民一方面会有搭便车的动机,另一方面也有“理性的无知”的动机。2.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会对货币政策施加过大的影响。货币政策对每个主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但不同主体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可能性却存在很大的差别,住宅建筑业、小企业生产商可能更容易组织起来,而其他受影响的公众组织起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在政

22、策制定的影响中,已经组织起来的利益集团要比尚未组织起来者将产生大得多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提供政治献金等方式获得政策制定者的支持。3.作为官僚机构的中央银行更是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公众的利益。前面在分析中央银行是官僚机构的时候已经阐述过该问题。4.理性预期的反作用。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提出了选民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问题。他们认为,面对特定的经济形势,企业主、消费者等可能会对中央银行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做出理性预期,为了防止自己在货币政策中遭受损失或为了在政策实施中获得收益,这些消费者、企业主在政府实施特定的政策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当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实施时,经济条件已经

23、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作用基本也就不能发挥出来了。他们还提出,政策要能够起作用,必须要出公众所不意。这样,在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之间就存在一种博弈。总之,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四、货币非中性的新解释传统的“货币中性论”认为,从长期看,货币数量增加对物价和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如果仅从货币数量对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看,货币数量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可能没有影响,是中性的。但是,货币数量增加并非均匀分布的,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主体在货币数量增加中能够得到的新增加货币的数量是不同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社会阶级结构,进而改变一个国家不同阶层

24、的地位,促使制度发生变迁,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该思路可以概括为:外生货币财富重组阶级兴衰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比如,美洲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金银并运往欧洲,导致了欧洲金银数量的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流入欧洲的金银在欧洲不同阶层之间重新分配,导致了欧洲社会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相对力量的变化,商人阶级兴起。新兴阶级出现之后,不满足于既定的社会制度和权力分配格局,进而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产权制度创新。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来,形成了对新兴阶级产权的有效保护。在此基础上,政府信誉建立起来,促进了国债制度的建立;私人信誉建立起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自发建立和扩展。由此引起的低利率和大规模投资

25、,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五、结语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货币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因为货币是最直接的财富。货币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它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的变化,货币材料的选择、铸币制度、纸币制度等都是以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货币政策问题既是货币问题,也是政策选择问题,显然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对货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货币材料的选择是否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或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博弈;从多种金属本位制度向单一金属本位制度的演变,是否涉及财富的转移;货币政策的演变究竟体现了哪些主体之间的关

26、系;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相互交换的基础是什么;等等。本文仅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货币问题的一个开端,大量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托马斯梅耶,詹姆斯杜森贝利,罗伯特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A.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约翰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约翰乔恩.货币史:从公元

27、800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Friedman,Milton,“Monetary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4 no.1,Feb.1982.8李锦彰.货币的力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