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755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毕业论文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融毕业论文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融毕业论文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融毕业论文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融毕业论文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毕业论文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毕业论文 .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顾我国三十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在城市金融体制改革中以市场化、自由化、开放为主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功能完整的包括银行、证券、股票、期货、信托等形式的金融市场体系。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也纷纷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海外并购;股份制银行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大量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城市居民及企业享受着金融现代化带来的极大方便。相对而言,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却缓慢得多,虽然中央围绕农村金融供给也推出了许多改革方略,如1979年恢复重建农业银行、1994年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建立与撤销、以及围绕农信社管理权限的数次改革,但农村金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非但如此,20世

2、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以及将贷款权限上收,进一步恶化了农户及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农信社虽然几经变迁,但自身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难以担当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任。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概述(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市场化改革(19791992)和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1992年至今),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19802007年,从绝对量上看,农村GDP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从1980年的1667.0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11.65亿元;从相对量上看,

3、19801993年,农村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1993年达到52.2%,为历年最高;而19942008年,农村GDP占比则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农村GDP占比为44.7%,农村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着近半壁江山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2008。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性障碍,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相对于城市经济,我国农村经济在投资、消费、收入、就业等多个方面表现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产效率不高、农村增收缓慢、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4、等一系列问题突出。(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特点由于各国所处的初始条件、经济体制及发展战略都有很大的差异,农村金融发展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就我国而言,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外生性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正规的官办金融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我国官办金融的产生更多的是服务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设立时并非基于农村金融本身的需求特点,因此相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农村正规金融具有典型的外生性。农村金融发展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而且因自身生存能力不足,不断要求政府压制农村经济内生出来的非正规金融。虽然民间借贷行为在广大农

5、村地区非常盛行,但仅限于亲友之间的友情借贷。虽然农村也存在由农民自发成立的民间借贷组织,如各种形式的合会、基金会、钱庄,但由于始终无法取得金融部门的许可而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中。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这种外生的农村金融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是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还是金融制度结构,无论是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业务种类还是金融经济关系,都是残缺不全、难以相提并论的。2、农村金融发展深化程度较低对于金融发展的衡量,广为人们所知的有金融相关率和经济货币化率两个指标。金融相关率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非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发展程度极低,且没有可直接

6、使用的农村金融总资产统计数据,本文将农村金融总资产用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之和来间接代替,以第一产业的产值表示农村地区生产总值。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率程度较低。经济货币化率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生产投入、流通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作为媒介的比重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的基础。根据经济货币化概念,本文采取居民收入分配中过货币收入与实物收入构成比来进行衡量。其中以农村现金收入近似地代替农村居民货币收入,计算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间接地反映出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数据见图一。表一 我国各年份金融相关率表年份1978198319

7、84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金融相关率0.150.200.310.400.440.440.440.480.560.670.700.49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金融相关率0.480.510.590.690.750.740.780.840.940.850.840.8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1983-1996)、中国金融统计(1997-1999)、中国金融年鉴 图一 我国农村各年份经济货币化率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由于农村

8、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农村金融供给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村经济资本积累中,也主要依靠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途径而实现。因此,本文选择了农村贷款余额作为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积累中的金融供给总量;经济增长指标选取了第一产业增长值作为替代。数据选取时间是1994年至2007年。1994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贷款余额存在同步趋势。由表二,从绝对值总量看,我国农村经济与贷款总量都快速扩张,农村GDP 由1994年的9457.2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28095.0亿元,增长了3.0倍,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由 1994 年的4644.5 亿元增加到 200

9、7 年的261690亿元,增长了56.3倍,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农村 GDP作线性回归,设各项贷款为自变量,农村GDP 为应变量,通过计算分析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 0.891,如此高的相关度,充分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程度和高度影响力。由图二,从相对值角度分析地区 GDP 与贷款的增幅两者波动走势较为一致,但相比较而言农村GDP的增长幅度较为平和,而贷款余额的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这与2004年以来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很明显可以看出,农业贷款并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表二 第一产业GDP、农村地区贷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份第一产业

10、(亿元)贷款余额(亿元)人均纯收入(元)年份第一产业(亿元)贷款余额(亿元)人均纯收入(元)19949457.24644.41221200216117.313696.842475.6199511933.03019.11577.7200316928.116023.12622.24199613844.271231626.1200420955.817912.322936.4199714211.28350.42090.1200523070.419431.663254.93199814552.410024.221622006247372252853587.04199914472.010953.72210

11、.3200728095.02616904140200014628.210949.82253.4200833702.00316121.54761200115411.812124.52366.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经济年鉴、凤凰网整理图二 我国各年份贷款余额与第一产业GDP关系图(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1农业贷款与农村居民收入波动走势趋于一致根据农民收入和农业贷款走势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8 年为4761元比1994 年的1221 元多3540元,是 1994 年人均收入的3.9倍,2008年农业贷款的余额316121.5亿元,比1994年的4644.4亿元多

12、311477.1亿元,是1994 年的68倍,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率具有较大的协同性。2农业贷款对农业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根据 1994 年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和农业贷款走势图(表四)可以发现,农业产业走势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较大,农业贷款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较缓,两者都呈现不同的增长状态,1994年2004第一产业和农业贷款走势趋于一致,但 2004 年后走势差异加大,农业贷款增速加快,但是第一产业GDP增幅相对平稳,因此可以看出,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以上数据测算及研究分析表明:第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

13、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第二、农村金融基本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农村金融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是各种不同变量因素,农村金融只是其中一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村金融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现象。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约因素分析(一)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都较低。1996年以来,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只有3.14%,最高的2005年也只有5.92%。尽管从2000年以来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金额有所提

14、高, 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也逐年增长但农业贷款占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一直处于6%以下的低水平,这与农业增加值在 GDP中所占比重不相适应。农业贷款的增长远低于金融机构所有贷款总量增长比率,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二)金融主体结构性失衡,市场约束薄弱公正的竞争依赖于制度的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歧视,做到市场的平等准入和公平竞争。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和竞争秩序,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维护了现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减少了竞争,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改善,不利于新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创立,造成农村金融组织资源的供给不足。

15、而单一的金融组织和单一形式的金融供给不能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当一个经济实体没有外援融资并且无法持续经营下去的时候,对其实施破产清算的市场退出机制是必然的结局,这是市场约束机制的重要体现。而目前我国农村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信用社,它们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作为金融机构必须具备的流动性、盈利性和清偿性,这些信用社完全不具有,就应该退出金融领域。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农村信用社关闭的案例。在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中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保障农信社改革稳步进行,没有考虑到让那些问题严重的农村信用社破产,而往往是通过合并成更大的信用社或者被其他金融机构兼并的方式继续存

16、在于市场上。这是一种低效率的市场退出形式,没有体现出市场的约束机制。因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融环境的稳定,却使合并后的或者兼并的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必须为此花费大量的资源来消除历史坏账,这必然对自身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同时,这种退出形式也使得信用社的员工由于没有因倒闭而失业的预期而降低了风险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影响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地方政府也可以无所顾忌地干预信用社的日常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退出法规,才能形成市场约束,这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三)产权制度不明确根据产权理论的界定,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既不是公有产权,也不是私有产权

17、,农村信用社不是真正的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产权结构中,股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被打了折扣或者发生了变形。正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其行为的不规范。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合作制,在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框架内的重组模式;二是实行股份制改造;三是办成股份合作制的农村金融企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合作制的“一级法人”体制改革仍然沿袭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无法克服所有权主体缺位、政府干预严重、激励不能相容等困境;而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在明晰产权、强化约束机制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进行商业化经营,必然会歧视作为弱质产

18、业的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造成农村金融支持的不足;股份合作制对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但是也存在股东众多,股权分散的问题,自然人股东股金有限,所以小股东可能对参与民主管理不积极,采取“搭便车”的行为,不关心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督,仍不能解决所有者现实缺位的老毛病。(四)农村外部环境的制约农村外部环境也影响了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以及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社会信用水平的影响。 农村和农业经济目前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和政府在农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不恰当的政策和管制所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政策和管制妨碍了农民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资源

19、配置,优化生产结构,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税费负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宏观上来看则直接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和恶化。因此政府不能过多参与和干涉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而是要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金融组织的行为规范创造必要的条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在远离城市和经济活动中心的农村地区,缺乏有利可图的私营活动和其他非工资性创收活动的机会,抑制了农民的信贷需求,形成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局面。由于信用观念的宣传力度不够,信用关系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农民

20、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农民贷款难等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缺失相对严重。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对农村金融机构不会破产倒闭的预期使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债务人产生道德风险。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不力,对民间金融缺乏规范管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也给农村社会的信用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信用秩序很乱。这些给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信心和动力。四、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地发展,必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重建一个多元化

21、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要解除金融抑制,提高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在农村营造一个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能够开展有效竞争的经营环境。(一)农村金融改革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1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国家应该限制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资金向城市和工业的大量转移。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资金应主要投放于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在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资金的流向做出限制必然增加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成本,所以国家在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资金流向做出限制的同事应该给予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弥补由于对资金流向限制而增加的资

22、金成本。2优化农业贷款结构。有限的农业贷款应该投向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研、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领域,用以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水平,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应该增加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力度,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安排1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性市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体制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长远看,必须放开农村的资金市场,发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迫使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为此建议: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引入多样性的金融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组织,鼓励成

23、立民间金融机构,例如民营银行、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或合作基金会等,使不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之间出现良性竞争的局面。竞争能够带来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促进金融机构按照服务产品进行成本定价,这样才会存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后,应允许和鼓励农民设立真正以乡镇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组织或者银行类金融机构,因地制宜进行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2007年3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实行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定位于服务三农,将最需要资金的农民作为目标客户,为他们提供不需担保的信用贷款。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

24、的歧视和压抑政策。事实已经证明,行政手段无法消灭民间金融活动,应因势利导,先进行民间金融合法化试点,如创建民营银行,把基层最活跃的金融人才吸收进民营银行,他们有了合法的金融机构,自然对于那些地下金融活动起到遏制作用,有利于规范农村基层金融市场。此外,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性市场还应推行农村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只有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根据每一笔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定价,或者根据整个贷款资产组合的综合风险进行定价(冯兴元,2002),金融机构或组织之间才能充分展开竞争。2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现行的改革方案没有考虑如何让那些经营不善、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行业。作

25、为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流动性、利润性和清偿性。要想办法让我国农村相当数量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经营亏损严重的信用社,平稳地退出金融领域,同时要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存款人和社员的利益。对农村信用社按正常、关注、限期改正实行分级管理,按照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在资不抵债之前实施破产,具体处理需要采取一种渐进的措施,有步骤,平稳有序地逐步进行资产的清核、冻结和清退工作,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兼并。在允许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有针对性地制订对新设民营金融机构的准入法规,并且加强试点检验。民营金融机构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对运转不灵、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应实施破产、倒闭,严格按市场机制

26、办事,保证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3明晰产权完善内部治理我国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应是一个由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高效的竞争性金融市场。其中的金融机构,必须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并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其内部改革首先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己经全面展开,但按照目前的试点方案,无论是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银行,单个股东所占的比例过低。以农村信用社为例,银监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投资股社员入股金额均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投资股和资格股均实行一人一票。单个股

27、东所占比例过低,没有能力也没有积极性监督信用社和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那么信用社和合作银行的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就无法打破。因此要强化股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作用,逐步放松农村金融机构单个股东持股比例的限制,使股东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调动股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制定金融机构控股股东法对大股东进行直接监管。在治理结构方面,对国有股本,必须建立适当、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建立真正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不是流于形式。比如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明确理事长、监事长、(行长)按照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工协作,有效制约,充分发挥新型法人治理任结构的优势

28、,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1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为农村金融发展培育良好的经济环境。健康的金融机构、良好的金融秩序,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包括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的经济政策。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不能过度参与和干预金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加快农村的商品化、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在目前针对农信社改革的各方建议以及最新的政策措施中,一般均通过由国家规定贷款比例的方式来达到农信社贷款支农的目的。这一措施是必要且符合国际惯例的。但过去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这种国家硬

29、性规定贷款比例的做法并不能扭转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从农村流出的趋势。农村金融问题实际上是农村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应,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非农”偏好,需要政府、金融和财政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杜绝政府参股或干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种植及养殖,减少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全面搞活农村经济,以释放农村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潜能。2加强法制建设,树立诚信观念。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金融机构的行为规范需要建立完备的诚信制度。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主体是面广量大

30、的农户和乡镇级的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推行诚信评级、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意义更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农村金融特色的诚信评级和档案制度。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客户信用记录,最好能建立统一一的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使用的金融信用档案系统。对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重要的是加强在法律和制度支持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参考文献1 张君.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湖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史红芳.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研究D.中国海洋

31、大学,2008.3 张迎春.近年我国频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4 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5 王爱红.发展农村金融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2009.(3) .6 李双明.富民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分析J.专题调研,2009.(2).7 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增刊8 张韵沛,孙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9.(7).9 魏艳.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服务新农村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10 杜晓山.和谐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11 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 (2) .12 蒋定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 .中国金融,2008(14)13 史红芳.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14 张迎春.近年我国频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