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劳动力回流问题的研究——基于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的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下劳动力回流问题的研究——基于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的的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融危机下劳动力回流问题的研究 基于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的的思考【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我国沿海地区不少企业的发展深陷困境,这也就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劳务输出大省纷纷出现农民工“回流潮 ”,本文基于传统的人口流动理论,放弃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中劳动力回流不受制度因素的假定,引入农村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对劳动力回流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回流后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等因素,建立劳动力回流的决策模型。并基于决策模型,提出了对于政府应如何改善政策环境,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有力支持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劳动力回流 劳动力回流决策 制度 成本-收益一、 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回流现转自2008
2、年10月份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中国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因为企业开工不足、停产或倒闭被迫返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2月初完成的一份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20日,河南省回流农民工已达377万,其中受经济危机影响回流人数占总数的60%,回家过春节的回流人数则由此前调查的10%上升为20%。据预测,到春节前,河南省总计有800万农民工回流,比2007年同期的560万,增加200多万;截至08年12月6日,江西省已有四十六点八万农民工返乡,较半个月前的统计又增加了十三万多人;湖北省30万农民工返乡;目前长年在外务工的四川农民工约占四川8800万
3、总人口的23%、城乡总就业人口4700余万的43%。截止到2009年1月底,四川省失业返乡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了149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回流队伍,不禁引发了对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如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举措来缓解这一矛盾,怎样评价回流农民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如何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二、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一)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系统的人口转移理论则是唐纳德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人口转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积极因素;二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
4、消极因素。推力有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拉力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在劳动力流出地存在推力的同时,也有“拉”的作用,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会环境、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等。人口转入地也存在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的恶化。(二)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针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但农村人口仍然大规模地向城市地区流动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
5、人口转移的理论模型。它的基本含义:(1)人口转移主要是由相对收益和成本所促成的。(2)促进人口的转移是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二是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如下M(t)=,0,M(t)表示t期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t)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农业部门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和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这样,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可表示为,表示就业概率,表示城市的实际收入,表示农业部门的实际收入。(3)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6、与城市失业率成反向相关,用公式表示为,r(t)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岗位创造率,n(t)表示现代部门的总就业人数,s(t)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现代工业部门就业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增长率,即,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表示劳动生产增长率。托达罗认为农村进城后尽管不会很快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在城里待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为此他建立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以前n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代表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代表t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n代表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示贴现率,C(0)表示转移成本,P(t)表示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 (三)人口转移的制度论与成因
7、论。张维迎认为,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由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种是现有职业与新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变换职业的净交易费用。当农业经营的收益高于外出打工时,很多低素质劳动力就会返乡务农。萧红恩从农民工的观念取向上做出阐释。他认为,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还包括照顾父母、结婚生育、抚育小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结果,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决决策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张家祥认为,首先,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与之配套,进城农民不能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或抵押其土地承包权造成农民工既要经营承包地,又在城市务工,必然造成农民工的短期回流。其次,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大多数农民工得不到在城市的永久
8、居住权,从而在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权利保障和子女教育方面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城市,只能选择返乡。三、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的建立托达罗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由收入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流向受益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侧重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但对劳动力回流分析不足。本文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充。首先,对托达罗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改进:1. 引入制度变量,表示农村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等制度因素变化对劳动力回流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另外,引入制度变量,表示农村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对劳动力回流后从事非农产业的影响,主要是指国家对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假设和不相关。2. 放弃
9、托达罗模型关于劳动力同质的假定。引入一个素质变量Q,表示劳动力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源禀赋对劳动力回流后从事非农产业的影响。3. 引入变量Wn,表示劳动力回流后从事非农产业的受益,另外引入变量Wer,表示劳动力回流后可以获得的总预期收益,包括非农产业收益和农业收益。基于以上假设,建立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Weu=PWnWer=Wr+Q Wn 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取决于预期的城市工资Weu与回流后的预期收益Wer的比较,如果,Weu Wer劳动力仍然会留在城市就业或继续寻找工作;如果Weu 0,劳动力就会从农村流向城市,反之,农民工会认为继续留在城市收入不会得到显著改善,就会选择返乡。2. 农民工在城市
10、中的生存成本过高。这里的生存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和心理成本两个方面。从生活成本来看,农民工不但要支付高额的费用以解决住宿问题。而且由于其子女没有当地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子女的待遇,为了上学他们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再加上城市中的水电费、交通费和必要的伙食费是农民工的收入所剩无几。从心理成本来看: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致使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市民,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在这种受歧视的生活环境中农民工备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3. 政府政策效应中国最初的改革是从农村兴起,首先是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并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当改革推进到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就业空间增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
11、劳动力时,大量的农民工涌进了城市。然而,城市对进城的农民工采取的却是“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城市以其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及便利的生活设施对农民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农民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他们;另一方面,城市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农民工进城,农民工成为城市弱势群体受到经济、制度及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排斥,增加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成本。比如,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一般都不能取得城市户口,这使外出打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农民工,仍然不能把户口迁入到他们的工作所在地,农民工不能与市民一样平等就业;而且,农民工所享有的工
12、伤、养老、失业、医保等待遇也十分有限,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此外,农民工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国家规定城市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也为部分农民工回流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4. 可以从文化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部分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看待事物的观念、人际关系以及风俗习惯都有别于他们的乡土文化习俗,这使得带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会发生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冲突。但相应的由于农民工文化适应力较弱,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自我隔离的状况,逐步与城市的主流社
13、会、主流文化相疏离。农民工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原本的乡土文化习俗使他们感受到熟悉的家乡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的同质性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安全感和人格的平等感,也使他们倾向于选择回乡生活。5. 农民工的素质因素由于外出农民工的素质不同,因而他们选择回流的原因也不同。具体而言,农民工的回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民工的主动回流。有些农民工经过数年的艰辛,在打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资金,有了一定的积蓄,为回乡进行二次创业积累了经济资本;更重要的是外出的农民工在打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回乡进行二次创业提供了人力资本。这部分人共同点在于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的开拓精神或者具有较高的文
14、化程度,在外出就业过程中注意学习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种情况是农民工由于在城市中面临生存困难而导致的被动回流。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技术,而农民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自身素质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了部分农民工的被动回流。(二)农民工回流的效应可以分为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即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正面效应主要有:1.农民工回流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供方对以往劳资关系不满的信号,面对不合理的劳资关系,他们可以选择“用脚投票”。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使资方做出让步,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同时,这种压力还会反映到政府方面,促使政府加强对劳资关系的调节,出台有利于农民工的
15、政策。农民工回流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即中国的原始积累即将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方还是按照原来的薪酬方式来雇佣农民工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用工不足,给企业本身带来弊端。2.农民工的回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一,回流促进了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回流后或做小买卖或搞运输、规模虽小,但是对输出地的产业结构还是做出了贡献。第二,外出打工劳力回乡创业,为输出地新增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外出就业一些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民工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经验、技能后返乡投资创业,形成一股“返乡创业潮”,为该地区发展市场经济、非农产业和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回乡创业的
16、打工者不仅带回了当地稀缺的资金,而且也带回了同样稀缺的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强的各种经营管理人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回乡创业的打工者创办的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出了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增加农民收入开创了新的途径。负面效应主要有:1.农民工的回流不利于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0.11公顷,这就限制了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入。打工成了农民增收主要的方式,据统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年收入约为8000元左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在当地一般处于中上等水平,他们常常不是按月就是按
17、季度把收入寄回家,最坏的情况也要按年资助家里的开销和生活。这些汇款大部分都是用于日常开支,对许多贫困家庭和农村社区的生存做出了明显的贡献。2.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回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在16%-20%之间。其次,实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从流动中获益不菲。根据许多调查结果,每个迁移者平均每年往家里汇寄2000元,假设目前我国流动劳动力的总数为8000万人,每年出外做工并积累下的收入达1600亿元,相当于19
18、98年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支出总额的12.9%,以及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9.7%。3.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字显示, 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0667万人,比2007年增加1288万人,乡村人口为72135万人,比2007年减少61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2.05%,这一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产业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主要措施。目前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的障碍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影响了我国的城
19、市化进程。五、政策建议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由于回乡农民在外出期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拥有了较为丰富知识,因而要利用这一优势鼓励他们搞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一个农业生产组织体制、经营机制不断变迁并逐步实现最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农业经济制度的选择方式和新的制度安排形式。我国推动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农业因此要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为关
20、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由以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转变成为以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二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单位盈利水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要保证农业经营者收入能够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以稳定农业保证粮食安全,就要打破农业生产者原来单独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整体经营过程中的利益,以克服单纯从事农产品生产收入增长缓慢,比较利益低下的缺陷。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走产业化道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回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必
21、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己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相当可观,并且吸纳的农村劳动力高达1亿多人,这为有效地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乡镇企业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创办初期的灵活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渐弱化,扩大再生产的难度加大;企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在提高;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积压与亏损等。因此,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乡镇企业己不像发展初期那样有能力大量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自身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也加大了对城市的
22、压力。所以乡镇企业调整结构、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势在必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乡镇企业调整结构要实行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优势为导向和产业政策为导向。要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组建企业集团,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新技术产品,发展支柱和主导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经验和人才等,加速现代化的步伐。发展乡镇企业需要既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又懂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而部分外出农民恰恰具备了这一素质。因此,应鼓励、扶持回流劳动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相互协作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改善政策环境许多返乡农民工虽然有自主创业的意愿,由于受
23、到外部经济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制约,目前仍处于闲置状态,总结起来,制约农民工回流创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影响回流的硬环境来看,资金匮乏占第一位,调查显示近80%的返乡农民由于缺乏资金积累加上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不易,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创业计划。此外,农民工还受到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因素制约;影响回流创业的软环境因素主要有经营不自主、办企业多环节多审批等。此外,作为农民工流出地的不发达地区,由于税源少,财政紧张,民营企业多受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阻碍了劳动力回乡创业。因此,劳动力回流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有志创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24、。从政策制度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求体制上的创新与突破,打破部门分割的体制和制度束缚。关键措施就是对企业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财政体制、税费的改革,减轻企业的负担,强化市场、技术、信息的服务职能,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便捷服务。从信贷支持机制上,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回流农民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拓展融资渠道,调整信贷政策,改善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服务。再者,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与管理体制,使农民能自由进入城镇从事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要搞好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县城和中心城镇逐步进行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和商品流通、批发市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要素集聚功能,优化小城
25、镇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吸引打工农民回乡投资创业的最佳区位选择。【参考文献】1蔡昉. 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杜鹰、白南生. 走出农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3白南生、宋洪远. 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 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24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迈克尔P托达罗. 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19926谭宗台. 发展经济学M.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7张辉金,萧洪恩. 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 农村经济,2006,(3)8张家祥. 进城农民逆向回流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兼于拉美城市化相比较J.“三农”问题研究,2007(1)9许胜飞. 农民工回流的多角度分析J.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6)10林斐. 对安徽数百名打工回乡创办企业人员的调查和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