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724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联盟摘 要:本文试图探讨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为此笔者考察了货币本位、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既相互支持也相互补充,文章的最终结论是货币联盟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货币领域的主要架构。在货币本位部分,笔者系统回顾了百余年来国际货币本位变迁的历史。笔者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各主要国家经过重复博弈后达成的较稳定的均衡,为了维持均衡,系统必须具有相容性,即各主要国家接受在该体系下锁定的利益安排和秩序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造成主导国家不愿意继续承担维持国际通货稳定的责任,或者从属国家不甘处于国际

2、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时,系统将变得不相容,从而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经过各国的重新博弈,或者是改良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提高其相容性,或者是建立更具相容性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笔者随即从系统相容性的角度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历史制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商品本位制都因为解决不了通货数量增长和通货价值稳定这一矛盾,而不具备长期的系统相容性。以贵金属作为货币本位,将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收敛于贵金属的全球开采增量,货币纪律过于刚性和严厉。金汇兑本位制和商品储备本位制反映了缓解这种矛盾的努力,试图以不足值的黄金和较为充足的初级产品来替代足值黄金,但是仍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历史证明,以任何实物资

3、产充当货币本位,都因为其数量限制而不能与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张相匹配。所以,以信用本位替代实物本位的趋势,即货币本位虚拟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混合本位制,由于它仍包含实物本位的成分,因此该体系仍然不能摆脱特里芬两难的困扰;由于它也包含信用本位的成分,该体系也注定会面临信用本位的最大“敌人”信心危机的困扰。兼具两种本位制度弊端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不能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相容性。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由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信用本位体系。它本质上是货币霸权和新重商主义的摩擦性融合,是发展中国家不断边缘化的中心外围构架。其系统不相容的关键是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者,处于货币霸权中心地位的国家

4、(美国)不愿意担负起维持和调节国际货币秩序的重任。牙买加体系能否继续维持取决于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危机”何时爆发。如何对牙买加体系进行改良以提高其系统相容性?通过构建货币联盟,在国际货币的选择上引入竞争和多样性,从而使大国不得不承担起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这一公共产品的责任,是目前看来最可行的选择。货币联盟实际上是由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信用本位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因为各大货币区之间可能达成均势,在国际货币领域建立成本与收益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可能性就更大。系统相容性也能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得以维持。在汇率制度的选择部分,笔者从全新的角度对迄今为止重要的汇率理论进行了整合。结论反映在两张表

5、内,一是钉住汇率和浮动汇率在不同的方面各具优势,二是选择相同汇率制度的国家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笔者随即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汇率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分析的逻辑是,首先,只有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联盟、货币局)或者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才能持久;第二,“害怕浮动论”反映了不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都有将汇率固定在一个区间内的偏好,这说明在金融全球化下浮动汇率有向固定汇率复归的趋势;第三,目前发生的一些新情况使得对于货币局制度的批评升级。因此最后的结论自然是,货币联盟看上去应该是今后占主导地位的汇率制度。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部分,溢出效应表明货币金融政策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置。

6、霸权稳定结构和哈马达图形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两个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分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和外汇市场联合干预两方面,但不幸的是,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合作无效甚至逆效的可能。为避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陷入逆效,一是政策协调应该在商业周期和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合作应该制度化;为避免外汇市场联合干预出现逆效,联合干预应该以货币政策协调为基础,并且与之相配合。这又说明了在货币联盟内部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更容易取得成果。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国际货币体系 系统相容性 货币联盟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ary trend

7、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the currency standards,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hree parts can support and reinforce each other. The ulti

8、mat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urrency Union may become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rchitecture in the near future.In the part of currency standard, 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ic retrospect about the evolvement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ndards. The basic co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esse

9、nce of 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a stable equilibrium reached by repeated games between large countries. To maintain the equilibrium, the system should retain compatible, i.e., every large country would accept the fixed interest distributing arrangement and order. As time goes by, the rela

10、tive for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hanged. If the dominating country doesnt want to assume the obligation of stabilizing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any more, or if the subordinate countries doesnt want to keep on standing in a passive position when making monetary policies, the system will bec

11、ome incompatible, and monetary crises or financial crises will arouse. After the new games between the main economies,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ill be either renovated or substituted by a brand-new one, in the case of enhancing compatibility.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a

12、ll types of commodity standard are unabl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of the currency quantities and the stabilizing of the currency value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based on commodity standard dont have the long-term compatibility. Any effort to use commodities as

13、currency standard is doomed to fail, becaus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any commodity couldnt keep up with that of practical economy. That means that the trend of the virtualization of currency standard is unavoidable.The Breton Woods System is virtually a mixed currency standard system. On the one hand

14、, because it is partly commodity standard, it cant resolve the Trifin Dilemma.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it is partly credit standard, it cant avoid the confidence crisis, which is a common problem under credit standard. The Breton Woods System has both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currency standar

15、ds, so it cant maintain compatibility in the long run.In fact, the Jamaica System is a credit standard system, in which US Dollar plays the role of the world money. This system is an incompatible combination between monetary hegemony and neo-merchantism. It is also a central-outside architecture in

16、which the margin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goes on. The key point of the incompatibility lies in that, because there are no real competitor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not like to assume the liability to maintain and adjust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en the Jamaica Sys

17、tem will collapse depends on when the confidence crisis of US Dollar breaks out.How to reform the Jamaica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systems compatibility? The most practical way is to set up the currency unions, which can import competence and add diversity to the field of currency standard. In order

18、to win in the competence, the leading countries will have to commit the obligation to manage the order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cy unions, the leading countries are more likely to reach equilibrium, so it is more possible to establish an interest distributing m

19、echanism in which costs match revenues. As a result, the compatibility could be maintained in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In the part of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nearly all the important theories about selec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 from a brand-new angle. The conclusion is de

20、monstrated in two forms. The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either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or the flexible on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aspects. The second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the countries sh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select the same exchange rate regime. Then this paper

21、analyzes some new theories or practices about the selecting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rst, only the absolute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currency union or currency board) or the absolute floated one can retain compatible in a long period. Second, the theory

22、 of “Fear of Floating” states that bo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preference to fix their exchange rate in a narrow band, which means the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has a tendency of renaissance in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ird, some new criticisms arouse against cur

23、rency board system. Finally, the result is evident. The currency union may become the lead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in the near future. In the par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spill-over effect demand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re-allocation of global monetary or financial policie

24、s.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Structure and the Hamada Diagram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main forms of coordination include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and the co-intervention on the exchange market. However, in

25、both of the two aspects the cooperation inclines to be counter-productive. To avoid the counter-productive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policy coordination, first, the coordin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having similar business cycles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second, the coordinati

26、on should be institutionalized. To avoid the counter-productive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co-intervention, the co-interven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nd be matched with the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in a currency union tends to be more s

27、mooth and productive.目 录第一节 绪论 (1)一、研究问题的意义 (1)二、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2)三、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2)四、主要创新 (3)第二节 分析起点和基础 (4)一、 金融全球化 (4)二、 国际货币体系 (6)三、 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模型 (7)第三节 货币本位的虚拟化 (10)一、 商品本位制 (10)二、 混合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12)三、 信用本位制 (13)四、 结论(18)第四节 汇率制度的选择 (19)一、汇率制度的类型 (19)二、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 (20)三、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全新综述 (21)四、金融全

28、球化背景下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 (31)第五节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37)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溢出效应 (37)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形式 (39) 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41) 四、国际货币逆效合作理论 (43) 五、如何避免逆效合作的发生 (48)第六节 结论 (51)致谢 (52)参考文献 (53)第一节 绪 论一、研究问题的意义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一直是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焦点。每到全球性或局部性货币金融危机频仍之时,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设想和方案就纷至沓来。可以说是世界经济运行所暴露出来的旧有体系的缺陷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良思潮的蓬勃发展。20世纪末期以及

29、21世纪初期爆发的几次区域性或国别性的货币、债务和金融危机,使得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国家之间贸易与投资往来的主要国际性制度安排之一。除了其经济上的意义之外,国际货币体系还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是一个各国经过博弈后达成的一个较稳定的均衡。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霸权稳定结构”,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处于体系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体系的外围或边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是不匹配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占有了大量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很强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危机却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恐怕不能仅仅用制度的先

30、进和落后来解释。难怪在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列举的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里,第一条是“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是“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是“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而“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分别退居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尽管饱受货币金融危机之苦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一个令人无法否认的尴尬事实是,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中心和前沿一直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就目前提出的比较成熟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来说,也大多为西方经济学家首创。因此,为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

31、变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迎头赶上。我想我已经说明了自己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虽然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本文并不提出一个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方案,而是试图论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该体系演进的一个最可能的方向货币联盟。二、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本文基本上是一个纯理论的分析。虽然国际经济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将国际货币体系整体或部分模型化的努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广为接受的系统模型。例如关于金融危机已经产生了不少模型,但这些模型只能较好地解释过去,而不能有效地预测未来。不过,笔者在对国际货币本位演变的分析过程中,引用了两个模型进行系统相容性的分析。虽然这两个模型还比较粗陋,但是具备

32、一定的解释力。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规范式的研究方法,在对国际货币本位的分析中借鉴了历史制度分析,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分析中则采取了比较静态分析。三、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本文旨在论证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走向。文章的结论是,在全球单一货币出现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很可能采取三大货币联盟的过渡形式。首先,笔者试图廓清“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货币体系”两个概念,作为全文分析的起点。笔者随即提出系统相容性模型,作为国际货币本位部分分析的基础。在文章中,笔者主要从“货币本位”、“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三个部分论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原因如下:从传统的定义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包括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

33、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相互支撑和补充的。货币本位试图解决怎么选择国际通货以及选择何种国际通货的问题。汇率制度则解决各国的国别货币如何同国际通货挂钩,进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安排的问题。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需求与民族国家的货币主权相冲突。“溢出效应”决定了货币金融政策应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各国为了避免溢出和溢入效应对本国政策制定的负面影响,不得不采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从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从以前的不频繁变得频繁,并逐渐制度化。因此事实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已经成为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与货币主权、汇率制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笔者认为,

34、要系统全面地论证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就应该从货币本位、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三个方面入手。 在货币本位部分,笔者通过回溯国际货币本位变迁的历程,得出货币本位的虚拟化趋势不可避免,以及在现阶段应以区域货币代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论断;在汇率制度部分,笔者从全新的角度整合了重要的汇率理论,并且通过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理论的分析,得出浮动汇率将向固定汇率复归,而且固定汇率将会变得“更固定”的结论;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部分,笔者探讨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主要方式和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很可能陷入逆效合作的困境,最后,笔者提出如何避免合作陷

35、入逆效的对策。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部分都有力而且彼此互补地论证了货币联盟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方向的结论。四、主要创新1、 文章的思路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从货币本位、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三方面来综合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并不多见。很多文献都是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论述,例如汇率制度的选择,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金融危机的防范等等。笔者的论述并非是无关内容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组合,三个方面可以彼此印证,相互补充。2、 利用系统相容性模型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虽然两个相容性模型不是笔者提出来的,但是利用相容性模型来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做详细的历史制度分析,应该是本文的创新

36、。在对牙买加体系的分析中,作者提出其是货币霸权和新重商主义的摩擦性融合,以及对中心外围构架的分析,应该是比较新的探讨。3、 对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全新整合。文章基本上涉及到所有重要的汇率理论,并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综述很多,但是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治理、汇率波动和背离、应对内外冲击、投机和稳定性、货币银行金融危机、货币主权和铸币税、政治因素诸角度系统地组合各种汇率理论,可能是笔者的首创。此外,笔者对金融全球化下货币联盟将成为主导汇率制度的论证,也比较新颖。4、 针对国际货币逆效合作问题,就笔者所知的文献中还没有提出过明确的解决办法的。笔者分别就如何避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出

37、现逆效和外汇市场联合干预出现逆效两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5、笔者在文章中介绍了不少前沿的模型和理论,例如汇率选择的政治因素分析、系统相容性模型、国际货币逆效合作理论等等,这或许对今后的研究者而言,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第二节 分析起点和基础一、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以看成是人类分工合作秩序的全球扩展。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我们把金融全球化(Financial Globalization)定义为: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在此定义下还包括四层内涵:第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

38、而且趋同的过程;第二,从主体上来说,这一过程虽带有浓厚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和若干国际经济组织(例如IMF和WTO)刻意塑造的色彩(它们过去和现在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全球化),但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金融全球化主要是由无数微观经济组织(私人资本)基于牟取利益的自发活动,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一体化而推动的。这意味着,金融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金融全球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第三,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第四,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有着明显阶段性的、不可逆的自然历史进程。金融全球化的内容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融资工具的证

39、券化、金融创新的普及化、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融合(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和促进经济的调整与增长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相互渗透(目标趋同、业务交叉和人员合作)(陈彪如,1990)。如果将金融全球化视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则其内容包括:国际金融资本的规模化、证券化、衍生化、机构化和基金化(钟伟,2000)。金融全球化有三个特征:一是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并未消失,反而被放松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所激活;二是现有的所有监管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三是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

40、来实现的(弗朗索瓦沙奈等,2001)。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相伴相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是金融全球化的组成部分。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逐步解除。金融自由化,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在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金融深化的努力。金融自由化构造了一种真正的金融活动的全球基础。从金融全球化的动力机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实体基础是全球贸易、跨国投资和科技进步;金融全球化的推动者是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机构;金融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制度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41、的金融自由化运动(李扬、黄金老,1999)。在西方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系列实证分析中,均将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推动因素(Push Factors),这主要是指国际金融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和周期性发展,这些因素促使投资者将其资本进行资产多样化组合,并在全球资本市场追求更高的收益;第二类因素是拉动因素(Pull Factors),这主要是指传统的实物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三大推动因素为:资产多样性组合、全球套利活动和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融合与金融技术基础的长足发展);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三大拉动因素为:宏观

42、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增长和资本管制的放松(钟伟,2000)。 在关于金融全球化宏观效应的文献中,一般来说都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是“一把双刃剑”,即金融全球化有利有弊。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更多谈的是全球化的收益,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更关注全球化的风险。其中钟伟(2000)的总结富有代表性。他认为:1、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趋于全球平均化,舒缓了不同国家之间金融资本的过剩或短缺状况,有利于全球福利增进。但这种福利增进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可能引致其发生净福利损失;2、从宏观上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加速了社会总资本的周转,有利于提高全

43、球总产出。但同时金融全球化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虚拟资本的自我增殖及其对实物资本潜在的剩余索取权的积累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总产出的分配格局,并使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内在矛盾性;3、金融资本全球化将加深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原因有二,一是纯粹虚拟的金融资本规模过大以至于损害了产业资本的利益 19801992年,经合组织国家金融资产存量的年均增长率(6.0%)是其固定资本总构成增长率(2.3%)的2.6倍。(资料来源:经合组织国别统计)。根据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从1984年到1994年,发达国家固定资本形成的年增长率只有2%,但是流动金融资产的年增长率超过5%。哈耶克指出,这种虚拟资本(Fictit

44、ious Capital)不仅是虚幻刺激的根源,而且是扭曲和危机的根源(哈耶克,1997)。;二是金融资本的信用本质使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均衡的非稳定性加深,在受到外部冲击时,金融体系将远离而非回复均衡;4、从实证分析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将使各国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趋同,但是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内在稳健性的弱化和金融资本风险隔疫能力的下降。樊纲(1999)认为,经济全球化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国经济疆域的弱化与全球化的竞争;二是全球化应该是全球参与者共同获利的过程。但现阶段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强者制定规则框架并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过程。当然,也有对金融全球化完全持否定态度的观点。弗朗索瓦沙奈(2001)认为,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国家自主权的丧失,是当代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允许国际资本“尽可能经常地和稳妥地通过操纵不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金融中心来获取工业利润、金融企业收益以及利息和红利”。美国的奇迹不能持续,全球性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