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9047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小抄).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A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A3、简述心理学对儿童学生观的影响。A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A5、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A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A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A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A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A10、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B1、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B2、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B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B4、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B5、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的异同。B6

2、、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B7、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B8、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B9、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B10、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B11、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C1、简述CIPP评价模式。C2、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C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C4、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C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C6、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C7、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C8、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

3、的特点? C9、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C10、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C11、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C12、什么是副语言? C13、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D1、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D2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D3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D4螺旋式课程组织。D5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D6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D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8什么是教学。D9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D10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实例分析:D11上海某中央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D12有一位数学教师

4、,在讲“对数表”一课时。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D13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源源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一教学活动的意义。论述题及实例分析E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E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E3、论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E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E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E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E7、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F1、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F2、

5、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F3、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F4、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F5、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F6、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F7、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G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G2、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G3、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G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G5实例分析: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

6、价,G6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A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是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教育目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它与动态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A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需要考虑三个

7、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同理解,派生出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课程研究领域里有影响的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学研究中有影响的理论有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等。A3、简述心理学对儿童学生观的影响。对儿童本性的看法有两种相对的立场,一种是需由成人严格控制、严格训练;另一种是儿童的天性、兴趣、人格理应受到尊重。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引发学生观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

8、受到尊重。(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A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

9、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教师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学风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但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有思想性的倾向,实验基础不足,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和操作A5、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当代课程设计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1多种取向的综合。多采取整合或综合的取向,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与社会二者的需

10、求,以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能;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内容选择强调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基础性,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内容中得到反映,以使学习者站在当代的最前沿,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索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注重甄别选拔功能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

11、元化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A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有不同。过程模式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发展。过程模式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应该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但缺乏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程模式注重内在价值活动准则或程序原则,这可视为更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目标,因此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A

12、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该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课程目标要通过许多不同的经验达成,泰勒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A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具有(1)导向功能即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要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及参与的热情;(2)控制功能,不断收集反馈信息

13、,采取策略,限制教学活动偏差的积累,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控制的依据;(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要细致,具体,要近期可能实现;要难易适中,争取把目标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1)目标分解,即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有再认识的过程。能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2)任务分析;即为了达到单元目标规定的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剖析具体的从属能力;(3)起点确定;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的起点要与学习者的特征相适应

14、;(4)目标表述,目标表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具体、明确行为目标的可观察性、发生条件和标准等;(5)类别化、层次化。即在目标表述之后把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的认知层次一一对应。组成分层递进的目标与内容。A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增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对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这个新课程目标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学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共同

15、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A10、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

16、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B1、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1)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原则。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思考,认真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主要依据。(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

17、。(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选择最基础性的内容,则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有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B2、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18、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3)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4)结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B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特点: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遵循的主要原则有:(1)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的,学校必须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对其实行集中

19、管理。(2)转变观念,注重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3)师师合作,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不同学年之间教师的有机合作。B4、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

20、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B5、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的异同。答:(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与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2)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

21、施的一部分,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路过于理想化。(3)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参与制定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B6、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

22、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B7、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答: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课程专家。

23、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B8、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种“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实践中

24、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开发、实施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B9、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

25、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B10、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

26、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B11、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27、。(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C1、简述CIPP评价模式。CIPP,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该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方案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常以两种角度进行评价:关联性和符合性。第二,输入评价,主要是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方案进行评价。输入评价研究变通的实施策略,并确定如何运用资源以达到目标。输入评价主要探讨不同策略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成本效益、逻辑效用和实际效用等。第三,过程评价,主要是

28、通过描述实际过程确定或预测课程方案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方案的有效信息。过程评价的范围包括实施步骤、教学法及学生活动等。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CIPP评价模式比较全面。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掌握较难。C2、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

29、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C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C4、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答:“道尔顿制”是19

30、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C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

31、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C6、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

32、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C7、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的主要作用:(1)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4)提供有效的交互,增进学生的参与度。(5)提高教学

33、效率和学习质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方便学生学习需要。(7)有利于学生针对问题寻找货源,促进学生“发现”和“探询”活动。(8)有利于教师摆脱繁重的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致力投入教学改革。(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10)有扩大教学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育规模。C8、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

34、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C9、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它可用作屏幕及影音广播、屏幕监看、语音监听、辅导及示范、远端遥控等。(2)校

35、园网。它能提供下列服务和应用:计算资源、辅助教育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图书查询、电子邮件、使用INTERNET。(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同步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学习式、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C10、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不会墨守成规,每节课都有新意。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的形象性在于借助于比喻、描绘等手法,通过动作、表情、图案、板书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等来表现,最主要的实现工具是教师的语言形象。(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培养情感成为一项主要的教学

36、任务。情感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的情感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要以情动人,使爱通向学生的心灵,使爱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魅力。(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是有机统一的,教学艺术美以内在美为基础,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C11、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清晰度与学生学习成效正相关,教师教学语言的严密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与论证性。(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习惯,教学语言艺术也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教学语言艺

37、术促进教师本身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不仅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水平,而且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C12、什么是副语言?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辅助言语是言语表达技能,不是言语本身,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准确表达词语的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在特定的语境下能表达词汇以外的思想及情感,并在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传递信息,有时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C13、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D1、

3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对于发展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指出几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点:(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9、。D2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D3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

40、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D4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D5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的校本课程改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行动的效果;教师是否具有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也会直接影响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教师要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D6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D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1、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D8什么是教学。广义上讲是指教者知道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狭义上讲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D9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D10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中央集权优点:1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2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3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经认同感。4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5还具有提高一些重大教育改革、课

42、程改革的效率,保证教育投入及投入经费的专项专用等优点。弊端:1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2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3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4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地方分权:优点1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使课程能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实现教育的服务功能。2管理权力下放,地方、学校享有较大的自主权、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3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都努力使本地本校的课程高速高效地运行,达到局部最优化,这些

43、优化的局部有机组合起来就能使整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地运行。4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5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弊端:1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因而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各地各校培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2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对管理范围、内容深广程度很难进行总体上的认识,很难及时准确地把握整体课程系统的运行信息,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控制和管理。3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或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因而长时期实行这种模式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实例分析:D11

44、上海某中央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美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

45、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D12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

46、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这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入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D13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源源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一教学活动的意义

47、。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组织研究型学习的结果,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论述题:E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

48、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2)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4)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E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