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除具有一般工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经营风险。近年来,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开始逐渐认识到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应对激烈竞争的需要,加强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
2、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同时,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更是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
3、的信贷业务。2.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等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3.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
4、,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为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4.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监管工作还基本局限在风险形成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的制度化管理。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特质及必要性分析(一) 传统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指旨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风险管理组织流程、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文化三大部分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具体说来,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制度规范、政策导向、风险度量、风险文化等方面,建立有效的
5、具备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功能的控制机制、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使风险管理机制在长时期内发挥稳固效用。(二)西方的风险管理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商业银行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提供一种相互制衡的结构,并提供充分精确的信息。西方商业银行认为,要使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良好地运作,并使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必须建立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员工拥有风险管理理念,是执行制度的保证。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设立有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
6、重要组成部门。西方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有具体办法,有对市场风险采用限额管理办法、对不同业务采取不同的数据模块,集风险控制、业务经营于一体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业务操作的质量和效率。西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电子化管理,对客户通过分析和采取评级办法,和通过风险的早期预警工具,以规避贷款风险。西方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普遍运用风险值(VaR)方法量化和测算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有贷款定价计算机模型,量化贷款风险成本。风险的定量化测算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三)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特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特质具有战略性,稳定性,能动性。所谓战略性就是着眼于银行的长远发展。风险管理必
7、须从长远,战略上考虑问题,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所谓稳定性是指长期内发挥有效作用。一是风险管理的战略机制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二是一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所谓能动性是指具备内在自我完善功能。长效机制要求风险管理自身具有自我完善功能,能够跟剧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增强风险管理的生命力,促进风险管理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四)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性。而我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8、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操作风险管控失败导致的案例,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不断出现,而且大要案多数涉业内知名度较高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管理部门在事发前却毫无知晓,甚至在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出现“胁迫”和“共谋”的情形。此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很大缺陷。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
9、差距,主要是内控薄弱和存在诸多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缺乏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信贷管理的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影响信贷效率和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等;经济资本管理、量化风险管理模型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处于最基本的如何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阶段。一个行业的成功与否前提在于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为此,借鉴国际上活跃银行严格风险管理的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对策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风险管理动态化和效果最优化,
10、使其在长时期内发挥稳固的效用。建立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改革。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政府出于稳定经济的目的,必然要求银行稳健经营,安全性是对银行的首要要求。从银行内部看,银行是负债企业,高杠杆率要求银行不应该承担过高的风险。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重组改制过程中,应树立理性、稳健、审慎的风险理念。效益、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效益、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就是要调整过去多年来一直推行的以贷款规模连年大幅扩张为追求目标的发展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增加规模,实现
11、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就是要认识到“银行是置身风险管理行业中,其价值的创造是要透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从贷款获得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或利润,它只不过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等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把“风险补偿”这一关键理念贯彻到整个信贷审批和管理过程。同时,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要认识到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采取措施去防范风险,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创造效益。(二)建立稳健的风险管理组织架
12、构1.现代商业银行强调风险管理组织具有三性一化的特征即统一性、独立性、垂直性和扁平化。集团董事会下设的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集团风险管理战略及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确定全集团风险管理战略;实行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岗位)垂直性监督管理,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考核。实现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2.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 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3.建立监督、约束、考核和奖惩机制按
13、照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建立涵盖授信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包括规范化的考核管理、常规性检查评价,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奖惩制度。4.优化资产结构要把贷款发放和贷款贷后组合管理分隔开来分别管理,逐步透过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总体资产回报率。(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国际银行同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等因素,负责制定、调整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目标,为银行业务战略的实现提供风险控制保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政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通过授权管理、授信制度、
14、控制目标等手段,及时有效地传导给分支机构和各风险窗口。下一级风险管理机构对上一级下达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必须按指定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予以上报,并根据上一级风险管理机构的回复,采取相应的跟进措施。(四)强化风险管理制度及资本约束机制银监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金融监管法规和制度建设,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了60多项银行审慎监管的规章和指引。加强法规建设,是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制度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务必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实施办法。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审慎监管制度,强化资本约束,加
15、强贷款风险集中度和关联企业授信风险监测,建立各类业务尽职和问责制度等,把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这是政府为加强风险管理在法律上做出的举措。作为风险的直接应对者,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以风险管理政策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对风险控制手段、程序及其他基本要求进行一般性规定。各个业务部门、附属机构和分支机构,在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遵循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细则,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作出详细规定,对违反政策制度规定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在强化资本约束机制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
16、行资本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贷款增长速度,导致在资产扩张的同时,资本充足率呈下降趋势。银监会颁布的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采用了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标准,要求各商业银行最迟要在2007年1月1日达到8%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最低监管要求,资本的有限性决定了规模的有限性,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树立以资本规模约束业务规模的意识;二是为保证资本充足率要求,要强化资产质量意识,提高资产质量,防止有限的资本被不良资产侵蚀;三是要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四是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比重。(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机制科学的授信决策审批机制应该强调授信决策的程序性、
17、科学性、专业性和扁平化;强调对于业务发展要求及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和风险预警。决策流程各环节既要讲程序和制约,更要讲科学和专业;既要讲控制,也要讲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有问责。另外要努力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和管理中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尚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下的客观科学方法,风险识别和管理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在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上可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涵盖风险监
18、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六)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同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决定了经营者不同的行为取向和企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还侧重于对规模和利润的考核,没有用风险加权(风险调整)全成本核算对产品、业务和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商业银行要借助经济资本分配制度,注
19、重以风险收益平衡为导向、以资本金配置效率为主要约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指标,如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同时加大对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内控能力、不良资产的考核力度,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分支机构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七)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查纠偏机制银监会强调审慎监管,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管银行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内控机制建设的内容很多,对国内一些商业银行来说,尤为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独立和权威的内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内审工作,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强化内审部门职能,提高内审的独立性、有效
20、性和权威性,切实改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内审频率不高、力度不够等问题。做好内申工作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查纠偏机制。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清错误产生的层面,对症下药,及时整改。同时,对纠错过程、纠错结果,乃至纠错机制的完善与否进行总结和后评价,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
21、为。另一方面要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实事求是,善于发现错误之处,解决相关问题,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错误,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四、展望2005年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表明了我国政府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决心,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检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上安全、稳健经营,其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
22、当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根据该指引,商业银行在3-4年内应全面达到相关要求,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7年底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要求。在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为建立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奠定基础。识别、评估和配置风险,获取风险收益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能否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明确风险管理要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以及不同客户种类、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在风险掌控问题上,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构建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形势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广大中资银行的共同努力,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道路将会越来越光明,并将引领我国银行业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立足根本,开拓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