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0254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伯里克利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掌握在_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符合空格中的正确一项是 A男性 B公民 C陪审法庭 D公民大会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排列组合与儒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英雄、隐士、君子 B英雄、隐士、君子 C君子、英雄、隐士 D君子、隐士、英雄3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

2、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 A尚书 B墨经 C老予 D论语5“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 到750年,他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 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A罗马基督教 B阿拉伯伊斯兰教 C拜占庭东正教 D奥斯曼伊斯兰教4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四百亩”。引起这 种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6普希金赞美俄国一位伟大的人物

3、时说:“他用独断专行的手,勇敢地撒播着文明。”其中 的“他”是 A威廉奥伦治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尼古拉二世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 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 差些”的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8 恩格斯称法国启蒙思想家是“非常革命”的。因为他们都主张 A用暴力手段 B废除私有制 C实行法治 D建立共和政体9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林富给朝廷呈上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奏疏中的“佛郎机夷”是指

4、A法国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英吉利人10. 以下一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绘画作品。对这三幅作品的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融入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D都表达了对至高无上的神性的赞美11.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 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1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5、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13.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 双重使命的行动是 A B C D14.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认为防止专制的 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15.“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此内容应该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16. 1901年清政府的“预约变法”上谕中说到:“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 下安得富强耶?”这段话指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1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调整产品

6、分配的主要双方是 A国家与地主 B国家与农民 C地主与农民 D统治者与被统治者18.自哥伦布时代起,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逐渐消除,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 一的人类历史。推动这一过程的方式有 西方掠夺与贸易 资本与人口流动 对等的文化交流 工业革命的扩展 A B C D19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一一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20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上述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A国

7、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制度 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21.近代列强开放长江流域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A B C D。22.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 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23.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忆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A他乘坐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B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C在北京

8、看到义和团在围攻使馆 D报纸上看到了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文告24.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 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B诬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 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25. 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在说到名人的发明时说:“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及其发明是 A瓦特蒸汽机 B西门予发电机 C爱迪生电灯泡 D。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26.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

9、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 与清朝官员的联系并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说的“暴乱”是指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27.蔡元培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挤后死者, 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来竟之功。”这幅挽联悼念的是 A鲁迅 B宋教仁 C陈独秀 D孙中山28.“一、杜绝秘密外交,公开达成和平约定,五,自由地、坦率地和公正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目的是不论大小 向各个国家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这段材料应该出自A“十四点原则” B九国公约 C联合

10、国家宣言 D波茨坦公告29.罗斯福新政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劳资之间 B产销之间 C城乡之间 D政企之间30.某校的历史主题讨论会上,同学们纷纷作了主题发言(见右框)。从这些发言中显现了这次讨论的主题是A“史德”历史学的灵魂 B为帝王服务的古代史学 C国民史学的到来D历史学与时代发展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O、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 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 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

11、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分析了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32.分析北宋结构变化表,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A王安石变法后农业税有所下降B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不再实施D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手工业的活跃33.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这段

12、话主要反映了 A三权彼此分立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依法治国的理念 D最高法院有立法权34.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A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B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制 C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 D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3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污。

13、”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 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A辛亥革命后衙门作风依旧存在 B南京临时政府令不行,禁不止 C官员与百姓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官员与百姓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 王权之辩 (12分)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1610年-1695年) 明夷待

14、访录 材料二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以上两段材料对王权统治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2)结合材料对王权不同认识原因的分析,谈谈你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8分)37.变革中的抉择(14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

15、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2分)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12分)38 世界强国的海权时代 (12分) “海权”这个名词对于现今世界舞台来说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的中国也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战略决策。 19世纪末,一位伟大的战略家马汉应运而生,创立了海权论。提出了“海权”概念,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以海洋为

16、中心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海权时代”。“海权时代”大约萌芽于十五世纪末。 海权论指出了“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马汉的惊世之言震撼了世界, 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 回答: 请结合1520世纪中期,世界历史上列强在海上争夺的主要史实,说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的观点。(12分)39开罗宣言(12分) 2013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中国社科院等许多团体举行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走向

17、胜利之际,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确立了对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1945年7月26日,三国首脑又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再次明确宣告开罗宣言所规定的条款必须实施。 材料二: 宣言原文: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

18、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材料三:战后的日本一直存在否定历史、否定开罗宣言精神的思想。近年来,其国内右翼势力更是动作频频,不断公开挑战开罗宣言的法律地位,政府中的右翼势力的公然纵容,使得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不仅继续否定历史,还试图通过修宪等方式

19、竭力摆脱开罗宣言的束缚,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因此, 开罗宣言在日本各界遭受刻意冷落,甚至狡辩开罗宣言无非就是三个国家领导人的一个宣言,不能等同于国际法。还有日本右翼学者一再声称,日本并未在开罗宣言上签字,不具备法律效力。” 阅读材料,回答:(1)“中国之领土,例如台湾、澎湖群岛”是怎样被日本窃取的?(4分) (2)结合材料,批驳日本右翼的言行。(8分) 40.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写了戊戌政变记,发表了自己对 战争的看法,以下节选了日记中相关内容。“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

20、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昔日本当安政间,,遂成维新。“是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2分)(2)材料中的“两次圆明园之变”之那两次事件?(2分)你对作者这两次事件后国民“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的结论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6分)(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