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0050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纪念吴大猷先生百诞辰贺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纪念吴大猷先生百年诞辰贺信 纪念吴大猷先生百年诞辰贺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纪念吴大猷先生百年诞辰贺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纪念吴大猷先生百年诞辰贺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值此吴大猷先生诞辰 10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参加会议的吴大猷先生的亲友和各位科技界的朋友致以美好

2、的祝愿!吴大猷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许多论文、专著和教材,对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以后,把物理学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他身体力行,对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与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大猷先生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广东番禺,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赴美留学,1932年、1933年分别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建立实验室,开展拉曼光谱方面的实验研究,同时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三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3、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大猷先生先到四川大学任教,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教授.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极端艰苦,他在租用的泥墙泥地的房子里建起了实验室,拼凑成原始的分光仪,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把研究的精神维持下去”.他亲自教授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开出许多论文题目要学生作,他培养的学生包括郑华炽、马仕俊、沈寿春、黄昆、杨振宁、朱光亚、李政道、郭永怀等一大批杰出人才.19461978年间,吴大猷先生先后在美国、瑞士的大学以及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从事物理学研究、教学和学术组织与领导工作,在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散射理论、统计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理论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基础物

4、理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56年起,吴大猷先生应邀访问中国台湾,在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讲授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1957年,他在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会议上建议拟定学术发展计划.他经常在寒暑假期间到台湾讲学,协助台湾发展科学和教育.1978年,他从美国退休后回台湾定居,对台湾的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吴大猷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诚恳,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在9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授课.1933年,他曾进行过高次离化离子的计算,60多年后,他和学生利用计算机重新计算,结果一致,直到1997年文章发表,他才如释重负.1999年,他已92岁高

5、龄,与人合作编写了气体和等离子体的动力学研究一书;同年,他因病住院,仍惦记着要去北京大学收集资料,用以编写中国物理发展史.吴大猷先生于2000年3月4日在台湾大学医学院逝世,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吴大猷先生热爱祖国,为推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努力.1992年,他回北京参加了有30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参加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大会”等会议,参观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后来还回到了他的广东老家,见到了许多朋友和亲人.他大力推动大陆科学家赴台湾访问,促进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工作是为中国学术、科学人才效力.”今天,我们纪念吴大猷先生诞辰 1

6、00周年,缅怀吴大猷先生对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吴大猷先生献身科学的优秀品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团结奋斗,努力工作,为中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做出不负时代的贡献.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

7、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

8、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9、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