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9183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国时期(1912-1949)的币制改革摘要货币是一种能执行交换中介、价值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货币历来对一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通过对货币的控制进而控制经济的走向。而货币的币值则体现了各种力量的互动,特别是货币当局(即政府)的权威、力量和信用。货币的币值广泛地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又由于国际间贸易和投资的广泛存在,一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又进一步综合地体现着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运动。民国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肩负着外御侵略、内行整治的重任。虽然它在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建方

2、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中币制改革就是其实行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字 银元 法币 金圆券 银圆券 民国初年民国初期:银元币制一、银元清末中国自主银币统称为银元,光绪八年开始正式流通,曾是中国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采用的银本位货币单位。 二、银元币制的建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出任总统。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发行了一些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但大都不成功,导致货币极度混乱。1914年,政府正式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银元再次作为国币出现(但事实

3、上民国初年的货币是两、元并用。因为各地银元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不同的银元与银两有一定的折算率。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银元才真正成为单一的主币)。三、银元币制的消亡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银元刚刚确立单一币值不久,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之际,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大波动彻底把这一切打乱。始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国际贸易领域,还扩展到货币信用领域,造成1931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各国

4、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1934年,美国实行白银政策,(所谓“白银政策”是指美国对贵金属白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包括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白银收归国有等具体政策。)其目的是要增加白银储备,并通过提高银价带动国内物价回升进而刺激生产和投资。同时,通过收购白银提高银本位国家的购买力,从而便于倾销产品。就美国而言,实施白银政策是转嫁信用危机的手段。而中国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银本位大国,世界银价的变动对中国的货币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当国际市场银价降低,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当国际市场银价提高,

5、白银就会大量外流。白银在国际市场上是一般商品,在中国则是通货。所以白银一旦大量外流,就会导致经济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美国“白银政策”的实施就在中国造成了银根奇紧、物价猛跌、利息上涨、销路呆滞、钱庄倒闭、银行关闭等严重后果,旧的货币制度的紊乱带来的诸多弊端对商品的全国性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都是不利的。所以改革落后的、弊端重重的旧的货币制度也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理财的当务之急。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货币。“废两改元”的成功,在技术上为法币改革铺平了道路,优化了实行法币的金融环境。旧的银元币制终于走到了尽头,永远退出了历史

6、舞台。民国中期:法币币制一、 法币法币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3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定货币(fiat money )简称法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值。法币改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政府主持下的最重要的金融改革二、法币币制的建立事实上,法币币制的建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受国际金价、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国民党政府为了克服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的金融危机,不受国际银价浮动的影响,维持

7、金融体系的稳定,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另一方面由于30年代政局的变化,进一步说,就是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进行以货币为中心的金融侵略。众所周知,掌握经济战主导权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日本为实现对中国的统治,竭力阻止国民政府形成作为近代民族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统一货币体系,使国民政府货币权的范围涉及不到国家共同体。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虽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捷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之势也不能不有所准备。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

8、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争损耗是极为关键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使这一改革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一、集中钞票发行权。宣布“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规定其它银行不再享有发行权,其正在流通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及流通。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

9、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四、规定法币不予兑现,但可在指定的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先与英镑稍后与美元实行固定汇价。三、实行法币改革的意义第一、法币的发行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以法币统一了全国货币,是货币发展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中国在实行法币改革以前,货币制度混乱至极。从货币流通的角度去看,那时的中国“每埠为一国”,中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法币发行整饬了货币流通秩序,对于

10、扫除繁杂货币、推动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历史作用。第二、法币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对外经贸和国内生产的发展。从对外经贸方面看,由于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的货币就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并且由于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到抗战前夕,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此出现外汇率的稳定,在法币改革后的前几个月内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这种外贸形势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购买力,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国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商业繁荣和工业生产发展,进而促使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最高时期。第

11、三、法币改革成功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中日战争是双方国力和人心向背的较量,这种较量既体现在军事上、战场上,也体现在经济上。而法币改革在后来的中国抗日战争中体现出“长期效果”,这种“长期效果”证明远比它的近期效果更为巨大。“长期效果”表现在:法币改革为南京国民政府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机和条件。首先,可以稳定并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即国民政府可通过强制推行法币这一手段总揽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因而也就“能够运用普遍为人民接受的钞票(法币),应付全国的军政开支。”因而使国民政府的实力在抗日战争中得以维持甚至是增强。其次,实行法币改革,有利于此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法币得到广泛的流通,

12、有利于国家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最大限度地掌握和调度现金,最大可能的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国家以法币收兑了社会各方面持有的白银和银元,保证了将全民族的物力、财力投入抗日战争。法币实行前,中国的“现金已经集中在帝国主义掌握中的上海”,实际为外国所把持。法币发行后,“免除了纸币对于现金的兑换,而改以外币为兑换,可以使敌人掌握中的三万万元的巨额准备转变为存在海外的外币准备,这是有相当的国际意义的”,对中国的抗战大有好处。最后,法币改革的实现,在抗战时期对于国统区大后方战时资金供应的改善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抗战爆发后资金向内地后方流动,使大后方各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量普遍

13、增加,金融市场利率降低,迅速恢复和扩大了后方生产,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支持与贡献。 四、法币币制的结局法币改革的悲哀结局仿佛是注定的,它的开始已经预示着它的失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币制,建立了新的货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好景不长,由于法币发行量没有限制,法币逐渐变成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进而实现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的工具,原有的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因通货膨胀,控制权落入政府手中,实施的结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其后国民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采取通

14、货膨胀政策,大幅度滥发纸币,使法币急剧贬值,导致物价飞涨,法币信用完全丧失。当时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说,“现在的中国百业萧条,唯一兴旺发达、开足马力工作的就是印钞机。”由此可见一般。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而物价却比战前上涨了3492倍,造成法币以空前跌落势滑向崩溃。1948年8月19日,法币彻底崩溃,被金圆券替代。民国末期:金圆券、银圆券一、金圆券、银圆券金圆券是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全国经济面临全面崩溃,国民政府为挽救局

15、面于1948年8月19日发布“金圆券法案”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的的货币。银圆券是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7月在广州等地开始发行、用以取代金圆券的“银圆兑现券”。由海口银行发行,随着1950年4月23日解放军进入海口市停止流通。二、金圆券制度的产生与消亡国民党政府自1935年发行法币到1948年初的发行额已高达战前的47万倍,85%的财政赤字要靠印钞机来弥补。然而内战要继续进行,没有金钱支撑万万不可,经过策划,蒋介石想出了一个杀鸡取卵的办法。1948年,蒋介石反动政府为挽救日益恶化的军事和经济危机,强力搜刮民脂民膏。经过精心策划,于8月20日抛出了所谓的“金圆券法案”,在国统区实行币制

16、改革,收缴金银外币,发行金圆券,把物价和薪津、工资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平。但金圆券同样也没有逃脱和法币相同的命运,它注定只是国民党用来洗劫老百姓财富的工具。发行金圆券后,同样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通货增加了11倍,最大票面额提高到60倍。而金圆券存兑限制办法实施后,存兑人数及申请存兑人数越来越多。每日,上海外滩上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门前,自清晨到傍晚群众拥挤不堪,以致发生挤毙人命的现象,使政府不得不暂停存兑数日。金圆券的贬值速度之快令人吃惊,不下于法币崩溃前两个月的情形。物价有时一天之内,可暴涨到二至三成,不但早晚不同,甚至一小时之内都有不同。当时,一般人民即使凭借常识,也能算出金圆券的币

17、值惨跌在200左右。到了1949年6月,金圆券在广东、广西、江西、贵州和西北各省均被拒用,国统区经济陷入了全面崩溃。蒋介石利用“金圆券法案”上演的币制改革闹剧却搜刮了巨额财富。据资料统计,蒋介石溃逃前夕运往台湾的黄金92.4万两,外币8000多万美元,银元3000多万元。而此时的金圆券已成为无人要的一堆废纸,这场荒唐的金圆券币制改革出台仅仅9个月就宣告彻底破产。金圆券、银圆券是现代世界货币史上最短命、最无信誉、最卑劣的货币,都仅仅只流通了几个月就走到了尽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结束在中国大陆上消失了。参考书目千家驹,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财政与经济。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05级财政学系 刘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