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459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思.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思考四川大学化工系 叶世超摘要 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应当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教材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素质的提高,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真正把化工原理建设成重点优秀课程。1 引言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确切的说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从这个意

2、义上说,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能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次,面临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应当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活力”。我国要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专门人才是不可能的,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担当着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重任。在我校制定的教改规划中,把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3、。 学校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本校的实际,我校的工科类专业有约1/4的专业属化工类或化工相近类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轻工、制药、材料、生物、食品和环境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在我校的公共技术基础课程平台占有重要地位,化工原理教学每年覆盖全校约1/4的本、专科大学生,因此,搞好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对于实现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具有重大意义。2 教材建设2.1化工原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教学内容不能搞几十年一贯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并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逐步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趋

4、势,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1)从“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工程学科,主要介绍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过去的教材体系,比较偏重于工程的实际应用,许多内容的处理都是从经验出发,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论述,所以有“化工原理无理”之说。这种情况应予改变。过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处理上,先讲化工原理,侧重单元操作的实际应用,在学完化工原理后开设传递课程,再加强化工过程的理论基础。这样,往往形成两门课程两张皮,达不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预期效果。随着化工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要求阐明过程

5、的机理,愈来愈要求了解流体在化工设备中流动的详细情况,从而分析和掌握影响设备性能的因素。在新的教学内容改革中,采取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线,将化工传递课程的内容结合到化工原理课程中来的做法。按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和教学活动的规律性,以传递过程的内容为单位操作提供理论基础,试图克服“化工原理无理”的蔽端。总体思路是:在讲授单元操作之前按照三传过程的共性,介绍传递过程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单元操作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物理基础,同时在单元操作过程的解析处理中穿插传递原理的知识。在对流传递的层流状态使用传递原理的解析法和数学模型法,在对流传递的湍流状态使用相似原理或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形成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前

6、后呼应,相互溶合渗透的知识体系,还应将工程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到各个单元操作中去,使学生学习化工过程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去旧从新,充实和加强富有新意的内容, 去掉原来教材中陈旧的内容。如原教材中大量使用的图表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五六十年代计算手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者们不得不用图表的方法给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用数学模型或公式表达研究结果成为科技界通行的处理方法,应当在教学内容上反映这些新的成就。应当用近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加工,从中发展新概念和新知识, 删去陈旧的成

7、分,吸纳有生命力的成分,赋予传统内容以新的内涵, 以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3)适量引入本学科最新技术成就,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如在教材中加入热泵精馏,热管换热器,超临界萃取以及膜分离等新近发展起来的单元操作知识。 本着“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拟定了新编化工原理教材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的内容体系:全书上下两册,共15章,108万字,分为传递篇、流体力学篇、传热篇和传质篇。这样分篇的目的,是为了将单元操作按传递原理分类,体现了同类单元操作的共性,以克服以往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将单元操作互相割裂的状态,使内容体系有所创新。 (

8、2)体现传递内容和单元操作知识的深度融合。由于传递篇中有了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微分方程及边界层积分方程及其解的知识,在融合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流体流动章中的柏努利方程从理想流体的NS方程解出,工程流体的柏努利式则从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实际液体的阻力损失和外加功而获得,使柏努利方程建立在微分动量衡算这一可靠的物理基础之上。 2)滞流摩擦系数,从NS方程求解管流速度分布,进而建立滞流摩擦系数计算式。3)导热速率,先从能量微分方程简化求平壁和圆壁温度分布,再由付立叶定律求导热速率。 4)层流给热系数和相内传质系数分别由边界层能量和质量积分方程求解而得。 (2) 介绍相似原理加强因

9、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过去教材中的因次分析法仅是从因次一致性原理出发,缺之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对因次分析法产生随心所欲的错觉。在新的化工原理中,从微分方程出发,给出相似准则,将准数关联式建立在微分方程的可靠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准数关联式是微分方程解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乱加炮制的东西。 (3) 介绍新的单元操作,在精馏章中介绍了热泵精馏,传热章中介绍了热管换热器,在传质篇中专辟一章介绍新型传质操作,如: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和离子交换等新近发展起来的单元操作知识。 (4) 化工专业和非化工专业兼顾,传递原理分两章,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单元操作相对独立,可以按专业需要选学。传递过程原理

10、第一章为传递过程基本知识,第二章为多维传递过程原理。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针对化工原理作为主干课程的化工类专业和针对化工原理作为普通课程的非化工类专业的不同要求,学习不同的内容。对于多学时的化工类专业,要求学习这两章的全部内容,以较系统的掌握传递知识的状态进入后续单元操作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少学时的非化工类专业,则只需学习第一章(4个学时左右),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后续单元操作的内容。2.2化工原理例题及习题集编写 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集是配套化工原理教材的重要部分,是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料。通过计算实例和练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演练是加强

11、学生实践性环节的重要部分。依据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认为,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正是这些基本的和简单的问题,相互交叠组合成形形色色的复杂多变的工程问题。通过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元素。教会学生如何将工程问题分解成基本问题并予以求解。然后将简单问题的解加以组合而获得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解。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工程基楚课,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才能达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目的。过去,每一章的学习,教师都要安排一定课时的习题课,随着学校新的培养模式的出台,课程内容被加强,课内学时数被压缩,习题课的时间必然减少。将习

12、题课的内容加以系统化,编成例题和习题集,交由学生自学。使学生在习题练习之前有计算实例可以参考,对基本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一个基本了解是有必要的。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集将分成客观题和计算题两个部分。客观题的设计将主要用于学生正确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计算题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要素,综合题则主要针对设计和操作中的典型工程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的编写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课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作风和研究能力,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

13、实践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面向21世纪的化工原理课程要在学时数大大压缩的情况下讲授比原来授课内容多得多的知识量,必须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现代手段的使用是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我们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包括两个方面:3.1硬件建设 开发与化工原理课堂教学配套的CAI软件。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如采用动画形式演示换热器内或塔器内流体流动效果,会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表现力,用画面的表达形式,在短的时间里传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信息。从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

14、改革上取得突破。3.2教师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手段的使用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教师有一个学习、掌握和适应的过程。在多媒体开发出来之前,目前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利用幻灯技术进行教学。建议学科组建立一个有幻灯设施的教室,进行集体教研和备课,在课堂教学进度的设计和安排上进行研讨。在教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技术上,以便用于化工原理的教学中。4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从根本上都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行为。毫无疑问,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技

15、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4.1 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创造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师的高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自身的自我完善,一方面靠教研活动的组织。通过教研室组织的集体教研活动,创造一个蓬勃向上的氛围,激发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授课质量。我们的教师很多是教授和副教授,是科学家,传授和交流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科学家具有渴望与同行专家们进行交流、切磋技艺并得到同行专家肯定和褒扬的强烈愿

16、望。这种传授和交流,不仅需要以笔头语言在科技期刊上刊出和发表。更需要专家们用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广大教师,耗费毕生心血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默默无闻的进行着创造性劳动,取得大量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教研活动组织不够,防碍了这样的交流,挫伤了教师深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为此,在我们建设优秀课程的工作中,把开展集体的教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开展:(1)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包括经验交流、技艺切磋等。(2) 新教材的集体教研,面向21世纪的化工原理教材起点较高,内容深化,教师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通过教材的研讨,促进教师适应新教

17、材。(3) 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练和掌握。(4) 集体听课。(5) 教研与科研的结合。(6) 单元操作及其主要理论形成的历史亮点, 如Danckwerts的表面更新理论等。(7) 特邀报告。(8) 组织化工原理竞赛。化工原理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形式,曾经举行多年,应予恢复。 教研活动安排每人每学期报告一次。4.2 注重教学方法, 提高授课质量 教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和精湛的艺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当好一名大学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由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的高超技艺,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密切相关,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

18、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面临的课题。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工学科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5 实验室建设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参数测定,数据处理和写作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条件较好的实验设施。目前,大多数化工原理实验设备陈旧,急需更新,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吸收实验的风机房年久失修、雷诺实验装置破朽不堪、能量转换和气缚现

19、象的实验无法再做,结合先进测试手段进行计算机联机监测的实验装置尚待开发、进行实验装置维护的车床和钻床需要新置。希望学校能给以经费支持。6 已有的工作基础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作为全国化工原理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在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做好面向21世纪的化工原理课题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体任课教师团结奋战,共编写18种、40分册,共计396.6万字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其中,有提供给学生作为教科书的化工原理教材和帮助学生演炼提高的辅助资料,如化工原理基本题集及化工原理客观题集等;有提供给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授课质量的参考资料,如化工原理答案集

20、和教学法研讨文集等,已形成从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电算应用到实验教学诸方面相互配合,彼此衔接的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料体系。由于这些成绩的取得,92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程;9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工作成果,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建设优秀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化学工程学科组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化工原理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现有教授三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付教授10人,博士学位教师6人,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已成熟起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已获得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本组还承担并完成多项攻关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这样一支高素质的任课教师队伍,是我们做好化工原理

21、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附件:化工原理教学时数和字数分配 目 录字数(万字)授课时数(课时)化学工程与工艺类非化学工程与工艺类绪 论0.511传 递基础篇1. 传递过程物理本质4442. 多维传递过程68动 量传递篇3. 流体流动1412144. 流体输送机械6665. 搅拌与混合3.546. 非均相物系分离677. 流态化22热 量传递篇8. 传热1414159. 蒸发44上 册 合 计606240质 量传递篇10. 吸收10141411. 蒸馏10141212. 吸收和蒸馏设备64213. 干燥10121214. 萃取6615. 其他传质操作710下 册 合 计496040 总 计109122

22、80化工原理教材目录上册绪论1 化工生产过程与单元操作2 化工原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篇 传递过程基础篇第一章 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第一节 概述1.1.1 传递的热力学原理1.1.2 场、梯度与“流”通量 第二节 传递现象的研究方法(守衡定律, 过程与速率,推动力与阻力,普遍 化的化的现象方程:欧姆定律傅 立叶定律 定律费克定律牛 顿剪切定律传递现象 递现象相似)1.2.1 体系与环境1.2.2 分子传递、对流传递与总体流 动的通量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1.2.3 变化速率方程 第三节 流体的传递性质 1.3.1 分子输运机理1.3.2 基于气体分子动力学的动量扩 散系数、热量扩散系数与质量 扩

23、散系数 1.3.3 传递性质相似 1.3.4 湍流的概念及传递性质表达 1.3.5 相际传递 第四节 利用传递现象理论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的方法 1.4.1 过程模型化1.4.2 连续介质、稳态过程假设与边 界条件的确定 1.4.3 几个实例1) 圆管内稳态层流的速度分布与Hagen-Poiseuille方程2) 带内热源的圆柱体导热问题及其温度分布3) 条形多孔催化剂上AB零级4) 反应条件下的传质问题及其浓度分布第二章 多维传递现象与动力学相似 原理 第一节 概述2.1.1 场的分类与工程表达(各类场 的时、空特性,标量与矢量特 性,附录给出必要数学基础) 2.1.2 全微分与实体导数 第二

24、节 连续性方程 第三节 运动微分方程1.3.1 运动微分方程1.3.2 运动微分方程的解-伯努利方程 第四节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1.4.1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的建立1.4.2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的解 第五节 能量微分方程和质量微分方程1.5.1 能量和质量微分方程的建立1.5.2 能量和质量微分方程的解 第六节 因次分析与动力学相似 2.6.1 概念与方法 2.6.2 准数的意义 2.6.3 三传类比的数学原理第二篇 动量传递篇第三章 流体流动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3.2.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3.2.2 U型管压力计第二节 流体流动总机械能方程3.3.1 理想流体的总机械能方程3.3.3 实际流体

25、的总机械能方程 第三节 流动阻力 3.5.1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式 3.5.2 层流摩擦系数 3.5.3 湍流摩擦系数 3.5.4 局部阻力损失第四节 管路计算 3.6.1 阻力对管路流动的影响 3.6.2 管路计算第五节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3.7.1 毕托管测速仪 3.7.2 孔板流量计 3.7.3 转子流量计第四章 流体输送机械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离心泵 4.2.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4.2.2 特性曲线 4.2.3 安装高度 4.2.4 流量调节 4.2.5 类型与选用第三节 其它类型的泵第四节 气体输送机械 4.4.1 离心通风机 4.4.2 鼓风机 4.4.3 压缩机第五章 搅拌与混

26、合第一节 搅拌器的类型第二节 混合机理第三节 混合效果 5.3.1均匀度 5.2.2混合尺度第三节 搅拌器的性能 5.4.1 旋桨式搅拌器 5.4.2 涡轮式搅拌器第四节 搅拌功率 5.5.1功率曲线和功率关联式 5.5.2 搅拌功率的分配第五节 搅拌器的放大第六章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第一节 沉降 6.1.1 重力沉降 6.1.2 重力沉降设备第二节 离心沉降 6.2.1 离心沉降 6.2.2 旋风分离器 6.2.3 旋风分离器的选用第三节 过滤分离的原理及设备 6.3.1 颗粒床层的特性 6.3.2 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 6.3.3 过滤基本方程 6.3.4 恒压过滤 6.3.5 先恒速后恒压过

27、滤 6.3.6 过滤常数测定 6.3.7 过滤设备 6.3.8 滤饼洗涤 6.3.9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第七章 流态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流化床的主要特征 7.2.1 主要特征 7.2.2 散式流态化和聚式流态化 7.2.3 不正常现象 7.2.4 流化床的优缺点第三节 流化床的操作范围 7.3.1 临界流化速度 7.3.2 终端流化速度第四节 流化质量与气体分布板第三篇 热量传递篇第八章 传热第一节 概述8.1.1化工生产中的传热过程8.1.2传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热传导8.2.1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8.2.2 通过单层和多层平壁稳态热传导8.2.3 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稳态导热 (注

28、:8.2.2和8.2.3两节根据能量 微分方程简化并求解温度分 布,进而求导热速率) 第三节 对流传热 8.3.1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8.3.2 平板稳态层流给热系数的分析解 (注:从边界层能量积分方程求 解层流给热系数)8.3.2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经验关联式第四节 沸腾给热和冷凝传热 8.4.1 沸腾给热的机理 8.4.2 沸腾给热的计算 8.4.3 冷凝给热的机理 8.4.4 冷凝给热系数 8.4.5 影响冷凝给热的因素及强化措施第五节 热幅射 8.5.1 热幅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8.5.2 固体间的幅射传热 8.5.3 联合传热及热损失第六节 传热过程的计算 8.6.1 传热基本方程

29、式 8.6.2 总传热系数的确定 8.6.3 传热温差的计算 8.6.4 传热计算举例 8.6.5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法 8.6.6 非稳态传热的计算第七节 换热器 8.7.1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 8.7.2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第九章 蒸发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蒸发器的类型及选用 9.2.1 蒸发器的结构型式 9.2.2 蒸发器的选用与设计原则第三节 蒸发过程计算基础 9.3.1 蒸发过程中的温度差损失 9.3.2 蒸发器的传热系数 9.3.3 溶液的稀释和热焓浓度图第四节 单效蒸发器9.4.1单效蒸发物料衡算9.4.2 单效蒸发热量衡算第五节 多效蒸发器 9.5.1 多效蒸发流程 9.

30、5.2 多效蒸发的最佳效数 9.5.3 多效蒸发计算下册第四篇 质量传递篇第十章 气体吸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10.2.1 影响平衡关系的主要关系 10.2.2 亨利定律第三节 传质速率 10.3.1 扩散现象 10.3.2 两种基本的扩散过程 10.3.3 总体流动对传质的影响 10.3.4 稳定分子扩散 10.3.5 扩散系数 10.3.6 相内传质速率方程式 10.3.7 相平衡关系 10.3.8 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式第四节 连续接触逆流吸收的物料衡算 10.4.1 物料衡处与吸收操作线方程式 10.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10.4.3 塔径的计算第五节 低浓度气体

31、吸收时填料层高度 10.5.1 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10.5.2 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 10.5.3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第六节 解吸及高浓度气体吸收 10.6.1 解吸(脱吸) 10.6.2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第七节 传质系数 10.7.1层流传质系数(用边界层积分方 程求解) 10.7.2传质系数经验关联式第八节 传质理论简介第九节 吸收过程的个别问题简介第十一章 蒸馏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双组份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 11.2.1 拉乌尔定律 11.2.2 汽液相平衡图 11.2.3 压力对汽液平衡的影响第三节 简单蒸馏11.3.1 平衡蒸馏11.3.2 简单蒸馏第四节 精馏 11

32、.4.1 连续精馏装置图 11.4.2 精馏原理第五节 双组份混合液粗馏塔的计算 11.5.1 全塔物料衡算 11.5.2 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11.5.3 回流比的确定 11.5.4 板效率和实际塔板数 11.5.5 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 11.5.6 其它类型精馏塔理论塔板数第六节 间歇精馏 11.6.1 塔顶产品组成恒定间歇精馏第七节 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11.7.1 具有恒沸点系统的相平衡关系 11.7.2 恒沸精馏 11.7.3 萃取精馏 11.7.4 热泵精馏第十二章 吸收和蒸馏设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板式塔 12.2.1 塔板类型 12.2.2 浮阀塔板的气液操状况 12.2.3 浮

33、阀塔的工艺设计第三节 填料塔 12.3.1 填料 12.3.2 气液通过填料层的流动 12.3.3 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12.3.4 填料塔的主要附属结构 12.3.5 填料塔和板式塔的应用概况第十三章 固体干燥第一节 湿气体性质与空气水湿度图 13.1.1 湿气体的性质 13.1.2 空气水蒸气系统湿度图第二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13.2.1 物料衡算 13.2.2 热量衡算第三节 干燥过程的基本规律 13.3.1 湿份在空气和物料间平衡关系 13.3.2 对流干燥的恒速段与降速成段第四节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的计算 13.4.1 恒定条件下干燥速率与时间 第五节 常用的干燥设备 1

34、3.5.1 概述 13.5.2 常用干燥器简介第十四章 液液萃取第一节 萃取操作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三角形的坐标图的应用基础 14.2.1 三角形坐标图 14.2.2 三角形图所表示的平衡关系 14.2.3 单级萃取的三角形图解法第三节 萃取分离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4.3.1 分离效果的定量表示 14.3.2 影响萃取分离效果的因素第四节 萃取过程的计算 14.4.1 单级萃取的计算 14.4.2 多级错流萃取计算 14.4.3 多级逆流萃取计算 14.4.4互不相溶系统多级逆流萃取 14.4.5 溶剂比及最小溶剂比 14.4.6 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第五节 液液萃取设备 14.5.1 逐级接触式萃取设备 14.5.2 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第十五章 其他传质分离操作第一节 结晶 15.1.1 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 15.1.2结晶操作的物料恒算和热量恒算 15.1.3 结晶设备第二节 吸附 15.2.1 吸附操作的基本概念 15.2.2 吸附过程的计算 15.2.3 吸附设备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 15.3.1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原理 15.3.2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第四节 超临界萃取 15.4.1 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 15.4.2 超临界萃取流程及应用第五节 离子交换 15.5.1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15.5.2 离子交换在工业上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