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938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11.1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1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22.1 政策体制障碍2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32.3 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33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4结束语 5参考文献5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分析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信贷特殊风险、体制障碍、信贷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大。因此,应当从提高信贷风险意识、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体制、改善执行方法和管理手段,

2、以及加强监督等几个方面来寻求出路。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防范引言:当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以服务“ 三农”为宗旨, 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将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能力的地方性金融企业。风险防范, 特别是贷款风险防范, 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能力,就此浅谈下当前农村信用社信款风险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3、,不仅经营货币、经营信用,同时也在经营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效益和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金融、社会的稳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信贷的特殊企业,经营风险是其固有特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阻碍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政策和体制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和明显,这些矛盾和困难正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桎梏。1.1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概念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任何行业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宏观政治、经济气候和微观经营基础,

4、随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因贷款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种不能履行还款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贷款人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危机或是贷款人本身意愿不愿还款。因此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贷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即由于经营或其他原因导致经济上出现了危机而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二是贷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贷款人的品格决定的。贷款人品格是指贷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贷款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能够努力经营。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特定的以农为主的贷款对象,所以这两种情况经常存在,从而导

5、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要多得多。同时不能忽略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的支付风险,即农村信用社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支付足额支付到期债务而造成自身信誉下降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挤兌风潮1。1.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不良贷款占比高,资金周转缓慢,贷款的流动性差1当前,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而且这些不良贷款盘活的难度很大。信用的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导致资金不能流动,无法参加周转。一旦存款下降,就必然出现支付缺口或支付危机。如不及时化解,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和经营效益,更不利于农信社的健康发展2。(二)贷款利差较小,收息率低,贷款的效益性难以实

6、现农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按规定提足应付未付利息,同时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业务单一3。如迫使行政压力、人情关系、自身的腐败行为,常常提供优惠利率,致使个别信用社出现亏损。从农村信用社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风险与收益逆向变动,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时常发生。(三)抵押贷款占比少,担保贷款留于形式,贷款的安全性难以保障担保单位实力不足、借款企业相互担保或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企业内部担保等现象严重。因此,贷款债权保全措施乏力4。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生成机理分析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

7、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体制障碍、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保障的体制不完善2.1、政策体制障碍(一)贷款的特定对象导致贷款的风险较大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是为 “三农”服务,必须承担和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宏观调控的任务,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在目前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村经济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也相应的较大。而且,一些对农业的导向性政策还必须由信用社来体现,对农业的支持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另

8、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农村信贷中不乏存在一些“钉子户”,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由于政策性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又必须发放这类贷款,所以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常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即借款人借入资金往往用于消费性用途或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对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意义有限,同时又大大增加了贷款收回的难度,提高了贷款风险5。(二)历史包袱过重,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骤然增多1983年以前信用社的性质定为:既是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农行的基层机构,这种身份一直延续到与农行“脱钩”前。在信用社与农行“脱钩”时,因多种原因部分地区将农行一部

9、分“包袱”也一并“转让”给了农村信用社,有的地方这部分“包袱”要占整个信用社不良贷款的40。同时,农村乡镇企业及一般企业借助于转换经营机制的机会,采取了“金蝉脱壳”、“母体裂变”及新老账务划断的手段,变相地把历史包袱和债务留在了实际上已经为“空壳”的老企业,财产已经转移到新组织的企业中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务虚置,形成事实风险。由于这些贷款长期挂账,基本上失去了流动性和效益性,风险系数在与日俱增6。(三)行政干预过多从理论上讲,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应遵循市场竞争规律,自发地达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而在实际中,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更

10、加剧了贷款投向的误差,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由于政绩目标和局部利益驱动,前些年曾一度出现了“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的现象,有些贷款户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有关地方政府领导进行干预,迫使信用社发放一些违规贷款,给信用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四)在体制转变阶段下逐步规范的“蹒跚” 状态,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时隐时显从1997年起,农村信用社正式进人按合作制原则进行重新规范的轨道。现在, 地级以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变职能, 与同级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实行一套班子, 承担改革、行业管理和央行监管三大任务, 有了比较明晰的线条, 但

11、农村信用社的日常工作仍由县级联社管理。但在实践中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步伐较慢,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员意志得不到充分体现,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虽有一定控制, 但难以根本控制7。2.2、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出现偏差(一)信贷管理程序不规范,责权不统一贷款立项、调查、评估、审查、决策、发放、检查、监督、收回等诸多环节分工不合理,责权不配套,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制约监督机制;信用社自身约束力差,往往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而忽视经营效益,加上管理机制和方法落后形成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的恶态势;担保抵押手续不完备,不落实,出现空头担保,超产担保,使担保、抵押流于形式,贷款形成风险后,根本无法落

12、实。(二)利润目标的最大化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形成了一股拼劲、一种韧性,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商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支配下, 利润被确立为目标体系的核心, 认为有利润才有资本、才有实力、才有形象, 因而把违规放款、违规拆借、违规揽储等看成合理现象, 甚至为逃税而搞两套帐, 或者为谋取小团体利益而搞帐外经营, 这都违背了合作制原则, 并引发严重的资金风险。目前, 一些农村信用社高成本负债导致巨额亏损、场外拆借形成呆滞、大额贷款到期收不回等等, 就困扰着自身的改革与业务经营, 对整个金融环境也造成不良的影响8。(三)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从总体上看, 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

13、还没有到位,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不是多数人社员代表大会支配少数人, 而是少数人支配多数人领导班子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上级考核任命。因此, 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在管理手段上存在行政化倾向, 且在脱钩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农村信用社和联社对内搞“ 一言堂” , 或者搞单纯的物质刺激, 对外则搞攀比、套关系, 陷入庸俗的应酬之中, 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资金损失, 导致不应有的资金风险。(四)人才匮乏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能力弱,使不该贷的对象贷了款,一方面是职工缺乏系统掌握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资产风险管理、贷款项目的评估、经济效益预测等业务知识,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不高9。2.3、监督保障

14、体系不健全(一)法律规章不完善目前, 用于规范金融行为的法律规章通常是指“ 五法一决定” , 但严格地说, 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农村信用社。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八十九条“ 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 适用本法有关规定。”类似这种零碎的条款虽然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调整对象,但不成体系, 不完备, 在立法技术上有着明显的欠缺。1997年9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 但尚无实施细则,如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第四十五条“ 农村信用社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 就需要有进一步的解

15、释, 甚至要有一个单独的文本。法律规章不健全,与改革不同步, 是农村信用社滋生风险的一个客观因素9。(二)执法监察不严明在改革过渡时期,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精力放在理顺各种关系上, 特别是与农行进行人员、资金、财产、机构等划转以及协商解决遗留问题, 牵涉了大量的时间。为了保持稳定, 一些农村信用社把内部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暂缓处理, 使少数人误认为违纪违规无人管了, 可以放任自流了, 因而随心所欲,在违规经营中造成各种风险。执法监察滞后, 执法监察不严明, 违纪违规者不受到及时处理, 不受到思想震慑, 有侥幸之心,无后顾之忧10。(三)预警机制不灵敏农村信用社之所以风险增多, 与预警机制反映不灵敏

16、有很大关系。比如贷款“ 三查”制度、储蓄事后监督、融资跟踪调查等等就是很重要的预警机制。如果市场分析不透彻、可行性论证不科学、决策方案不优化、信息反馈不及时, 就看不到风险的隐蔽性, 在风险暴露时则可能束手无策10。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一)坚持按合作金融方向推进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稳妥地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在加快其规范工作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四个“结合”规范工作要与风险防范和解决资不抵债信用社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结合:规范工作要与改进加强支农服务相结合;规范工作要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改善经营状况相结合。农信社只有实现规范化经营,才

17、能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二)强化行业管理, 完善内控机制行为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往往决定着内控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在行为控制方面,信用社要做到:(1) 完善决策体系,促使决策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加大对授权、授信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2) 明确划分职责,使各责任人各司其职;(3) 建立人与人,岗与岗、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4) 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轮换制度,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职工政治、业务素质;(5)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坚决做到奖优罚劣。(三)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法律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立

18、法进程,建立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通过立法行政,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明确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贷款审批委员会,审贷分离,授权授信等制度,加强分析、评估、抑制并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堵住风险源头,盘活不良贷款,依法经营。其次,建立健全法人代表及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提高其依法经营的意识,增强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11。(四)严格“三查”制度,做好对信贷单位的监督管理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信社对每笔贷款都必须坚持贷前双人调查,坚持贷款审批的公正,切实搞好贷后检查。要改变贷款放出后“能收息”“有结算”则万事大吉的观念

19、,信用社信贷人员要经常撰写贷后调查报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如建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采取财务报表分析法。对那些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亮红灯,对那些有钱不还,故意逃废诈骗贷款的企业,农村信用社应同人民银行配合,禁止其再发生新的业务,依靠法律催收盘活不良贷款,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12。(五)创造宽松环境, 开拓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体制尚未成型, 内部机制不成熟, 在改革过渡时期, 社会各方面包括人民银行都应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 使之有能力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真正发挥出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结束语:农村信用社正面临风

20、险的考验,风险是银行信用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既治标又治本,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逐步形成科学严密的内控运行体系,确保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发展。参考文献:1 姚世新农村合作社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202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25-563 赵杰,邵新国,盛建明改革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新情况新问题J金融纵横,2004;(7):2-54 张俊伟,张彦生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调查J金融参考,2003;(10):7-155 徐菲菲农村信用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

21、考J乡镇经济,2004, (5):12146 陈先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成因与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437 杜金向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6, (6):638 戴礼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界,2007(7):2272289 佟静波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1) :610 李哲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 (4):212211 张功平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3;(4):54-5912 陈建新,王先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理性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3):5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