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9920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地下水控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建考点知识点:1K413021 地下水控制掌握基坑降水深度要求熟悉集水明排排水沟布置要求掌握集水明排、轻型井点、管井的适用掌握轻型井点布置要求及降水深度要求熟悉疏干井、减压井的作用了解隔水帷幕底位于不同位置时,井点的作用及布置要求,了解回灌井的施工要求1K413020 明挖基坑施工1K413021 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控制包括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的潜水、微承压水与承压水控制,应根据工程地 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要求及支护结构形式选用截水、降水、回灌或其组合方法。、基本要求(1)当降水会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造成危害或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时,应采用截水方法控制地下水。采用悬挂式

2、隔水帷幕时,一般应同时采用坑内降水,并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坑外回灌的措施。(3)疏干地下水有增加坑内土体强度的作用,有利于控制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疏干土体便于开挖)。(4)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当坑底含承压水层且上部土体压重不足以抵抗承压水水头时,应布置降压井降低承压水水头压力,防止承压水突涌,确保基坑开挖施工安全。一般要求K1.05,否则要布置降压井降压承压水水头。二、截水(1)采用隔水帷幕的目的是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或减小地下水沿帷幕的水力梯度。(2)基坑隔水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

3、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水泥土搅拌桩帷幕、高压旋喷或摆喷注浆帷幕、地下连续墙或咬合式排桩等。支护结构采用排桩时,可采用水泥土搅拌粧或高压喷射注浆帷幕,采用高压喷射注浆帷幕时应保证桩体有一定搭接宽度。(3)当基坑底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底端进入下卧隔水层的落底式帷幕;落底式帷幕进入下卧隔水层的深度应满足下式要求,且不宜小于 1.5m(4)当坑底以下含水层厚度大而需采用悬挂式帷幕时,帷幕进入透水层的深度应满 足地下水沿帷幕底端绕流的渗透稳定性要求,并应对帷幕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基坑周边 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沉降进行分析。当不满足渗透稳定性要求时,应采取增加帷幕深度、

4、设置减压井等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5)隔水帷幕宜采用沿基坑周边闭合的平面布置形式三、降水(一)降水的作用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时,采用降水的作用是:(1)截住坡面及基底的渗水。(2)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并防止边坡或基底的土粒流失。(3)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机械挖土、土方外运、坑内施工作业。(4)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与基坑稳定性。对于放坡开挖而言,可提高边坡稳定性。对于支护开挖,可增加被动土压区土抗力,减少主动土压区土体侧压力,从而提高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支护体系的变形。(5)减小承压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力,防止坑底突涌。(二)工程降水方法的选用补充:常用降水方法集水明排(明沟、集水井排

5、水)轻型井点(真空井点)管井补充:地下水控制水位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基坑范围内地下水位应降至基础垫层以下不小于0.5m工程降水有多种技术方法,可根据土层情况、渗透性、降水深度、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种类按表1K413021选择和设计。(三)集水明排(1)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明沟、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50m设置集水井。(2)排水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4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O.3m。排水明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4 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并随基坑的

6、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畅通。明沟的坡度不宜小于0.3%,沟底应采取防渗措施。(4)明沟、集水井排水,视水量多少连续或间断抽水,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为止。(5)集水明排设施与市政管网连接口之间应设置沉淀池。明沟、集水井、沉淀池使用时应排水畅通并应随时清理淤积物。(6)当基坑开挖的土层内多种土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好的砂类土,基坑侧壁出现渗水时,可在基坑边坡上透水处分别设置明沟和集水井构成集水明排系统,分层阻截和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造成边坡塌方。(四)井点降水(1)当基坑开挖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围护结构时,应选择井点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

7、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2)轻型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滤管、井点管、弯联管、总管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3)轻型井点宜采用金属管,井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井点间距一般为0.81.6m。集水总管标高

8、宜尽量接近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水流方向有0.25%0.5%的上仰坡度,水泵轴心与总管齐平。井点管的入土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及储水层所有位置决定,但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91.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4)成孔深度宜大于降水井设计深度0.51.0m。钻进到设计深度后,应注水冲洗钻孔、稀释孔内泥浆。孔壁与井管之间的滤料应填充密实、均匀,宜采用中粗砂,滤料上方宜使用黏土封堵,封堵至地面的厚度应大于1m。(5)管井的滤管可采用无砂混凝土滤管、钢筋笼、钢管或铸铁管。滤管内径应按满足单井设计流量要求而配置的水泵规格确定,管井成孔直径应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井管与孔壁之

9、间填充的滤料宜选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不宜采用棱角形石渣料、风化料或其他黏质岩石成分的砾石。井管底部应设置沉砂段。四、回灌(1)当基坑周围存在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且基坑外地下水位降幅较大时,可采用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浅层潜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沟,微承压水与承压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时,应设置水位观测井。(2)当采用坑内减压降水时,坑外回灌井深度不宜超过承压含水层中隔水帷幕的深度,以免影响坑内减压降水效果。当采用坑外减压降水时,回灌井与减压井的间距不宜小于6m 。回灌井的深度、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3)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井与加压回灌井。(4)回

10、灌井施工结束至开始回灌,应至少有2-3周的时间间隔,以保证管井周围止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防止或避免回灌水沿管井周围向上反渗、从地面喷溢等情况发生。管井外侧止水封闭层顶至地面之间,宜用素混凝土充填密实。五、基坑的隔(截)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1隔水帷幕隔断降水含水层基坑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中,井点降水以疏干基坑内的地下水为目的,即为前面所述的落底式帷幕。这类隔水帷幕将基坑内的地下水与基坑外的地下水分隔开来,基坑内、外地下水无水力联系。此时,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坑内,降水时,基坑外地下水不受影响。2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隔水顶板中隔水帷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顶板中,通过井点降水降低基坑下部承压含

11、水层的水头,以防止基坑底板隆起或承压水突涌为目的,这类隔水帷幕未将基坑内、外承压含水层分隔开。由于不受围护结构的影响,基坑内、外地下水连通,这类井点降水影响范围较大。此时,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基坑外侧。3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如果基坑开挖较浅,坑底未进入承压水含水层,井点降水以降低承压水水头为目的;如果基坑开挖较深,坑底已经进入承压水含水层,井点降水前期以降低承压水水头为目的,后期以疏干承压含水层为目的。这类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基坑内、外承压含水层部分被隔水帷幕隔开,仅含水层下部未被隔开。承压含水层上部基坑内、外地下水不连续,下部含水层连续相通。在这类情况下,应把降水井布置于坑内侧,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降水对环境的影响,而且隔水帷幕插入承压含水层越深,这种优势越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