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9192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欢迎到访我的主页: 资本论中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作 者】王与君 【作者简介】王与君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他系统地阐述了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市场要素理论、市场机制及其运行理论、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银行信用理论、价值规律、企业组织理论、产权理论、股份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土地和地租理论,对指导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市场要素的理论 1.商品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作为社会财富

2、的元素形式,它舍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性质,因而也就失去了同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直接联系,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1这时商品的基本属性就是指,用来交换,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本身并不包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去我们把商品和商品生产看作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揭示了商品经济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关系,但在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形态时,也曾明确指出:商品生产从而商品流通也能够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产生,或者在同一共同体的不同机构之间产生。2这表明马克思并不认为商品和商品生产是资本主

3、义社会所特有的,而可能是多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2.劳动力商品 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必然要素,劳动力为一切社会所共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方法构成劳动力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要有以下条件,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讲: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讲,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少数人

4、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二是这些少数人不能依靠自身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要从而产生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当需求方和供给方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时,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而存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了社会的所有财富和价值,但自身却处于贫困和受剥削的地位。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的片面畸型发展的历史根源,明确指出: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4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 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真正的

5、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5可见,马克思已经清楚地指明,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本身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还认为,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要求以一定程度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作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旧分工壁垒以及人的畸型发展等对劳动力流动的阻滞是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对其流动的客观要求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是以经常性的失业大军的存在与相应的人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大量浪费为代价的。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替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6因而,在未来社会中, 在人的全面发展前提下的劳动力自由流动既是社会经

6、济发展的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动体现。而社会制度在本质上也有利于自觉有效地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把劳动力引入市场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3.资本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7马克思把它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进行分析,但他也指明了这个范畴的一般性,资产阶级的经济范畴包含着一种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的真理。8资本的一般特征是:第一,资本能够增殖;第二,资本始终处于循环

7、运动之中;第三,资本远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就已存在。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和它的孪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洪水期间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而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9可见,资本是商品经济范畴。 资本的功能就是价值增殖,这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样的,在未来社会,把资本变成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不过是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10货币作为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时,就产生了生息资本,利息就是它的价格。生息资本在出售中没有得到任何等价物,它的贷放和偿还是一种法律上的交易。利息作为价格是资本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利息率的水平由这种使用价值的市场供求状况决

8、定,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利息的最后决定作用的因素。市场上的利息率具有一致性,利息率的大小固然也会变动,但因为它对所有借款人来说都一样地发生变动,所以在他们面前总是表现为固定的、既定的量。11生息资本活动的扩大化和市场化形成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土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土地作为投入生产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投入土地的资本,称为土地资本,它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12研究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就必须研究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分享租地农业资本家所占有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超过平均利润地超额利润。由农产品或矿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它的市场生

9、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个别利润在平均利润以上的超过额称为级差地租,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直接产生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不仅靠土地所以权攫取地租,而且可以出卖土地获得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无非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13但归根到底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1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同地租成正比, 同利息率成反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主义土地关系问题时,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还必须存在,由于国家是土地所有者,所以地租必须交给国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15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指出: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

10、,而是要把地租 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 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16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必须把土地纳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 二、关于市场机制及其运行的理论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作为一种自然必然性在起着作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的分配下,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杂乱无章的作用。 hellip;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

11、声的自然必然性起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17价值规律的作用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它用以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分工则使独立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18竞争使商品生产各主体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而相互联系和相互排斥。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核心机制;是指在市场供求矛盾值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12、从而支配市场取向和调节资源配置作用方式。供求机制是指各种商品及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供求机制同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一起共同发生作用,它可以灵敏地反映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和均衡关系的状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提供信号。马克思对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时间分配方式也作了预见,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19 2.市场平衡规律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思想。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实际上

13、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中I(v+m)c,说明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第部类的(v+m)必须与第部类的c在价值上保持平衡关系, 在产品的实物形式和服务形式,即使用价值上能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还可推知:(C+V+m)C+C,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生产资料的补偿原理和平衡关系。(c+v+m)(v+m)+(v+m), 说明两大部类之间消费资料的补偿原理和平衡关系。在扩大再生产中,第部类的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和用于追加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加用于追加不变资本的剩余价值部分,即。另外还有(C+V+m)(C+C)+(C+C),说明第部类

14、的全部产出必须满足两大部类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求;表明第 部类的全部产出必须满足两大部类的资本家和原有工人以及追加工人的生活消费的需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需求,互相供给产品。不仅要求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而且要求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是社会总产品实物形式的运动和价值形式的运动的统一。 第二,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平衡的规律。 这是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出发分析再生产过程的。首先,在商品价值生产上,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同种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在商品价值的实现上,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决定于社会需要该种商品

15、使用价值量应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两方面也是从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两个角度对价值规律要求的反映,当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时,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就达到了平衡。这一平衡也包含着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平衡,即全社会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与全社会需要的各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相等;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和等于社会按必要比例应该投入该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这说明价值规律是通过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的交互作用,来调节社会生产和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的。 第三,货币需求与商品价格总额平衡的规律。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货币需求与

16、供给同社会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相对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即货币数量越多,价格就越高,货币数量越少,价格就越低。由于脱离金属本位的纸币发行数量决定于国家的财政货币需求量,从而导致通货累缩或通货膨胀。为了保持总量的平衡,纸币的发行量要适应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求要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范围内实现平衡。汇率是货币国际运动的晴雨表,利率是借贷资本供求关系的晴雨表,但利率和汇率只是影响货币供求的一个条件,货币供求还受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是普遍的经常的有效的调整手段

17、。货币是认识经济周期变化并不断调节周期波动的依据和杠杆。 3.价值转形规律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形的理论主要阐明了两个规律:一是商品价值总量等于生产价格总量的规律;二是总利润等于剩余价值总和的规律。商品的价值首先转化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20市场价值形成以后,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市场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一转化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和方面:a, 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d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e利润转

18、化为平均利润;最后, 商品价值转化生产价格。价值转形只是价值形态的改变,从单个商品来看,商品的平均价值等于它的生产价格,从社会总产品来看,商品价值总量等于生产价格总量。价值转形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转形,它反映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劳动时间根据社会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配置的问题。市场价值与平均价值的差异导致了总劳动时间的重新分配即资源的再配置,不同部门实际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价值的平均化过程,资本在不同部门的不断重新配置和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改变,最终使部门超额利润消失,从而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从全社会的总利润来看,它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也曲折地反映了他的经济均

19、衡思想,社会经济均衡的条件是:平均价值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如果商品都能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21当经济达到均衡时,所有部门的超额利润都消失了,均衡就意味着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 4.商场的效率机制 马克思在抨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时,也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正面作用。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各种要素的创造。22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特殊方式和条件,主要是指发达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20、造就了多元化的、责权利界限分明,相互制约的市场主体,雇佣劳动者也有独立的人身自由。市场经济主体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法人,彼此不承认市场关系之外的任何特权,因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生产者都为货币财富而生产。生产当事人具有内在的利益动机,货币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23货币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直接是一切个人劳动的对象、目的和产物。自由工人倒是被自身的需要驱使着而劳动的。自由地决定自己这种意识,即自由的意识,使雇佣工人成为比奴隶好得多的劳动者,甚至产生责任感,因为他像任何商品卖者一样对他所提供的商品是有责任的,如果他不想被同种商品的另外一些卖者所排挤

21、,他就必须提供一定质量的商品。24可见,市场关系所产生的勤劳和效率具有内在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市场经济的活力与效率来源于生产、交换、消费领域中的自由选择,它创造出一整套自由与责任,活力与压力统一起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经济运转具有一定的内在动力和自动调节功能。 三、关于国家干预的理论 马克思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市场经济自身表现出来的弊端给予深刻的揭示,提出克服这些弊端的力量,即要求国家的干预。25并对未来社会经济由国家进行干预的必然性做出科学的阐释:一切企图对原料生产进行共同的、果断的和有预见的控制 这种控制整个说来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根本不相容的,因而始终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或

22、者只是在面临巨大危险和走投无路时例外采取的一种共同步骤 的想法,都要让位给供求将会互相调节的信仰。26但是负有这个使命的,肯定不是资产阶级,27而是工人阶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利润平均化实现的条件时还指出,受国家干预和调节的统一的而非分割的市场形成的必然性,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国家了。28这种统一市场要由国家来建立和维护,并实行间接调控。马克思在他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财政货币理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

23、平衡,财政和货币是国家集中分配货币资本的两条主要渠道,因而财政平衡、信贷平衡,以及财政和信贷之间的平衡直接决定着社会总资本的供求平衡。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货币金融政策可以缓解危机,错误的货币金融政策可以加深危机,这说明国家的调控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本论关于市场理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形式,恩格斯指出: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29社会主义不是哪一个人强加给历史的,而是历史自身长期积累起来的要素的必然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商品经济共有规

24、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必须认真地把握和遵循。 第一,运用马克思的市场要素理论,大力培育社会主义要素市场,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培育和形成公有制为主导的、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构完整、法规健全、机制完善、内外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发挥出比资本主义市场更好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第二,要根据马克思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理论,建立起由价格、供求、竞争共同作用有市场调节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作用,使其有效地调节社

25、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自动调节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动,使社会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引入风险机制激励机制,以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运用马克思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原理,调节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平衡,不仅使其实现价值形式上的平衡,而且在物质结构上也要实现平衡,而且在物质结构上相互衔接,能够替换和补偿。根据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原理,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社会生产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矛盾。 第四,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和平均利润率理论,调节社会资源在生产部门内部的微观配置和部门之间的宏观配置,使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流向生产条件最好,产出效益

26、最高的地方和部门,通过竞争实现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使社会生产规模和结构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化,均衡化。 第五,运用马克思的金融货币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要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要懂得货币不是实际再生产要素,不能用发行货币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要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和币值的稳定,消除通货膨胀,必须保持货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充分发挥货币体系在综合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在运用货币政策时,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合,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调控。中央银行要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汇兑率、贴现和公开

27、市场业务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保持货值稳定,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第六,运用马克思关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要辅之以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注释: 17911121314202122252627见资本论第3卷第363页、920页、671页、 413页、698页、705页、715页、199页、211页、925926页、496页、 137页、1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7页。 3资本论第2卷第44页。

28、4232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173页、1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2页。 6171819资本论第1卷第534页535页、 394页、394页、96页。 8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8页、54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1页。 15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255256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1页。 重要提示: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说明不是原文档。若不是原文档则不能复制和编辑,所以下载的时候要小心。本文档由:文档精灵( 编辑和上传.若有图片显示不完整,下载后,把图片拉小就可以完整显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