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部性理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 外部性概念的溯源政府干预为主”还是“市场化交易为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两大问题,外部性概念提出后,在讨论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矫正时,新古典主义的“庇古税”方案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明晰产权进而引进排污费交易理论之间的争论凸现、折射了政府干预和市场化交易这两大学术思潮的交锋。1、 外部性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那里。 亚当斯密认为:“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人,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Smith,1776)。这
2、种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性的乐观态度导致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干预思想。2、外部性理论的提出,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功不可没,拉丰(J.J.Laffont)把西奇威克(SidgrwiCk)作为“外部性”问题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西奇威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87)一书中已经看到了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的不一致问题,他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认识到了外部性的存在。 他认为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并非经常一致,并举了灯塔问题的例子来说明之:假设某个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建造灯塔,这同时也起到了为他人服务的作
3、用,得到免费服务的这些人并没对此付出成本。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会额外负担那些由于他人行为而产生的不能得到补偿的货币或精神成本。 不同于传统观点,西奇威克提出需要政府进行干涉,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3、 一般认为,外部理论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Marshall,1890)首次提出的。 他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写道:“我们可以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达所形成的经济;第二种是有赖于某产业的具体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把
4、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实际上是对柏拉图以来旧有的“组织能够增大效率”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意识到组织之所以作为第四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但是也有文献评价:马歇尔之所以提出“外部经济”,其目的是想要证明“看不见的手”这一经典理论具有瑕疵。马歇尔当时还没有提及“外部不经济”即“负的外部性”。应当说,他仅仅是对经济规模扩大的原因做了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提出“外部经济”仅仅是研究生产规模问题的一个副产品、并没有深入下去,只是一只“空盒子”。4、 在西奇威克和马歇尔的开创性研究之后,作为马歇尔的得意门徒,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
5、古(Pigou,1920)提出了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基本形成了静态技术外部性理论的基本理论。 庇古认为,由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差异(MPC和MPB并非任何时候都等于MSC和MSB),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的。庇古用灯塔、交通、污染等例子来说明经济活动中经常存在的对第三者的经济影响,即外部性。 在庇古那里,市场并非万能,要依靠政府来解决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外部性问题。5、1928年,阿温杨格(A.Young)将时间因素引入分析在著名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中系统地
6、阐述了动态的外部经济思想,完成了从庇古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一种转化;同时将外部性问题扩展到经济普遍联系之中。 所谓动态的外部性有别于在产业内对厂商和产业的分析,是指产业增长产生的劳动分工的扩大,专门从事新活动的厂商的出现,其中一部分厂商专门为其他厂商开发资本设备或为之服务。该思想同技术的外在经济的非市场相互依赖性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同以货币外在经济相关,被称为金融外部性。杨格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劳动分工迂回生产与产业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繁殖的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他把生产的重新组合看作是一个新发明或科技进步的应用、把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完全内生的、自我演进的因素, 以递增的
7、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杨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增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开创一门“探讨收益递增的经济学”。后来发展成为欠发达国家的“平衡增长”学说和“联系效应”学说。6、1952年,英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出版了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一书,对他以前的外部性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鲍莫尔不仅对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分析,还对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考察,他认为竞争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举例道:“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工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一个厂商单独去做可能没有利益,但如果该工业为一个人所独占,那就仍然会获得利益。” 垄断的出现一方面可
8、以诱发外部性,另一方面又是对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个自发解。市场的拓展除了在规模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不断的细分化、差异化,通过制造差异消除有害的外部性,此时垄断是效率的代表,而由此获得的垄断利润也可以看作是消解外部性的报酬。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呈现日渐繁荣之势,主要沿着以下三条路径向前推进:(1)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对众多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交通拥挤(1968,Mishan的经济增长的代价)、石油和捕鱼区相互依赖的生产者的共同联营问题以及日益受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外部性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英国环境经济学家鲍莫尔在环境政策的理论分析
9、中建立了一般分析模型以解释外部性内部化方法之一的“庇古税”的正确性(1988),戴维皮尔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了英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Pearce and Warford,1993)。 (2)针对外部性(尤其是外在不经济)问题,提出了众多的“内在化”途径。除传统的政府干预方式外,1960年罗纳德科斯提出了明晰产权的思路。科斯(Coase,1960)的长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他提出了产权界定和产权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认为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无需政府干预经济交易,市场是最有效的。此外,英国经济学家、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E米德曾于1972年提出了
10、尔后为阿罗(K.Arrow)进一步发展了的另一种方式,即认为外在性的存在内在地等同于竞争性市场的缺乏。阿罗(1969)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一文中解释了通过创造附加市场使外部性内在化。 (3)沿着马歇尔,尤其是杨格,关于“规模经济”(动态的外部经济)思路进行发展。1970年齐普曼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规模的外在经济与竞争均衡一文,再次继承了这一思想。1986年芝加哥大学保尔罗默(Paul Romer)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一个具有外部性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在货币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明确地把
11、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效应存在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斯塔雷特(1972)曾研究了与外部性相关的经济非凸性的有关问题;沙谱利(1972)和舒贝克(1969)研究了具有外部性的“核”;布坎南(Buchanan,1969)、黄有光(1991)和桑德目(1975)等研究了同外部性有关的各种次优问题。二、外部性的分类为了清晰的表述问题,引进一个简单的两人外部性模型 Ra=R(X1a,X2a,X3a,Xna,Cnb) (2.1)在2.1式中,2.1式是以米德、鲍默尔和奥茨对外部性的表达,行为人A、B是两个独立决策的主体。Ra表示行为人A的成本一收益函数,X1a,X2a,X3a,Xna,表示A为了增
12、加自身的收益而消耗的各种经济资源,Cnb表示经济主体B的行为对A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看作是B对A的成本的影响,而且Cnb不受A的控制,即B的行为对A产生了外部性。1、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借助2.1式,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是根据此式中作为外部性结果接受者A的成本一收益情况进行区分的。当B的行为增加了A的成本时,我们就说B对A具有负外部性效应,如果用微积分表示,则可以说,当d(Ra)/d(Cnb)0,B对A具有正外部性效应,因为B的行为降低了A的成本,增加了A的收益。例子:如果B是一家发电厂,A是该地区的居民,由于B所排放的烟尘对本地区居民的衣服具有污染性,因此增加了A清洗衣服的难度,即增加
13、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据此,我们认为B对A具有负外部性影响;如果B不是一家发电厂,而是一家公园,这时,A从B那里获得赏心悦目的机会增多了,即增加了A的效用,因此,我们说B对A具有正外部性影响。正: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2、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当外部性行为的实施者是生产者时,叫做生产外部性,即外部性源于生产领域;当外部性行为的实施者是消费者时,叫做消费外部性,即外部性源于消费领域。无论是生产外部性,还是消费外部性,其影响对于接受者A而言,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而A本身,也许是生产者,
14、也许是消费者,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进一步划分为以下8个类别。3、瓦伊纳(Viner,1931)首先区分了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其标准在于外部性是否对社会总产出这一真实变量具有影响,即外部性是否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货币外部性是由价格体系引起的,但并不是市场故障的原因,并不影响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的性质,因此和福利经济学不相关。例如,个人增加威士忌酒的消费,结果会提高该酒的价格,由此会影响你的福利,这个事实并不危及竞争性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 当帕累托最优的竞争均衡要求的所有假设都得到满足时,货币外部性与福利经济学不相关,价格只会使供求相等,资源配置会自动达到帕累
15、托最优均衡。例外的情况是在不完全偶发市场和在有不对称信息的经济中,货币外部性就会影响经济行为者的福利。 而技术外部性是我们一般所研究的外部性问题,即某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消费者效用函数或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的间接的非价格的系统的影响。技术外部性的影响并不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得到反映,在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分配的行为如果不能被价格机制所调节,那么此行为将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假定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系统中,B是一家化工厂,A是本地区的工人,此外还有一家企业C,B生产时排放的有害气体损伤了A的体能,此时雇佣了A的所有企业(包括B和C)的产量将因A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而减少。 货币外部性是受价格机制调节的,不会降影
16、响产出;技术外部性不受价格机制调节(如有害气体),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原点运动,从而影响产出。4、1962年戴维斯与惠因斯顿发表了外部因素、福利与对策论一文,把外部性分为可分的外部性和不可分的外部性可分的外部性是指:假定B的生产活动影响A的总福利,但A的边际收益并非取决于B的影响,而是取决于A本身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厂商的成本函数并不受另一厂商的产量的影响,而是受厂商本身的产量水平的影响。不可分的外部性是指:A的边际收益不仅取决于A本身的生产活动,而且也取决于B的生产活动。于是,成本函数不能分作两个分开的函数,它应包含A、B两个生产单位的产品,也就是说,A的边际成本不仅是它自己的产量的函数
17、,而且也是B的产量的函数。5、1978年,格林伍德与英吉纳不稳定的外部性、责任规则与资源配置把外部性分为稳定的外部性和不稳定的外部性(可预期的外部性和不可预期的外部性) 稳定的外部性是指可以掌握的外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协调方式,使这种外部性内在化。 不稳定的外部性是:假定A对B的影响是任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会遇到风险,厂商在考虑最大化问题时,就要把外部性的分担和自己对风险的态度估计在内。于是究竟采取协商方式来解决还是采取合并方式来解决,这取决于厂商对于风险的预期。 例如: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其副作用有可能难以及时预期的。例如,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中,起初农民发现农药、
18、化肥的使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使果梳既大又靓,于是使农民增产又增收,但是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先前大规模使用农药、化肥种植的作物,由于农药化肥的残留问题,其实己经给食用这些作物的大量消费者造成了健康损害,而这种负外部性损害已经发生,消费者之前是无法预期和规避的。当前环境保护者所关注的诸多问题,都属于不可预期的外部性。 6、 鲍莫尔和奥肯(1985)把外部性分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不可耗竭的外部性、可耗竭的外部性) 公共外部性即这种外部性具有公共品的某些特征,如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借助2.1式,假定B为一家化工厂,An为B附近的居民,B排放了大量的烟尘,A1“消
19、费”了一部分烟尘,但这一消费并不会减少A2和A3等人对烟尘的“消费”。当存在这种公共外部性时,试图通过An和B之间的谈判来解决外部性是十分困难的,因为An的数目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是非常庞大的,此时要达成谈判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私人外部性即这种外部性具有私人用品的某些特征,如竞争性和排它性。借助2.1式,假定B为一家餐厅,An为B附近居民,B经营中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如废塑料瓶、残羹剩饭等,这些垃圾对An的生活环境具有负外部性影响,为了克服此外部性。方案一:A1或他与A2和A3等其他人一起“消费”(比如回收废纸)这部分垃圾,但这一消费恰恰减少了A4和A5等其他人对这些垃圾的“消费”。 方案二:
20、An与B进行谈判,B给An一笔垃圾清理费,由于B产生的垃圾是固定的,所以垃圾清理费是确定的,于是An之间可以根据各自对垃圾的清理量分配这笔清理费。所以,通过谈判解决私人外部性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7、1962年布坎南、斯塔布尔宾帕提出划分累托相关的外部性和帕累托不相关的外部性 帕累托相关的外部性是指:外部性效应的承受者在成本-收益的激励下,通过某种方法克服外部性,而这一变化只会使外部性承受者的状况变得更好,而又不会使外部性实施者的景况变得更差。此时,克服外部性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因此只有克服外部性,才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不相关的外部性则意味着:外部性效应的承受者在成本-收益的约束下,
21、并不愿意通过某种方法去克服外部性,因为这一变化不会使外部性承受者的状况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使外部性实施者的景况变得更差,当外部性是帕累托不相关的时候,克服外部性的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因此克服外部性是不经济的,此时让外部性继续存在,即顺其自然也许才是实现帕累托最优最优选择。8、简单外部性与复杂外部性或单向外部性、交互外部性借助2.1式,当B对A实施外部性影响,而A对B未实施外部性影响,我们把这种外部性称为简单外部性。如发电厂B排放的烟尘对洗衣店A的负外部性效应。 当B对A实施外部性影响时,A对B也实施了外部性影响,即B与A之间的外部性影响是双向的,此时的外部性是多重的,我们将其称为复杂外部性。如B和
22、A是邻居,B的花园种满了鲜花,鲜花的芬芳和艳丽对A产生了正外部性效应(嗅觉和视觉的享受),而A的花园里堆满了各种回收来的废旧物品,在炎炎夏日,这些废旧物品散发出阵阵恶臭,从而给B带来了负外部性影响(嗅觉污染)。在这个复杂外部性的案例中,B是最不幸,他在“施益”于A的同时,得到的却是A对他的“损害”。此外,复杂外部性还有可能是B与A相互给予对方的都是正外部性(比如俗话中说的“你进我一尺,我进你一丈”就属于这种情形,或者都是负外部性(比如人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后两种情况中,B与A之间从形式上看,彼此之间的外部性效应可以得到相互抵消,似乎过于简单,不用关注。但从数量上分析
23、,影响的强弱是不同的,此时彼此之间的外部性不能得到抵消。9、 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借助2.1式,代内外部性指:当B对A实施外部性时,B与A处于同一个时间内,这时A也许由于缺乏信息等原因,而并不能够参与B实施外部性行为的决策。但是一旦A知晓了自己受到的外部性影响,A就有可能运用各种方法与B达成协议(消除外部性或减轻外部性的协议)。比如,假定B是A的邻居,B在花园里堆放了大量的垃圾,A十分讨厌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此时B对A具有外部性影响,由于B与A处于同一个时间空间内,所以A有可能通过与B谈判,或者给予B一定的补偿而解决消除外部性影响。所以,代内外部性的危害性会由于当事人的同在而加以控制。代际外
24、部性指:当B对A实施外部性时,B与A处于不同的时间内,而等到A真正承受此外部性影响的时候,B也许早己经不存在,因此A对于B实施的这种代际外部性是束手无策的。比如,B是我们这一代的石油开采者,A是下一代才出生的消费者,B对石油的过度开采造成下一代的A消费石油的困难。但是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A只能无条件的接受B实施外部性的现实。所以,要解决代际外部性问题,只有寄希望于B的自觉性与节制性,或靠B的同代对B行为的制止。但是,由于外部性影响是发生在下一代,B也许受知识的约束而根本不知道其行为的危害性有多大,或者即使B知晓其危害的严重性,可是由于B与其同代具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最终A还是不得不承受
25、此外部性影响。当然,代际外部性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知识这种代际正外部性。 代际外部性理论与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因此,研究外部性理论,对于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10、物质外部性与制度外部性前面所举的例子大多属于物质外部性,物质外部性的影响通常是具有物理意义的物质特性,比如有害烟尘、难闻的气体、资源的耗竭等,这些结果是具有感观上的物质性。发现物质外部性的实施者通常是具体的行为人,他通过某种行为对接受者A直接产生外部性影响。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大量的外部性是非物质的,它们虽然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摸,但
26、它与物质外部性一样,也会对成本-收益产生真实的影响。借助2.1式,在制度外部性中B并不是通过具体行为对A直接实施外部性影响,而是由于B(通常是集体)制定的某种制度(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改变了A的价值取向,而A的价值观的变化可能直接改变了A的成本一收益函数。比如,消费信贷制度的实施,大大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成本一收益函数,此时,我们就说消费信贷制度对消费者产生了制度外部性。制度外部性存在较大的普遍性(一项制度所作用的A也许是无数的),因此,在制定最优制度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寻找最优外部性的过程。三、外部性理论所面临的几点置疑外部性理论从产生开始,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备受
27、注目的同时也遭受了很多批判和质疑。 1、1920 年,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其福利经济学思想。1922年9月,约翰克拉彭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学上的空盒子一文,认为“外部经济”是经济学上的“空盒子”,因为世界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1922年12月,针对庇古的反驳,约翰克拉彭又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了经济学上的盒子一文,进一步批判庇古的外部性思想,因为即使“空盒子”被填满,也可能没有什么价值。而约翰克拉彭批判最直接的理由是: 没有具体例证证明“外部经济”这种事物客观存在。2、 外部性的概念有没有意义?(张五常、杨小凯等人完全否定了外部性理论) 张五常对于外部性理
28、论的批判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谈外部性,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到底谁对谁产生外部性呢?其次之所以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是因为合约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他建议用合约理论替代外部性概念更加符合现实。 杨小凯、张永生等人认为外部性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在于交易费用。综观新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对于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安排都能够达到最优配置,也就不存在外部性问题。其次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交易费用概念就可以替代外部性概念,即外部性问题就是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与节省界定产权所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的两难问题。 3、外部性理
29、论作为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的存在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外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是使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等。如果我们在静态分析中加入一个时间要素 t, 使资源配置动态化, 还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换句话说,某段时期的帕累托最优是不是每一个时点的帕累托最优的简单算术累加? 假定某个时点上帕累托最优为p,该时期内帕累托最优为P, 则等式P=p是否成立? 如果不成立,我们还有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按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等的标准来处理外部性问题? 也就是说,是否所有的外部性都应该内部化? 另
30、外,财政实际上是把强制征收的税收用于人民事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具体某个人,其所缴纳的税收与从财政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一致的。因此, 财政本身必然意味着外部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取消财政吗? 显然不能。 鲍莫尔说,“使用外部经济论有一种危险: 一旦把放出来, 它就可能象雨果从上下颠簸的甲板上开炮那样,不加区别地摧毁一切东西”。如果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外部性问题处理原则, 外部性理论的演进还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吗?四、 简要评介 有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提出后被西方财政理论吸收并成为财政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现代西方财政学论著中,几乎均有关于外部经济效应问题的论述。 1.基础科研是具有广泛的外部经
31、济,或者说社会效益的项目,如果没有财政的支持它很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那样的话,二战以后由科技革命带动的整个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不存在了。 2.外部性的作用导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互排斥。而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环境质量)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这会总物品的生产者不仅自身受益,也有益于他人。将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之于环境、生态领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的种种对应措施,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学研究宝库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就学术研究来说,外部性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从概念的研究、深化到其数理化、精确化的理论升华直至用外部性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的逻辑发展历程。(庇古税在经济活动中得到
32、广泛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不仅如此,外部性理论研究还愈来愈体现出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寻求人文关怀的学术特征。纵观外部性理论及环境经济学科100余年的演变历程,在研究方法上,其研究方法已经汲取并融合了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集体行动理论等理论和方法都在以外部性研究为基础与核心的环境经济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对外部性理论及环境经济学
33、交叉性及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也愈加明显,它与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性愈来愈强。例如,对生态税的研究就将外部性理论研究和属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范围的税收与税制政策设计结合在一起,探讨税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外部性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坐而论道”的纯理论研究状态,从而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的具体对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近期许多文献来看,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已经与一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环境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出非持续的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改变的途径,其中,首要的是制定出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现实分析。从这一点来看,作为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外部性理论确实有其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