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180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上) 在宋儒构造的“道统”谱系中,曾子、子思、孟子前后相续,一脉相传。但地看,一个学派或思想家的影响往往并非单向的,而是存在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据韩非子显学,分化的八派中,有乐正氏之儒而无曾氏之儒。乐正氏即曾子弟子乐正子春,这说明曾子之后又有乐正子春一派兴起,其影响甚至压倒曾子。这样,曾子在先秦儒学中便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思孟学派,同时还发展出了一个乐正子春学派,以上两派虽然代表了先秦儒学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都与曾子思想存在渊源关系。本文拟结合大戴礼记曾子及孝经等文献,勾勒出从曾子到乐正氏之儒思想的发展演变,同时说明思孟在“道统”选择

2、上的艰难探索过程。;一、上博简内礼与曾子;今人讨论曾子的思想,往往仅根据论语中的,然而据记载,历史上还曾有曾子一书。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名参,弟子”,隋书经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也著录“曾子二卷”。按照古书体例,这部名为曾子的著作,应该是曾子及其门人言论的记录,它同样是了解曾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但据学者考证,十八篇的曾子唐代时可能已散佚、失传,后来流传的二卷本曾子似另有来源。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今此书(注:指曾子)亦二卷,凡十篇,盖唐本也。视汉亡八篇,视隋亡目一篇。考其书已见于大戴礼。”可见晁氏所见曾子已是二卷十篇,他认为“盖唐本

3、也”,说明唐代情况亦是如此。今本大戴礼记中有篇名标有“曾子”的文章十篇,分别为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所以唐宋以来流传的十篇本曾子可能即是从大戴礼记中辑出的。钟肇鹏先生曾检索历史上引用“曾子”的情况,发现唐代以前所引,或见于这十篇之中,或不见于十篇,前者如董仲舒引用曾子二则(见春秋繁露竹林和天人对策),分见于曾子制言和曾子疾病;后者如汉刘向说苑引曾子数则(见说丛、杂言),徐幹中论引曾子二则(见修本、贵验),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引曾子二则,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引曾子一则,却不见于这十篇,而唐代书籍群书治要及马总意林所引,均见于此十篇之

4、中。这说明曾子一书经历了散佚、失传和重新辑佚的过程,今天所见曾子主要是依靠大戴礼记保存下来的。由于曾子一书的复杂性,宋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如,宋朱熹说:“世传曾子书者,乃独取大戴礼记之十篇以充之,其言语气象,视论、孟、檀弓等篇所载相去远甚。”(晦庵集卷81书刘子澄所编曾子后)黄震也说:“曾子之书,不知谁所依仿而为之?”并提出非曾子所作的四点证据:一是皆世俗委曲之言;二是若乐正子下堂伤足之事;三是所言“良贾深藏如虚”,近于之学,不类曾子弘毅气象;四是特以天圆地方之说为非(黄氏日钞卷55读曾子)。明方孝孺说:“意者出于门人弟子所传闻而成于汉儒之手者也,故其说间有不纯。”(逊志斋集卷4)

5、近代梁启超也认为:“大戴所载十篇,文字浅薄,不似春秋末的曾子所作,反似汉初诸篇。”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曾子一书不伪,它形成于战国中期以前,反映的是曾子学派的思想。那么,曾子一书的情况究竟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说明:一,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是否即来自艺文志中的曾子十八篇?二,曾子是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前一点又涉及到礼记的成书问题。我们知道,大小戴礼记是西汉前期收集和发现的儒家著作的汇编,据礼记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可知礼记

6、往往又称记,汉书艺文志就有“记百三十一篇”,它主要来自孔壁所出和河间献王所得,而大戴、小戴则是对其传人的称呼。又,汉人所说礼记,内涵实较驳杂,有些本来是经不是记,如小戴礼记的奔丧、投壶等,有一些则是将子书的单篇收入其中,如,小戴中的缁衣、表记、坊记、中庸四篇出自子思子,月令出自吕氏春秋,乐记出自艺文志的乐记二十三篇,三年问出自荀子礼论篇等等。大戴礼记的情况亦是如此,沈钦韩汉书疏证说:“今大戴礼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周兵、少闲七篇。刘向别录曰: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记是也。”这是大戴抄入它书的明确记载,此外如礼三本篇出荀子礼论篇;劝学篇取荀子首篇,同时附以宥坐篇末“见大

7、水”一则;哀公问五义即荀子哀公篇的首段;礼察(部分)、保傅出自贾谊新书等等,所以大戴收入曾子十篇是完全可能的。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简帛流传不易,书籍常以单篇行世,不管是孔壁所出,还是河间献王所得,必有许多书的单篇,都被二戴分别编入礼记。”近些年出土的简帛中,也多见子书的单篇,一般是持有者根据需要选择抄写,而较少将整书抄入的,这在郭店简中尤为明显,李先生所论可谓有见。同时由于当时流行的书籍单篇多是阐发儒家理论尤其是礼的思想,与礼存在一定的联系,故往往被编入礼记,并被归于其中的“通论”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阮元说:“大戴十篇皆冠以曾子者,戴氏取曾子之书入于杂记之中,识之以别于他篇也。”(曾子十篇注译)阮元认为十篇中的“曾子”是保留了原来的书名,而非篇名,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古书体例,篇名往往取篇中文字或根据文意而定,而很少再加以人名的,所以曾子立事的篇名应该是“立事”,取文中多谈为人处事之意;曾子本孝的篇名应该是“本孝”,源于文中“忠者,其孝之本与”一句;曾子立孝的篇名应该是“立孝”,取文中首句“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的“立孝”二字。用标点符号表示,应是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等等。这也说明,曾子立事等十篇确实是来自曾子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